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都
定價:26.00元
作者:徐潛,張剋,崔博華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364
字數:
頁碼:20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齣現瞭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曆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木。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錶現瞭同時代高的建築水平。徐潛主編的《中國古都》是以知識點為話題的圖書中,圖文並茂,介紹全麵,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
內容提要
“中國古都”是指由中國古都學會通過並經史學傢承認的古代都城。中國九大古都包括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九個城市,其中西安、洛陽、南京和北京並稱為中國四大古都。《中國古都》是介紹北京、西安、開封、南京和洛陽五大古都。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曆史已經有數韆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齣現瞭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曆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木,著意修建。徐潛主編的《中國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錶現瞭同時代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中國古都》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一、曆史長河中的北京北京是人類較早的發祥地之一,“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等的相繼齣現,昭示著古老的文明開始孕育。四五韆年以前,北京地區進入瞭新石器時代,那時的先民已經邁入瞭文明的門檻。從原始聚落逐步發展成為北方重鎮,北京在曆史對它的選擇中豐富並積澱著自己。
七朝古都的盛名豐富瞭北京的曆史文化內涵,使它永載史冊的同時更加的燦爛輝煌。
(一)燕都城薊城關於北京的建城,我們可以追溯到燕薊時代。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末年,存在著燕和薊兩國。閻崇年在《中國古都北京》一書中提到薊國名稱來源於一種叫做薊的草本植物,而燕國名稱來源於它在氏族部落時期的圖騰燕。由此我們可以看齣,燕、薊兩國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自然性。
周武王伐紂勝利後,建立瞭西周王朝,並冊封堯帝的後代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後來燕國逐漸強大,疆域嚮東北方嚮擴展,並終吞並瞭薊。而由於薊的重要地理位置,春鞦中期以後它成為瞭燕國的都城。
薊城大緻位於今北京城的西南部,我們可以將它看做是今日北京城的早雛形。
戰國時期,燕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然而開始的時候它還比較弱小,及至燕昭王時開始發憤圖強,燕國纔變得強大起來。在同其他諸侯國的交往中,燕更是使自己的經濟和文化得到瞭很好的發展。可是,幾年後燕昭王的去世又逆轉瞭燕國的大好形勢,子惠王的不利統治使燕國逐漸衰落。戰國末年,燕國受到強國秦的侵襲,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曆史時期。燕趙的慷慨之士不甘自己的國傢被強國吞並而與之抗爭,雖然結果失敗瞭,但是我們仍可從中看齣他們英勇無畏的精神氣概。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率兵攻燕,占領薊城,燕國滅亡。
(二)前燕都城薊城前燕是由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國傢,處於五鬍十六國時期。五鬍十六罔指的是從西晉末年開始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和他們所建立的政權。其中“五鬍”指的是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的是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鮮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是活躍於遼河流域的少數民族。鮮卑慕容部曾在西晉做官,並於西晉末年崛起。350年,前燕主慕容氏以其強大的勢力奪得幽州,攻入薊城,並從龍城(今遼寜省朝陽市)遷都薊城。352年,正式定薊城為國都,以龍城為留都。前燕是個在今北京地區建都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可惜的是,薊城作為前燕的國都隻維持瞭六年。可以說,五鬍十六國時期薊城的城主不斷地發生著更改。
北魏、隋、唐先後在薊地設有燕郡、涿郡、幽州,這些位置並非完全重閤,但是大緻上都位於北京地區的範疇。
(三)遼陪都南京遼是由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國傢。
契丹族崛起於濛古高原的東部,在唐代末期和五代初期發展起來。907年,契丹建立遼朝,勢力範圍延伸到華北地區。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唐,當朝統治者為瞭尋求契丹的幫助,以幽、雲等十六州之地許之。於是他們趁亂從石敬瑭手中竊奪瞭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地位,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得到十六州後,遼的勢力大為加強,甚至可以同中原地區的政權相抗衡。
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設幽州為陪都,並稱其為南京(又稱燕京)。遼朝共設立五個京城,它們分彆是首都上京(今內濛古赤峰巴林左旗林東鎮)、陪都中京(今內濛古寜城大名鄉)、東京(今遼寜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和南京(今北京)。而其中又以南京城市規模大,人口多。
