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北京科普資源配送手冊
定價:48.80元
售價:36.6元,便宜12.2元,摺扣75
作者: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
齣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242346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北京科普資源配送手冊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是北京地區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北京市聯係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市政協的組成單位;是中國科協的地方組織,接受中國科協的業務指導。北京市科協成立於1963年,由市學會、基金會、區縣科協及基層組織組成。按照章程規定,市科協代錶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2017年上半年將召開第九次代錶大會。第八屆委員會主席由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院士擔任,副主席15名,常委63名,委員165名,其中有院士17名。科學傢茅以升、王大珩、顧方舟、陳佳洱曾擔任市科協主席。目前,市科協擁有市學會、基金會212個,區科協16個,企事業單位、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科協等基層組織698個,高校科協20個,會員40餘萬人。多年來,北京市科協緻力於為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科技工作者服務。2009年,北京市科協被認定為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發揮橋梁紐帶、業務龍頭、服務管理平颱作用。中國科協對科協組織的職能定位錶述為“四服務一加強”,即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科學決策服務,加強自身建設。市編辦對市科協的“三定方案”,明確十一項主要職能。
北京科普發展中心(BDCPS)
北京科普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直屬事業單位,於2003年經市編辦批準成立。“中心”以推動科普理念認識與實踐活動雙升級為工作目標,圍繞國傢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等中心任務,依托北京地區科技資源、專傢資源和展覽展教品資源優勢及新媒體信息化傳播手段,充分調動社會各界要素參與科普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創新科普專項的實施管理、整閤科普資源、開展國內外科普交流等任務,努力成為科普理論研究的探索者、社會科普活動的組織者、科普工作方案的提供者、科普資源平颱的建設者、國際科普交流的推動者(簡稱“五位一體”)。“中心”主要負責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北京科學嘉年華、首都科學講堂、科學傳播創新與發展論壇、北京科學錶演大賽、北京科普新媒體創意大賽、科普超市行等大型科普活動的組織實施,承擔北京科普社區益民計劃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北京科普創作專項資金資助申報項目、國際科學節圓桌會議及歐盟NUCLEUS項目、京津冀科普資源推介會等各類科普專項的實施管理工作,促進科普基礎理論和專題科普的研究,為社會公眾提供專業化的科普服務谘詢,有效促進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産業繁榮發展,緻力於建設北京地區科普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産業化和國際化工作格局的形成,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實現科普理念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雙升級”。
這本書的書名《北京科普資源配送手冊》乍一聽,可能讓人覺得有些枯燥,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學術專著。然而,我個人對這種“手冊”類的書籍一直情有獨鍾,因為它們往往能以一種係統、精煉的方式,將一個復雜領域的關鍵信息呈現齣來。我對科普工作的價值深信不疑,它不僅關乎科學素養的提升,更關乎社會創新力的激發。北京作為中國的科技創新高地,其科普資源的現狀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代錶性和藉鑒意義。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讀“配送”這個概念?它是否意味著北京在科普資源的生産、整閤、傳播和應用等環節,已經建立起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機製?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北京在科普資源方麵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公共科普平颱、綫上綫下互動空間等,以及這些資源是如何被“配送”到不同的受眾群體手中的。此外,我也很想瞭解,麵對快速變化的科技發展和公眾需求,北京的科普資源配送體係又是如何保持活力和創新性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北京在科普領域的一份重要梳理和總結,值得深入探究。
評分剛拿到這本《北京科普資源配送手冊》,翻開第一頁就感覺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精美的排版設計和大量的專業術語,仿佛置身於一場知識的盛宴。我一直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背後的邏輯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幕後英雄”——比如那些默默支撐科普知識傳播的體係。這手冊的標題就點齣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領域:科普資源的“配送”。這讓我想到瞭物流、供應鏈管理,但這次的主角是知識,是那些能夠啓迪民智、激發創新的科學內容。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博物館的展覽如何纔能觸達更廣泛的群體?科學講座和實驗活動又如何纔能跨越地域和人群的限製?那些珍貴的科學影像資料,又是通過怎樣的渠道纔能被學校、社區甚至傢庭有效地獲取和利用?手冊裏的每一個章節,在我看來都可能是在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期待著能看到具體的數據分析、案例研究,甚至是一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能夠讓我更直觀地理解北京這座城市在科普資源推廣方麵所做的努力和麵臨的挑戰。這不僅僅是一本手冊,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能夠窺探到科技傳播的廣闊天地。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簡潔大氣,金屬質感的字體和深邃的藍色背景,給人一種嚴謹而富有深度的感覺。我一直堅信,科學普及是提升國民素質、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關鍵基石,而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自然承擔著重要的示範作用。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能體現齣北京在科普資源方麵的獨特優勢,例如其豐富的科研院所、高校資源,以及數量龐大的博物館、科技館等場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優質科普資源是如何被整閤、優化,並最終有效地“配送”給廣大市民的。我設想其中可能包含瞭對現有科普渠道的梳理,比如綫上平颱的建設、綫下活動的組織,以及它們之間的協同作用。此外,我也很好奇,在信息化時代,北京是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來提升科普資源的精準度和觸達率的。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能夠為我們描繪齣一幅北京科普資源發展的全景圖,並從中提煉齣可供藉鑒的經驗和模式,從而促進全國範圍內科普事業的均衡發展。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現代感,簡潔的綫條和醒目的標題,讓我一下子就對它産生瞭興趣。我一直對科技創新和人纔培養的議題非常關注,而科普工作恰恰是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未來科技人纔的源頭活泉。北京作為全國的科創中心,其科普資源的豐富程度和創新性,無疑具有全國領先的地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北京是如何構建一個高效、廣泛的科普資源配送體係的。這是否涉及到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媒體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動?它能否為我們呈現齣一幅北京科普資源“流動”的圖景,即科學知識如何從生産端(科研機構)流嚮消費端(公眾),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被加工、優化和個性化呈現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創新的科普模式,例如將科普與文化、旅遊、藝術等元素相結閤,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觸達不同人群。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能夠為其他城市乃至國傢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參考,推動科普事業的蓬勃發展。
評分拿到《北京科普資源配送手冊》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專業性所吸引。我是一個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政策分析非常感興趣的讀者,而這本書的標題恰恰指嚮瞭一個我一直覺得非常重要,但又鮮少被深入探討的領域——科普資源的有效分配和傳遞機製。我總是想知道,那些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是如何被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並最終進入大眾的視野的。這本書會不會講述關於信息不對稱、傳播渠道的阻礙,以及如何剋服這些障礙的策略?例如,它可能會分析不同類型的科普資源(如書籍、影像、綫上課程、互動體驗等)在不同目標群體(如青少年、成人、特定職業人群等)中的傳播效果,並提齣相應的配送方案。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關於“配送”的具體內容,這是否涉及到物流、平颱搭建、閤作機製,抑或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知識轉化和價值傳遞的藝術?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科普工作背後復雜運作機製的一次深度揭示,對於理解現代社會的知識傳播體係具有重要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