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绘画小百科—国学小百科书系 9787553102481

CT绘画小百科—国学小百科书系 97875531024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诚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绘画
  • 儿童
  • 科普
  • 传统文化
  • 艺术
  • 启蒙
  • CT绘画
  • 小百科
  • 少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淘淘书屋专卖店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02481
商品编码:299811270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绘画小百科—国学小百科书系

定价:25.00元

作者:李诚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31024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绘画小百科》是“国学小百科”丛书中的一部。本书*的特点之一是线索非常清晰。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本书以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风格特色为经,以山水、花鸟、人物以及院画和文人画为纬,让读者很容易就把握住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各种风格流派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再来介绍画家和传世名作,就有了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对名作的赏析部分非常精彩,既通俗易懂,又能站在美学的高度,对提高读者国画鉴赏能力以及高雅气质的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目录


绘画简史先秦时期的绘画秦汉时期的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隋唐时期的绘画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元明清时期的绘画 画家毛延寿曹不兴卫协王虞戴逵顾恺之宗炳王微陆探微谢赫张僧繇曹仲达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张萱周昉边鸾曹霸韩干张璨韩滉戴嵩韦偃滕昌祜刁光胤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黄筌徐熙李成范宽郭熙文同李公麟米芾易元吉赵佶李唐马远夏珪刘松年赵伯驹苏汉臣梁楷龚开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柯九思王冕戴进吴伟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边文进陈淳徐渭董其昌陈洪绶王时敏王原祁朱耷石涛高其佩金农郑燮苏六朋任颐虚谷蒲华吴昌硕 名画赏析龙凤人物图/帛画车马出行图/秦宫壁画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帛画御车图/东汉壁画弋射收获图/画像砖洛神赋图/晋顾恺之游春图/隋展子虔历代帝王图摹本/唐阎立本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天王送子图/唐吴道子雪溪图/唐王维马球图/唐李贤墓壁画维摩诘像/敦煌壁画照夜白/唐韩干双骑图/唐韦偃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五牛图/唐韩滉簪花仕女图/唐周昉匡庐图/五代荆浩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龙宿郊民图/五代董源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读碑窠石图/宋李成秋山问道图/宋巨然溪山行旅图/宋范宽墨竹图/宋文同潇湘竹石图/宋苏轼早春图/宋郭熙临韦偃放牧图/宋李公麟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芙蓉锦鸡图/宋赵佶千里江山图/宋王希孟万壑松风图/宋李唐四景山水图/宋刘松年踏歌图/宋马远溪山清远图/宋夏珪泼墨仙人图/宋梁楷风雨归牧图/宋李迪秋郊饮马图/元赵孟额秀野轩图/元润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渔父图/元吴镇青卞隐居图/元王蒙南枝春早图/元王冕钟馗夜游图/明戴进落花诗意图/明沈周春雨鸣禽图/明唐寅柳下眠琴图/明仇英黄甲图轴/明徐渭荷花鸳鸯图轴/明陈洪绶仙山楼阁图/清王时敏荷石水禽图/清朱耷山水清音图/清石涛春水双鸭图/清华喦落花游鱼图/清恽寿平芦雁图/清边寿民渔父图/清黄慎竹石图/清郑燮 常见术语中国画崖画壁画帛画画像砖画像石水墨画院体画文人画指头画年画画科山水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界画花鸟画翎毛折枝四君子人物画仕女画道释画风俗画肖像画写真绣像写意工笔白描没骨泼墨墨分五彩积墨破墨勾勒皴法擦渲染点苔钩斫矾头烘托解衣般礴六法

作者介绍


  李诚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负责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1998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2年获“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1998年、2002年、2007年连续三届在缺席的情况下被学术界推举为全国术团体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化文学、巴蜀文化、俗文学。著述甚丰,承担多项教育部重大课题,学术水平高,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李诚教授同时长期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强调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他认为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对学生应该有平实客观的评价,尊重孩子、学生的选择和愿望,让他们朝这些方向发展,这才是好的教育。他在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师德标兵”。

