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父与子

满28包邮 父与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卜劳恩 著
图书标签:
  • 父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成长
  • 文学
  • 经典
  • 情感
  • 亲情
  • 赠送
  • 满28包邮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4438
商品编码:299433271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父与子

定价:36.00元

作者:卜劳恩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3944438

字数:101000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80周年纪念德文原版全本收录(Südverlag GmbH)

◇ 全彩珍藏大开本,的清新色彩

◇ 送父与子亲子互动填色卡一套

内容提要


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的个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在《柏林画报》刊载问世。这本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可以说是世界上流传广的亲情漫画。

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

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父与子》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传入我国,当时连鲁迅、丰子恺等大家都推崇备至。

1944年,奥塞尔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 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

埃·奥·卜劳恩 E. O.Plauen

1903年3月18日-1944年4月6日

原名埃里希·奥塞尔(ErichOhser)。

德国漫画家、艺术巨匠。

1934年-1937年间,在《柏林画报》上连载漫画《父与子》,后结集出版风靡全球,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1944年因受迫害而自杀于狱中,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 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文摘


序言


父与子:带着幸福的微笑

 

1934年12月13日,《父与子》个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问世时,作者奥塞尔的儿子克里斯蒂安年仅三岁。这本连载于《柏林画报》的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奥塞尔的爱子之情,通篇都是两者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是世界上流传广的亲情漫画。

那一年春天,乌尔施泰恩出版社的编辑库尔特·库森贝格需要为《柏林画报》寻找一位画长篇连载幽默连环漫画的画家,先后试了32位,都不能让他满意,直到漫画家埃里希·奥塞尔(ErichOhser)被提上名单。没多久,编辑部一致肯定了奥塞尔的《父与子》。

埃里希·奥塞尔,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格兰特山区阿尔多夫附近的翁特盖滕格林村,他的父亲为人正直,母亲则善良开朗。奥塞尔四岁时,父亲调动工作,全家搬到了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奥塞尔家境不富裕,但勤奋好学,常受到老师表扬。1917年,奥塞尔以优异的成绩从公立学校毕业。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的学业未能继续下去。这一年,他被安排去学钳工,开始了持续三年的学徒生涯。虽然这段时间过得很艰辛,但是奥塞尔依然保有对艺术的热情。学徒生涯结束后,奥塞尔说服了父母,踏上了去莱比锡艺术学院的求学之路。

1921至1926年这五年就学期间,奥塞尔头两年都在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十九岁那年,奥塞尔在老家卜劳恩市举办了人生的次画展。这次画展让他的作品在当地获得高度评价,也点燃了奥塞尔的创作热情。此后他频繁参加各类绘画比赛,并且几乎每次都能捧回大奖。

1930年10月18日,奥塞尔和同学玛丽加尔德·班塞尔在柏林完婚,次年儿子克里斯蒂安出生。1921年到1933年是他生命中快乐的时期,爱情、家庭、事业、友谊事事得意。这同时也是他创作高峰期,他发表了大量的幽默画。

1933年前,奥塞尔发表了政治漫画讽刺希特勒,从而被认定为政治左倾并限制其公开发表作品。《柏林画报》为此与当局交涉,奥塞尔终于被获准以埃·奥·卜劳恩的笔名发表非政治性的绘画作品,这个名字从此闻名于世。

《父与子》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巨大影响。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与幽默,把人与人之间朴实纯真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而真挚,深入人心。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国家,《父与子》犹如荒漠中的一片人性绿洲,温暖了德国。

编辑库森贝格后来回忆道:“卜劳恩把他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和对儿子克里斯蒂安的舐犊之情都注入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中。他塑造的‘父’与‘子’形象,实际上是他和儿子克里斯蒂安的写照。”

1937年,乌尔施泰恩出版社将《父与子》结集出版。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父与子》早在20世纪30年代世纪30年代就传入我国,当时连鲁迅、丰子恺等大家都推崇备至。

然而,在统治下的德国,像奥塞尔这样的艺术家却没那么幸运。1944年3月28日,奥塞尔被指控犯“反国家言论罪”,未经传讯便遭到。开庭前夕,知道事态已无转机的奥塞尔,于4月6日在牢中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身亡。

一位艺术巨匠就此离开人间。他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但却给德国、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作品。

