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定价:32.00元
作者:李卫东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229006037
字数: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77kg
编辑推荐
尘封十年,解禁出版!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一部破解外星人踪迹真相的惊世之作!
相信外星人存在必读经典!
发现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遗迹。读完本书,你将从日常事物中,看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
1969年7月21日,人类登上月球,在全球电视直播中。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向地球发出后一句话:“难以置信!这里有其他字宙飞船,他们正注视着我们!
全世界都同时听到了这句话,但此后,电波神秘中断,美国宇航局至今未做出任何解释。
“月球是外星人的基地,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阿姆斯特朗(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
“我在月球上接触过外星人。”
——埃德加·米切尔(登上过月球的“阿波罗14号”宇航员)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它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
——柴巴可夫(前苏联专业天文学家)
“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
——阿纳克·萨格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
为什么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是地球对月球引力的2.54倍,月球却乖乖绕着地球转?为什么人类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为什么其他天体卫星的轨迹都是椭圆的,唯独月球的轨迹和人造卫星一样是正圆的?为什么月球的寿命比地球早100多亿年,却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从哪里来?月球到底是什么?月球是不是突然出现在人类面前的?
内容提要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对“月球真相”及“外星生命踪迹”提出的大胆科学猜想,将向您揭开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踪迹,并道出美国宇航局“突然终止”登月计划背后的真实原因。1969年7月21日,格林威治时间2时56分“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踏上月球的地球人。
在令全世界沸腾的电视直播中,人们突然听到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了一句:“……难以置信!……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他们正注视着我们!”此后信号突然中断,美国宇航局对此从未做出任何解释。不久之后,美国宣布终止一切登月计划,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至今仍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秘密。
阿姆斯特朗说那句话的时候在月球上遭遇了什么?
美国宇航局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近年来,包括阿姆斯特朗在内的数位美国登月宇航员,屡屡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曾在月球上与外星人有过接触”的言论,引发国际轩然。而内幕消息更传言:美国其实一直在秘密频繁登月!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卫东,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
从事自然科学及史前文明研究20余年,目前致力于中国远古文化及外星生命踪迹深度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全球引发轰动,无数外星生命发烧友为其独到理论痴迷,他被誉为中国的“外星生命探索教父”。
文摘
章 事实是无情的
节 不可思议的远古文明
1965年,在湖北江陵发掘的一号楚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此剑埋藏2000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当时有记载说:“拔剑出鞘,寒光闪闪。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为什么不锈呢?
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比如说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极其规整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毫米,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是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硫化处理”这个结论,简单地说,“硫化处理”就是将一些物质稀释后包裹在物体表面。学者们认为,越王勾践剑是经过硫化铜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但后来许多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和个人,在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后发现,接近“越王勾践剑”原始“包浆”的只有硫化铬,而非硫化铜。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春秋时期的中国人是否掌握“硫化处理”技术?据说“硫化铬”是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才发明的,并列为。
其实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技术原素,在中国并非孤证。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有这样一句话:“一号兵马俑坑T2第十一过洞的一件青铜剑,出土时因被陶俑碎片压住而弯曲,当把陶俑碎片拿掉后,剑立刻反弹恢复平直。”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名词“记忆金属”,又叫形状记忆合金,此项技术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世界材料科学中。
由于原文中没有细节的描述,人们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把秦代的青铜剑被陶俑的碎片压弯了几千年,当把碎片移开后,剑身立刻反弹恢复平直。因为一号坑在建成的初期发生大火,发掘中多处发现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如此算来,此剑可能被压2200多年。
或者有人说:可能只是发掘时不小心掉落的碎片砸中了宝剑。但这样一个小意外会被郑重其事写在研究报告中吗?
1929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塞拉伊图书馆,人们发现了一张用羊皮纸绘制的航海地图,当然这不是原图,而是精美的复制品。地图上有土耳其海军上将皮里·赖斯的,日期是公元1513年。据查,赖斯确有其人,他是海盗马尔·赖斯的侄子。一生以大海为生的人,拥有一张航海图本来算不了什么,但他这张海图却与众不同。这张地图上准确地画着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北美和南美的地理位置也准确无误,特别是将南美洲的河流域、委内瑞拉湾的合恩角等地也标注得十分。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张地图上竟然十分清楚地画出了整个南极洲的轮廓,而且还画出了现在已经被几千米厚的冰层覆盖下的南极大陆两侧的海岸线和南极山脉,其中尤以魁莫朗德地区为清晰。
南极洲现在公认是1818年发现的,比赖斯的地图晚了300多年,而且南极大陆被冰层覆盖也是1.5万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这幅地图的存在说明,在南极大陆还没有被冰雪覆盖以前,曾经有人画出过当时的地理面貌。但是,人类在1.5万年以前还处于原始石器时代,当时既到不了四周环海的南极地区,也不可能有绘制地图的先进文化。那么这幅地图的原作者又是谁呢?
