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人与土地(中国摄影启蒙者所记录下的原生态生活)

满28包邮 人与土地(中国摄影启蒙者所记录下的原生态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义忠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纪实摄影
  • 中国摄影
  • 民俗
  • 文化
  • 历史
  • 原生态
  • 乡村生活
  • 包邮
  • 满2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19463
商品编码:299390009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与土地(中国摄影启蒙者所记录下的原生态生活)

定价:39.00元

作者:阮义忠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5113194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他是众人皆知的摄影大师,被尊称为“台湾的布列松”,“中国摄影教父”。91年版《人与土地》是他*知名的经典摄影集,二十年后,当他写出这些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们发现,他的文字就像他的照片一样,敦厚优美,饱含深沉的乡土情结。在人心浮躁的年代,阮义忠对摄影传统的忠诚守卫以及对质朴生活的执着追寻,使人心生敬意同时,也唤起人们对理想和生长的积极思考。

内容提要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曾在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该系列以黑白画面记录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也是阮义忠对于台湾乡土人情的后一瞥,这一瞥饱含着质朴深情。2011年年初,作者在《南方都市报》副刊部开设摄影专栏,执笔道出《人与土地》拍摄背后的故事。本书为该专栏结集而成,阮义忠厚重优美、饱满有力的文笔,证明他不仅是的摄影家,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目录


单元:成长
美浓,回家的小孩
忆浣衣图与二位友人
埔里的两兄弟
都兰的蔗香
二龙村的井田
澳花的三代同洗
品出输的甘味
大地游戏与口琴舞
鹿港的午餐
永靖的好德之家
双双对对的身影
桃源村的过客
车城的海角几号
比利良的后人家
会回来的才让它离巢
恒春放牛的祖孙
多纳的夜明珠
月光下的好故事
血缘与亲情
深山小学的算术课
心有灵犀一点通
告别童年
第二单元:劳动
头社的米真香
消失的风景
花生田的乐章
播种与传承
山的另一边
西螺的惜福老人
布农族的床头话
流笼里的农夫
垦丁农场的孤单女工
风柜的蒙面女
水埯的鹦鹉鱼
寂静的天地
蔺草的清香
农妇的雕像
被爱串起的一家子
菠萝田的背影
二水乡的十字路口
芦洲的沧海桑田
碧侯村的浓烟
赛嘉村民的笑容
摄影就像双面镜
兰屿的包袱
红叶的一家四代
第三单元:信仰
北港的妈祖信徒
苏厝的陆上行舟
摄影与信仰
美浓的伯公坛
旗津的酬神戏
兰屿的白日梦
兰屿的头发舞
在武界祈祷
多纳天主堂的小孩
关庙的把关老妇
多纳的哺乳图
庙祝与小孩的对弈
比利良的桂冠
在利稻忏悔
安平古堡的摆渡
看守员与诗人
和真诚
举手宣誓或去煞仪式
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
渐行渐远的朋友
农夫与稻草人
第四单元:归宿
灵魂的肖像
美而险的景与色
这世人和下辈子
人生飨宴
祖母和孙女的答案
永远的老师
头城竹器匠
空荡的告别式现场
永浴爱河的人瑞
走入未知的旅程
光阴流逝中的光影
长白山上的日落与日出
台上台下都是戏
有葬礼和没有葬礼的死亡
离家或是返乡途中
孩子,你记不记得
走回童年之路

作者介绍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有贡献,其中尤以1980年代出版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巨,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

