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46亿年漫长地球史 科普读物学生课外阅读法国国家自然历史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46亿年漫长地球史 科普读物学生课外阅读法国国家自然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组 著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自然历史
  • 科普读物
  • 地球简史
  • 地质学
  • 环境科学
  • 科学普及
  • 课外阅读
  •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 46亿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购书中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4052
商品编码:29927788918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商品名称: 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开本: 16开
作者: 帕特里克·德韦弗 文,让- 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亚尼 绘 定价: 168.00
ISBN号: 9787513324052 出版时间: 2017-05-0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印刷时间: 2017-03-01
版次: 1 印次: 1



内容介绍

《地球之美》由法国地质学会*帕特里克·德韦弗撰写,记录了200个改写地球命运的时刻,呈现46亿年漫长的地球史,堪称“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全四色彩印的200余幅史前遗迹、生物、地貌高清还原图,由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

这是一本关于地球的百科全书。翻开这本书,如同乘上时光穿梭机,亲身经历这颗美丽星球令人惊叹的阶段。

炙热的岩浆地球,如何冷却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时变身美丽的蓝色?氧气曾经是一种毒气?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人类?巴黎是用货币虫的骨骼建造的?莫奈钟爱的象鼻海岸事实上是一团巨大的动物粪便?3570万年前的一次陨石坠落,在今日的俄罗斯形成了巨大的钻石坑?垃圾将汇聚成第七大陆?

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她吗?



作者介绍

帕特里克·德韦弗著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研究员和法国地质学会*,指导编写了许多面向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大众的丛书,主要研究兴趣是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已撰写12部著作。此外,他还是法国国家地质遗产清单负责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工作组组长,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质公园专家。

让-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亚尼绘

勃艮第大学讲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生物地球科学研究室冰川环境沉积学与气候变化研究专家。他从事的研究工作使他能够到世界各地考察。他参与过多部纪录片的拍摄,也长期应媒体之邀分享个人经验、撰写报道,主持一档广播节目,热爱摄影和科普。



媒体评论

★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200个改写地球命运的时刻,呈现46亿年漫长的地球史!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地质学会、法国国家地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权威撰写?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提供素材

★200余幅史前遗迹、生物、地貌高清还原图

★世界the first丰富、the first罕见动植物和矿物标本

★在这个地球环境屡遭破坏,PM2.5爆棚的时代,这是一本让我们回味地球之美,期待美好未来的读物。

★四色大开本精美彩印,适合收藏!

★地球历史的200个重要时间段一目了然,每个时间段都对应着清晰的标题与副标题,书中文字简练,内容有据可查,图片精美,让人身临其境。“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地球历史的200个重要时间段一目了然,每个时间段都对应着清晰的标题与副标题,文字简练,内容有据可查,图片精美,让人身临其境。”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人类应该从各个方面的渠道接受更多的知识,这个系列丛书就是其中之一,即便你看过许多相关的科普纪录片,也不会减少你看这本书的趣味。

——《人类》

 

文字简短好读,每一章都配有优美的图片。

——《探索》


目录

冥古宙(45.7亿年前-40亿年前)

地球,太阳系的一颗行星(45.7亿年前)

月球就这样形成了(45.1亿年前)

地幔下的地核(44.5亿年前)

磁性的保护盾(44.4亿年前)

地球,蓝色的星球(44亿年前)

岩石再未有过的模样(40.3亿年前)

太古宙(40亿年前-25亿年前)

后期重轰炸期(40亿年前)

水,至关重要的液体(38亿年前)

生命*初的痕迹(38亿年前)

巴伯顿的重要线索(36亿年前)

黯淡太阳悖论(35亿年前)

细菌毯(35亿年前)

氧气有毒!(35亿年前)

元古宙(25亿年前-5.4亿年前)

生命造就的矿物(25亿年前)

地质构造的转折点(25亿年前)

大气的变化(24亿年前)

雪球地球(24亿年前)

海洋中的铁矿(24亿年前)

*早的多细胞生物?(21亿年前)

细胞拥有了一个核(21亿年前)

线粒体在细胞中安家(20亿年前)

天然核反应堆(19.5亿年前)

真核细胞驯服了光(15亿年前)

繁殖新模式(15亿年前)

罗迪尼亚超大陆(11亿年前)

保暖的盖子(8.5亿年前)

回归寒冷(7.5亿年前)

轻质的冰拯救了生命(7亿年前)

冷与热(6.5亿年前)

臭氧层(6亿年前)

马特洪峰的峰顶来自非洲(6亿年前)

埃迪卡拉,*个知名生物群(5.85亿年前)

