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7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
定价:180.00元
作者: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092338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7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包含农业产业政策与管理、农业市场规模与产需、2016年种子市场规模、2016年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状况、种子企业与经营、种子支撑与服务、种子管理体系发展、2016年种子产业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等,书后附有统计分析报告、信息统计汇总等相关内容。
目录
概述
一、种业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二、种业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
三、供种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四、企业实力水平稳步提升
篇 种业发展环境
一、宏观经济背景
(一)国际政治经济走向
(二)经济发展大势
(三)农业发展大环境
二、产业法规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
(二)种业法制建设
(三)种业政策措施
三、种业担当重任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迫切需要率先优化作物品种结构
(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迫切需要在挖掘良种潜力上率先突破
(三)创新驱动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率先增强种业创新动能
第二篇 种业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成果
(一)种业
(二)种业科技论文
(三)审定新品种
(四)植物新品种权
二、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利用
(一)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二)作物种质资源基本农艺性状鉴定
(三)作物种质资源编目、繁殖与入库(圃)保存
(四)库圃种质资源更新与分发
三、主要农作物科研进展
(一)玉米
(二)水稻
(三)小麦
(四)棉花
(五)油菜
(六)大豆
(七)马铃薯
第三篇 种子生产与推广
一、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状况
(一)杂交玉米种子
(二)杂交水稻种子
(三)其他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
二、主要农作物种子使用状况
(一)种子使用总量
(二)商品种子使用量
(三)种子进出口
三、主要农作物种子价格与市值
(一)商品种子价格
(二)种子市值及分布
四、主要农作物品种推广状况
(一)玉米
(二)水稻
(三)小麦
(四)油菜
(五)大豆
(六)马铃薯
(七)棉花
第四篇 种子企业发展
一、总体状况
……
第五篇 种业管理与服务
附录
正文附图
正文附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2017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背后都牵扯着如此庞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市场博弈。报告中对于2017年种业发展的各个细分领域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部分。虽然我们通常关注的是那些能填饱肚子的主粮,但报告也点明了蔬菜、花卉、特色经济作物等领域种业发展的潜力和挑战。例如,在蔬菜种子领域,报告提及了品种的抗病性、商品性以及早熟性等方面的突破,这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菜篮子是否丰富和优质。同时,对于一些地方特色作物,如一些药用植物或经济林木,报告也给出了发展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种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特色经济发展上的独特优势。更让我惊讶的是,报告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的生物技术在种业中的应用,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这些听起来充满未来感的技术,原来已经在2017年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应用。虽然报告的专业性较强,但其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企业在某个特定作物种子研发上的成功经验,使得内容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种子繁育,更是一场融合了科技、市场、政策和国际合作的系统工程。
评分《2017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细品的观察视角。我特别留意了报告中关于“种业市场化改革”的讨论。2017年,正值中国种业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报告详细梳理了这一年种业领域在政策、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互动影响。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列举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比如关于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态,以及如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等。我关注了报告中关于“育种家”群体培养和激励机制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强大的种业,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才。报告也指出了当前种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例如知识产权侵权、市场准入壁垒等,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对行业健康发展造成的阻碍。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的是,报告对国际种业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和影响进行了评估,这让我对中国种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报告,更是一份动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种业在市场化浪潮中不断调整方向、寻求突破的努力。读完后,我对中国种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同时也认识到,这条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评分《2017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领域。我被报告中关于“生物育种技术”的介绍深深吸引。2017年,正值全球生物技术蓬勃发展之际,报告深入探讨了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在中国种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它并没有回避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争议和技术风险,而是以一种平衡的视角进行了阐述。报告中还提到了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种业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例如,关于精准育种、智能化审定以及种质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讨论,都让我眼前一亮。报告也关注了种业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分析了中国在国际种业合作中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对“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种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仅是一份行业报告,更是一部关于科技赋能农业、引领未来发展的大戏。
评分翻开这本《2017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并非业内人士,起初是被“种业”这个词所吸引,它听起来既接地气,又似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报告的开篇,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图表,勾勒出了2017年中国种业市场的整体脉络。我尤其关注了关于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发展情况,比如玉米、水稻、小麦等。报告深入剖析了这些关键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育种技术的前沿进展,以及市场份额的变动趋势。它并没有回避存在的问题,比如科研投入的结构性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尚不完善,以及国际竞争对国内种业带来的压力。那些关于育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如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育种体系的论述,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挑战与机遇,以及国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决心。报告中提及的“育种联合体”、“育繁推一体化”等概念,虽然略显晦涩,但通过上下文的解读,我能大致领会到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信息量极大、视角宏观的行业报告,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种业现状及未来走向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作为一个对政策导向和产业宏观调控比较感兴趣的读者,《2017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报告中对于2017年国家在种业发展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梳理。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种业板块的建设情况,以及“十三五”期间种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报告清晰地阐述了政府在引导科研方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完善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其中关于“绿色种业”、“生物育种”等概念的引入,让我看到了中国种业发展正在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迈进。报告中也分析了国际贸易形势对中国种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贸易摩擦、保障国家种源安全等问题。让我觉得很有启发的是,报告中对不同区域种业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建议,这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精细化和科学性。虽然报告中充斥着大量的政策术语和发展规划,但通过其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我能够理解国家层面对于种业发展的深谋远虑。这让我认识到,种业发展不仅仅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