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

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沛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风景
  • 旅行
  • 自然
  • 观察
  • 艺术
  • 纪实
  • 人文
  • 慢生活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04259
商品编码:299398239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

定价:58.00元

作者:徐沛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514042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很欣赏尼采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的风光是为渺小的艺术家准备的,而平凡的风光是为的艺术家准备的。如果景色给人感觉,那么这个风光本身就足够了,不需要我们去雕琢了。而从平凡里拍出不平凡,拍出一种陌生感才能给人震撼。徐沛编著的《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全新版)》分三部分:田园风景、人文风景、自然风景,讲述作者从眼里到心里对风景摄影的感悟,其中凝结了他对风景摄影的情感。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旅日摄影家协会会长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77年开始从事专业摄影,曾多次在国际和影展及大赛中获金、银、铜牌奖

  1986年被评选为“中国首届十大青年摄影家”

  1987年赴日本留学。现旅居日本东京

  1991年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摄影系研究生毕业

  1992年、1995年、1998年曾三次在富士、柯达、柯尼卡等展览厅举办个人摄影展

  1999年参加全球50位摄影家拍摄上海欧亚高峰会议画册《上海印象》

  2000年参加全球50位摄影家拍摄北京申奥画册《古都北京》

  2003年在平遥和广州举办个人摄影展

  2006年被评选为首届“广东省十大摄影家”

