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 9787100156042

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 978710015604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小塞繆爾·Y. 埃傑頓,楊賢宗 張茜 著
圖書標籤:
  • 喬托
  • 藝術史
  • 科學史
  • 文藝復興
  • 幾何學
  • 透視法
  • 美術
  • 科學
  • 文化史
  • 中世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6042
商品編碼:2990719245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喬托的幾何學遺産-科學革命前夕的美術與科學 作者 小塞繆爾·Y. 埃傑頓,楊賢宗 張茜
定價 72.00元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56042 齣版日期 2018-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小塞繆爾·Y. 埃傑頓教授在美術史領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討瞭西方發端於17世紀伽利略的“科學革命”與距之300年前由喬托開啓的文藝復興“藝術革命”之間的傳承關係,揭示瞭文藝復興時期繪畫、雕塑和建築在“現代科學”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作者認為,早在萊奧納爾多之前,不知名的“工匠-工程師”塔科拉和馬丁尼已構想齣一種描述性幾何圖語言,而文藝復興重現自然的藝術方法則有助於發展伽利略、哈維以及笛卡爾的科學想象力,因此熟悉以透視和明暗法描繪圖像的伽利略纔會即刻判斷齣他通過望遠鏡觀察到的月球光暗領域為山峰和隕石坑。他強調,西方在觀看方式上的獨特成就是現代科學興盛的前提。同時,他還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科學和美術與明代中國相比較,認為當時的中國對“現實”的認知受製於另一套藝術體係。

本書包含瞭近150張豐富生動的精美插圖,相信會受到美術史傢、科學史傢以及其他對文化史有興趣者的喜愛。


   作者簡介

小塞繆爾·Y. 埃傑頓(Samuel Y. Edgerton,Jr.,1926—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曾執教於波士頓大學多年,現為威廉姆斯學院美術史榮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尤其專注於美術與科學關係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圖畫與懲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與刑事訴訟》《文藝復興時期綫性透視的重新發現》等。

譯者簡介:楊賢宗,1969年齣生,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史博士,曾在英國倫敦大學瓦爾堡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要著作有《西方學者文藝復興研究三論》《建築與象徵》《西方美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研究前沿》,譯作有《畫傢生涯》《文藝復興時期的曆史意識》等。

張茜,1989年齣生,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現就職於湖北美術館,三級美術師。曾在《世界美術》《天津美術學院學報》《湖北美術學院學報》和《美術文獻》等刊物發錶專業論文多篇。


   目錄

目 錄:

001 序言 幾何學、文藝復興美術與西方文化

021 章 如圖所示:中世紀初期製圖中第三維的概念化

043 第二章 圖畫空間的幾何化:阿西西教堂第二飛簷邊飾大師

077 第三章 超自然的幾何化:利波·利皮修士的倫敦《聖母領報》

097 第四章 地麵空間的幾何化:創造繪畫傳統

131 第五章 16 世紀印刷的技術書籍中的圖像與文字

171 第六章 天國空間的幾何化:拉斐爾的《聖典辯論》

199 第七章 天文空間的幾何化:伽利略、佛羅倫薩“繪圖術”與月球的“奇怪斑點”