1531年,奥隆丘斯·弗纳尤斯也有一张古地图,上面标出的南极洲大小和形状与现代人绘制的地图基本一样。这张地图显示,南极大陆的西部已经被冰雪覆盖,而东部依然还有陆地存在。根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大约在6000年以前,南极洲的东部还比较温暖,这与弗纳尤斯的地图所反映的情况十分吻合。
1559年,另一张土耳其地图也地画出了南极大陆和北美的太平洋海岸线,使人惊讶的是,在这张地图上有一条狭窄的地带,像桥梁一样把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连在了一起,地图上所表示的无疑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地区。但是,白令海峡形成已经有1万多年了,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中间的这条地带就是在那时消失在碧波万顷之下。不知为什么,这张地图的作者竟对1万多年以前的地球地貌了如指掌,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还有一桩怪事发生在古希腊一些普托利迈斯年代的地图上。人们从这张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瑞典还被埋在厚厚的冰层下,而这个地质变动的年代已经距今很远很远了。
这些地图是否正确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海军利用先进的回声探测技术,发现了南极冰层覆盖下的山脉,与皮里·赖斯的地图对照,两者基本相同。这不亚于在科学家的头顶上炸响了一枚巨型炸弹,在震惊之余产生了一系列疑问:是谁在1万多年以前绘制了如此的地图和后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记载:俞跗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医,但他究竟生活在什么年代,目前还不清楚,只知道他是一位很古很古的医师。此人医术极高“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湔浣肠胃,濑涤五脏,练精易形”无所不能,其中“搦髓脑”就是做开颅手术。其实,中国古代做开颅手术的不止这一例,据记载太仓公就曾打开人的颅骨将大脑重新安排,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50年。
1865年在法国发现一片圆型头盖骨,属于石器时代,后经解剖学家保罗白洛嘉教授鉴定,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进行脑外科手术。后来世界各地又发现了数百件颅骨证据。
1995年,在山东广饶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392号墓中,发现一成年男性,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距今5000年以上。当人们把标本上的泥土清理干净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墓主颅骨的右侧顶骨靠后部有一个圆洞……
2001年4月初,山东省文化厅邀请了省内考古学界、医学界部分专家对广饶傅家392号墓墓主开颅手术进行了初步认定。后的结论是:此人做过开颅手术,而且手术是成功的,手术后病人至少又存活了两年时间。
同样,世界上许多不解之谜至今还静静躺在一些古老的图书馆里,从这些图书馆保留的上古文献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文明社会。
大约在公元前306年的时候,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继承人托勒密一世开始修建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它收集天下所有的文字抄本,无论是买来的、偷来的,还是复制过来的,统统都要。而且马其顿国王还给“所有的主权国家”写过信,要求借用它们的书籍。于此同时,天下学者云集于此,使西方的研究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了亚历山大里亚。欧几里得、埃拉托斯特尼、赫罗菲拉斯、卡利马楚斯,这些历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都曾经在这里学习过。
那么这座图书馆里有多少藏书呢?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不过据后来人研究,估计至少有20万卷以上的图书,还有人估计可能达到了70万卷,流行的说法通常称50万卷。这些书籍绝大多数是东方文献,包括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有没有中国文献就不清楚了。
那么这座图书馆里究竟有什么呢?有一位名叫阿利斯塔克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曾经出任过该图书馆的馆长,在他留下的文件中人们发现,他是个提出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的人,比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早了1800年。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发现,而是他从馆藏书籍中读到的。
犹太人的经典《卡巴拉》也说到:“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像球一样旋转着。当其居民有的在下面时,其他的人就在上面。当地球的某一地区是黑夜时,其他地区是白昼。还有,当某一地区人在迎接黎明时,其他地区正笼罩在夜幕之下。”奇怪的是,《卡巴拉》显然不是这一观点的发现者,它也是在转述更古远的文献。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世纪的哥白尼次主张太阳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围绕太阳在旋转。为了坚持这一科学的发现,他竟被意大利教会以异端邪说的罪名烧死在百花广场。而上面我们提到的几种文献都比哥白尼早了几百年,有的甚至几千年,如此说来,布鲁诺的死简直是命运开的一个恶意的玩笑。
18世纪,有一位名叫斯维伏特的作家,他非常留心上古的文献。他在研究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知道了火星有两颗卫星,并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150多年以后,天文学家果然在火星的周围发现了两颗卫星,一颗名叫弗波斯,一颗名叫蒂摩斯,时间是1877年。而且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两颗卫星运转的规律与周期,竟然与斯维伏特从上古文献中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
序言
“月球是外星人的基地,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阿姆斯特朗(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
“我在月球上接触过外星人。”
——埃德加·米切尔(登上过月球的“阿波罗14号”宇航员)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它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
——柴巴可夫(前苏联专业天文学家)
“月亮在天空中出现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
