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 上海文化出版社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 上海文化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美均,[英] James,Legge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汉字
  • 中庸
  • 林美均
  • 文化
  • 艺术
  • 教育
  • 国学
  • 对联
  • 中英对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9112
商品编码:299983129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

定价:128.00元

作者:林美均, James,Legge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53509112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是继《汉韵:林美均当代艺术作品集》之后,再一次用独创的英文书法进行艺术创作。
  《林美均汉韵书法系列:大学中庸(中英对照)》汇集了作者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作者选用了《大学》《中庸》的经典名句进行英文书法创作。

目录



王盾:书坛上的奇葩
梁国勇:“汉韵书法”之我见
葛千涛:三年间
辛媛:序
成靓:赠言
林美均:序

汉韵书法
大学

章 康诰章
第二章 盘铭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听讼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诚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齐家章
第九章 治国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时中章
第三章 鲜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问强章
第十一章 素隐章
第十二章 费隐章
第十三章 不远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远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无忧章
第十九章 达孝章
第二十章 问政章
第二十一章 诚明章
第二十二章 尽性章
第二十三章 致曲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无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圣章
第三十二章 经纶章
第三十三章 尚纲章

绘画作品
壶艺作品

作者介绍


林美均(MAY LEONG),女,新加坡人,会计专业,家族从事酒店业,为前新加坡贵都酒店董事总经理。1987年到北京、上海投资,有机会接触到深厚的中国文化。1986年开始水墨画探索,1995年开始油画创作,作品有《盛世三友》《幻想写实的松鹤玫》等,和中国水墨的松竹梅有着强烈的对比,“孔雀牡丹交响曲”和古今中外宫廷与贵族出现的孔雀牡丹绘画有现代感。
  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对茶与壶,有着独到精湛的见解。**“茶乐”,其含义是“商业社会越发达,就越加需要茶香之飘拂”;“饮茶不必拘泥既定形式,以随心所欲、轻松自如为宜”。并与各同好相约,自19997起定每年5月31日为“茶乐日”。届时以茶会友举杯同品“开心茶”,“让茶香飘拂世界,愿人人享受茶乐”。1990年起,有感于宜兴陶人作壶而多不饮功夫茶,而喜功夫茶者又多不作壶,乃亲手制壶,有当代孟臣之美称。所作之壶被称为“均壶”,代表作品有均壶18式、“铁头壶”、“汪辜壶”、“鲍鱼壶”。
  1986年起习中国画,师从吴昌硕高徒王个移大师高足、新加坡画家已故黄葆芳先生。启功大师曾赞其画曰:“颇得缶翁意境”。由于教育基础扎实,新加坡双语文化的优势,商业事务的经历,使她知识广博丰富,且有陶艺的积累,各方融会贯通,使其作品超脱了对自然物的单纯模仿,立意清新,色泽丰富饱满,笔触含蓄内敛,在她的作品中溶人了她对生命的歌唱,欢乐至永恒。
  2007年遇到了王羲之的第68代后人香港王盾先生,在向他讨教中国书法时,他说要写好中国书法得练英文字母,加上英文字母近几十年用于拼音和电脑汉字输入,中国人每天都接触的,就这样由于她在新加坡又有双语文化的基础,使她**出了汉韵书法。

文摘


序言



王盾:书坛上的奇葩
梁国勇:“汉韵书法”之我见
葛千涛:三年间
辛媛:序
成靓:赠言
林美均:序

汉韵书法
大学

章 康诰章
第二章 盘铭章
第三章 邦畿章
第四章 听讼章
第五章 知本章
第六章 诚意章
第七章 正心修身章
第八章 齐家章
第九章 治国章
第十章 絮矩章

中庸
章 天命章
第二章 时中章
第三章 鲜能章
第四章 行明章
第五章 不行章
第六章 大智章
第七章 予知章
第八章 服膺章
第九章 可均章
第十章 问强章
第十一章 素隐章
第十二章 费隐章
第十三章 不远章
第十四章 素位章
第十五章 行远章
第十六章 鬼神章
第十七章 大孝章
第十八章 无忧章
第十九章 达孝章
第二十章 问政章
第二十一章 诚明章
第二十二章 尽性章
第二十三章 致曲章
第二十四章 前知章
第二十五章 白成章
第二十六章 无息章
第二十七章 大哉章
第二十八章 自用章
第二十九章 三重章
第三十章 祖述章
第三十一章 至圣章
第三十二章 经纶章
第三十三章 尚纲章