不是海藻、不是细菌、也不是胚胎(5.7亿年前)

显生宙(5.41亿年前至今)

古生代(5.41-2.52亿年前)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5.41亿年前)

保护性骨骼(5.41亿年前)

紧邻苏格兰的阿登地区(5.3亿年前)

澄江生物群(5.2亿年前)

金(5.15亿年前)

伯吉斯,致命的泥流(5.05亿年前)

大地上的植物(4.8亿年前)

*次生物大灭绝(4.45亿年前)

从光合作用到化石燃料(4.4亿年前)

植物的新种类(4.2亿年前)

岩石决定植物(4.06亿年前)

水外足迹(4亿年前)

老红砂岩大陆(4亿年前)

种子发育(3.9亿年前)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3.72亿年前)

水下撒哈拉(3.7亿年前)

水中的动物(3.65亿年)

石炭纪的加拉帕戈斯群岛(3.2亿年前)

羊膜防止干燥(3.1亿年前)

我们燃烧的煤(3.15亿年前)

钙铀云母(2.95亿年前)

新红砂岩(2.6亿年前)

中国的超级火山(2.58亿年前)

中生代(2.52亿-6600万年前)

第三次暨*的生命大灭绝(2.52亿年前)

大陆分离(2.5亿年前)

菊石占据海洋(2.5亿年前)

饱含水分的岩石(2.35亿年前)

恐龙的时代(2.3亿年前)

欧洲的一道盐层(2.3亿年前)

地球的天文周期(2.25亿年前)

亚利桑那的石化森林(2.18亿年前)

水的侵蚀(2.1亿年前)

危险从天而降(2亿年前)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2亿年前)

纳瓦霍砂岩(1.9亿年前)

“小”危机(1.82亿年前)

季风猛烈的时代(1.8亿年前)

马达加斯加鲸基(1.7亿年前)

来自地球深处的热水(1.65亿年前)

从海底到高山(1.6亿年前)

消耗能量的骨骼(1.6亿年前)

玉(1.58亿年前)

恐龙飞起来(1.55亿年前)

索侯芬石灰岩(1.5亿年前)

多种多样的藻类(1.46亿年前)

南大西洋的扩张(1.3亿年前)

终于到了开花的时候(1.3亿年前)

被困住的恐龙群(1.25亿年前)

大西洋的盐与石油(1.25亿年前)

阿萨巴斯卡的油砂(1.2亿年前)

赭石(1.1亿年前)

钻石(1亿年前)

动物粪便组成的悬崖(8500万年前)

生物磷酸盐(7000万年前)

新生代(第三纪与第四纪)

大规模火山爆发对世界的影响(6600万年前)

陨星坠落对世界的影响(6600万年前)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6600万年前)

印度的漂移(6500万年前)

祖母绿(6500万年前)

*热的时候(5600万年前)

琥珀(5600万年前)

独一无二的资料库(5200万年前)

巨人之路(5000万年前)

有毒的湖(4700万年前)

热带气候下的巴黎(4500万年前)

魔鬼峰(4050万年前)

山的沉浮(4000万年前)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4000万年前)

沙漠中的鲸鱼(3800万年前)

钻石坑(3570万年前)

亚洲大陆板块的台球游戏(3500万年前)

南极被冰封(3400万年前)

喜马拉雅山拔地而起(2500万年前)

一座岛的诞生:冰岛(2400万年前)

黄石公园,*的活火山(1700万年前)

化石钟(1000万年前)

图迈(700万年前)

图根原人(600万年前)

地中海干涸(600万年前)

露西(320万年前)

墨西哥湾暖流(300万年前)

第四纪(260万年前)

南北美洲的连接处(250万年前)

人属(240万年前)

火的使用(100万年前)

死海(100万年前)

尼安德特人(公元前25万年)

智人(公元前20万年)

埋葬死者的人(公元前10万年)

流星陨石坑(公元前5万年)

艺术大*(公元前3.5万年)

当英吉利海峡还是条河(公元前2.5万年)

黄土,风神之子(公元前2.5万年)

农业发展(公元前1万年)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形成(公元前7000年)

绿色撒哈拉(公元前6000年)

书写的开始(公元前3500年)

圣托里尼的火山喷发(公元前1600年)

地球是圆的(公元前500年)

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周长(公元前240年)

棉花堡的天然水池(公元前100年)

时间起源的难题(0=1)

维苏威火山喷发(79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洲(1492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与化石的本质(1508年)

麦哲伦的环球大航行(1519年)

小冰期(1565年)

碧玉(1588年)

