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 刘晗 李静

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 刘晗 李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晗 李静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 国际环境法
  • 环境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国际合作
  • 法律研究
  • 刘晗
  • 李静
  • 环境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13659
商品编码:298768122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
作者刘晗 李静
定价25.00元
ISBN号9787513013659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重量:0.241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由刘晗、李静著,人类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环境责任的共同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人类的生存园——地球环境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从气候变化这一视角来研究、探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有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这一原则。


  编辑推荐

《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由刘晗、李静著,笔者选取了气候变化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其主要发展历程如下:从萌芽时期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初步提出时期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再到正式形成时期的里约会议,接着发展到严格适用时期的《联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京都议定书》),此后的发展陷入了波折时期,我们称这一时期为后京都时代。本书主要对四个代表性的会议进行分析,即从巴厘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会议,再到坎昆会议,接下来发展到德班会议。本书旨在通过以上的分析,对这一原则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有个详细的解读,对这一原则的缘起进行梳理,也为后面对该原则的分析打下基础。


  作者介绍

  序言

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 本书旨在对国际气候治理中的核心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CBDR)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剖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危机,如何平衡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共同义务与基于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和能力差异的特殊要求,是国际法、国际关系和环境政治学领域的核心议题。本书力图超越以往仅停留在文本解释和原则固化的研究范式,转向动态的、情境化的审视。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与原则的法理基础 本部分将追溯CBDR原则的起源,并详细梳理其在国际环境法框架下的理论演进。 1.1 历史的沉积: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 研究将回溯至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探讨早期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权”与“发展权”平衡的诉求如何为CBDR的萌芽奠定基础。重点分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代际公平的强调,以及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诞生,如何正式确立CBDR为气候治理的基石。我们将详细考量“共同责任”与“区别责任”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动态张力。 1.2 CBDR的法理内核:公平、正义与能力 深入探讨CBDR原则背后的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内涵。公平性(Equity)在CBDR中的体现不仅仅是责任的分配,更是资源获取和技术转移的保障。本书将区分历史责任(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当前能力(Current Capacity)和发展需求(Development Needs)这三个维度,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公平性评估模型。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在履行环境义务时,如何保障其经济社会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 1.3 区别的维度:从“发达国家”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各自能力”(CBDR-RC)的演变 分析CBDR原则在实践中如何不断被修正和细化。重点剖析2007年《巴厘路线图》以及《巴黎协定》的出现,如何将传统的“国家类别划分”转变为基于“各自能力”(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ies, RCs)的动态、多层次区分。探讨这种转变对国家自主贡献(NDCs)机制的影响,以及如何确保区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部分:国际气候治理实践中的CBDR动态博弈 本部分将聚焦于CBDR原则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实际应用、争议焦点以及对具体制度安排的影响。 2.1 责任分摊机制的结构性冲突 详细分析《京都议定书》下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义务上的二元对立。研究这种严格分类在应对全球减排需求日益增长时的局限性。重点分析“历史性排放量”与“当前排放量”的权重之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谁是主要责任方”的持续争论。 2.2 适应与资金转移:区别责任的经济体现 CBDR不仅关乎减排,更体现在气候变化适应(Adaptation)和资金援助(Finance)上。本书将量化分析发达国家在履行其气候资金承诺(如每年1000亿美元目标)方面的差距,并探讨气候资金的“可预测性”、“可达性”和“附加性”问题。研究气候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机制的建立,如何被视为对CBDR原则在适应和恢复领域落实不足的一种补偿。 2.3 适应与减缓的平衡:全球南方视角下的优先排序 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视角出发,探讨气候变化对其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威胁。分析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减缓(Mitigation)的高成本义务与适应(Adaptation)的迫切需求。强调CBDR原则必须确保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财政空间和社会资源投入到适应性建设中。 第三部分:CBDR原则在《巴黎协定》体系下的重塑与挑战 《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CBDR原则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包容性”的、但界限更为模糊的新阶段。 3.1 “共同性”的加强:全球盘点与“自下而上”模式 分析《巴黎协定》中所有缔约方共同承诺制定和提交NDCs的机制,如何体现了“共同性”的深化。研究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过程,如何间接评估各国履行CBDR的进展,尽管其不具备直接的惩罚机制。探讨“自下而上”的自愿承诺模式,如何在保持国家主权的同时,模糊了传统的强制性义务边界。 3.2 区分的精细化:技术转让与能力建设 探讨CBDR原则在技术转让(Technology Transfer)方面的具体落实情况。分析技术壁垒、知识产权限制如何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研究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援助的有效性,并提出如何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技术合作框架,以真正体现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能力上的“区别责任”。 3.3 实施监测与问责机制的效力评估 评估现有框架下对CBDR原则执行情况的监测和问责机制的有效性。分析透明度框架(Enhanced Transparency Framework, ETF)如何收集和核查各国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各国在履行区别责任上的真实表现。讨论国际社会如何对未能充分履行其历史责任的发达国家施加非正式压力。 结论:迈向更具动态公平性的全球气候行动 本书最后总结,CBDR原则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功地凝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是国际合作的基石。然而,随着气候危机的加剧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该原则必须实现进一步的演化。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 1. 构建动态公平指标体系: 建立一套超越简单人均排放量计算的、能够综合衡量历史贡献、当前减排努力、技术获取能力和社会经济脆弱性的综合性指标,以更公正地界定“各自能力”。 2. 制度化损失与损害机制: 确保“损失与损害”基金能够有效运作,并从原则层面上升为具体的、可预测的资金流,作为CBDR在应对气候变化不可逆影响方面的核心体现。 3. 跨国界责任的拓展: 探讨CBDR原则是否应延伸至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要求它们在气候治理中承担与其经济影响力相匹配的责任。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国际法学者和环境活动家提供一个全面、批判性的分析工具,以期推动国际气候治理向着更具适应性、更强执行力和更深层次公平性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为我理解气候变化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关注具体的减排数字或技术解决方案,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责任分配问题。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一原则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核心地位。书中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排放、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深刻认识到,气候治理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考虑各国的具体国情和能力。作者对原则在不同国际条约和协定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揭示了原则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以及各国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博弈和协商。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让我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也促使我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效的全球气候行动框架。

