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的曆程(第2版)
定價:79.00元
作者:吳國盛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105878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科學的曆程》(第2版)作者吳國盛,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首先需要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不僅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領域奮發努力趕超世界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惟有科學知識得以普及、科學精神深入人心,我們的社會纔真正走入衛生站學時代,科技纔能真正推動各個方麵的現代化。新書推薦:名創優品:重新定義全球零售業
內容提要
《科學的曆程》(第2版)主要內容包括東方:古老文明的源頭、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中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16、17世紀:近代産學的誕生、18世紀:技術革命與理性啓濛、19世紀:古典科學的全麵發展、19世紀:科學的技術化、社會化、20世紀:探究宇宙與生命之謎、20世紀:高技術時代、科學處在轉摺點上等內容。
目錄
目錄版序第二版序第二版自序緒論章 科學史的意義1. 科學史有助於理科教學2. 科學史有助於理解科學的批判性和統一性3. 科學史有助於理解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第二章 科學史的方法1. 科學史與技術史:哲學傢傳統與工匠傳統2. 思想史與社會史3. 綜閤史與分科史、斷代史、國彆史第三章 五韆年的曆程捲 東方:古老文明的源頭章 從自然史到文明史1.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2. 地球演化與生命起源3.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4. 文明史的序幕第二章 東方的四大古老文明1. 埃及2. 美索不達米亞3. 印度4. 中國第二捲 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第三章 希臘奇跡與科學精神的起源1. 希臘奇跡2. 光大東方科學遺産3. 希臘奴隸製與城邦民主製4. 希臘思維方式與科學精神的起源第四章 希臘古典時代的科學1. 個自然哲學傢泰勒斯2.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3. 芝諾的運動悖論4. 原子論思想5. 醫學之父希波剋拉底6. 智者與希臘數學三大難題7. 默鼕周期的發現8. 柏拉圖學園:不懂數學者不得入內9. 亞裏士多德:百科全書式的學者10. 希臘建築第五章 希臘化時期的科學1. 亞曆山大裏亞2. 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3. 阿裏斯塔剋:日心說的先驅4. 古代科學巨匠阿基米德5. 埃拉托色尼測定地球大小6. 希帕剋斯創立球麵三角7. 希羅與亞曆山大裏亞的技術成就8. 希臘天文學的集大成者托勒密9. 希臘醫學的集大成者蓋倫10. 代數學的創始人刁番都第六章 羅馬帝國時期的科學1. 羅馬性格與希臘氣質2. 儒略曆的誕生3. 盧剋萊修與《物性論》4. 維特魯維:建築學之鼻祖5. 塞爾蘇斯與羅馬醫學的百科全書6. 普林尼與《自然史》7. 羅馬人的技術成就第三捲 中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衰落與歐洲黑暗年代1. 基督教的興起2. 西羅馬帝國滅亡3. 柏拉圖學園被封閉4. 亞曆山大圖書館被燒5. 蠻族入侵與五百年黑暗年代6. 波依修斯:漫漫長夜中的微弱星光第八章 阿拉伯人的科學與技術1. 阿拔斯朝與阿拉伯科學的興盛2. 賈比爾:煉金術之父3. 花拉子模與阿拉伯數學4. 阿爾·巴塔尼與阿拉伯天文學5. 阿爾·哈曾與阿拉伯物理學6. 阿維森納與阿拉伯醫學7. 阿維羅意與亞裏士多德學說的復活第九章 中國獨立發展的科技文明1. 農學2. 中醫藥學3. 天文學4. 數學5. 陶瓷技術6. 絲織技術7. 華夏建築第十章 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1. 紙的發明與西傳2. 印刷術3. 與煉丹術4. 指南針與航海技術第十一章 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1.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與傳統科學技術體係的終結2. 滿清社會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影響3. 傳教士與西學東漸4. 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及其原因第十二章 中世紀後期歐洲學術的復興1. 十字軍東徵與歐洲學術的復興2. 大學的齣現3. 托馬斯·阿奎那:經院哲學的峰巔4. 羅吉爾·培根: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5. 城市與教堂建築第四捲 16、17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第十三章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地理大發現1. 意大利文藝復興2. 列奧那多·達·芬奇3. 宗教改革與人的解放4. 羅盤、槍炮、印刷術和鍾錶的齣現5. 地理大發現: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第十四章 哥白尼革命1. 中世紀的宇宙結構2. 哥白尼革命3. 布魯諾4. 第榖·布拉赫:天纔的觀測傢5. 開普勒:天空立法者第十五章 新物理學的誕生1. 伽利略:近代物理學之父2. 斯颱文的靜力學研究3. 吉爾伯特的磁學研究4. 真空問題:托裏拆利、帕斯卡、蓋裏剋與波義爾5. 鬍剋與彈性定律6. 惠更斯:擺的研究7. 牛頓力學的建立第十六章 從煉金術到化學1. 帕拉塞爾蘇斯:醫藥化學的創始者2. 阿格裏科拉:近代礦物學之父3. 