开普勒时代(1609年)

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1610年)

乌尔舍与年轻的地球(1654年)

解读陆相地层(1669年)

牛顿与万有引力(1687年)

丈量地球(1740年)

*张地质图(1746年)

布丰与古老的地球(1749年)

林奈的双名命名法(1758年)

布干维尔的环球之行(1766年)

拉基裂隙(1783年)

人类世(1784年)

冯·洪堡与邦普朗的旅途(1799年)

矿物学原理(1801年)

居维叶重构过去的动物世界(1812年)

矿物结晶的原理(1817年)

尤利亚,一个变化莫测的岛屿(1831年)

查尔斯·达尔文的旅行(1831年)

地层的划分(1842年)

傅科摆(1851年)

史奈德·佩莱格里尼,大陆漂移说的先驱(1858年)

石油工业的诞生(1859年)

物种全球化(1869年)

大自然不是取之不竭的(1890年)

没有派上用场的驱动力(1895年)

放射性的发现(1896年)

培雷火山的喷发(1902年)

大陆漂移说(1912年)

浮游生物季节性爆发(1923年)

宇宙的历史(1927年)

人类征服了一种新能源(1942年)

了解过去的天气(1965年)

燃烧的地狱之门(1971年)

从太空看地球(1972年)

天然气存储(1975年)

黑烟囱(1977年)

未知之地(1978年)

浮游生物与气候(1985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创办(1988年)

国际公约关注生物多样性(1992年)

有限的资源(1992年)

GPS(1995年)

第七大陆?(1997年)

城市人口(2007年)

自然风险(2011年)

稀土(2011年)

水资源(2014年)

100亿人口(2040年)

新冰期(50000年以后)

地中海成为一道山脉(5000万年以后)

太阳变成红巨星(50亿年以后)



在线试读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6600万年前)

在白垩纪末期,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生物世界在地质史上也出现了断篇。大型的爬行动物遭遇灭绝,其中包括某些恐龙。毋庸置疑,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是大众最为熟知的事件,它通常和陨石坠落地球、可怕的恐龙灭绝联系在一起。光这两点就足以满足人们的想象。这也许并不是偶然,光是解释恐龙的灭绝,目前就已提出120多种假设。其中很大一部分纯粹是虚构想象出来的。比如,有人认为恐龙体型变得太大,产卵时把恐龙蛋给碎了。有的则持完全相反的看法,随着恐龙体型变大,恐龙蛋的蛋壳也随之变厚,以至于小恐龙无法破壳而出。还有人说,带花植物强势扩张,有的花中含有生物碱,这对精神会产生影响。

然而,说到这次大灭绝,也称作KT灭绝事件,虽然它是最有名的,但并不是生物灭绝量最大的一次。单从海洋或陆地生物的科的灭绝比例来看,这一次是五次大灭绝中灭绝比例最低的一次。在海洋中,76%的物种(15%的科)遭遇灭绝,在恐龙生活的陆地上,仅有6%的科消失:并没有出现物种总体大规模的减少,最多只能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发展停滞。无论如何,6600万年前的一场重大事件还是重创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命的这场浩劫导致了地质史上的断篇:中生代到第三纪的过渡期。菊石、海洋或陆地大型爬行动物,还有其他的动物群都灭绝了。普遍认同上述动物的灭绝为其他的小型哺乳动物腾出了空间,使它们得以繁殖、更加多样、体型增大。这中间有许多动物开始直立起来,再后来(在地质史上来说是最近了),一小部分动物开始使用工具、绘画、著书……这是爬行动物与菊石的世界,从这个世界过渡到现代的世界,也就是哺乳动物、鱼类的世界,或者以一种人类中心论的观点来说,是人类的世界,在地质史上看来,这个过渡既突然又迅速,甚至可以称作灾难性的变化。

印度的漂移(6500万年前)

在1亿多年的时间里,印度大陆渐渐与非洲海岸分离。随后,它改变方向,突然加速,直到与亚洲相撞。

三叠纪(2.52-2.01亿年前)时,泛古陆分裂成两部分。北边的这一块是劳亚古大陆,从圣劳伦斯河到亚洲;南边的这一块是冈瓦纳大陆(得名于印度北部的冈瓦纳)。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非洲、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1.8亿年前,南非、南极洲与印度之间有一处大规模巨大火山爆发。这标志着大陆的再一次分离,印度和南非中间隔了一个断陷谷。1.6亿年前,在侏罗纪中期,印度与南非被海峡隔离。印度继续平静地朝东南方移动。1亿年前,在白垩纪中期,变为朝北移动。约6500万年前,在穿越特提斯洋的过程中,印度大陆途径这一火山上方的热点。从此,移动的速度变得更快。以每年7-20厘米的速度朝着北方,朝着亚洲移动,这时的速度是平均移动值的3-10倍!就像一辆失控的车,在约1000万年后和亚洲大陆相撞。随后,速度骤降至5毫米/年。