绘画作品
壶艺作品


《大学》与《中庸》:探寻儒家思想的智慧之光 本书深入剖析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旨在引领读者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与治世之道。通过精炼的文字、详实的解读,本书将这两部影响深远的儒家典籍呈现在读者面前,并辅以英文对照,为海内外华人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儒家思想的窗口。 《大学》:格物致知,明德新民 《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其核心在于阐述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路径。全书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纲领展开,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明德: 这是《大学》的起点,也是一切修身养性的根本。所谓“明明德”,指的是发扬人内心固有的光明德性,认识并纯净自己的本性。这需要通过反思、自省、求知来达到。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随着生活经历的积累,难免会沾染尘埃,蒙蔽了本来的光辉。《大学》教导我们要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这一目标。“格物”即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道理;“致知”即推知事物的道理,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这里的“物”并非狭隘地指代具体的事物,更包含着人事、社会现象、以及我们自身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在的德性,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一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是对个体认知能力和道德自觉的极大挑战。 亲民: 在“明明德”的基础上,《大学》提出了“亲民”的目标。“亲民”并非简单的亲近人民,而是更深层的含义,即“新民”,革除旧的、不好的习性,使民更新,达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这既是对自身德性的更新,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个人修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里的“民”可以理解为社会大众,也可以理解为与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等。通过自身的德行感召,通过言传身教,去引导和帮助他人改善不良习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辐射,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体现。 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意味着达到最完美、最理想的状态。对于个人而言,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对于社会而言,是政治清明、人民安乐、万物和谐的理想社会。如何达到“至善”?《大学》给出了具体的步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无论地位高低,个人的修身都是根本。具体而言,它提出了“八条目”: 1. 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 2. 致知: 知道事物的道理。 3. 诚意: 使自己的意思真诚。 4. 正心: 端正自己的心。 5. 修身: 培养自己的品德。 6. 齐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7. 治国: 管理好国家。 8. 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 这八条目构成了一个从个人内在到社会外延的完整体系。从认识世界(格物、致知),到端正内心(诚意、正心),再到完善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管理家庭(齐家),最终实现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的宏伟目标。每一项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没有个人的修养,就无法有效地管理家庭;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就难以肩负起治国的重任;更不用说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因此,“修身”被置于核心地位,是实现所有后续目标的基础。 《大学》的智慧,在于其系统性、实践性和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更是一部人生哲学和行为指南。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断提升自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中庸》:诚、中、和,人生哲学的至高境界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与《大学》同为“四书”,其核心在于探讨“中庸之道”。“中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折中、调和,而是一种处理事务、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和道德准则,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境界。 中庸之道: 所谓“中”,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适度、恰当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大学》强调的是“止于至善”,而《中庸》则揭示了如何达到“至善”的途径,即“中庸”。“庸”本意是常,引申为普通、平常,但在此处指的是不易、恒常。《中庸》认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并贯穿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之中。遵循“中庸”之道,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恰如其分,避免过犹不及。 诚: 《中庸》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诚”。“诚”是天道,也是人道。“天道”是指天地万物生成化育的本来面目,是一种自始至终、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人道”是指人的真诚,是发自内心的、不虚伪的品德。孔子说:“诚者,物之始也,而弗成,则无物矣。” 意思是,真诚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真诚,就什么也产生不了。对于个人而言,“诚”意味着保持内心的真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于社会而言,“诚”意味着诚信、正直、公平。一个充满“诚”的社会,才能建立信任,才能稳定发展。 和: “和”是“中庸”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诚”的最终体现。“和”并非没有差异,而是指在保持事物多样性的前提下,达到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状态。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在差异中寻求和谐;而小人则只追求表面的一致,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和冲突。在人际关系中,“和”体现在互相尊重、理解、包容;在社会治理中,“和”体现在各方利益的协调、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意思是“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这说明“中庸”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到人际交往,再到国家治理,都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 《中庸》的智慧,在于其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人性、社会关系的洞察。它教导我们如何认识并遵循事物的规律,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醒,如何以真诚之心与人交往,如何追求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中英对照的价值 本书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关注。中英对照的版本,不仅方便了中国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著,也为外国读者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儒家经典的途径,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提升语言能力: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对照英文版本,可以学习和理解英文的表达方式,提升英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英文读者而言,则可以通过对照中文原文,更准确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 学术研究的桥梁: 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英对照的版本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深化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结语 《大学》与《中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治世之道。本书致力于将这两部经典以清晰、易懂、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借助中英对照的优势,力求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领略儒家思想的魅力,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启迪与实践。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华文明、提升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社会的良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点睛之笔,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庄重的美感。封面采用的材质非常考究,触感温润,略带哑光质感,那种淡雅的米白色调与烫金的书名形成了绝妙的对比,既突出了“汉韵”二字的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大气。尤其是当我翻开内页时,那种对细节的把控更是让人赞叹。纸张的选择非常精良,厚实挺括,即便是用较深的墨色书写,也不会有墨水洇染的困扰,为练习和观摩提供了绝佳的物质基础。排版布局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中英对照部分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文字之间既有呼吸感,又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让人在研习古文时,心神能够高度集中。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样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匠人精神的作品,无疑是收藏级的珍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实用性层面的设计考量,这体现了出版方对书法学习者群体的深度洞察。书中的结构安排极为清晰,没有采用那种堆砌式的展示,而是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思路。无论是对基础笔画的结构分析,还是对章法布局的整体把握,都有详尽的图示和文字说明作为辅助。更重要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可操作性”。很多书法教材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是展示范本,让初学者无从下手。但在这里,我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气韵”转化为具体的“提按顿挫”,每一个转折、每一个收笔,都仿佛被这位深谙汉韵的大家用放大镜细细剖析了一遍。这种严谨的、体系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自学者攻克难关的信心和效率。

