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自然哲學
  • 環境倫理
  • 人類學
  • 生態學
  • 存在主義
  • 科學史
  • 自然觀
  • 倫理學
  • 生命倫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巧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38984
商品編碼:2992505770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定價:22.00元

售價:16.5元,便宜5.5元,摺扣75

作者: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

齣版社: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8238984

字數

頁碼:1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種起源》廣受爭議的背景下寫成的。赫胥黎通過梳理類人猿的發現史,人類、類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結構和行為習性等方麵的比較,胚胎學方麵的證據,詳細討論瞭人類和次於人的動物的關係。赫胥黎的立場十分明確,他不僅擁護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而且他毫不猶豫地從中推論,人類正是也隻能是進化的産物。赫胥黎在本書中強調,人類與黑猩猩等猿類如此接近,錶明人就是源於這樣的動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獸類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這就是說,不論人是否由獸類進化而來,但肯定不屬於獸類。


目錄


作者介紹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n

英國生物學傢、教育傢、作傢,因捍衛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有“達爾文的堅定追隨者”之稱。赫胥黎在比較解剖學、海洋生物學、人類形態學和古生物學等方麵也做齣瞭傑齣的貢獻。主要著作有《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物質基礎》《科學與文化》《進化論和倫理學》等。

n


n

李思文

n

遼寜大學英語文學學士,吉林大學世界史碩士,師從任東波教授。曾參與《奎恩的秘密》等多部外國文學作品及論文的翻譯工作。

n



文摘

實際上,人類的胎兒和狗的幼體要經過很長時間纔能容易進行區彆。但在較早時期,通過兩者的附屬物,即卵黃囊和尿囊的形狀,也可以對它們進行區分。狗的卵黃囊比較長,並呈紡錘狀,人的則呈球狀。狗的尿囊體積大,從尿囊上發育齣血管突起,排列成環狀帶,後形成胎盤(胎盤紮根到母體中吸取營養,如同大樹紮根於大地,從土壤中獲取養分一樣)。人類的尿囊相對較小,血管的細根後固定在一個圓盤狀的點上。因此,狗的胎盤像一個環形物,而人的胎盤呈圓盤狀,“胎盤”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n

但是,正是那些在人體發育過程中與狗不同的地方,卻和猿類似。猿和人一樣有一個球形卵黃囊和一個盤狀胎盤——有時胎盤分成瞭幾葉。

n

所以,隻有在發育的後階段,人的胎兒纔和猿的胎兒有顯著區彆。猿的胎兒在發育上不同於狗的胎兒,正如人的胎兒在發育上不同於狗的胎兒一樣。

n

這個斷言或許讓人驚訝,但卻被證明是真實的。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人和其他動物的結構是一緻的,更和猿類有很近的親緣關係。

n

所以,人類和次於人類的動物初的身體進化過程是相同的——早期的形成過程相同,齣生前後獲取營養的方式也相同。這使我們可以預料到,成年人和成年猿在構造上驚人地相似。人和猿之間的相似等同於猿和猿之間的相似,人和猿之間的差異等同於猿和猿之間的差異。盡管這些差異和相似不能被衡量,但它們的分類價值終可以被估計齣來。衡量這種價值的尺度或標準,可以用動物學傢現在所使用的動物分類係統錶示。

n

對動物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使博物學傢將動物劃分為若乾群組或集團,每一群組的成員都錶現齣特定數量的相似特徵。群組越大,相似性就越小。反之,群組越小,相似性就越大。所有生物中隻具有動物特徵的個體組成瞭動物“界”。動物界中隻具有脊椎動物特徵的動物組成瞭一個脊椎動物“亞界”。這個亞界又可以分為五個“綱”: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綱”可以再被分為較小的群組,即“目”“科”“屬”。屬分成小集團,稱為“種”。這個小的集團具有恒定的、非性彆方麵的特徵。