奥塞尔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我为德国而画……还望把他(克里斯蒂安)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山海奇谈:失落的文明与未解之谜》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考据、地理探险、神话传说与前沿考古发现的宏大叙事。它并非讲述寻常的人伦亲情,而是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起源的迷雾,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角落和语焉不详的古代传说。全书以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追溯了数个关键历史断代的模糊地带,试图重构一个比现有认知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古代世界图景。 第一部分:大地深处的低语——失落的文明印记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在地理版图上已经消失,却在地质学和古代文献中留下蛛丝马迹的文明遗址。我们考察了位于南极冰盖之下被声呐探测到的异常结构,分析了复活节岛石像背后可能隐藏的导航系统,并深入研究了撒哈拉沙漠深处发现的史前星象观测遗迹。 一、冰封下的图书馆:南极异常的声波回响 通过对一系列国际科考船只回传的深层地质雷达数据的交叉比对,我们发现了一处位于地下两公里深处的、具有高度规则几何形态的金属结构群。该结构并非自然形成,其材料构成分析显示出超越青铜时代的技术特征。我们将此部分作为引子,探讨了全球气候突变对早期高智慧文明的毁灭性影响,以及这些幸存者可能留下的“时间胶囊”。我们详细梳理了19世纪探险家关于“冰下绿洲”的零星日记,并将其与现代地球物理数据进行比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一个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并行、甚至更为古老的文明,可能因地质灾变而沉寂于南极大陆之下。 二、巨石的密码:复活节岛与泛太平洋航线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波利尼西亚人”单一同源论,转而探讨了复活节岛石像(Moai)与南美洲纳斯卡线条之间可能存在的跨洋联系。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Moai的雕刻风格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部分石像的面部特征与安第斯山脉某些失落部落的陶器风格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更关键的是,通过对特定石像朝向的精确测量,结合古代天文历法计算,我们推导出这些石像可能充当了某种指向特定星象的“定向信标”,暗示着一个高度发达的、横跨太平洋的航海网络在数千年前就已存在。本书将详细解读南美洲发现的、被误认为“原始图腾”的金属片上残留的几何符号,并尝试将其与岛上早期文字雏形进行破解匹配。 三、撒哈拉的星图:沙漠中的古代天文台 撒哈拉沙漠的广袤沙海不仅掩埋了古王国,也可能埋葬了人类对宇宙最初的认知。我们聚焦于乍得博尔库地区发现的一组排列奇特的石阵,这些石阵的布局与猎户座的星空形态高度吻合,但其时间戳却指向了远超现存考古年代的时期。本书将引入“古气候学”的视角,重建五千年前北非的湿润环境,并分析该地区当时的主要社会结构。我们推测,这个位于内陆的社群可能发展出了一种以天文历法指导农业和宗教活动的“星体崇拜”体系,其知识积累可能远超同期尼罗河谷文明。 第二部分:神话的底色——跨文化符号的溯源 本部分将神话和宗教传说视为一种信息载体,通过对比全球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洪水”、“神降”和“世界之树”等母题,试图剥离其神学外衣,还原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历史事件或技术记忆。 一、大洪水叙事的地理学基础 我们避开了对《圣经》或《吉尔伽美什史诗》的直接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地理记录。本书对比了中国西南、美洲原住民部落以及澳大利亚土著口头传说中关于“滔天巨浪”的记忆。通过地质学证据——特别是全球海平面在全新世极速上升的时期——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点爆发的洪水模型,认为这些传说并非单一事件的记录,而是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冰川融化和海啸事件的集体记忆集合。重点分析了可能引发这些记忆的构造板块运动的临界点。 二、龙、蛇与双螺旋:生命起源的符号重构 “龙的传人”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在中美洲文明中,羽蛇神亦是创世神祇。本书将分析“蛇”或“龙”这一形象在全球神话中的共通性,并提出一个挑战传统生物学的观点:这种普遍性可能源于对某种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远古记忆。我们详细考察了出土的古代陶器和壁画上描绘的复杂交缠的蛇形图案,并引入现代遗传学中“DNA双螺旋结构”的概念,探讨人类早期文明是否曾接触过关于生命物质结构的某种符号化表征。 三、天空的访客与青铜技术之谜 本书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世界各地关于“神自天降”的描述。我们分析了如印度吠陀经文中对飞行器(Vimana)的详细描述,以及中国古代对“天车”的记载。重点不在于确认是否存在外星干预,而是探讨:如果古代文明在没有现代化学和冶金学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了某种异常精密的冶炼技术(例如高效的青铜合金配方),他们会如何向后世描述这种知识的来源?本书将重点分析早期青铜器中一些极难用传统还原法解释的微量元素组合,并将其与神话中的“天降之物”联系起来,探究是否存在失传的催化剂或冶炼工艺。 第三部分:文明的裂痕——信息与知识的断代 本章探讨了知识的传承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中断、扭曲或加密的。 一、苏美尔的星历与误差校准 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记录中包含极其精准的天文观测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与他们自身历法的周期存在细微的、无法解释的偏差。本书通过引入“岁差”的概念,推算这些偏差可能源于苏美尔人继承了更早文明的观测基准点。我们将重点解读某些苏美尔泥板上刻录的、被传统楔形文字学家忽略的冗余或重复性符号,推测这可能是为了确保信息在跨代传递中不被核心代码丢失而设置的“冗余校验码”。 二、印加的结绳记事(Quipu)与三维信息存储 印加帝国的“奇普”(Quipu)一直被认为是简单的会计工具。本书提出,复杂的奇普可能是一种未被完全破译的三维信息存储系统,其结的颜色、位置、松紧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记录天文、地理、历史的非文字数据库。我们展示了利用拓扑学原理对少数几件重要奇普残片的初步解析,揭示了其中可能蕴含的关于安第斯山脉矿藏分布的精确地图信息,以及一个可能比印加帝国更早的、管理该区域的中央集权体系的轮廓。 三、失语的文字:线性文字A与克里特岛的权力结构 米诺斯文明的“线性文字A”至今无法解读。本书认为,这种文字的复杂性可能并非在于其语言本身,而在于它是一种高度依赖上下文和特定仪式背景才能理解的“社会权限”文字。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线性文字A出现在祭祀场所的频率远高于行政记录,推测它可能是一种区分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的知识壁垒,而非纯粹的日常书写系统。破解它,或许需要我们首先理解那个时代的宗教和权力运作的全部结构。 结语:历史的镜像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最后回归于对当代人类文明的审视。这些失落的文明留下的痕迹,并非简单的考古发现,而是对人类知识局限性的警示。它们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知识的积累,更可能是知识的周期性重塑与遗忘。