在这次巨大的撞击中,喜马拉雅山诞生了。印度北部几乎化为乌有:近1000公里长度的地域“消失”。在地球深处,如此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些特殊的矿物,例如缅甸的翡翠。遭遇碰撞之后,亚洲大陆往东弹出一些零碎的部分,形成了后来的东南亚、印尼群岛、北部的日本群岛。这些地形与地理上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气候与侵蚀过程,形成了印度东部的恒河三角洲和西部的印度河三角洲。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活动仍在持续进行。


星河回响:宇宙与生命的恢弘叙事 一部关于宇宙诞生、恒星演化、行星形成以及生命起源与繁盛的宏大史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宇宙尺度为背景,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数百亿年的壮丽旅程。它不仅仅是一部天文学和生物学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家园”——宇宙及其孕育的生命的演变历史的深度解读。 第一部分:太初之光——宇宙的黎明与结构 第1章:虚无中的诞生——大爆炸的瞬间与初期宇宙 我们将从宇宙的起点——那个被称为“奇点”的瞬间开始。本章详细阐述大爆炸理论的观测证据,包括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确测量及其意义。探讨暴胀理论如何解释了我们宇宙的均匀性和结构起源。我们将深入了解基本粒子的形成,夸克、轻子以及早期宇宙中核素的核合成过程,揭示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如何在极高温度和密度下被锻造出来的。 第2章:星辰的熔炉——恒星的生命周期与元素工厂 恒星是宇宙中最壮丽的引擎。本章将聚焦于恒星的诞生——从巨大的分子云坍缩到原恒星的形成。随后,我们将探讨主序星阶段的核聚变过程,这是将氢转化为氦,并释放巨大能量的秘密所在。重点分析不同质量恒星的命运:红巨星的膨胀、白矮星的遗骸、以及质量更大的恒星如何通过超新星爆发,将碳、氧、铁等更重的元素抛洒入星际介质中。这些“星尘”,正是构成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 第3章:星系的编织者——宇宙网与引力结构 宇宙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形成了巨大的“宇宙网”结构。本章考察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塑造宇宙宏观结构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追溯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程,从小型的矮星系到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再到巨大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通过最新的哈勃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描绘宇宙在不同时期的样貌,理解引力如何引导物质聚集,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壮阔图景。 第二部分:行星的孕育——从星云到宜居世界 第4章:尘埃的舞蹈——太阳系的形成与早期演化 本章将视线聚焦于我们的太阳系。详细描述太阳星云盘的吸积过程。探讨行星形成的关键机制:微行星的碰撞、原行星的吸积增长,以及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在太阳系早期结构中所起的“清道夫”和“引力帮手”的作用。我们将解析太阳系内部分化明显的原因,即不同区域物质组成的差异性。 第5章:岩石与气体的碰撞——类地行星的形成与地质动力学 深入研究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这些岩石行星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形成。探讨“大碰撞假说”如何解释月球的诞生。在行星地质动力学方面,我们将阐述板块构造(尤其在地球上)如何驱动地表的重塑,火山活动和磁场的产生,以及这些内部活动对行星宜居性(或非宜居性)的深远影响。 第6章:冰封的信使与气态巨人的奥秘 本章扩展到太阳系的外围。考察气态巨行星的组成、独特的云层结构和极端的风暴系统(如木星大红斑)。随后,转向矮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带,它们是太阳系形成初期遗留的“时间胶囊”。研究彗星和小行星的成分,探讨它们如何将水和其他有机分子输送到内太阳系,为生命起源提供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生命的奇迹——起源、演化与多样性 第7章:化学的炼金术——生命起源的漫长序曲 生命的起源是科学中最引人入胜的谜团之一。本章回顾生命起源的几种主流假说,从“原始汤”到深海热液喷口理论。详细探讨小分子有机物的合成(如米勒-尤里实验),以及这些单体如何聚合形成复杂的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探讨RNA世界假说的可能性,以及第一个自我复制系统的出现如何标志着化学演化向生物演化的转折点。 第8章:细胞的革命——从原核生物到复杂生命 一旦生命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漫长而深刻的演化。我们将从最早的、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开始,描述它们的代谢方式和生存策略。重点分析真核细胞的起源——内共生理论及其对复杂生命的决定性意义。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氧气在大气中的积累(大氧化事件),以及这对厌氧生物造成的“灾难”与新机会。 第9章:寒武纪的爆发与脊椎动物的崛起 聚焦于生命演化史上几次关键的“宏大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数百万年间主要动物门类突然大量涌现,彻底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面貌。随后,探讨生命如何征服陆地,植物和真菌的演化如何改变了土壤和气候。最后,我们将聚焦于鱼类向四足动物的过渡,以及恐龙的统治及其终结,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道路。 第四部分:智慧的探寻——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 第10章:灵长类的分化——从猿到人的漫长足迹 本章将目光转向人类的直系祖先。追溯灵长类动物的演化历程,分析从南方古猿到能人、直立人再到智人的关键适应性变化。探讨直立行走、工具制造和火的使用在塑造早期人类认知和社群结构中的重要性。 第11章:认知革命与文明的曙光 分析智人如何通过语言、符号思维和抽象概念的产生,实现认知上的飞跃。探讨艺术、宗教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出现。追溯农业革命对人类定居模式、人口增长和环境影响的根本性改变。 第12章:当下与未来——地球系统与人类的责任 本章将视野拉回当代。回顾过去几个地质时代(如新生代)对地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当前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施加的压力,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消耗。最后,展望人类在宇宙尺度上作为“智慧的观察者”所应肩负的责任,以及人类文明在未来星际探索中的可能路径。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紧密结合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时间尺度感: 通过精妙的图表和类比,帮助读者建立对数十亿年时间尺度的直观理解。 前沿视角: 融入对暗物质、系外行星探索、以及生命起源最新实验的探讨。 