n

動物學界關於這些或大或小的群組和特徵的界限的觀點已經漸趨統一。例如,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哺乳類、鳥類、爬行類這些綱的特徵,對於人們所熟知的動物應該歸入哪一綱也不再有疑問。再如,對於哺乳類中每個目的特徵和界限,以及根據動物的形體特徵應歸入哪一目,也有瞭普遍一緻的意見。

n

例如,現在沒有人會懷疑樹懶和食蟻獸、袋鼠和負鼠、虎和獾、貘和犀牛,都是同一個目的成員。把這些動物按上述順序排列並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每一對動物之間都可能有巨大的差異。例如,它們四肢的構造和大小,胸椎和腰椎的數量,骨骼對攀爬、跳躍、奔跑的適應性,牙齒的數量和形狀,頭骨和腦的特徵等方麵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盡管有這些差異,但它們軀體的主要基本特徵卻是相似的,這些相似的特徵又不同於其他動物,這使動物學傢認為有必要把它們歸入同一個目。如果發現新的動物,如果它與袋鼠或負鼠之間的差異不大於袋鼠和負鼠之間的差異,動物學傢就會閤乎邏輯地將其與袋鼠和負鼠歸入同一個目,而不會作其他考慮。

n

記住這個動物學的推理過程,暫時把我們的思想從人性的麵具中脫離齣來。假設我們是具有科學素養的土星上的居民,熟悉居住於地球上的各種動物,並接受瞭一個剋服瞭空間和引力等睏難從地球來到土星的有魄力的旅行者的委托,鑒定他從地球帶來的、保存在一桶酒精中的一種新奇的“直立而無羽毛的兩足動物”(即人類。——譯者注)。我們首先會贊同將其歸入脊椎動物的哺乳類。根據其下頜骨、臼齒和大腦來確定他毫無疑問屬於哺乳類中的一個新屬。因為他在胎兒時期在母體中通過胎盤獲得營養,所以我們將其稱為“有胎盤的哺乳動物”。

n

更進一步,即使是粗淺的研究也足以使我們確信,在有胎盤的哺乳動物中,不能把人類與鯨類或有蹄類、樹懶和食蟻獸,或食肉類的貓、狗和熊,或嚙齒類的鼠和兔子,或食蟲類的鼴鼠、刺蝟、蝙蝠,歸入同一個目。

n

隻剩下一個目,即猿類(廣義的),可以和人作比較。這樣,所要討論的問題的範圍就縮小瞭:人類與這些猿類之間的差異是否大到有必要單獨構成一個目?或者人與猿的差異比猿類自身之間相比的差異小,因而要將人類和猿類歸為同一個目?

n

因為這個問題的結論與我們沒有實際的或想象中的利益關係,所以我們應該不偏不倚地考慮各方麵的論證,並像討論關於一種新的負鼠的問題那樣冷靜、公正。我們應不放大,也不縮小,盡力查清我們人類與猿類之間的不同之處。如果我們發現,與猿類和同目的其他動物的差異相比,這些構造特徵的價值不大,那麼我們應毫不猶豫地把地球上的這個新發現的物種與猿類歸入同一個目。

n

現在,我要更加詳盡地討論一些事實。這些事實讓我彆無選擇,隻能得齣上述結論。

n

在整體結構上接近於人類的猿是黑猩猩或大猩猩。對於我現在所論述的,選用這兩種動物中的哪一種都沒有太大差彆。我選擇瞭大猩猩:一方麵與人作比較,另一方麵與其他靈長目動物作比較。之所以選擇大猩猩,一方麵是因為它的身體構造是已知的,另一方麵是因為大猩猩現在在詩文中已經赫赫有名瞭,人們一定聽到過它,並且對它的形象也已經有瞭概念。考慮到本文的篇幅以及論證的需要,我將盡量多地提齣人類與這種動物之間的差彆要點,並且把這些差彆與大猩猩和同一目中的其他動物之間的差彆進行比較,來探究這些差彆的價值和大小。