文摘





序言



历史的剪影:中国近现代摄影的先驱足迹 一部关于影像如何记录时代变迁、构建民族记忆的深度著作。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聚焦于中国近现代摄影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先驱人物及其开创性的工作。我们着重探讨的不是对某一特定地域生态的描摹,而是围绕着技术、艺术观念、社会责任这三个核心维度,对中国摄影如何从单纯的记录工具演变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并承担起国家叙事重任的全景式考察。 第一部分:技术引进与早期实践(1840s – 1911) 本部分将详述摄影术自西方传入中国伊始的曲折历程。我们将分析早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商人以及少数本土知识分子,如何首次将“光影捕捉”的技术带入古老的东方国度。 1. 适应与反思:从“奇技淫巧”到“开明之器” 深入剖析清末民间对摄影技术的初期认知。内容涵盖: 肖像权的萌芽: 早期照相馆的设立,聚焦于宫廷贵胄与富商阶层的肖像拍摄,以及这种新兴图像与传统肖像画(如半身像、卷轴画)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技术的本土化挑战: 早期感光材料的稀缺与昂贵,以及本土摄影师在药水调配、暗房操作上所做的艰苦尝试。 早期记录的侧重点: 此时期的影像多集中于城市景观(如通商口岸的街道、海关建筑)和具有异域色彩的市井风情,旨在满足西方世界的好奇心。我们不会着重于记录农村的“原生态生活”,而是关注这种引进如何催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视觉消费市场。 2. 影像中的权力结构: 研究晚清朝廷对摄影技术的采纳与限制。重点讨论: 军事与外交记录: 摄影在甲午战争后的军事勘察、条约签订现场的文档作用,以及其作为官方“证据”的权力构建过程。 “开眼看世界”的媒介: 分析如阿淇木、何积善等早期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他们如何有意识地通过镜头,向内部改革派展示外部世界的“先进性”。 第二部分:从画意到纪实——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像转型(1912 – 1937) 民国初建,摄影的社会功能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仅仅是技术展示或贵族留影,而是深度介入到知识分子对“国民性”的探讨之中。 1. 艺术思潮的碰撞: 探讨西方摄影流派(如纯粹主义、画意摄影)如何被引入,并与中国传统美学(如文人山水、写意花鸟)进行结合。 “影楼派”与“沙龙派”的风格分野: 详细分析以特定城市(如上海、天津)为中心的摄影社团,他们如何通过举办展览、出版画册,确立摄影的艺术地位。这些作品强调光影的艺术化处理、构图的精妙,而非对现实的直接、粗粝的再现。 人像摄影的深度挖掘: 探讨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的摄影肖像,这些图像如何被用作构建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符号,其叙事价值远超其记录价值。 2. 社会调查与都市景观: 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摄影师对现代都市面貌的捕捉。 现代都市的符号: 聚焦于上海的摩天大楼、南京路的霓虹灯、有轨电车的运行,这些图像共同构筑了“新中国”的视觉想象。本书将分析这些影像如何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叙事,与乡村的关联性较弱。 社会矛盾的侧面反映: 探讨部分摄影师无意中捕捉到的阶级差异,例如对工厂工人工作场景的记录,但其目的往往是服务于改良主义的呼吁,而非深入的田野调查。 第三部分:战争阴影下的摄影使命(1937 – 1949) 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摄影的“纪实”属性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宣传和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工具。 1. 战地摄影的诞生与“真实性”的辩证: 系统梳理中国摄影师在抗战前线冒生命危险拍摄的案例。 记录的地点与主体: 内容集中于军事部署、后方动员、国际援助场景、以及重要战役的侧写。我们关注的是战略点和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而非对普通民众日常生存状态的详尽记录。 新闻摄影的规范化: 分析摄影记者如何开始遵循新闻伦理(尽管在战争环境下这一伦理面临巨大挑战),并开始系统性地建立影像档案库。 2. 影像的政治动员: 探讨国共两党如何利用摄影图片进行宣传。 宣传的视觉语言: 分析不同阵营对同一事件的图像表述差异,例如对伤亡画面的处理方式,以及对英雄形象的塑造技巧。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些叙事如何构建了不同政治立场的支持基础。 结语:超越“记录者”的身份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中国近现代摄影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强调这些先驱工作者的贡献在于: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搬运工,更是最早一批试图用现代视觉语言来定义“中国人”形象和“中国历史进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充满张力的视觉文化遗产,这个遗产主要围绕着都市现代化、艺术探索和民族主义叙事展开。 本书的焦点在于对这些艺术与政治交织下的影像创作群像的梳理与评论,而不是对特定地理区域(如乡村)生活状态的朴素呈现。它是一部关于摄影史、艺术史和近现代社会史的综合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我并非摄影专业出身,对摄影理论和技法了解不多,但当我沉浸在这幅幅画面之中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劳作的农民、围坐闲谈的老人,还是嬉戏的孩童,他们的表情和姿态都充满了故事感。摄影师的镜头仿佛有着穿透人心的魔力,能够捕捉到最细微的情感变化。我看到了一张老奶奶在阳光下眯着眼睛微笑的照片,那笑容里有岁月的沉淀,有生活的智慧,也有藏不住的慈祥。