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不再仅仅是一个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而是会成为一个深知自己是宇宙演化链条上最新一环的、具有宏大历史观的思考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地球科学一直充满好奇的学生,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呈现在我面前。从宇宙大爆炸的余烬,到行星的形成,再到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生根发芽,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魅力。书中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解释,例如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划分,以及它们如何驱动着地壳运动,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海洋演化的章节,从原始海洋的形成到如今浩瀚的海洋,它们孕育了无数生命,也塑造了大陆的轮廓。此外,书中对于恐龙时代的描绘,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巨兽,它们的生活方式、灭绝的原因,都让我觉得无比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学会用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地球,去理解我们人类在漫长地球史中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地球在时间长河中经历的壮丽变迁。从炽热的熔岩星球到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每一次的地质活动,每一次的生物演化,都仿佛在我眼前生动地展开。书中对每一次大灭绝的描述,都让我感受到生命脆弱而又顽强的韧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来之不易。那些宏大的叙事,比如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有趣,不再是枯燥的科学术语,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早期生命起源的章节,想象着那些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如何在原始海洋中艰难地进化,最终演化出我们今天看到的丰富多样的生命形态,这本身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而且,这本书的插图和照片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些精美的图像,无论是古老的岩石样本,还是模拟的远古地貌,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些遥远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球历史的书,更是一次关于敬畏和思考的旅程,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沉的爱与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冰冷的科学事实与人文关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理论,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命、时间和演进的宏大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地球亿万年来的呼吸与脉搏,从最初的混沌一片,到生命萌芽,再到物种的繁衍与灭绝,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生命的奇迹和残酷的现实。书中对化石的解读尤其引人入胜,那些沉睡在地层中的古老生命,通过科学家的努力,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讲述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与消逝。我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地质事件时所运用的生动语言,它让那些看似遥远和宏大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关于火山喷发改变大气成分的描述,就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球内部力量的巨大,以及它如何影响着地表的一切。这本书让我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人类,而是地球上所有曾经存在过、现在存在着、未来可能存在的无数种形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讲述宇宙和地球起源的读物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陈述,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许多令人着迷的科学问题。比如,它如何解释地球磁场的形成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它又如何描绘出板块构造理论的演进,以及它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七大洲四大洋?我发现书中关于气候变化的章节尤其发人深省,它通过回溯过去的气候极端事件,让我意识到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理论与生动的实例相结合,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为之着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科学探索过程的描绘,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一步步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令人钦佩。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关于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更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着你穿越时空,游览地球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我被书中关于地球形成初期的描述深深吸引,那是一个火星四射、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时代,但也正是这个时代,为后来的生命诞生奠定了基础。书中的插图和模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具象化,比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循环,以及板块漂移的示意图,都让我更容易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球大气层演变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解释了氧气是如何从无到有,又是如何支持了复杂生命的出现,这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层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生命奇迹的赞叹,它让我更加敬畏地球,也更加珍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