评分

从传播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大学中庸》的书法选本,绝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它更像是一份流动的文化遗产展示窗口。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关怀,通过视觉化的书法艺术得以承载和发扬。这种将经典文本与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最好证明。当我翻阅那些遒劲有力的楷书、潇洒飘逸的行书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墨香,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在继承其核心精神的同时,用当代的审美和最佳的载体去重新诠释和呈现。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值得所有关注中国精神美学的人士细细品味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是让我感到最为惊喜的一环。通常情况下,这类涉及古典经典的对照读物,要么是古文部分极为精美,但译文却显得生硬、机械,完全失去了原文的意境;要么就是译文流畅,却在关键的哲学名词上处理得不够精准,削弱了原著的力度。然而,这套对照版本在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功力。译者显然对《四书》的时代背景和核心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所选用的英文词汇精准而富有张力,成功地在保持原意忠实度的同时,让现代的英文读者也能领略到先哲思想的深邃。我特意比对了几个关键的、难以翻译的词汇,发现处理得非常到位,既避免了过度意译带来的偏差,也确保了阅读的顺畅性。对于希望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思想精髓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且可靠的资料库。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传统文化复兴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套书法系列在内容选取上的独到眼光。他们没有选择那些人尽皆知的篇目进行泛泛而谈,而是聚焦到了《大学》《中庸》这样儒家思想的基石之上,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回归本源、探求真义的学术态度。我深知,要将这些充满哲理和韵味的文章,通过笔墨进行二次的艺术转译,难度是极高的。这本书似乎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深奥的义理和具象的书法形态。我尝试着去临摹其中的某一小段,立刻能感受到书写者在运笔时所注入的那种对“中和”境界的追求,那种稳健中寓含变化的笔触,仿佛在无声地阐述着“君子中庸”的精髓。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渗透,远非市面上那些徒有其表的字帖可比,它教给你的不仅仅是“怎么写”,更是“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内在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