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2-2013中国自助游
定价:39.80元
作者:《2012~2013中国自助游》编写组著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32438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8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西南
云南
四川
重庆
西藏
西北
新疆
青海
甘肃
宁夏
陕西
华北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山东
内蒙古
东北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华中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华东
上海
江苏
安徽
浙江
福建
华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港、澳、台
香港
澳门
台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实用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指南的编纂质量在那个年代属于顶尖水准。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吃”的重视程度,那可不是简单的“推荐几家苍蝇馆子”,而是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脉络的梳理。例如,书中对川渝地区不同子流派火锅的口味差异的描述,简直是专业美食评论家的水准,它能让你在面对菜单时,精确地知道自己想尝试的是麻辣的厚重还是清油的爽口。此外,它在插图的选择上也十分讲究,虽然印刷质量受限于当时的成本,但所选取的照片大多是取自当地的真实生活场景,而非那种千篇一律的“到此一游”的明信片式构图,这为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心理预期管理。地图的绘制也极为精细,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机动车道或需要徒步深入的区域,它竟然标注了相对准确的坡度和植被覆盖情况,这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户外探险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信息。整本书的逻辑流非常顺畅,从宏观的省份概览,到微观的住宿细节,过渡自然,让人在规划行程时,思路可以层层递进,毫不费力。
评分这本《2012-2013中国自助游》的指南,对我来说简直是踏入未知的中国腹地的一把金钥匙。我得说,光是翻开它的目录,那种按地域划分的清晰度就让人心头一松,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零散的年代,它不像现在各种App铺天盖地,而是提供了一种沉甸甸的、经过筛选的可靠感。我记得当时计划去云南的徒步路线,书里关于虎跳峡的食宿介绍详实得令人感动,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豪华酒店,而是精确地指出了那些深藏在小村落里,由当地少数民族家庭经营的家庭旅馆,甚至连价格区间都给得相当中肯。更绝的是,它对交通的描述——那时候的高铁网络尚未完全成型,长途大巴的班次和站台信息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尤其欣赏它在“避坑指南”部分所花费的心思,比如在热门旅游区如何识别不合规的导游,或者在偏远地区如何储备饮用水和常用药品,这些细微的、基于实际经验的忠告,远比任何官方宣传册来得实在。它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驴友,拍着你的肩膀,在你踏出家门前,在你耳边低语的真诚建议集锦。那种手捧实体书,在灯下对照地图和笔记的感觉,是现在滑动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仪式感。
评分我对户外装备和行程准备部分的细致程度感到非常惊喜。在2012年左右,针对中国复杂多变气候的专业旅行装备指南还比较缺乏,这本厚厚的书里竟然开辟了专门的章节,详细列出了针对西藏高原、东北冬季以及南方潮湿雨季所需携带的衣物分层穿搭指南。它甚至具体到了不同材质的优缺点对比,比如冲锋衣的防水指数应该取舍到多少才适合背包客的负重要求。更不用说,它对于“紧急情况下的通讯策略”也做了详尽的说明,在很多网络信号不稳定的山区,它建议读者携带哪些品牌的卫星电话或对讲机,以及如何向当地的急救机构描述自己的具体坐标,这些都是生死攸关的细节。这种超乎寻常的预见性,体现了编撰团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的深厚经验,他们显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真正将自己的血汗和教训倾注在了这些篇章之中,为我们这些后来的旅行者铺平了太多不必要的坎坷。
评分我对这类旅行书籍的关注点往往在于人文深度而非纯粹的景点打卡,而这本《2012-2013中国自助游》在这方面展现了令人惊喜的洞察力。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那些被过度商业化的名胜古迹,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挖掘那些“活着的历史”——比如在山西的某些村落,对于那些仍在使用的古老祠堂和戏台的建筑学上的简要介绍,以及当地特有的节庆活动的时间节点。我记得我当时正是依据书中的提示,临时改变行程,赶上了在徽州一个古镇举办的“晒秋”活动,那种色彩的震撼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直观感受,至今仍是我的旅行高光时刻。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普及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感到枯燥的学术说教,又能让你在面对当地风俗时,不至于流露出无知的冒犯。它教你如何“慢下来”去观察,去聆听,去理解中国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肌理是如何交织而成的。这种对地方精神的捕捉,使得这本指南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地理志,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在路上”的学习。
评分翻阅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探索精神”和对“小众”的尊重。在那个社交媒体尚未完全主导旅行决策的时代,这本指南成功地避开了主流声音的喧嚣,转而关注那些需要付出额外努力才能抵达的美景。比如,书中对甘肃某个濒临消失的岩画遗址的描述,信息极其有限,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快去看,再不去看可能就没了”的紧迫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行动欲。它没有提供详尽的交通方式,反而鼓励读者去当地的县城里“问路”,去和当地人建立联系,将旅行的乐趣重新定义为一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非简单的“到此一游”的照片收集。它推崇的是一种与目的地进行深度共鸣的旅行哲学,鼓励读者放弃既定的完美路线,拥抱旅途中的不确定性。这种带着人文关怀和历史敬畏的叙事风格,让这本书在众多冷冰冰的攻略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份值得珍藏的,关于“如何真诚地行走中国”的宝贵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