  2008年1月在广州举办个人摄影展

  2008年5月在中山市举办个人摄影展

  2008年8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个人摄影展

文摘


序言



《光影交织的叙事:现代摄影的观念与实践》 第一章:图像的诞生与观念的演进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摄影自其诞生之初,如何从单纯的记录工具,逐步演化为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涵和复杂社会功能的艺术形式。我们将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一关键时期,探讨皮尔·德·库贝尔兰(Pierre de Cobertin)的“瞬间捕捉论”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的“直绘论”之间的张力。摄影不再仅仅是眼睛的延伸,而成为了思想的载体。 首先,我们梳理了早期摄影对达盖尔银版法(Daguerreotype)的依赖及其在肖像和纪实领域初步建立的“真实性”契约。随后,重点讨论了“画意摄影”(Pictorialism)如何试图将摄影提升至绘画的地位,通过柔焦、暗房技巧和象征主义主题,探索视觉语言的诗意边界。然而,这种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依附也催生了强烈的反动。 二十世纪初,以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和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为代表的“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思潮崛起。他们主张回归摄影媒介自身的特性——清晰的细节、精确的曝光和对日常物体的客观呈现。本章详细分析了韦斯顿对其作品《辣椒》(Pepper No. 30)的阐述,揭示了形式主义如何通过对质地、光线和几何结构的极致强调,赋予普通物体以永恒的雕塑感。这种对“物自身”的关注,实际上是对现代工业社会中异化现象的一种内在抵抗。 接着,本书探讨了杜安·迈克尔斯(Duane Michals)在叙事摄影领域的突破。迈克尔斯通过在照片上添加手写文字、创造序列图像,明确地将时间性、潜意识和文学元素引入了静态图像之中。他的作品挑战了传统单张照片作为“决定性瞬间”的权威性,开启了摄影叙事的新维度,预示了后现代对单一真理的反思。 第二章:社会景观与结构性凝视 本章转向摄影的社会学维度,考察相机如何被用作记录、批判和构建社会现实的工具。我们将深入分析“法克特小组”(F.A.C.T. Group)在20世纪30年代对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记录工作。这些摄影师,如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和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他们的工作远超简单的档案收集。通过对特定光线、人物姿态和背景环境的精心选择,他们的图像成为了定义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视觉符号。 我们特别剖析了埃文斯在《美国的面孔》(American Photographs)中展现的冷峻、近乎人类学观察的视角。他的照片通过一种克制的、去除情感色彩的方式,揭示了美国本土文化中隐藏的秩序与矛盾。这种“非介入式”的观察方法,对后来的纪实摄影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了摄影师的主观选择在构建“客观”记录中的决定性作用。 紧随其后,本书讨论了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美国叙事。弗兰克的摇晃、模糊和颗粒感,不再是对清晰度的逃避,而是对战后美国社会深层焦虑和疏离感的直接表达。他的“反美学”策略,标志着摄影从赞美转向了尖锐的内在审视。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环境肖像的兴起,特别是那些关注边缘群体和被遗忘角落的摄影师。通过对环境元素(如建筑、家具、街道)的细致编排,摄影师不仅捕捉了人物,更捕捉了塑造人物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压力。这要求观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理解图像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空间政治。 第三章:暗房之外:媒介的物质性与观念的拓展 随着电子影像和数字技术的兴起,摄影的物质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本章探讨了战后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如何主动解构了传统摄影的“真实性”前提,将关注点从“拍到了什么”转移到“如何构建图像”。 我们详细分析了汉斯·哈克(Hannes Hajek)对“预见性摄影”(Pre-visionary Photography)的探索,即在按下快门前就已在头脑中完成作品的构思与布局。这与瞬间捕捉的传统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随后,本书转向了那些利用非传统材料和技术的艺术家。例如,探讨了如曼·雷(Man Ray)的日光合成(Rayograph)如何展示了物体在光线作用下的幽灵般存在,突出了物质与非物质的辩证关系。 更进一步,我们考察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复制、拼贴和档案重组来解构历史叙事。通过对既有图像的挪用(Appropriation),艺术家质疑了“原创性”的价值,并探讨了图像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意义的漂移。这种对媒介自身限制和潜力的持续实验,使得摄影持续保持着对时代精神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本章强调,在数字时代,理解摄影的“过程”和“意图”,远比对最终输出的视觉效果进行评判更为重要。 第四章:时间的碎片与多重现实的构建 现代摄影不仅是空间记录,也是时间的管理。本章集中讨论了如何通过摄影序列、多重曝光和后制技术来处理复杂的时间流逝感和多重现实的并存。 我们分析了电影语言对静帧摄影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尝试在单张照片中暗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艺术家。例如,那些运用慢速快门来模糊运动轨迹的作品,它们不再是凝固的瞬间,而是时间在空间中延展的痕迹。 此外,本书审视了档案的再语境化。艺术家如何从政府、新闻机构或私人收藏中提取旧图像,通过新的排列和对比,揭示出档案本身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档案考古”的方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依赖的视觉历史的可靠性。 最后,本章探讨了当代艺术中对“模拟”(Simulacra)的探讨。当图像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修改时,我们如何定义其“本体”?通过对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摄影实践的回溯与比较,本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当代视觉文化的批判性框架,理解图像如何不再是现实的镜子,而是自身建构的复杂世界。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理论视角,帮助读者理解现代摄影从技术实践到观念艺术的复杂转型,并鼓励对所有可见之物保持警惕和深入的探究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技术性的摄影指南,上来就讲光圈、快门、景深,或者一大堆我不懂的专业术语。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走进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然后用一种非常温和、富有哲理的方式,告诉你如何“看”到风景,如何“感受”风景,以及如何通过你的镜头,将这份感受传递出去。 它强调的“观察”和“等待”并非被动,而是一种积极的投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耐心”的部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摄影就像是在和自然谈恋爱,你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只想着取悦,而是要用心去了解对方的脾性,等待最恰当的时机,才能捕捉到最动人的瞬间。这种理念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那种急于求成的拍摄方式,总是想着多拍几张,却忽略了真正与景色的深度交流。书中提到的“情绪的注入”更是点睛之笔,它提醒我,风景本身是静态的,但照片能够拥有灵魂,源于拍摄者内心的情感投射。我开始尝试在拍摄前,花更多时间去感受周遭的环境,去体会那种宁静、壮阔、或者稍纵即逝的美,然后再去按下快门。这种改变,让我的照片不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开始有了故事感。