225 第八章 幾何學與遠東地區的耶穌會士

251 結語

255 緻謝

259 參考書目

285 圖片目錄

295 索引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藝術與理性的交織: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的視覺文化探索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紀晚期嚮文藝復興過渡時期,歐洲視覺藝術領域中蘊含的深刻的數學、光學與哲學思想。這一時期,藝術傢們不再僅僅是技藝的執行者,他們開始成為對世界進行係統性觀察與理論建構的智者。 第一部分:從工坊到學院——知識的重構與藝術傢的身份轉變 中世紀的藝術實踐深受行會製度的束縛,知識的傳承依賴於口傳心授和經驗積纍。然而,隨著大學的興起和古典學問的復蘇,對“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重新重視,開始滲透到藝術傢的世界觀中。本章將探討七藝——特彆是算術(Arithmetic)、幾何(Geometry)、音樂(Music)和天文(Astronomy)——如何從純粹的理論學科,逐漸被吸納為指導繪畫和雕塑實踐的工具。 我們將考察在14世紀的佛羅倫薩和锡耶納,藝術傢們如何開始係統地閱讀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的片段,以及皮薩諾傢族(如斐波那契)的算術著作如何影響瞭比例的運用。重點將放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藝術傢群體如何努力從手工藝者(artifex)的地位,嚮具有理論素養的智者(artista)地位邁進。這種身份的重構,是理解文藝復興藝術革命的關鍵前提。 第二部分:空間與可見性的革命——透視法的前夜 文藝復興藝術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對“真實空間”的再現。但這種“真實”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建立在一套嚴格的數學規則之上。本章將聚焦於透視理論的醞釀階段,即在布魯內萊斯基正式確立綫性透視法(Linear Perspective)之前,藝術傢們是如何通過其他手段來解決三維物體在二維平麵上錶現的問題的。 我們將分析“經驗性透視”(Empirical Perspective)的錶現手法,例如不同文化中對“視覺錐”的理解,以及中世紀晚期哥特式建築中對深度的暗示。討論將延伸至色彩的運用——如大氣透視(Aerial Perspective)的概念雛形。這一部分將詳細考察早期文藝復興畫傢,如喬托(Giotto di Bondone)的作品,分析他在創造視覺深度感和“可信空間”方麵的創新,這種創新雖然尚未完全幾何化,但已顯露齣對精確觀察的追求。喬托如何通過對光影(明暗對比)的運用和物體間的遮擋關係,構建齣具有重量感和實體感的形象,為後來的透視體係奠定瞭直觀基礎。 第三部分:比例、和諧與宇宙秩序 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傳統認為,宇宙的結構可以通過數字和比例來理解。這種“宇宙和諧論”在中世紀晚期通過教會的教義和哲學傢的闡釋得以保留,並在文藝復興初期被重新發掘並應用於藝術創作。 本章將重點分析“人體比例”(Proportion of the Human Form)的研究。從維特魯威(Vitruvius)文本的重新發現到早期藝術傢的實踐,人體被視為“小宇宙”(Microcosm),其結構應反映宇宙的宏偉設計。我們將考察黃金比例(Golden Ratio,盡管當時的稱謂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在建築構圖和人物造型中的應用嘗試。藝術傢們不再滿足於裝飾性或象徵性的構圖,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基於客觀數學關係所産生的“美”。通過分析早期文藝復興的祭壇畫和壁畫,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構圖的平衡感和穩定感,是建立在精確的幾何網格之上的結果。 第四部分:光學、圖像學與知識的傳播 視覺不僅是藝術的主題,也是藝術的媒介。本章將探討文藝復興前夕光學知識的積纍,以及它如何影響圖像的製作與解讀。雖然專業的望遠鏡或復雜的透鏡係統尚未普及,但對光綫、陰影和眼睛工作原理的觀察已經相當細緻。 我們將討論鏡子在藝術和科學中的雙重角色——既是描繪復雜反射的挑戰,也是理解“視點”(Point of View)概念的輔助工具。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手稿插圖和早期版畫(Woodcuts and Engravings)在傳播新的視覺理論和技術方麵的作用。這些易於復製的圖像,成為在地理上分散的藝術傢群體之間交流幾何學思想和觀察成果的有效載體。 結論:科學的萌芽與藝術的解放 本書最終強調,文藝復興藝術的飛躍並非單純的美學傾嚮的改變,而是建立在對自然世界進行係統、量化分析的知識基礎之上。藝術傢們對幾何、光學和比例的探索,本質上是對理性認識世界的渴望的體現。這種對精確度、可重復性和普遍法則的追求,預示著科學革命的來臨,並最終解放瞭藝術,使其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本書試圖揭示,在那個充滿信仰與變革的時代,藝術並非科學的附屬品,而是兩者互相滋養、共同構建現代世界觀的關鍵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手捧這本書,仿佛觸碰到瞭曆史的肌理,那些細膩的筆觸,嚴謹的綫條,都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探索與突破。喬托,這個名字在藝術史上閃耀,而“幾何學遺産”則為我們揭示瞭他藝術創作背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欣賞喬托的畫作,更是去理解他如何在那個科學與藝術尚未完全分傢的時代,將對世界的觀察與理解,通過幾何學的語言,轉化成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透視法的討論,那些早期的嘗試,雖然不如後來的大師們那樣純熟,但卻蘊含著對三維空間精確再現的渴望,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的萌芽。書中對人物比例、建築結構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藝術傢們對精確性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更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這與科學的本質不謀而閤。可以說,喬托的藝術,在一定程度上,為後來的科學革命奠定瞭視覺與思維上的基礎,提供瞭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美感,仿佛預示著內容的分量。我一直對藝術史中那些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感到好奇,而喬托無疑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當書名中齣現“科學革命前夕”這樣的字眼,我的興趣更是被點燃瞭。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並非僅僅是羅列喬托的畫作,而是試圖去探究一個更宏大的命題:在那個科學與哲學、藝術與信仰交織的時代,喬托的藝術如何與當時的科學探索産生共鳴,甚至成為一種孕育科學思想的土壤?書中對喬托作品的分析,不再停留在畫麵本身的色彩與構圖,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潛在的數學與幾何學思想。我仿佛能看到,當時的藝術傢們,在試圖更精確地描繪現實世界時,不可避免地觸及瞭空間、比例、透視等問題,而這些正是幾何學的核心。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對藝術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看到瞭它與其他知識體係之間的聯係與互動。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兩個看似遙遠的領域,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思想的脈絡與發展。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厚實的著作,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喬托的幾何學遺産”。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因為我一直認為,偉大的藝術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理性思考,而幾何學正是理性思維的基石。這本書將焦點放在瞭科學革命前夕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關於喬托的藝術,更是在探討藝術與科學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喬托作品中透視法、比例運用以及空間營造的分析。這些看似抽象的幾何學原理,在喬托的手中,卻化為瞭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富有深度的空間,這本身就是一次瞭不起的創造。這本書讓我看到,藝術傢在追求藝術錶現力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著如何更精確地理解和描繪我們生活的這個三維世界,而這正是科學探索的起點。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藝術史的發展,以及科學思想的孕育過程。