我们所珍视的“现代性”,或许只是漫长历史循环中的一个短暂高峰。本书旨在激发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迷信”或“奇谈”的叙述,因为它们可能蕴含着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失去或即将遗忘的关键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并非是因为它讲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它用一种极其细腻和真实的方式,刻画了父子之间那种深沉而又日常的情感。我曾以为父子之间的关系总是充满了力量和责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父爱中温柔、幽默甚至有些孩子气的一面。书中描绘的父亲,他并不总是高高在上,他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但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最坚实的依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很多关于父子之间的小小的“较量”和“妥协”,这些情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将父子俩的生活片段串联成一幅温馨动人的画卷。这本书没有贩卖鸡汤,也没有刻意煽情,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反思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也让我对未来的父子互动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理解。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是被它那充满童趣的画风所吸引。每一幅插画都充满了想象力,色彩明亮而不刺眼,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书中描绘的父子关系,不是那种刻板的、说教式的,而是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父亲那种“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他并没有强行要求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给予儿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在父亲的包容和引导下重新站起来。这种教育理念非常符合我对于现代亲子教育的理解,即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书中很多情节都让我忍俊不禁,同时又若有所思。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连接和品格的塑造。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父子关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启发了我如何更好地与我的孩子沟通和相处。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与孩子建立更亲密关系的父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亲和力,柔和的色调和温暖的插画立刻吸引了我。我是一名有孩子的家长,一直想找一些能与孩子共同阅读,并且能引发思考的书籍。在浏览书店的时候,这本书无意中映入眼帘,书名“父与子”引起了我的兴趣,随手翻开几页,其中的故事情节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父子之间那种既有趣又感人的互动,那种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时的影子。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道理说教,但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父子情。我常常会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时,是否也能像书中的父亲一样,用耐心、理解和爱去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责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温水,虽然平淡,但却能暖到心底。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带回家,与我的孩子一起分享,一起在故事中寻找成长的力量,一起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父子温情。读完之后,我相信我们之间的羁绊会更加深厚,我们的亲子关系也会因此得到升华。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本故事书,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我被书中父亲那种温厚、睿智的形象深深打动。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但他是一个真实、充满爱的父亲。他会犯错,会有些笨拙,但他总是用尽全力去爱他的孩子,去理解他的孩子。这种“不完美”反而让这个角色更加 relatable,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我尤其喜欢书中有一些场景,父亲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领悟,去思考。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方式,让我看到了亲子互动中一种更高的境界。它不仅仅是关于“教”,更是关于“陪”。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经历,一起学习。这本书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句话都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关于爱与理解的种子。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情节,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治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到内心无比平静,仿佛被一股暖流所包裹。书中的父子关系,是一种非常纯粹和真挚的连接。父亲给予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而孩子也在父亲的陪伴下,慢慢地成长,变得独立和坚强。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中透露出的希望,那种看似平凡的日常里蕴含的深刻道理。它没有刻意去强调父爱的伟大,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例如,父亲为了孩子的一个小小心愿,付出的努力;父亲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的耐心和引导。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不易。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亲子教育,不是在于给了孩子多少物质上的满足,而在于给予了孩子多少精神上的滋养,多少情感上的支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它不会给你过多的建议,但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让你感到安心和温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