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羊城地
定價:49.9元
作者:《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著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088520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依據珠江齣海口的衝積三角洲地貌和海洋文化特徵,劃分本書區域範圍。
·展示中國“南大門”的廣州作為中國南方遠洋航運的優良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的經濟和曆史。
·囊括“廣式生活”標簽——嘆早茶、吃粵菜、煲老火湯、賽龍舟、拜天後……
內容提要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羊城地》即圍繞中國的南大門——廣東廣州而展開,這片位於熱帶和帶過渡處,地處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交匯,珠江穿城,河網密集的土地,既有本地人又愛又恨的迴南天、龍舟水等獨特的氣候特徵,也有作為“廣式生活”標簽的嘆早茶、煲老火湯等鄉土風俗。本書更拓寬瞭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展示瞭這裏從海侵到成陸,從小漁村到大都市的華麗變身;收錄瞭如騎樓、碉樓、西關大屋、沙麵建築群、聖心堂等體現中西結閤的廣府文化特色的曆史遺存。這一區域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影響:這裏是珠江流域大的政治中心,嶺南個封建王國的都城所在;是中國南方遠洋航運的優良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中國現代對外經濟發展的裏程碑、中國規模大的綜閤性國際貿易盛會——廣交會的舉辦地……凡此總總,皆被收入書中。發。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大程度的閱讀自由。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初次翻閱這本書,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廣州曆史變遷的枯燥記錄,畢竟“羊城”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濃厚的曆史印記。然而,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廣州地圖,但並非描繪物質景觀,而是觸及瞭這座城市靈魂深處那些更鮮活、更生動的故事。書中對於羊城那些隱藏在巷陌深處、尋常百姓傢的市井生活描繪,細緻入微,仿佛讓我親身置身於那熙熙攘攘的街頭,聞到撲麵而來的嶺南特色小吃的香氣,聽到此起彼伏的粵語叫賣聲。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瞭得,他沒有堆砌乾巴巴的史料,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融入到廣州的地理空間之中。比如,在描述某個曆史悠久的渡口時,他會娓娓道來,當年這裏如何成為商賈雲集之地,又如何承載瞭無數離彆與重逢的故事。這種將地理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地方”的,更是關於“人”的,關於這座城市如何塑造瞭居住於此的人,又如何被居住於此的人所滋養。我對書中關於老廣州騎樓的描寫尤其感興趣,那些曾經輝煌而如今或許有些斑駁的建築,在作者的筆下煥發瞭新的生命,它們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構築,更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承載瞭無數傢族的興衰與生活的變遷。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騎樓下乘涼的老人,聽到孩童嬉戲的聲音,感受到一種濃厚的人情味,這是一種在現代都市中越來越難尋覓的珍貴情感。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非常優美,充滿瞭詩意和人文關懷,讀起來讓人心生寜靜。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但實際閱讀體驗卻是一場文學的盛宴。作者在描述廣州的地理風貌時,常常穿插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比如,在描寫某個古老的水鄉時,他不僅僅是在陳述地理特徵,更是在感嘆時光的流逝,以及生命在自然孕育下的獨特韻味。他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水鄉人傢晨昏的生活圖景,那些在江邊晾曬的衣物,那些搖曳的船隻,那些被歲月侵蝕的古老建築,都在他的筆下活瞭起來。這種將地理觀察與人文感悟相結閤的方式,使得這本書讀起來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我喜歡書中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嚮你娓娓道來他所熟悉和熱愛的地方。他不會急於下結論,而是引導你去感受,去體會。書中對於廣州氣候特點的描述,也並非僅僅是科學的陳述,而是融入瞭對四季更迭、陰晴雨露的細膩觀察,以及這些變化帶給人們的生活影響。這種文字的力量,讓我對廣州這座城市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共鳴和情感聯結。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將廣州簡單地描繪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通過細緻的地理區劃,展現瞭羊城內部多樣化的麵貌。我之前對廣州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那些標誌性的現代建築和繁華的商業區。然而,這本書卻帶領我走進那些相對陌生的區域,去瞭解它們的獨特之處。書中對於珠江兩岸不同區域的對比分析,讓我看到瞭廣州是如何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而形成瞭不同的生活方式、經濟結構,甚至是文化習俗。例如,書中對一些北部山區農村的描繪,展現瞭與市中心截然不同的寜靜與淳樸,那裏的居民如何依山而居,如何耕種,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我在城市裏感受到的快節奏完全是兩個世界。同時,書中也對那些早期發展起來的沿海區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分析瞭潮汐、地勢等因素如何影響瞭這些區域的漁業、航運業的發展,以及這些産業如何塑造瞭當地人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這種“細節之中見全貌”的敘事手法,讓我覺得這本書是一份非常詳實且富有洞察力的“地方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非熱門區域的關注,這體現瞭作者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的嚴謹態度,也讓我有機會窺見廣州更全麵、更立體的一麵。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它對於廣州在不同曆史時期,作為一座戰略要地的地理解讀。我一直以為,廣州的意義更多在於其作為通商口岸的地位,然而,書中深入挖掘瞭它在古代軍事戰略上的重要性,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作者通過分析廣州獨特的地形地貌,例如其扼守珠江齣海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周邊復雜的水係和山脈,詳細闡述瞭這座城市在抵禦外敵、維係南北交通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引用瞭一些古代兵書和史籍中的記載,將這些相對枯燥的文獻,通過生動的筆觸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場景。我仿佛看到瞭古人如何利用廣州的天然屏障來構建防禦體係,如何通過水路來調動兵馬,如何在這個南方邊陲之地維係著王朝的穩定。尤其是關於廣州在海防方麵的論述,讓我對這座城市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開放的貿易港,更是一個堅實的軍事堡壘。書中對“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廣州的描繪,也讓我對其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地理因素與曆史事件的緊密聯係,使得我對廣州的認知不再局限於錶麵的繁華,而是深入到瞭其骨子裏的重要性。書中對那些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重大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分析,清晰而有說服力,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當時決策者的考量,以及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曆史進程的。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所展現的“動態”的廣州。我一直以為地理是一成不變的,然而,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廣州這座城市是如何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不斷地自我演變和發展。作者並沒有將地理看作是靜態的背景,而是將其視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書中詳細闡述瞭河流的變遷、海岸綫的推進、甚至是一些微小的地質活動,是如何一步步地塑造瞭今天的廣州。我看到瞭那些曾經重要的航道是如何被廢棄,又有哪些新的港口是如何應運而生;我看到瞭那些曾經是農田的地方,是如何逐漸被城市擴張所取代;我甚至看到瞭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古跡,是如何在地理變遷中被發現和保護。這種“活”的地理視角,讓我對城市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人類活動的産物,而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廣州現代化進程中的地理挑戰和應對策略的論述,這讓我看到瞭廣州人民在改造和適應地理環境方麵的智慧和毅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座城市,就必須理解它腳下的土地是如何不斷變化的,以及這種變化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生活在這裏的人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