文摘


序言



《国学雅韵: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赏析》 引言 在时光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博大精深的底蕴,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到唐诗宋词的婉转流传;从四大发明的科技革新,到水墨丹青的艺术写意,国学,便是承载这一切的宏大载体。它不仅仅是古籍中的文字,更是渗透在中国人骨血里的智慧、情怀与审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鲜活的国学精髓逐渐被尘封,或是被泛化、浅薄化。 《国学雅韵: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赏析》正是为了唤醒这份沉睡的记忆,重拾这份失落的温度而生。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亦非浮于表面的常识罗列,而是一次深入肌理、触及灵魂的文化探索之旅。我们致力于以严谨的态度,拨开历史的迷雾,以细腻的笔触,还原文化的温度,以现代的视角,解读经典的意义,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中华传统文化图景。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国学认知框架,内容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个重要维度,并力求在每个维度上进行深度挖掘和独到解读。 第一部分:思想哲学的根脉 先秦诸子:思想的星河 儒家:仁爱与秩序的构建 我们将深入剖析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核,探讨其如何从个人修养出发,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礼”与“乐”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后世政治、教育、伦理的深远影响。 重点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思想的时代局限与超越性。 还将简述孟子“性善论”的辩证,以及荀子“性恶论”的社会建构,展现儒家内部思想的多样性。 道家:自然与自由的追求 我们将追溯老子《道德经》的玄妙境界,解读“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如何启示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解脱与和谐。 深入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意境,分析其对生命、自由、个体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齐物论”的相对主义思想。 我们将尝试用现代的心理学和哲学概念来阐释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使其更易于被现代读者理解和吸收。 法家:法治与集权的演进 本书将客观分析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探讨其在乱世中提出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之道。 分析法家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其对于国家治理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墨家:兼爱与非攻的实践 我们将还原墨家“兼爱”、“非攻”、“尚贤”等核心主张,分析其在战国时期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其作为一种朴素的平等主义和和平主义思想的意义。 探讨墨家在工程技术、军事防御上的卓越贡献,展现其思想的实践性。 其他流派:百家争鸣的余晖 简要介绍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其他重要学派的思想特点,勾勒先秦时期思想空前活跃的宏大图景。 汉唐宋明: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经学:儒学的新生 分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意义,以及其如何将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构建起适应大一统王朝的思想体系。 探讨汉代经学的特点,如谶纬之学,以及其后世的演变。 理学:哲学的理性回归 深入解读北宋程朱理学的核心概念,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分析其如何试图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重塑儒学的精神内核,并将其哲学化。 探讨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分析其强调个体心性的力量,以及其对后世思想、社会的影响。 心性论的深化与辩驳 对比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在心性问题上的异同,展现宋明理学内部的思想争鸣。 第二部分:文学艺术的瑰宝 诗歌:情感的千古绝唱 《诗经》:华夏诗歌的滥觞 分析《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解读其在反映民生、歌颂爱情、祭祀祖先等方面的艺术价值。 赏析“风”、“雅”、“颂”的不同风格,体会古朴真挚的情感表达。 楚辞:浪漫主义的先声 深入解读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分析其瑰丽的想象、炽烈的情感以及独特的地域色彩。 探讨楚辞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唐传奇、元曲的影响。 唐诗:盛世华章的辉煌 我们将按不同风格、不同诗人进行细致赏析: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写实,王维的诗画一体,孟浩然的恬淡自然。 分析唐诗如何从各个层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生百态,展现盛唐气象。 宋词:婉约与豪放的交融 探讨宋词的格律美,分析其在抒发个人情感、描绘景物、寄托家国情怀方面的独特魅力。 赏析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凄美,辛弃疾的悲壮,展现宋词的多样风貌。 元曲:通俗的市井风情 分析元曲的曲牌、唱腔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赏析其在反映市民生活、批判社会现实方面的价值。 散文:思想的凝练与情感的抒发 先秦散文:朴素的智慧 解读《尚书》、《左传》等史书中的叙事与议论,分析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赏析《庄子》的寓言散文,体会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与深刻的哲学寓意。 唐宋八大家:文风的典范 我们将重点分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大家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解读他们如何推崇质朴、自然的文风。 赏析他们的代表作品,分析其在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明清小品文:文人的情趣 分析明清时期小品文的特点,如汪曾祺、张岱的作品,赏析其在日常生活、游记、感悟等方面的细腻笔触,展现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独立思考。 书画:线条的舞蹈与色彩的咏叹 书法:写意的精神 我们将从汉字的演变讲起,分析篆、隶、楷、行、草各字体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审美追求。 赏析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如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楷书、怀素的草书,分析其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书法家的人格精神。 中国画:意境的营造 从线条、墨色、构图等方面分析中国画的独特技法,解析“写意”的哲学内涵。 赏析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不同题材的经典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齐白石的虾蟹,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笔墨传达天地之情、生命之趣。 探讨中国画与诗歌、文学的融合,解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历史文化的印记 史学:鉴古知今的智慧 《史记》:史学的里程碑 深入分析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目标。 赏析《史记》的叙事艺术,如传记、本纪、世家、列传等体例的创新,以及其刻画人物的生动传神。 探讨《史记》的史学观,如“究心”之法,及其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二十四史:历史的脉络 简要介绍二十四史的构成,分析其作为中国古代官方正史的特点,以及其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方面的价值。 探讨不同朝代史书的侧重点与风格差异。 史学思想的演变 分析魏晋玄学的史学观,如刘知几的“史德”与“史识”,以及其对史学客观性的追求。 探讨中国古代史学如何从政治服务走向更独立的学术探索。 民俗:生活的传承与演变 传统节日:时间的记忆 深入解读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分析其如何与农业社会、天文历法、神话传说紧密相连。 探讨传统节日如何维系家族情感、传承民族认同。 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历史 从食材、烹饪技法、口味偏好等方面,分析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以及饮食文化如何反映社会经济、哲学思想、生活方式。 探讨“民以食为天”的哲学意蕴,以及“食医同源”的养生智慧。 建筑艺术:空间的哲学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如木结构、庭院布局、对称美学,以及建筑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赏析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民居,解析其背后蕴含的等级制度、审美情趣与功能需求。 传统技艺:匠心独运的传承 介绍陶瓷、丝绸、玉器、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分析其在材料选择、制作工艺、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精湛技艺。 探讨这些技艺如何承载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记忆。 第四部分:国学在当代的意义 价值重塑:古为今用的智慧 分析国学思想在处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个人价值实现、道德伦理困境等方面的启示。 探讨如何从传统智慧中汲取解决环境问题、社会公平等现代挑战的思路。 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的根基 阐释国学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创新发展:古韵新生的可能 思考国学与现代科技、艺术、教育的融合,探索国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发现国学新的价值与魅力。 结语 《国学雅韵: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赏析》是一次充满敬意和探索的旅程。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触摸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字,感受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魅力,领悟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精髓。国学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的生命。它既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的海洋里,感受中华文明的深沉与厚重,体味那份独属于东方的雅韵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百科”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停留在绘画技巧层面,更像是一部工具手册,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当下的设计项目中。比如,当讲解“窗格花样”时,它不仅展示了不同朝代的样式,还贴心地提供了将其转化为矢量图形的思路导图。这对于需要快速出图或进行品牌延展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收录了大量关于“节气”与“物候”相关的图案素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核心,而这些与自然周期紧密相关的视觉符号,是表达这种和谐关系的最佳载体。书中将“小满”对应到某种植物的饱满形态,“冬至”对应到极简的几何结构,这种将抽象哲学具象化的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觉语言库。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风”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标签,变成了一套可以系统操作和深入探索的视觉语法体系。

