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科學是近年來頗受注意但最多輕忽誤解的一門,本書旨在從通俗思想層面談判到中國傳統科學與工藝結合、與人文結合的特色,並說及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該如何從事。
劉君燦
湖南寧鄉人,民國三十四年生學歷: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經歷:通用器材公司 美商安培公司電子工程師現職:任教於黎明工專自序:「中和鄉」的「圓通寺」
中國傳統有一套極為圓融的方圓哲學,為人要外圓內方,行事要園達,但不可失去方針原則;在一定的地方,做事有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方向,甚而一定的病情,要靠一定的藥方對治;在天圓地方的觀會下,人在天覆地載之間,一切要方中求圓(大方),把人的創造力發揮極致,但不可忘了人的有限性,追求無限,回歸有限,老祖宗們便是這樣的安身立命著。 中國人傳說中的祖先之一──伏羲與女媧,在敦煌出土的彩圖中係一人持規,一人持矩,下身為交尾的魚身。這有幾個含羲:一為人倫亦有大道,大道始於夫婦,否則為甚麼我們生下來要冠以「姓名」,且出生即有「性別」呢?二者中國傳統是重視科技的,特別是生活中的科技,解決生活中的疑難,觀察到的問題,所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成了流傳至今的俗語。三者表示中國科技與人文貫通的文化特色,中國科技大抵化於人文之中,所以科技性的專著不多,尤甚是理論方面的,不過科技與人文都有所規範,有所彰顯,「天圓而神,人方以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也! 人「方中求圓」,功夫到了,女媧可以補天,所以,天做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無論自然秩序,無論人文秩序,還是交織的自然、人文生態,人的一切把握在人的手裏,追求秩序,但是可變通的秩序,而不是僵化的秩序,所以「中和鄉」會蓋了一座「圓通寺」! 這本集子所收輯的或短或長文字便是想在「中和鄉」蓋一座「圓通寺」,中國科技與人文的結合有其理論淵源,但更是精緻與民俗的結合,是透過生活的參予的。本來發展科技,面的紮根就遠比點的突破重要,所以在傳布老祖宗的智慧時,我除了理論的探討外,也注重通俗的發揚,而本書大抵就是通俗發揚的一本集子。 本書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為「傳統科學的光影聲響」,談到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頗有些悲情與鴻願,著重的是中國人的時空觀,與最出名的「感應科技」──指南針。第二個單元是「中國的生態思想」,「生態」是價值與理性最宜於合一的所在,且看看老祖宗的「無後為大」與西方的「展望來世」吧! 第三個單元是「自然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溝通」,透過教育才能春風化雨,移風易俗,我想「通識教育」的宗旨應該在此。而這個單元也是本書文章最多,篇幅最長的一個單元,大致可以見出我的苦口婆心吧! 最後要謝謝老友龔鵬程的賜序,他在國文天地月刊為我開闢的「科技史釋文」專欄,使科技在國文中得到不少的發抒,本書中不少的篇章便束自該刊。更要感謝三民書局主編王小姐的慧識,使本書得以刊布。當然最希望的是書中的「光影」能得到讀者的「聲響」,至少也有「樹影婆娑」之效吧!评价二 这本书真正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在于它对“冲突与解决”这一核心命题的解构方式,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阅读经验。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传统意义上那种黑白分明的对立与激烈的正面交锋,然而,作者却将所有的“规矩”和“方圆”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修正的场域之中。它探讨的不是打破规则的快感,而是规则本身是如何在无数次细微的摩擦、妥协与重建中,逐渐凝固成形的。书中人物的挣扎,与其说是与外部世界的抗争,不如说是与自身内心深处对“确定性”的渴望的搏斗。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故事的张力显得极其内敛而持久,如同地壳深处的压力,不爆发,却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地貌。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放下书本,在脑海里将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逻辑重新梳理一遍,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漫长而艰涩的理性辩论。它强迫读者跳出情绪化的代入,转而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人性的局限与可能。
评分评价五 从主题的普适性来看,这本书显然超越了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或地理设定,它触及的是人类社会组织和个体行为规范的永恒母题。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去代入那些关键人物的立场,无论是恪守成规的卫道士,还是试图挑战既定秩序的异见者,他们的行为逻辑在作者的笔下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剖析,没有绝对的反派,也没有全然的圣人。这种对人性的多维描摹,使得全书的讨论空间被无限拓宽。它不是在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在展示所有可能的解题路径及其代价。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发现一些先前未曾注意到的细微之处,这说明作品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像是一块多切面的宝石,从不同的光照角度看,会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它更像是一部启发性的工具书,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读物,强烈推荐给那些热衷于深入思考事物底层运作机制的同好们。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仿佛混合了古典文献的庄重感与现代科学论文的精确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特定场景时的那种画面感,尽管文字克制,但通过对光线、材质和空间布局的精准捕捉,读者的大脑会自动生成一个极其清晰、甚至有些冷峻的立体模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观察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的运行轨迹。每一次因果链条的衔接都异常紧密,几乎没有多余的赘述或情节的注水。这种高效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密度和信息量,迫使我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生怕遗漏了某个关键的连接词或微妙的转折。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因为它要求你像对待一份需要反复核对的合同一样去对待它,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抽丝剥茧、洞悉全貌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厚重的封皮,那种触感,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细品的重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墨香与纸张的质感完美融合,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插图,也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初读时,我被作者那近乎于苛刻的细节把控力所震撼,每一个段落的推进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数学公式,严谨而又不失流畅,读起来有一种冰冷的、但又异常清晰的逻辑美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轰轰烈烈情节的小说,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建筑蓝图,每一个砖瓦的放置都有其深刻的用意。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由内在逻辑驱动的世界。这种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停下来,仔细揣摩那些看似寻常的遣词造句,试图从中解读出更深层次的构架意图。总而言之,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作品,它要求读者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对待,去欣赏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秩序之美。
评分评价三 与其他一些鼓吹“自由奔放”或“打破一切束缚”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气质显得异常沉静和内敛,它更像是一部来自古代智者的低语,充满了对时间和尺度的深刻理解。阅读体验是缓慢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作者所设定的那种特有的叙事节奏——它不是线性的拖沓,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积累感。你会发现,作者极少使用强烈的感叹词或情绪化的描述,一切都用一种近乎平铺直叙的冷静语调娓娓道来,然而,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隐藏在文字之下的情感洪流显得愈发汹涌。那些关于承诺、责任与边界的探讨,没有高声疾呼,却像凿子一样,一点点地在你对世界的既有认知上刻下痕迹。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它重塑了我对“限制”的看法,让我开始理解,真正的创造力,或许并非源于无边的自由,而是在一套精心构建的框架内,寻找那无限的、被允许的变异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