评分

不得不说,《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这本书,给我的摄影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一直以为,拍出好的风景照,关键在于器材的优劣,或者对复杂后期技术的掌握。但这本书却把重点放在了更为基础,却又更为根本的“观察”和“等待”上。它告诉我,最动人的风景,往往不是最显眼的,而是隐藏在日常的细节里,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一颗宁静的心去发掘。 我记得书中有个章节讲到“与环境的对话”,作者强调,我们在拍摄风景时,不应该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要尝试去融入它,去感受它的情绪。他描述了如何在暴风雨来临前,捕捉到那种令人窒息的静谧;如何在山间迷雾中,寻找到隐藏的意境。这种“介入”的方式,让摄影不仅仅是记录,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对自然的致敬。书中还讲到“等待的艺术”,不仅仅是等待好的光线,更是等待那个最能触动你内心的瞬间。这种精神,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拍摄习惯,不再盲目地按下快门,而是学会去“读”懂风景,去“等”那个最美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摄影的魅力,远不止于按下快门那一刻,而在于整个过程中,我们与世界建立的深刻连接。

评分

《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对风景摄影的看法。我曾一度认为,风景摄影就是一种“到此一游”式的记录,需要用最直接、最宏大的方式去呈现。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温婉而富有深度的笔触,引导我去探索风景的灵魂。 它强调的“观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捕捉,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描述了如何通过“触摸”土壤的温度,“感受”空气的湿度,来理解眼前的风景。他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寻找构图,更是教你如何“解读”风景背后的故事。而“等待”,也不仅仅是枯燥的守候,而是一种“积极的投入”,是一种与大自然“共情”的过程。我被书中关于“情绪的传递”的部分深深打动,作者认为,一张好的风景照,应该能够触动观者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他分享了如何通过捕捉光线的细微变化,或者风的轻抚,来赋予照片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并非简单的技术练习,而是一门关于“看见”与“感受”的艺术,它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在平凡的景致中,发现超越时空的诗意。

评分

最近读完《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感觉像是被点醒了一样,对于风景摄影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在此之前,我总是在追逐那些宏大、壮观的景色,希望通过镜头去征服它们。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风景,往往蕴藏在平凡之中,需要的是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 作者用非常诗意的语言,阐述了“观察”的深层含义,他不仅仅是指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去“体会”光影的变幻,去“聆听”风的诉说,去“感知”大地的呼吸。他笔下的那些对“瞬间”的捕捉,不是突如其来的闪光,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等待”,等待那个最恰当的“时机”,让景物在最美的状态下,与你的镜头“相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细节的力量”的论述,它让我开始留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景物,比如一朵野花,一块苔藓,甚至是雨后湿润的泥土,这些微小的元素,在恰当的构图和光线下,也能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记录者”逐渐转变为一个“发现者”,开始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用相机去“看见”那些被忽视的美。

评分

我之前对风景摄影一直有一种模糊的敬畏感,总觉得需要多么高深的技巧,才能拍出那种“大片”的感觉。但《观察与等待:当相机邂逅风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摄影的本质回归到“看”和“感受”,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堆砌。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如何用心去“读”懂光线,如何去“聆听”风的声音,如何去“触摸”大地的脉搏。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技术至上的摄影师,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生活、更懂得欣赏美的观察者。 我特别喜欢书里那些关于“光影的游戏”的章节,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时候阳光最适合拍摄,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光线对景色的塑造。他描述的“晨曦微露时,光线如丝般缠绕在山峦间”或者“黄昏时分,落日将天空染成燃烧的橘红”等等,这些文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书中还提到了“构图的呼吸”,这让我意识到,好的构图并非死板的规则,而是要让画面有生命力,有流动感,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让他们在照片中“漫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摄影,更是在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