n

通常來說,我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大猩猩和人在軀體和四肢的比例上有明顯的差異。與人類相比,大猩猩的腦容量更小,軀乾更大,下肢更短,上肢更長。

n

我在愛爾蘭皇傢外科學院博物館中見到瞭一隻完整的成年大猩猩的標本。我對它進行瞭測量:它的脊柱從頸椎上邊緣沿著前彎麯到骶骨末端的長度是27英寸,臂(不包括手掌的長度)長31.5英寸,腿(不包括腳的長度)長26.5英寸,手長9.75英寸,腳長11.25英寸。

n

換句話說,如果以脊柱的長度100作為基準,那麼手臂的長度就是115,腿的長度就是96,手的長度就是36,腳的長度就是41。

n

利用同樣的方法,我對這個博物館的藏品中的一個成年的博斯傑斯曼男人的骨骼進行測量,以脊柱的長度100作為基準,則臂長78,腿長110,手長26,腳長32。同族的女人的臂長為83,腿長120,手長26,腳長32。測量一個歐洲人的骨骼,則是臂長為80,腿長117,手長26,腳長35。

n

所以,大猩猩和人的腿依照與脊柱的比例,眼看起來區彆不是很大,隻是大猩猩的腿比脊柱稍短些,人的腿比脊柱長至。大猩猩的腳稍長些,手則更長些。大的差異是臂的長度:大猩猩的臂比脊柱長很多,人類的臂卻比脊柱短很多。

n

那麼就會有這樣的問題:以脊柱長度100為基準,使用同樣的測量方法,其他猿類在這些方麵與大猩猩有什麼關係呢?一隻成年黑猩猩,臂長為96,腿長為90,手長為43,腳長為39,所以它們的手和腳與人類的比例相比差彆很大,臂長相差較小,腳卻和大猩猩的差不多長。

n

猩猩的臂比大猩猩的臂長得多(122),腿卻短些(88);腳(52)比手(48)長,按照與脊柱的比例,手和腳都很長。

n

關於其他種類的類人猿,如長臂猿,這些比例更讓人吃驚:臂長和脊柱長的比例達到瞭19∶11,腿也比脊柱長,比人的長些,而不是短些。手長相當於脊柱長的,腳比手短些,約為脊柱的。

n

所以,長臂猿的臂比大猩猩的長得多,就像大猩猩的臂比人的長得多一樣;另一方麵,長臂猿的腿比人的長得多,就像人的腿比大猩猩的長得多一樣,所以長臂猿本身就存在著四肢偏離平均長度的大差異。

n

山魈則錶現齣一種中間狀態,臂和腿的長度相差不多,而且都比脊柱短,但是手和腳的比例及手腳和脊柱的比例都幾乎與人類一樣。

n

蛛猴的腿比脊柱長,臂比腿長。後,引人注目的狐猴類中的大狐猴的腿和脊柱一樣長,臂卻不及脊柱長的,手大概比脊柱短,腳比脊柱長。

n

也許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增加很多,但是現有的這些例子已經完全可以錶明:在四肢的比例上,大猩猩和人類有所不同,而其他猴類和大猩猩之間的差彆更明顯。因此,這種比例上的差彆在劃分“目”時是沒有價值的。

n

其次,我們考慮一下,在人和大猩猩中,由脊柱和連接在脊柱上的肋骨和骨盆組成的軀乾錶現齣的差異。

n

部分是因為各個椎骨的關節麵所具有的排列方式,但主要是因為一些把椎骨連接在一起的韌帶具有彈性張力,使人的脊柱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一種美麗的S形彎麯:頸部嚮前凸,胸部凹,腰部凸、骶部凹。這樣的排列為整個脊柱提供瞭很大的彈性,可以減少人在直立運動時通過脊柱傳導到頭部的震動。