赫爾濛特4. 波義爾:近代化學的誕生第十七章 近命科學的肇始1. 維薩留斯的《人體結構》2. 血液循環的發現:塞爾維特、法布裏修斯和哈維3. 顯微鏡下的新世界: 馬爾比基、列文虎剋、鬍剋和斯旺麥丹第十八章 機械自然觀與科學方法論的確立1. 弗蘭西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2.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3. 伽利略與牛頓的科學方法4. 伽桑狄、波義爾與原子論的復興5. 自然的數學化與機械自然觀的確立第十九章 科學活動的組織化與科研機構的建立1. 意大利:自然秘密研究會、林琴學院、齊曼托學院2. 英國:哲學學會、皇傢學會3. 弗拉姆斯特德、哈雷與格林威治天文颱4. 法國:巴黎科學院5. 皮卡爾、卡西尼與巴黎天文颱6. 萊布尼茲與柏林科學院第五捲 18世紀:技術革命與理性啓濛第二十章 技術發明與英國産業革命第二十一章 法國啓濛運動與科學精神的傳播第二十二章 力學的分析化與熱學、電學的早期發展第二十三章 18世紀的天文學第二十四章 化學革命第二十五章 進化思想的起源第六捲 19世紀:古典科學的全麵發展第二十六章 19世紀的電磁學第二十七章 19世紀的光學第二十八章 熱力學與能量定律的建立第二十九章 物理和化學中的原子論的興起第三十章 19世紀的天文學第三十一章 進化論的創立第三十二章 l9世紀的生物學與醫學第七捲 19世紀:科學的技術化、社會化第三十三章 科學強國的興衰第三十四章 運輸機械的革命第三十五章 電力革命與電氣時代第八捲 20世紀:探究宇宙與生命之謎第三十六章 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第三十七章 窮宇宙之際第三十八章 探粒子之微第三十九章 20世紀的遺傳學第四十章 現代地學革命第九捲 20世紀:高技術時代第四十一章 原子能時代第四十二章 航空航天時代第四十三章 電子技術與信息時代第四十四章 生物技術時代第十捲 科學處在轉摺點上第四十五章 世界圖景的重建第四十六章 科學與人類的未來注釋與參考文獻圖片目錄科學傢編年錶人名譯名對照錶人名索引
作者介紹
吳國盛,男,1964年9月5日生於湖北省武穴市(原廣濟縣)。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係空間物理專業,1983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自然辯證法專業攻讀科學史與科學哲學,1986年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 1997年被破格晉升,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年輕的研究員。 1995年師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葉秀山教授在職攻讀西方哲學,1996年齣版《時間的觀念》,1998年畢業並獲哲學博士學位。 1999年4月9日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迴到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 1999年12月被批準為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 2000年擔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 2001年齣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副主任、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主任。 2003年齣任北京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 1986-1996年間,研究工作主要圍繞西方自然哲學基本概念的曆史而展開,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時間概念、空間概念等,旁及科學通史和科學編史學,亦關注本學科的基礎建設,曾花過時間反思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事業。《哲學動態》記者訪談“探索科學時代思的可能性”對10多年來的研究工作做瞭一個初步的總結。 1996年以來,研習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哲學,關注環境問題,關注科學的未來和人類的命運,開展對現實中種種現代性“現象”的反思,形成瞭新的學術思路和寫作意嚮: 學術研究方麵,在如下四個方嚮緻力於“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設,即以“追思自然”為主題的自然哲學、以柯瓦雷概念分析為主要方法的科學思想史、以現象學解釋學為哲學背景的科學哲學、以技術批判理論為特色的技術哲學;在“科學革命”和“技術理性”兩大專題上積纍文獻、開拓思路。此外,探索和研究科學傳播學、應用倫理學的理論問題。 大眾寫作方麵,溝通科學人文、傳播綠色觀念、反思現代現象,持守科技時代思的可能性。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對科學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平時閱讀的科學讀物大多集中在某個具體領域,比如天文學或者物理學。但總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有些碎片化,對於科學是如何整體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瞭解得不夠深入。這本書《科學的曆程(第2版)》的名字就非常吸引我,它似乎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將自己瞭解的零散知識串聯起來。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不同學科之間的聯係是如何産生的,一個領域的突破是如何啓發瞭另一個領域的創新。同時,我也很想瞭解,在科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誤區”或者“彎路”,它們是如何被糾正的?這些經曆對於今天的我們,又有著怎樣的啓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抽象的科學概念和復雜的曆史事件呈現齣來,讓我能夠輕鬆理解,並從中獲得學習科學的樂趣和動力。
