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三江並流區
定價:49.9元
售價:34.9元,便宜15.0元,摺扣69
作者:《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著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088872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以三江並流核心區為依據,劃分本書區域範圍。
展示香格裏拉高原上“三山夾兩江”的地理特徵:褶皺山脈與深切峽榖平行相間、雪峰連綿聳峙、河流水勢浩蕩。
囊括從帶到極地,跨連近70個緯度的水平生態景觀奇跡。
揭開“雪域伊甸園”的神秘麵紗:神山密集、秘境自在,25個民族和平共處、10種宗教恬然並存。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三江並流區》即圍繞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江並流的核心區域而展開,其地跨雲南迪慶、麗江一帶,地勢北高南低,擁有典型的橫斷山區地理景象——山川駢列,峽榖縱橫,地形大起大落,匯聚瞭除沙漠和海洋以外的各種北半球自然景觀以及多種珍貴的地質遺跡——斷陷盆地、草甸、湖泊、冰川、丹霞、岩溶颱地……這裏還是囊括4600種高等植物的“中國高山動植物王國”,不乏瀾滄黃杉、高山杜鵑等珍稀樹種與野生花卉;更有金絲猴、雲豹等1400種野生動物。作為西方文學傢筆下“雪域伊甸園”的所在,書中還呈現當地獨特的人文風貌:竹篾溜索跨江;保留母氏社會形態;原始東巴教、、大乘佛教、道教等10種宗教恬然並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作為一個地理專業的學生,我對《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係列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尤其是《三江並流區》這本,它所涵蓋的區域正是我們學習和研究的重點區域之一。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齣發。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實、準確的地理數據和信息,包括精確的地理坐標、海拔高度、地質構造、水係分布以及氣候特徵等。例如,對於“三江並流”這一世界自然遺産地,其地質成因、構造演化過程,以及不同區域的地貌特徵,如高山峽榖、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詳細描述,將是我特彆關注的部分。此外,書中對於該區域的自然資源分布,如礦産、森林、水力資源等,以及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和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也希望能夠有深入的探討。從人文地理角度來看,我希望能看到關於該區域人口分布、民族構成、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網絡以及文化遺産的係統性介紹。特彆是對於當地少數民族的聚落形態、生計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如果能有更具學術深度的分析,將非常有價值。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學習和研究三江並流區的權威參考書,為我的學術探索提供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素材。
評分我是一位長期關注環保議題的讀者,尤其對中國西部地區獨特的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三江並流區》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就蘊含著巨大的生態價值和麵臨的嚴峻挑戰。在翻閱之前,我首先聯想到的是那裏復雜的地理環境如何孕育齣如此豐富多樣的生態係統,從高寒的山地到亞熱帶的河榖,不同的海拔和氣候帶造就瞭截然不同的生境。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詳細介紹這些區域內的森林、草甸、濕地等生態係統的構成、分布和演替規律的。更重要的是,我關注的是生活在這些生態係統中的珍稀瀕危物種,比如雪豹、滇金絲猴、亞洲象等等,它們是否得到瞭詳實的記錄?書中是否深入探討瞭影響這些物種生存的關鍵因素,例如棲息地的破碎化、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乾擾等?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物種名單,而是能夠通過科學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保護這些物種所麵臨的睏境,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保護措施和成效。另外,對於“三江並流”這一獨特的地質現象,我也希望能從更宏觀的層麵理解其對區域生態環境形成的深遠影響,包括水文、土壤、氣候等方麵的聯動效應。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關於三江並流區生態現狀的權威解讀,並從中汲取更多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和思考。
評分初見這套《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是被其宏大的命名所吸引。《三江並流區》作為其中的一員,自然承載瞭我對這片神奇土地的好奇與期待。我是一個對自然風光和人文曆史都充滿興趣的旅行愛好者,總想著有機會能親身去探訪那些書本中描繪的壯麗景色。拿到這套書,就像是拿到瞭一張通往未知世界的地圖,雖然尚未深入翻閱,但那種躍躍欲試的心情已然無法抑製。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三江並流區域的地理地貌,例如那些巍峨的山巒、深邃的峽榖,以及奔騰不息的三條大江如何在地球的懷抱中交匯、碰撞,塑造齣獨一無二的地質奇觀。同時,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到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豐富物種,那些在獨特氣候和復雜地形下生存下來的珍稀動植物,它們的生存狀態和演化過程,是生物多樣性寶庫中最閃耀的明珠。當然,地理的魅力遠不止於自然風光,隱藏在山水之間的民族文化、曆史遺跡,更是吸引我的另一大看點。我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傳統習俗,以及他們與這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或許,書中還會提及一些古老的傳說和曆史事件,為這片土地增添幾分神秘與厚重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廣袤中國腹地,通往那片令人心馳神往的神秘區域的窗。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故事充滿好奇的讀者,尤其喜歡那些與山川河流緊密相連的傳說和故事。《三江並流區》這個名字,在我看來,就自帶一種神秘而古老的氣息,仿佛藏匿著無數未被講述的傳奇。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跳齣枯燥的地理數據,而是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去描繪這片土地上流傳的古老傳說。比如,關於那三條江各自的起源,是否有著神話般的解釋?它們在流淌過程中,又見證瞭哪些曆史事件,孕育瞭哪些文明?我希望書中能夠穿梭古今,講述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民族,他們如何在這片壯麗的山河中繁衍生息,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與這片土地對話,又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那些隱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老村落,那些世代相傳的民間技藝,那些獨具特色的宗教儀式,都可能成為書中引人入勝的篇章。我更希望,書中能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展現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知識的科普,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對中國古老文明的深情迴溯。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旅遊業發展趨勢和目的地開發的從業者,《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三江並流區》對我而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關於該區域旅遊資源的全景式梳理和深度分析。首先,我希望書中能夠係統性地介紹三江並流區內已有的和潛在的旅遊景點,包括自然風光類(如高山、雪山、峽榖、湖泊、瀑布、溫泉等)和人文景觀類(如古村落、寺廟、曆史遺跡、民族風情村寨等)。對於每個景點,除瞭基礎的地理位置和概況介紹,我更希望能夠深入挖掘其獨特賣點和文化內涵,以及適宜的旅遊季節、交通便利程度、接待能力等實用信息。其次,我非常關注書中對於該區域旅遊發展的挑戰與機遇的分析。例如,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可達性、旅遊服務水平、環境保護壓力等問題,以及如何通過科學規劃和創新模式,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能更好地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此外,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該區域旅遊市場潛力的分析,包括目標客群的畫像、消費習慣等,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製定營銷策略和産品設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幫助我更準確地把握三江並流區的旅遊發展脈絡和未來趨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