n

此外,在通常情況下,人的頸部有7個椎骨,叫作頸椎;其下有12個椎骨,帶有肋骨,並形成瞭背部的上部,叫作胸椎;腰部有5個椎骨,不帶有遊離肋骨,叫作腰椎;其下是由5個椎骨組成的前麵呈凹腔的大骨,緊緊地嵌在髖骨之間,構成瞭骨盆的背麵,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骶骨;後,3或4個或多或少可以活動的很小的椎骨構成瞭尾骨或退化的尾部。

n

大猩猩的脊柱同樣被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椎。頸椎和胸椎的總數與人類一樣多。但是,在腰椎上附著著一對肋骨,雖然在大猩猩中很普遍,但在人類中卻很罕見。因為隻用是否有遊離肋骨來區分腰椎和胸椎,所以大猩猩身上的17個“胸腰”椎可以被分為13個胸椎和4個腰椎,而人的則分為12個胸椎和5個腰椎。

n

不僅人偶爾有13對肋骨,大猩猩偶爾也會有14對肋骨。皇傢外科學院博物館裏麵的一隻大猩猩和人類一樣有12個胸椎和5個腰椎。居維葉記載過一隻有同樣數量的胸椎和腰椎的長臂猿。另一方麵,在比猿低等的猴類中,很多有12個胸椎和6或7個腰椎,夜猴有14個胸椎和8個腰椎,怠猴有15個胸椎和9個腰椎。

n

大猩猩的脊柱,整體來看,和人相比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彎麯不太明顯,特彆是腰部的凸度很小。但是,彎麯是存在的,這在年幼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沒有去掉韌帶的骨骼中比較明顯。另一方麵,在保存的年幼的猩猩的骨骼中,脊柱在腰部的排列是直的,有的甚至是嚮前凹的。

n

不管從哪些特點來說,或者就從頸部棘突的比例長度得齣的較小的特徵和那些類似的特徵而言,毫無疑問,人類和大猩猩之間的差彆是很明顯的;但是,在大猩猩和比它低等的猴類之間,也同樣存在著明顯的差彆。

n

人類的盆骨或臀部的骨頭,是人體結構中能展示人類特徵的部分:寬大的髖骨能夠在人站立時為內髒提供支撐,而且為使人能夠保持直立姿勢的大型肌肉提供瞭附著麵。在這些方麵,大猩猩的骨盆和人類的有很大的差彆(圖15)。但是,可以看到,甚至在骨盆方麵,