評分最近我一直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非常著迷,而科學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綫索。我總覺得,想要真正理解人類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就必須深入瞭解科學的“前世今生”。這本書《科學的曆程(第2版)》的書名非常直觀,讓我覺得它能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敘述。我特彆希望能看到,這本書是如何處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科學貢獻的,是否能夠展現齣科學發展的全球性特點?同時,我也對科學是如何從哲學、宗教中逐漸分離齣來,並發展齣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和評價體係的過程感到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去感受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是如何挑戰權威、突破認知邊界的,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至今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評分我是一名從業多年的工程師,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基礎科學的原理,雖然我能運用它們解決工程問題,但對於這些原理是如何被發現、如何演變的,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科學的曆程(第2版)》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係統學習科學發展史的絕佳機會。我希望它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能夠結閤實際的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去解讀那些關鍵性的轉摺點。比如,牛頓力學是如何改變瞭人們對宇宙的認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對後來的物理學發展産生瞭怎樣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科學的進步是如何與人類社會的進步緊密相連的,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背後,是否也蘊含著一些我們今天依然可以藉鑒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我期待它能為我的專業知識提供更深厚的理論基礎,也能讓我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科學的價值和力量。
評分作為一個對科學史略知一二的愛好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填補我知識空白、又能提供全新視角的作品。市麵上關於科學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夠做到係統梳理、深入淺齣的卻不常見。這本書的書名《科學的曆程(第2版)》讓我覺得它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內容的打磨,應該會比初版更加完善。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它會不會在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發現背後,挖掘齣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某個重要的理論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失敗和質疑中逐漸成形的?某個科學傢在麵臨巨大壓力時,是如何做齣艱難抉擇的?我希望它能展現科學發展並非是綫性前進的,而是充滿瞭迂迴、甚至有時是“跳躍式”的突破,而這些突破背後,往往有著復雜的社會、經濟、甚至是哲學思潮的推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大局觀”,讓我能夠將零散的科學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科學發展圖景,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科技時代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非常沉穩、厚重的感覺,淺灰色的底色搭配上深邃的藍色文字,仿佛預示著裏麵蘊含著宇宙般的知識海洋。翻開第一頁,那種紙張的質感就讓人心生喜愛,帶著淡淡的油墨香,是現在許多電子閱讀器無法給予的觸感。我一直對科學的發展脈絡非常好奇,總覺得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有著漫長而麯摺的“誕生”過程,其中充滿瞭人類的智慧、堅持、甚至是失敗的探索。這本書的名字《科學的曆程(第2版)》直擊我心,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見證那些偉大的思想火花是如何被點燃、又如何燎原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和人物,更能深入到那個時代背景下,去理解科學傢們所麵臨的挑戰、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那些決定性的轉摺點是如何形成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一邊細緻地講解沿途的風景,一邊又能在恰當的時候點齣那些最值得品味的細節,讓我能真正感受到科學前進的每一步都來之不易,充滿瞭人文的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