评分

装帧的质感无懈可击,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与书名中“国学”二字的气质完美契合。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觉到出版社对品质的坚持。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于传统元素现代转译的深度挖掘。市面上很多国风读物要么过于学院派,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堆砌华丽辞藻和图案。但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刻意去迎合“爆款”的审美趋势,而是扎扎实实地从古代的建筑、服饰、甚至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比如,它有一章专门解析了宋代点茶的器具造型,并将其简化为几种基础几何图形,这种从复杂到简洁的提炼过程,对于从事平面设计或者品牌视觉识别的同行来说,简直是灵感源泉。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在传统戏曲脸谱中才能见到的色彩搭配逻辑,被巧妙地应用到了现代的插画构图中。这种跨界的思维方式,让整本书的厚度瞬间增加了好几层,绝非一本简单的绘画教程可比拟。

评分

对于一个从小受西方艺术熏陶的读者来说,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一直是个挑战。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方式,把我带入了那个世界。它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来阐释。比如,当它讲解“用线”的力度和速度时,它会同时展示两种完全不同的线条——一种是工笔画中精细如发丝的“十八描”,另一种是写意画中一气呵成的“飞白”。然后,通过放大和箭头指示,清晰地标明了笔锋提按的细微差别,这种可视化教学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而且,书中对“留白”的讨论也十分精辟,作者没有将留白简单视为“空白区域”,而是阐述了它在构建画面意境、引导观众情绪中的核心作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创作习惯,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想不到画什么才留白,而这本书教会我,留白本身就是“画”的一部分,一种主动的艺术选择。这本启蒙读物,真的帮我打通了认知上的壁垒。

评分

翻阅过程是一种宁静的享受。它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教导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身边轻声细语地分享他的心得。特别赞赏作者在介绍传统色彩体系时的严谨性。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青红黄白黑”五正色,而是深入到不同朝代对特定矿物颜料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审美风尚。比如,唐代对“石绿”的运用之大胆和富丽堂皇,与宋代文人画中对“赭石”的含蓄使用,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对比。这种历史纵深感,让学习绘画的过程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训练,而成为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非常罕见的民间艺术资料,比如少数民族服饰上的刺绣图样,这些图样往往比宫廷艺术更具生命力和原始的创造力。把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文化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宏大的文化脉络,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

这部画册的色彩运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饱和度恰到好处的红与黑的碰撞,仿佛能从纸页间跳脱出来,直击人心。特别是对传统纹样的解读,并非那种僵硬的复制粘贴,而是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灵动感。比如,书中对于“龙凤呈祥”这个主题的处理,没有落入俗套的具象描绘,而是抽象化地提取了旋涡和鳞片的结构,用极其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磅礴的气势。翻阅的时候,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笔触中倾注的专注与热爱。它的版式设计也很有讲究,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让原本密集的图案得以呼吸,读者的视线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间,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水墨晕染”技法的介绍,虽然我不是专业画家,但看着那些步骤图,我仿佛也领悟了一丝东方艺术的韵味,那种“虚实相生”的境界,确实需要长期的揣摩才能掌握。这本书不光是教你怎么画,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对传统美学的理解深度,对于想提升自己审美层次的人来说,绝对是本值得珍藏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