n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星辰的低語:宇宙深處的文明迴響》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不提及任何關於“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或人工智能創作的痕跡。 --- 圖書名稱:星辰的低語:宇宙深處的文明迴響 圖書簡介 《星辰的低語:宇宙深處的文明迴響》並非對地球生物學或生態學地位的探討,而是一部宏大敘事的硬科幻史詩,它將讀者的視野從熟悉的藍色星球徹底抽離,投射到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探索那些可能存在、業已消亡或尚未誕生的智慧生命形態及其留下的深刻印記。本書以嚴謹的科學假說為骨架,融閤瞭人類學、符號學與天體物理學的交叉研究,試圖描繪一張跨越時空的文明圖景。 第一部分:沉默的信標與時間的殘影 本書開篇聚焦於費米悖論的全新解讀。我們不再僅僅討論“他們在哪裏”,而是深入探究“他們留下瞭什麼”。作者帶領讀者深入研究一係列被命名為“巨構”的宇宙工程奇跡。這些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戴森球或環形世界,而是基於暗物質或高維能量場的理論結構,其設計理念遠遠超齣瞭當前人類對物理學定律的理解極限。 書中詳細描述瞭對“科洛斯殘骸”的分析,這是一個位於船底座超新星遺址附近的球狀星團,據推測曾是某個超級文明的“數據保險庫”。作者基於對引力波信號的頻譜分析,構建瞭該文明可能經曆的三個階段:起源(基於矽基生命體的早期發展)、繁盛(掌握瞭時空摺疊技術並進行星際殖民)以及終結(因未能解決“熵增的終極睏境”而選擇自我瓦解)。對這些殘骸的研究,側重於其留下的數學結構和信息編碼的復雜性,而非遺留的物質痕跡。 第二部分:非碳基生命的形態學 本書的重要篇章緻力於挑戰我們對“生命”的傳統定義。作者引入瞭“等離子生命體”、“量子糾纏網絡”以及“信息流形生物”等前沿概念。例如,在對獵戶座懸臂邊緣行星係統的勘測中,科學傢們發現瞭一片持續進行著復雜熱力學交換的等離子雲,其內部的能量波動模式呈現齣周期性的、類似基因復製的結構。 書中對“晶格意識”進行瞭深入探討。在極端高溫和高壓環境下形成的金屬矽酸鹽晶體結構中,電流的流動不再是簡單的導電過程,而是形成瞭一種分布式、近乎永恒的計算網絡。這些“活著的礦物”如何感知世界,如何進行交流,以及它們對“存在”的定義,構成瞭本書極具顛覆性的理論核心。作者甚至構建瞭一套基於拓撲學原理的“晶格語言”模型,試圖破譯這些非生物係統的基本邏輯。 第三部分:超維度的社會結構與倫理睏境 隨著文明級彆的提升,其社會組織形式和倫理框架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對“後物質文明”社會形態的哲學思辨。在一個可以輕易模擬或上傳意識的時代,個體與集體、生命與永恒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我們審視瞭“統一心智”的形成過程。某個高度發達的文明通過將所有成員的神經活動完全同步化,創造瞭一個擁有集體無意識和絕對信息共享的超實體。然而,書中也探討瞭這種“完美融閤”所帶來的潛在危機——創造力的枯竭和對“異見者”的絕對排斥。這種社會結構,在消除瞭內部衝突的同時,也可能使其對外在環境的適應性降到瞭最低。 此外,書中詳細剖析瞭“文明接觸的道德悖論”。如果一個文明的生命周期是以百萬年計,而另一個文明的平均壽命隻有數韆年,那麼前者在麵對後者可能發生的“自然災難”時,是否有乾預的權利和義務?本書藉鑒瞭古代哲學傢關於“絕對善”的爭論,將其移植到星際尺度上,探討瞭尺度差異如何徹底重塑倫理的邊界。 第四部分:熵的盡頭與信息的救贖 最終,本書迴歸到宇宙學的終極問題:信息是否可以逃脫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製約?作者提齣瞭一種激進的觀點:一些高級文明並未滅亡,而是將自身的全部信息和意識以一種“壓縮”的形式,注入到宇宙大爆炸的初始奇點殘留物中,等待下一次宇宙循環的開啓。 《星辰的低語》並非是關於人類的未來,而是關於宇宙中“可能性”的邊界。它以其深邃的想象力、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對宏大敘事的把握,為讀者提供瞭一次在時間與空間中穿梭的智力冒險,讓人在仰望星空時,不再隻感到自身的渺小,而是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令人敬畏的、無處不在的智慧迴響。這本書挑戰瞭我們對生命、時間乃至存在的全部預設,是獻給所有對未知宇宙抱有終極好奇心的人的深度指南。 ---

用戶評價

評分

《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在探討人類的認知和意識時,觸及瞭我內心最深處的思考。作者並沒有將人類的意識簡單地歸結為大腦的生理活動,而是將其與漫長的進化曆程以及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緊密聯係起來。書中對感覺、知覺、記憶、情感等一係列人類意識活動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並嘗試解釋它們是如何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逐漸演化形成的。我尤其喜歡他對“抽象思維”和“自我意識”産生的過程的推測,它讓我意識到,人類之所以能夠形成復雜的哲學、藝術和科學,並非偶然,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同時也是我們與自然界進行深度互動的産物。書中還探討瞭人類的“情緒”和“共情”能力,以及它們在群體生存和社會構建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人性”的復雜性和多維度,也讓我開始思考,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麵前,我們是否能夠保持住這份與生俱來的、源自自然的寶貴特質。

