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下一站 伦敦
定价:26.80元
作者:萧凯茵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35446763
字数:100000
页码:2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他们可能是全国新生代作家里会写文章的五个人!
他们在国内呼风唤雨翻江倒海,又跑去英国伦敦进行“文化交流”。
颠覆你心目中的全国四强形象,是你从未读过的“伦敦游记”。
续写THE NEXT“精、优、美”的神话
再现 I WANT“敢、狠、八”的风格
你可以当它是一本异域风情录,也可以当它是一本郭敬明的新写真集。
集结了“文学之新I”的四强实力,又延续了I WANT的大尺度精髓。
附赠叶阐倾力打造四格小漫画,生动记录伦敦之行的趣味和“冷”。
内容提要
本书贴身记录郭敬明亲率届“文学之新”四强赴伦敦文化交流精彩全程,完整收录黄金五人组的伦敦见闻逸事,有精美摄影、幽默四格漫画和心情散文。其中“当狗仔”和“我发现的秘密”板块爆料五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和其他内幕花絮……穿插在书中的郭敬明和四强的散文,“参访企鹅出版社”和“泰特美术馆”等内容,又让本书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此外,无论从内容还是设计编排上,本书都打破了传统图书的局限性,如此跳跃的内容设计,让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到身临其境的乐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等待”这一主题的探讨。这不是一本快节奏的游记,它更像是一份关于耐心和观察力的宣言。作者似乎很享受那种“慢下来”的状态,他笔下的伦敦,不是那个光怪陆离、节奏飞快的现代化都市,而是一个充满了古老韵味、需要你静下心来才能体会的城市。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交通工具的描写,无论是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不同乘客间的眼神交流,还是红色双层巴士上层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都被他捕捉得极其精准和富有诗意。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似乎总能在那些最寻常、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发现哲理的闪光点——也许是公园长椅上独坐的老人,也许是雨后湿漉漉的鹅卵石路面反射出的霓虹灯光。这些零散的片段,在他笔下汇聚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错过了太多本该驻足欣赏的风景。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高得有些吓人,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强度的文化速成班。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演变,到当代英国艺术家的先锋创作,再到对某些经典文学作品中伦敦意象的深度解读,简直无所不包。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那些陌生的历史名词和专业术语,但这非但没有降低我的阅读兴致,反而像是在解开一个又一个精巧的谜题,每解开一个,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作者的学术背景显然非常扎实,但他处理这些复杂信息的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他懂得如何用生动的故事和恰当的比喻来解释晦涩的理论,使得即便是对历史和艺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口水书”,它需要你的全神贯注和思考,读完后感觉脑子里装载了许多沉甸甸的新“软件”,非常值得反复回味。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但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实在是太强烈了。作者叙述的节奏掌握得非常老道,他似乎深谙“欲擒故纵”的艺术,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留下一个悬念或者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迫使你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一切,去思考他刚刚描述的那个场景或者那种复杂的情绪。比如,他对某条伦敦小巷的描述,不仅仅是光影和建筑的堆砌,他竟然能将那片区域的历史变迁、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几代人的悲欢离合,都巧妙地编织进去,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部浓缩的微型纪录片,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他的语言风格时而像一位哲学家在喃喃自语,充满了内省的深度;时而又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用最生动有趣的口吻带领你穿梭于各个景点,告诉你那些隐藏在官方导览手册背后的“内幕消息”。这种多变的语态和视角,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书页质感,配合着硬壳封面上的烫金字体,瞬间就把人拉回到了一种复古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副手绘风格的伦敦街景插图,细致入微,仿佛能闻到泰晤士河畔清晨的湿润空气和远处传来的教堂钟声。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旅行邀请函。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里行间留白的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了对细节的执着,那种对收集旅途点滴的狂热,让我这个读者还没翻开正文就已经对接下来的文字充满了好奇与敬畏。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光是放在书架上,它的存在本身就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让人时不时地想伸手去摩挲一下那坚实的封面,感受那份沉淀下来的时光气息。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它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刻意保持距离,而是以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描绘出一种“局外人”对一座伟大城市的深情凝视。作者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审视态度,他既赞美伦敦的辉煌与魅力,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它光鲜外表下的冷漠与疏离。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感觉他呈现给我的,是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城市形象,而非被旅游宣传美化过的样板间。特别是关于“乡愁”和“归属感”的探讨,在描述那些移民或长期居住者的心路历程时,笔触极其细腻而富有同理心,让人不禁联想到自身在不同环境中的漂泊感。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对“在路上”的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理解与温柔安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