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京科普资源配送手册
定价:48.80元
售价:36.6元,便宜12.2元,折扣75
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24234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北京科普资源配送手册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是北京地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北京市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市政协的组成单位;是中国科协的地方组织,接受中国科协的业务指导。北京市科协成立于1963年,由市学会、基金会、区县科协及基层组织组成。按照章程规定,市科协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2017年上半年将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第八届委员会主席由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担任,副主席15名,常委63名,委员165名,其中有院士17名。科学家茅以升、王大珩、顾方舟、陈佳洱曾担任市科协主席。目前,市科协拥有市学会、基金会212个,区科协16个,企事业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科协等基层组织698个,高校科协20个,会员40余万人。多年来,北京市科协致力于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2009年,北京市科协被认定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业务龙头、服务管理平台作用。中国科协对科协组织的职能定位表述为“四服务一加强”,即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科学决策服务,加强自身建设。市编办对市科协的“三定方案”,明确十一项主要职能。
北京科普发展中心(BDCPS)
北京科普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于2003年经市编办批准成立。“中心”以推动科普理念认识与实践活动双升级为工作目标,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中心任务,依托北京地区科技资源、专家资源和展览展教品资源优势及新媒体信息化传播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要素参与科普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科普专项的实施管理、整合科普资源、开展国内外科普交流等任务,努力成为科普理论研究的探索者、社会科普活动的组织者、科普工作方案的提供者、科普资源平台的建设者、国际科普交流的推动者(简称“五位一体”)。“中心”主要负责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北京科学嘉年华、首都科学讲堂、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北京科学表演大赛、北京科普新媒体创意大赛、科普超市行等大型科普活动的组织实施,承担北京科普社区益民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北京科普创作专项资金资助申报项目、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及欧盟NUCLEUS项目、京津冀科普资源推介会等各类科普专项的实施管理工作,促进科普基础理论和专题科普的研究,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科普服务咨询,有效促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繁荣发展,致力于建设北京地区科普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工作格局的形成,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实现科普理念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双升级”。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现代感,简洁的线条和醒目的标题,让我一下子就对它产生了兴趣。我一直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议题非常关注,而科普工作恰恰是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源头活泉。北京作为全国的科创中心,其科普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创新性,无疑具有全国领先的地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北京是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广泛的科普资源配送体系的。这是否涉及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媒体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它能否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北京科普资源“流动”的图景,即科学知识如何从生产端(科研机构)流向消费端(公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被加工、优化和个性化呈现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创新的科普模式,例如将科普与文化、旅游、艺术等元素相结合,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触达不同人群。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为其他城市乃至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推动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北京科普资源配送手册》乍一听,可能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然而,我个人对这种“手册”类的书籍一直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往往能以一种系统、精炼的方式,将一个复杂领域的关键信息呈现出来。我对科普工作的价值深信不疑,它不仅关乎科学素养的提升,更关乎社会创新力的激发。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其科普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配送”这个概念?它是否意味着北京在科普资源的生产、整合、传播和应用等环节,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北京在科普资源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共科普平台、线上线下互动空间等,以及这些资源是如何被“配送”到不同的受众群体手中的。此外,我也很想了解,面对快速变化的科技发展和公众需求,北京的科普资源配送体系又是如何保持活力和创新性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北京在科普领域的一份重要梳理和总结,值得深入探究。
评分刚拿到这本《北京科普资源配送手册》,翻开第一页就感觉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精美的排版设计和大量的专业术语,仿佛置身于一场知识的盛宴。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背后的逻辑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幕后英雄”——比如那些默默支撑科普知识传播的体系。这手册的标题就点出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领域:科普资源的“配送”。这让我想到了物流、供应链管理,但这次的主角是知识,是那些能够启迪民智、激发创新的科学内容。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博物馆的展览如何才能触达更广泛的群体?科学讲座和实验活动又如何才能跨越地域和人群的限制?那些珍贵的科学影像资料,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被学校、社区甚至家庭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手册里的每一个章节,在我看来都可能是在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期待着能看到具体的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甚至是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北京这座城市在科普资源推广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科技传播的广阔天地。
评分拿到《北京科普资源配送手册》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的专业性所吸引。我是一个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政策分析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指向了一个我一直觉得非常重要,但又鲜少被深入探讨的领域——科普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传递机制。我总是想知道,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是如何被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并最终进入大众的视野的。这本书会不会讲述关于信息不对称、传播渠道的阻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策略?例如,它可能会分析不同类型的科普资源(如书籍、影像、线上课程、互动体验等)在不同目标群体(如青少年、成人、特定职业人群等)中的传播效果,并提出相应的配送方案。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关于“配送”的具体内容,这是否涉及到物流、平台搭建、合作机制,抑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知识转化和价值传递的艺术?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科普工作背后复杂运作机制的一次深度揭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知识传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金属质感的字体和深邃的蓝色背景,给人一种严谨而富有深度的感觉。我一直坚信,科学普及是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基石,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然承担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体现出北京在科普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例如其丰富的科研院所、高校资源,以及数量庞大的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优质科普资源是如何被整合、优化,并最终有效地“配送”给广大市民的。我设想其中可能包含了对现有科普渠道的梳理,比如线上平台的建设、线下活动的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此外,我也很好奇,在信息化时代,北京是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提升科普资源的精准度和触达率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北京科普资源发展的全景图,并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从而促进全国范围内科普事业的均衡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