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徽州——文化地图丛书
定价:38.00元
作者:杨晓民 总撰 稿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354281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徽州,就是村口的那株古老的樟树,生命中漫长的等待,季节里崭新的开始,眼前的路上,是多少背井离乡的身影,身后的窗口,是多少望眼欲穿的守候。那雕栏画栋和粉墙黛瓦,是衣锦还乡的荣耀,还是山高路远的沧桑?有多少徽商从村子里走出去?又有多少贞节牌坊从路两边树起来?古老的樟树,见证了历史也被历史见证。
目录
前世今生
八千里路
书香门第
归去来兮
阳历阴历
人间词话
月到风来
云外山河
花雨弥天
逝水流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边缘”的重新定义。很多地方志类的书籍,往往会把焦点集中在最显赫的家族、最著名的学者身上。但《徽州——文化地图丛书》却花了大篇幅去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几乎被遗忘的匠人阶层——那些制墨的、刻字的、烧瓷的工匠。通过对他们工作流程、工具和技艺的细致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条由无数双手共同编织而成的文化长河。这种“由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徽州文明的理解层次。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文化高度,并非仅仅依赖于几个状元或大学士,而是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实践之中。读完关于徽州文房四宝的章节,我立刻去网上淘了一方据说是徽州风格的墨锭,那种对实物的向往,正是这本书成功之处——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成了具体的、可触摸的渴望。
评分拿到这本《徽州——文化地图丛书》时,我原本是带着一种“打卡式”的期待。毕竟“文化地图”听起来就很有体系,适合做个快速导览。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细腻的笔触和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的严谨所震撼了。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名胜古迹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一砖一瓦的缝隙里寻找徽州的精神内核。比如,书中对于“马头墙”的描绘,不再是简单地介绍其防火功能,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宗族文化和风水学说中的复杂象征意义。作者仿佛带着一把微型手术刀,将徽州人对“藏风聚气”的执着,对内敛与进取的微妙平衡,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徽州古戏台的章节,我几乎能闻到那股陈旧木材和香火混合的味道,感受到昔日乡人在锣鼓喧天中寄托的集体情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它挑战了我们对“徽州”的既有刻板印象,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被时间磨损、却又无比坚韧的文化肌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开启一个新的考古现场,充满了发现的惊喜,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份沉淀了数百年的文化厚度。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丛书的整体气质,我想是“沉静的力量”。它不张扬,没有浮夸的辞藻,所有的论述都建立在坚实的考据之上,但正是这种沉静,酝酿出一种无可辩驳的强大气场。尤其是在探讨徽州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融合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结论,而是细致分析了在具体的人生节点——生、老、病、死——徽州人是如何在这些看似矛盾的信仰体系中找到实用主义的平衡点的。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洞察,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域志,具备了某种人类学的价值。读完最后一页,我合上书本,心中升起的不是知识被填满的满足感,而是一种对时间、对地域、对生活方式所能达到的深度和韧性的深深敬畏。它不只是提供了地图,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运行的思维框架。
评分说实话,这类地域文化研究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陷入枯燥的材料堆砌。《徽州——文化地图丛书》却做到了引人入胜,这在我看来,是高超的“说书”技巧使然。作者似乎深谙故事的魔力,即便是在论述复杂的宗祠制度和族规家法时,也能穿插引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族人轶事或者判词。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徽州人如何巧妙地利用水系来布局村落,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暗合了“趋利避害”的哲学思想,这段文字读起来,与其说是看文化地理,不如说是在看一部精妙的生存策略手册。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温暖的、充满敬意的基调,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感,而是像一个深受熏陶的后辈,在向你娓娓道来祖辈的故事。这种亲和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徽州文化的人,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到那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的是它的深度,恨它的是它对信息的密度把控得太好了,让人根本停不下来,却又不得不时时停下来消化。我通常习惯于在通勤路上阅读,但翻开这本“文化地图”,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靠站、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它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画面之间的跳跃充满了逻辑的美感,但又隐藏着极强的个人情感投射。尤其是在讲述徽商的商业哲学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这使得原本有些遥远的明清商业史瞬间鲜活了起来。书中对徽州版画、徽州碑刻这些边缘艺术门类的关注,也体现了编撰者的大格局,它们不再是点缀,而是构成徽州文化生态的必要组成部分。我特别欣赏它对“留白”的运用,很多地方作者只是铺陈了现象,却留下巨大的解读空间给读者,这种互动性,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