还有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的画面,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让人心生羡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照片的构图和光影运用都非常讲究,即使是简单的场景,也能拍出艺术感。黑白影调的处理更是恰到好处,既保留了画面的细节,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这让我不禁思考,在那个没有如今发达科技的年代,摄影师是如何通过他的眼睛和技术,将如此鲜活的生命力定格下来的。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时光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影像,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摄影师的镜头语言非常纯粹,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能够直击人心。我尤其欣赏他捕捉人物神情的功力。那些眼神,无论是深邃的,还是闪烁着光芒的,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看到一位老者,在夕阳的余晖下,眼神里充满了宁静和满足,仿佛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还有那些孩子,他们的笑容纯净而灿烂,是那个时代最美好的象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许多照片都采用了远景和近景的结合,既展现了广阔的土地和自然风光,又聚焦于人物的细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呼应。这种构图方式,让观者在感受壮丽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在天地间的渺小与伟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摄影集,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它强烈的叙事感所吸引。摄影师的作品,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劳作的场景所打动。那弯曲的脊背,那粗糙的双手,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襟,都在诉说着土地的辛劳,农民的坚韧。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的炙烤,听到劳动的号子。摄影师的视角非常贴近生活,他没有站在高处审视,而是融入其中,用平等的姿态去记录。我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人物脸上的皱纹,衣服上的补丁,甚至是脚下的泥泞,这些都成为了画面中最生动的元素,让每一个观看者都能产生共鸣。我还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家庭和社群的画面,那些紧密相连的身影,那些充满温情的互动,展现了中国乡村特有的朴素情感。这本书让我对“原生态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贫穷或落后,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情味浓厚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厚实的画册,虽然封面上的摄影师名字我不太熟悉,但“中国摄影启蒙者”这个前缀倒是让我充满好奇。我一直对那些记录时代变迁、捕捉平凡生活瞬间的影像作品情有独钟。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纯粹而古朴的气息。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和浓郁的影调,仿佛将我拉回到了那个没有 PS、没有滤镜的年代。那些土地上的面孔,无论是饱经风霜的老农,还是天真烂漫的孩童,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他们的眼神里,有对土地深沉的眷恋,有对生活艰辛的无奈,更有对未来的朴素期盼。摄影师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记录下了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没有刻意的摆拍,没有矫揉造作的艺术加工,只有最赤裸裸的现实。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张关于耕作场景的照片,那些汗水浸透的衣衫,那些辛勤劳作的身影,都让我感受到土地的厚重和劳动的尊严。即使我对摄影史了解不多,但能感受到摄影师的匠心和情怀,他不仅仅是在拍照,更是在用镜头讲述中国乡村的故事,在为那个时代留下珍贵的注脚。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摄影师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乡村画卷。我注意到,照片中的人物,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生活场景,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但更打动我的,是他们身上那种未被现代化侵蚀的纯粹和质朴。我看到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爱意;我看到一群人在田间劳作,虽然辛苦,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摄影师的镜头非常敏锐,能够捕捉到那些最动人的瞬间。我喜欢其中一张关于节日庆典的照片,人们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种热闹和喜庆,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年味。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原生态生活”,并非就是落后,而是一种根植于土地、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摄影师用他的镜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珍视现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