评分

这是一本对全球气候治理核心难题——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CBDR)——进行了深度挖掘的著作。读完之后,我对其前沿性和系统性印象深刻。作者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CBDR原则的演变轨迹,详细阐述了其在不同国际气候谈判回合中的体现和争议,尤其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责任定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书中深入探讨了CBDR原则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例如技术转让、资金支持以及如何在新兴经济体崛起背景下调整责任分配等问题。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是尝试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建立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责任框架,以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来弥合分歧。这本书对于理解当前国际气候政治的复杂性、识别未来气候治理的潜在风险点,以及推动更公平、更有效的全球气候行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是气候法学、国际关系学领域研究者的宝贵参考,也对政策制定者、环保组织以及关心气候变化问题的普通公众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评分

这本《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背后逻辑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觉得气候问题很复杂,但没想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这几个字背后蕴含了如此深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博弈。书里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排放、发展阶段、能力差异上的对比分析,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何在气候治理上会存在如此大的分歧。作者对案例的研究非常详实,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诞生到《巴黎协定》的签署,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紧紧围绕CBDR原则展开,揭示了原则在不同时期如何被解读、被挑战,以及如何被不断修正。特别是书中对“区别”的具体衡量标准,比如人均排放、历史累积排放、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能力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这让我对“公平”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给我的气候知识体系打了一个牢固的基础,让我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更理智地分析各个国家的立场和诉求。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上,看着各国代表为了同一个地球的未来,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这个原则的框架下,进行了无数次的角力与妥协。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法律和政治概念,变得引人入胜。书中关于“共同”的内涵,即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区别”的具体体现,例如各国在减排目标、资金投入、技术援助等方面的不同义务,都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大量的案例得到了充分的阐释。我尤其被书中对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面前所面临的“双重困境”——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应对气候挑战——的描述所打动,这让我更加理解了CBDR原则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方面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有理论深度,更有现实关怀,它让我思考,如何在尊重各国差异的前提下,凝聚共识,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研究,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书中对该原则的法理基础、伦理意涵、经济逻辑以及政治现实的分析,可谓面面俱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区分不同主体责任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不仅考虑了历史因素,也深入分析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作者对发达国家“先发污染”与发展中国家“后发赶超”的张力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引用了大量学术文献和国际条约,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而是通过作者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观点。例如,作者关于“能力”的动态评估、关于技术转移的“附加值”分析,以及对“历史责任”在当前情境下的重新解读,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国际法与治理机制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