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洋六号 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
定价:68.00元
作者:杨胜雄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27826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海洋六号——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2011)》是部由中国大洋科考队员们集体创作的科考纪实。2011年6—10月,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科考船“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活动,在120天的远洋科考航程中,科考队员们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下科考工作的点点滴滴和自身的独特体验。在全船共享,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海事卫星网络每天发回祖国,引发了强烈共鸣。同时,主流媒体随船科考,全面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大洋科考调查,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开拓深海大洋,履行国际义务,发展海洋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展示了中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万里之外、茫茫太平洋上的中国远洋科考船“海洋六号”一举一动深受国人关注。走向深海大洋,是21世纪中国影响深远的战略选择。让我们跟随《海洋六号——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2011)》,走进太平洋,领略中国远洋科考的神奇世界和科考队员们的绚烂人生……
目录
上篇 科考日记
向着太平洋——出发
为“蛟龙”深潜护航
Aloha夏威夷
深海浅钻揭秘神奇
尖峰时刻
海上生明月
开创光纤应用新时代
丈量马里亚纳海沟
圆满收官踏归程
下篇 新闻报道集萃
航段
1.消息:“海洋六号”首航太平洋执行第23航次科考任务
2.新闻直播间:“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任务今日起航
3.新闻直播间:探秘我国先进科考船——“海洋六号”
4.新闻直播间:入党誓词在海上飘扬
5.新闻直播间:“海洋六号”目的地次作业为蛟龙下潜“探路”
6.新闻直播间:我国锰结核合同区储量达4.2亿吨
7.新闻直播间:科学考察解密神奇海底世界
8.新闻直播间: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历程
9.新闻直播间:海上的乒乓球赛乏味里的苦中作乐
10.新闻直播间:“海洋六号”完成航段科考任务
11.新闻图片:红旗在南海上飘扬
12.通讯:为中国大洋科考事业做贡献
13.通讯:探索深海大洋的奥秘
14.消息:为中国载人深潜冲击5000m试验成功护航
15.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慰问“海洋六号”
第二航段
16.消息:飞赴“海洋六号”
17.消息:“海洋六号”起航前往调查工区
18.消息:“海洋六号”第二航段抵达太平洋指定工区
19.消息:“海洋六号”完成中太平洋某海山侦察性科考
20.消息:“海洋六号”喜获“白加黑”岩芯样品
21.消息:“海洋六号”转战西太平洋海山区
22.消息:“海洋六号”胜利完成第二航段任务靠泊关岛
23.深度报道:为什么要走向深海大洋
24.特写:探秘“海洋六号”船“心脏”
25.特写:大海航行无舵手
26.特写:“海洋六号”的几员大将
27.特写:博士后技工
28.特写:第二航段深海开钻目击记
29.特写:深海观山记
30.特写:愿月光带去我的思念
31.新闻连线:中秋邀明月海陆共此时
32.新闻故事:日记中的科考故事系列
33.新闻故事:海陆两地书系列
34.专栏:科技日报《朝胜观察》系列
35.纪实:别样夏威夷
第三航段
36.消息:“海洋六号”驶离关岛港
37.新闻故事:日记中的科考故事系列
38.新闻故事:日记中的家庭故事
39.专栏:科技日报《朝胜观察》
40.“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
41.新闻图片:“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
42.专题:祖国,您好——“海洋六号”在太平洋向祖国问好
附: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航迹图
后记 传播海洋地学文化 激发地质事业创造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评价四: 《海洋六号 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这本书,仿佛是一扇开启深海奥秘的钥匙。2011年的中国大洋第23航次,这个具体的年份和航次编号,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艘在浩瀚海洋中航行的科考船,船上汇聚着一群充满智慧和勇气的科学家,他们肩负着探索地球生命起源、地质演变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重任。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呈现出科学家们在航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无论是恶劣的海洋环境,还是复杂的科研任务。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揭示那些隐藏在黑暗深处的秘密,又是如何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知识。这本书,如果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科学发现的艰辛与喜悦、团队协作的力量、以及国家对海洋事业的投入,都生动地展现出来,那将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是对一次科考任务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是对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评分评价一: 拿到《海洋六号 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本身的质感,更是它所承载的深邃海洋探索的重量。从封面“海洋六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与神秘,让人联想到一艘承载着国家希望与人类求知欲的钢铁巨舰,劈波斩浪,驶向未知。2011年,中国大洋第23航次,这个精确的时间点,暗示着这是一次有着明确目标和深远意义的科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船渺小却又坚定地前行,科研人员们在狭小的空间里,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辛勤工作,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执着和对海洋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次航行,它更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深海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人类尚未完全揭开的面纱。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出科考的每一个细节,从船员们日常的起居饮食,到复杂的科研仪器如何运作,再到每一次采样、每一次观测背后的科学思考。我希望它能用生动详实的笔触,让我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理解科学家们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智慧。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国家科技实力和科研精神的致敬,也是一次对神秘深海的向往之旅。
评分评价三: 当我翻开《海洋六号 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种对蓝色星球深邃未知的好奇与敬畏。2011年的中国大洋第23航次,这个数字组合,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坐标,更是一个国家对海洋探索坚定决心的象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宏大的史诗,记录下“海洋六号”这艘科考船,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中,如何扮演着人类眼睛和手臂的角色。我期待看到那些为了科学研究而奉献的科研人员,他们是如何在高压、低温、光线昏暗的深海环境中,操作精密仪器,采集珍贵的样本,并从中解读出地球的奥秘。这本书,不应该只是技术报告的堆砌,它更应该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科学家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挑战和每一次突破。我希望它能够用充满力量和激情的语言,描绘出中国科学家们在国际海洋科研领域留下的足迹,展现出中国在海洋科学探索方面的进步与成就。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人类求知欲望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海洋科学价值的深度挖掘。
评分评价五: 初见《海洋六号 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的书名,便被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所吸引。2011年,中国大洋第23航次,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洋探索画卷。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仿佛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海洋科考之旅。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海洋六号”这艘船,在茫茫大海上,如何成为人类探索海洋的坚实堡垒,以及船上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科考工作中,秉持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的科研设备,去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海底地质构造,乃至那些关于地球起源的线索。这本书,如果能用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去捕捉那些科研瞬间的闪光点,去展现科学家们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们成功突破瓶颈时的喜悦,那将是一次令人深受启发的阅读。它不仅仅是对一次航行的记录,更是对中国科学家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讴歌,也是对人类探索未知、守护蓝色星球的深刻诠释。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仿佛我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身的规律声响,闻到淡淡的海腥味,感受到船体在风浪中微微的摇晃。2011年,中国大洋第23航次,这是一个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的时代印记。我总觉得,一本好的科考纪实,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图表,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精神的传承。我期待着《海洋六号 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能够将那些在远离陆地的孤独日子里,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挑战极限,完成一项项艰巨任务的。我想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科学发现的喜悦,也想体会他们面对技术难题时的焦灼和不屈。这本书,如果能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一样,将科研的幕后故事娓娓道来,那将是多么令人振奋。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在广阔的海洋深处,有着一群中国科学家,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人类探索未知贡献着宝贵的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坚持、关于探索、关于中国海洋科研力量的生动展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