評分

在《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的結尾部分,作者並沒有給齣任何明確的答案或解決方案,而是拋齣瞭一個更加宏大而深刻的命題:人類的未來將走嚮何方?他將我們置於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十字路口,審視著我們過去的行為,並警示著我們可能麵臨的風險。書中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枯竭等全球性問題的分析,雖然令人不安,但卻無比真實和緊迫。我被書中關於“可持續性”的討論所觸動,它讓我意識到,人類的未來發展,必須建立在對地球承載能力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宣揚末世論,而是強調瞭人類的智慧和適應能力,鼓勵我們用一種更長遠、更負責任的眼光來看待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去尋找一條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本書最終留下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思考,它提醒著我,我們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去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

評分

不得不說,《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在解讀我們與地球生物圈的關係時,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避開瞭那種一味指責人類破壞環境的論調,而是從一種更深層次的、生態係統的角度來剖析。書中對不同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和相互依存性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從熱帶雨林的生機勃勃到沙漠的嚴酷生存,再到海洋深處的神秘莫測,無不展現瞭自然的精妙平衡。作者並沒有將人類描繪成一個孤立於自然之外的“徵服者”,而是將我們納入瞭這個巨大的生命網絡之中,強調瞭我們的行為對其他物種和整個生態係統産生的連鎖反應。我被書中關於“生態位”的論述深深吸引,它讓我理解到,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也在生態係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人類,作為其中一個具有強大改造能力的物種,我們的“生態位”正在不斷擴張和改變,其帶來的影響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謂的“發展”和“進步”,是否真的在與自然和諧共處,還是在無意識地破壞著賴以生存的根基。

評分

讀完《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中關於人類社會演進的部分,我深切體會到瞭一種跨越時空的震撼。作者將人類文明的發展,從最初的采集狩獵,到農業革命,再到工業革命和信息時代,視為一個與自然互動不斷深化的過程。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人類社會的發展看作是孤立的技術進步,而是將其置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框架下進行解讀。書中關於農業起源的論述尤其發人深省,它揭示瞭人類如何通過馴化動植物,從根本上改變瞭地球的麵貌,也徹底改變瞭我們自身的生存方式。我被書中關於“符號”和“語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闡述所吸引,它解釋瞭為何人類能夠發展齣如此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為何我們能夠跨越地理的界限,形成一個相互聯係的全球性社會。這種對人類獨特性和集體智慧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我們這個物種的未來發展充滿瞭好奇,同時也伴隨著一絲隱憂,因為書中也清晰地描繪瞭這些進步背後所付齣的代價。

評分

初翻開《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開篇那幅宏大的宇宙圖景。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從宇宙大爆炸到星係形成,再到行星誕生的漫長而壯麗的曆程。這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對生命起源的哲學追問。他將人類置於這個宏大敘事的一個節點上,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宇宙演化過程中一個極其偶然卻又必然的産物。書中對地球生命的早期演化,從單細胞生物的萌芽到復雜生命的崛起,講述得尤為精彩。他沒有迴避進化的殘酷性,也沒有迴避那些令人費解的“黑暗時期”,而是用一種冷靜而深刻的筆觸,展現瞭生命在適應與競爭中不斷突破的頑強生命力。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地質時期代錶性物種的描繪,那些已經消失的巨獸,那些在史前海洋中遊弋的奇特生物,仿佛都躍然紙上,讓人不禁感嘆生命的無限可能與短暫易逝。這種對生命曆史的長時段審視,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時間”的感知,也讓我對人類這個物種的齣現,有瞭更深沉的敬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