——阿纳克·萨格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出乎意料的精彩,完全颠覆了我对同类题材的固有认知。开篇我就被作者宏大的世界观所震撼,它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宇宙图景,将人类文明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对月球背面设定的细致描摹,无论是地质构造、光照条件,还是那里可能存在的神秘现象,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想象。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于“外星文明”的独特解读,他们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侵略者”或“救世主”,而是以一种超然、古老且极其智慧的姿态存在着,他们与月球的联系,以及他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察”和“影响”,都引发了我对科技发展、伦理道德以及人类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书中穿插的许多哲学探讨,虽然不至于晦涩难懂,但足够引人深思,作者将复杂的人生议题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启迪。读完之后,我脑海中久久回荡的是那些关于宇宙未知、关于人类责任以及关于我们自身文明发展方向的疑问,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盛宴,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宇宙、对生命、对未来有好奇心和思考的人。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确实让我想到了许多廉价的网络小说,甚至有点想把它划入“快餐文学”的行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我错得有多离谱。作者的笔触,如同精美的雕刻刀,在浩瀚的宇宙画布上,描绘了一幅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画卷。月球背面,这个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舞台,在作者的想象中,变得无比真实且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我之前从未想过,一个关于“外星人”的故事,可以写得如此具有哲学深度。书中对外星文明的描绘,并非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小绿人”形象,而是以一种更加抽象、更加概念化的形式存在,他们的存在方式,对月球本身的影响,以及他们与人类文明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联系,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神秘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融入的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我们在面对未知时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恐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煽情,不夸张,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像是一次无声的对话,引导读者去思考关于生命、关于宇宙、关于我们自身的意义。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内心充满了对宇宙的好奇,也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我得承认,最初吸引我购买这本书的,确实是那个有点“接地气”又有点“神秘”的书名。《满28包邮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乍一看像是某个网络小说网站的促销标题,但正是这种反差感,让我产生了一丝好奇。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之深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理性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月球背面,这个一直以来被神秘色彩笼罩的地方,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更多可能性和未知的故事发生地。书中对“外星人”的描绘,与其说是一种生物形态,不如说是一种“存在”,一种超越我们现有认知维度的力量。他们并非是具象的,而是以一种更为抽象、更为概念化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加令人毛骨悚然,也更具哲学意味。作者在书中对人类文明的审视,也相当犀利,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在科技发展、资源利用以及对待未知事物时的态度。整本书读下来,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惊险刺激,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震撼,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迷茫与渴望,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家园”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感觉,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将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的阅读体验。开篇的设定就足够吸引人,月球背面这个我们知之甚少的地方,被赋予了超乎想象的神秘色彩,而“外星人”的存在,更是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无穷的张力。但作者并没有流于俗套地去描绘一场简单的科幻冒险,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类面对未知时的心理变化,以及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个体意识的影响。书中对于月球背面环境的细节描写,极其逼真,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里的寂静与荒凉。而对于“外星文明”的刻画,更是出人意料。他们没有明确的形象,也没有直接的交流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影响”,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能引发读者对“智能”、“文明”和“联系”的深层思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演化以及人类意识边界的讨论,这些内容虽然带有一定的科幻色彩,但却与现实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紧密相连,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享受到故事的乐趣,更能获得知识的滋养和思维的拓展。这本书让我对宇宙的未知充满了敬畏,也对人类自身的潜力和局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满28包邮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书名有点犹豫,感觉有点“蹭热度”的嫌疑,毕竟“满28包邮”这种字眼通常出现在电商促销界面,而“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又带着一丝科幻的神秘感,两者结合得有点突兀。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简洁却充满力量的文字吸引住了。这本书并非我最初想象的那种硬科幻,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面对未知时所产生的复杂情感的深度剖析。作者巧妙地将科幻的想象力与现实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在月球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天体上,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意义、宇宙法则乃至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宏大叙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月球地貌的描绘,那些荒凉、寂静却又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景象,仿佛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陷入沉思。书中对“外星人”的设想也并非是俗套的形象化描绘,而是更加抽象、更具哲学意味,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智能”的定义,“生命”的边界,以及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员,是否真的孤单。整本书读下来,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宇宙和更深邃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