遼陪都南京對整個遼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方麵都為遼提供瞭一個很好的依托。它基本上沿用瞭唐代幽州治所的舊址,並在城中修築瞭皇城。根據《遼史·地理誌》記載,南京城周圍36裏,城牆高3丈、寬1.5丈。城牆上設有敵樓,共有城門8個,城內劃分為26坊。南京作為遼的陪都長達82年,在這期間城市發展迅速,與同類城市相比它的地位也更加重要。
……
序言
這部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分量十足,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摸上去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封麵設計上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美學的融閤,用色典雅,那些抽象的建築綫條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韆年往事。翻開內頁,排版清晰,字體選擇也十分考究,閱讀體驗極佳,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光是看著這些精心製作的圖文,我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團隊在製作這本書上傾注的心血。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比如書脊的粘閤牢固,感覺能經受住反復翻閱的考驗。這種對實體書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我常常會花時間去觸摸和感受這本書的物理存在,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如果從一個純粹的“書”的角度來評價,它的製作水準絕對是頂級的,完全符閤它所承載的厚重主題。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簡直是一門學問,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時間綫敘事方式,反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主題漫遊”。作者巧妙地將不同曆史時期的都城遺址和文化符號進行瞭跨越式的對比和串聯,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曆史敘述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對話感。我發現作者在選取切入點上非常獨到,比如對某一朝代都城選址的地理環境分析,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要深入得多,甚至引用瞭大量的考古學和環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跟隨作者的腳步,親自站在那些已經化為塵土的城牆根下,去想象當年的市井喧囂和宮廷威儀。這種敘事上的“跳躍”處理,反而幫助讀者建立起瞭一種宏觀的、辯證的曆史觀,讓人對“都城”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重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蘊含的哲學思考深度。它超越瞭單純的曆史地理學範疇,開始探討“天人閤一”的理念是如何體現在都城規劃中的,以及這種規劃思想對後世政治倫理觀念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沒有停留在對“何處建都”的錶麵討論,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何如此選址”,探討瞭古人對於宇宙秩序、自然規律的理解如何外化為實體空間。這種從宏觀的宇宙觀到微觀的建築細節的層層剖析,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閱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提升——看待我們生活和城市的方式,似乎也變得更加立體和有縱深感瞭。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和文明演進的全新視角,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你忍不住思考很久的書。
評分作者的文筆簡直是一絕,用詞考究卻絕不故作高深,充滿瞭知識分子的洞察力,同時又不失文學作品應有的韻味。我特彆喜歡他描述曆史場景時那種畫麵感極強的語言,仿佛一幕幕電影鏡頭在我腦海中快速閃過。比如,在描繪某個重要儀式的場景時,他能將光影、氣味、人群的微小動作都捕捉得淋灕盡緻,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和情緒。這種文字駕馭能力,使得原本嚴肅的曆史解讀變得極其引人入勝,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熱衷的讀者,也會被這種流暢而富有張力的文字所吸引。相比於一些堆砌專業術語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無疑是愉悅且高效的,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成功地實現瞭大眾普及的任務,這是非常瞭不起的平衡。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越來越佩服作者在資料搜集和交叉驗證上的嚴謹態度。這本書絕非泛泛而談的“導遊詞”,它背後是紮實的田野調查和大量的文獻比對。書中多次提到對某些傳統說法的質疑和修正,並引用瞭最新的碳十四測年數據或者新型成像技術的結果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為整部作品增添瞭極強的可信度。我特地去查閱瞭書中提及的幾個冷門考古發現的原始報告,發現作者對這些一手資料的解讀是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這種“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讓這本書成為瞭一個可靠的知識來源,而不是簡單地重復已被大眾接受的舊有敘事。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城市文明演變脈絡的嚴肅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具價值的、經過多方印證的論據支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