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冷门知识大百科:冷门知识精粹
:48.00元
作者:陆文雄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6813669
字数:272000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冷门知识大百科:冷门知识精粹》选取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常识,几乎将你不知道的冷门知识一网打尽。它立足于“冷”,从极为特别的角度,以千奇百怪的提问直击读者知识体系的“死穴”,启迪思维,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然后给出科学的答案、入情入理的解释、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人恍然大晤,受益无穷,直至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知识达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冷门知识大百科:冷门知识精粹》:
1、“丫头”一词是怎么来的?
在民间口语中,“丫头”通常指长辈对小女孩的称呼,那么你知道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吗?在古代它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女孩15岁就到了出嫁的年龄,也就是所谓的“及笄之年”,她们要在头上梳两个对称而立的发髻,其状恰似“丫”字,因此小女孩就被称之为“丫头”。唐代刘禹锡曾作诗道:“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丫头一词总让人联想到正当妙龄的少女,她们烂漫如春花,天真无邪,引人遐思。
丫头也不专指小女孩,长辈也常用这个词亲热地称呼小辈女子。在《红楼梦》中贾母亲切地称凤姐为“凤丫头”,当然凤姐不是小女孩,而是贾母疼爱的孙媳。可见,“丫头”也是长辈对晚辈怜爱的称呼,听起来颇为亲切,反映出代际的深厚感情。
古代婢女也常梳丫髻,因此“丫头”也可以用来形容婢女,宋代王洋曾写诗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或许是将婢女称为丫头的说法流行于吴地,王洋怕北方人不明白,特写诗为注。其实在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里,“丫头”都指婢女,如《西厢记》里的红娘,《白蛇传》里的小青。“丫头”一词流行以后,很多地区一直沿用此种说法。而今,“丫头”可以作为父母对女儿的爱称,男孩也可以用它来称呼自己的女朋友。被称为“丫头”的女孩子大多比较年轻,而且性情乖巧、伶俐可爱。
2、“三姑六婆”指的是什么?
民间常有“三姑六婆”之说,它频频出现在日常口语中,用来泛指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的女性。那么,“三姑六婆”有何历史渊源?“三姑”是指哪三姑?“六婆”又是指哪六婆呢?
“三姑六婆”一词早出现在明代学者陶宗仪的笔记中,它用于形容各种身份的古代妇女。所谓的“三姑”是指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即尼姑、道姑和卦姑。尼姑又叫比丘尼,是指遁入佛门的女子,道姑即女道士,卦姑是指专门给人算卦的女性。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牙婆也叫牙嫂,是指专门以贩卖人口为业的女性,今天我们称之为“人贩子”。在古代,牙婆既向府宅官员和富贵豪绅售卖宠妾、歌女,也为他们提供粗使丫头。
媒婆,就是专门为别人说媒的女性,在我国古代,男女婚嫁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的“媒妁”自然指的就是媒婆了。
师婆类似于巫婆,靠装神弄鬼、画符念咒等迷信活动谋生。师婆是声名狼藉的一种职业,凭借封建迷信的土壤,她们利用百姓的愚昧榨取钱财,害人误人、为祸不浅。
虔婆,就是臭名昭著的妓院鸨母,她们以各种手段逼迫雏妓接客,将受害者当作摇钱树,对其强取豪夺。
药婆,是指出卖药方的妇女。卖药本来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因为贪心开始从事不良勾当,比如售卖、打胎药、和毒药。
稳婆,就是接生婆,俗称老娘婆。宫廷的稳婆要在民间预选,预选出来的稳婆负责宫中妃嫔的接生,并为宫廷参与选美活动的佳丽检查身体。民间的稳婆主要负责为民间女子接生。
……
序言
最近翻阅了《冷门知识大百科:冷门知识精粹》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盒。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知识的探险。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落俗套的视角,很多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书里却被剥开了层层迷雾,展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根源和细节。比如,书中关于不同国家节日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者是一些日常用品设计原理的演变,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我从来没想过,一个简单的餐具,背后可能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技术革新。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耳边低语,分享那些隐藏在繁华之下的有趣秘密。有时候,我会因为书里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而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种“啊哈!”的时刻,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所在。而且,书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历史、科学到艺术、民俗,几乎无所不包,总能找到让你眼前一亮的内容。它让我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原来平凡之中也藏着如此多的不平凡。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寻常”和“出人意料”。我曾经以为自己已经涉猎过不少杂学知识,但《冷门知识大百科》还是能不断给我带来惊喜。它总能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媒体和大众视野所忽视的角落,并将其娓娓道来。比如,关于一些古代文明的日常生活细节,或者是某些艺术流派背后不为人知的趣事,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乐器,其发展史就充满了如此戏剧性的转折。书中对这些内容的呈现,不是堆砌事实,而是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知识融入其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信息。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里面记录着鲜活而生动的历史。它让我明白,知识的海洋是如此广阔,而我们所了解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博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冷门知识大百科》让我对“知道”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记住一些事实,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事实背后的逻辑和联系。书中对很多事物发展脉络的梳理,都做得非常清晰。例如,关于某种技术的出现,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反过来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书中都有细致的描述。这让我觉得,知识是可以串联起来的,每一个看似孤立的知识点,都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关联。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小题大做”的精神,能够从一个微小的现象出发,引申出广阔的知识领域。这让我体会到,即便是最平凡的事物,也可能拥有不平凡的故事。它培养了我一种“追根溯源”的阅读习惯,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渴望去了解事物更深层的本质。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知识探索之旅,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更多未知领域的兴趣。
评分不得不说,《冷门知识大百科》是一本极其考验读者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书。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速食读物,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智慧。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而停下来思考很久,甚至会联想到自己过往的经历,发现新的联系。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也非常有深度。它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和理解。这种启发式的阅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为什么”的解答。比如,为什么某些传统习俗会流传至今?为什么某些设计会成为经典?这些问题,往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但这本书却把它们当作了探索的起点。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幽默风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涨知识”那么简单。更像是对我原有认知体系的一次重塑。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读了《冷门知识大百科》之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站在了冰山一角。书中对很多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事件或发明,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解读。例如,关于某些早已被遗忘的职业,它们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满足社会需求的,又为何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书中都有精彩的叙述。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宏大的事件和著名人物,而是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无数细微之处。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解释,也做得相当出色。它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案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科学并不遥远,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