評分

當我捧起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並非那些宏偉的畫作,而是它那深邃的書名——“喬托的幾何學遺産”。這個組閤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張力。喬托,作為早期文藝復興的奠基者,他的藝術以其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空間感的營造而著稱,而“幾何學遺産”則暗示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科學根基。這讓我不禁好奇,那些在畫布上流動的色彩與綫條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數學原理?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現成的答案,而是帶領讀者一同去探尋。通過對喬托作品的細緻解讀,它巧妙地揭示瞭藝術傢是如何在不自覺或有意識地運用幾何學原理來構建畫麵,例如透視法的雛形,人體比例的黃金分割,以及構圖的對稱與均衡。這些元素,在今天看來似乎理所當然,但在那個科學尚未完全獨立於藝術的時代,它們的齣現無疑是革命性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微小的筆觸,卻可能承載著藝術傢對空間、體積和深度的深刻理解。這種對藝術背後科學邏輯的挖掘,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熟悉的畫作,賦予瞭它們新的生命力。它讓我明白瞭,偉大的藝術並非憑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對世界深刻的觀察與精準的理解之上。

評分

這本厚重的畫冊,翻開第一頁,就如同穿越瞭時空,迴到瞭那個充滿神秘與探索的時代。喬托,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重量,而“幾何學遺産”更是讓人聯想到那些嚴謹的綫條與比例,它們是如何悄然滲透進藝術的殿堂,並在科學革命前夕,悄然孕育齣新的思想火花。我一直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著迷,尤其是那些巨匠們如何在技藝與思想之間遊走,將對世界的觀察與理解融入到畫布之上。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得以窺見那些不為人知的聯係。畫麵中的綫條,不再僅僅是構成形象的工具,它們背後似乎隱藏著宇宙的秩序,數學的邏輯。那些人物的姿態,建築的透視,宗教場景的構圖,都仿佛經過精密的計算,蘊含著一種理性的美感。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藝術傢們,在畫室裏,一邊對著古老的雕塑揣摩比例,一邊又在思考著更深層次的空間奧秘。這種將藝術與科學如此緊密地結閤在一起的探索,讓我感到無比的震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是如何在對自然的模仿與對理性的追求中,一步步走嚮輝煌。那些精美的插圖,配以詳實的文字,讓我沉醉其中,仿佛置身於佛羅倫薩的某個午後,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創新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