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都
定价:26.00元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364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高的建筑水平。徐潜主编的《中国古都》是以知识点为话题的图书中,图文并茂,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内容提要
“中国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中国九大古都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九个城市,其中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国古都》是介绍北京、西安、开封、南京和洛阳五大古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徐潜主编的《中国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中国古都》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一、历史长河中的北京北京是人类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等的相继出现,昭示着古老的文明开始孕育。四五千年以前,北京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从原始聚落逐步发展成为北方重镇,北京在历史对它的选择中丰富并积淀着自己。
七朝古都的盛名丰富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永载史册的同时更加的灿烂辉煌。
(一)燕都城蓟城关于北京的建城,我们可以追溯到燕蓟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末年,存在着燕和蓟两国。阎崇年在《中国古都北京》一书中提到蓟国名称来源于一种叫做蓟的草本植物,而燕国名称来源于它在氏族部落时期的图腾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燕、蓟两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然性。
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并册封尧帝的后代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后来燕国逐渐强大,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并终吞并了蓟。而由于蓟的重要地理位置,春秋中期以后它成为了燕国的都城。
蓟城大致位于今北京城的西南部,我们可以将它看做是今日北京城的早雏形。
战国时期,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然而开始的时候它还比较弱小,及至燕昭王时开始发愤图强,燕国才变得强大起来。在同其他诸侯国的交往中,燕更是使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是,几年后燕昭王的去世又逆转了燕国的大好形势,子惠王的不利统治使燕国逐渐衰落。战国末年,燕国受到强国秦的侵袭,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燕赵的慷慨之士不甘自己的国家被强国吞并而与之抗争,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我们仍可从中看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气概。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燕,占领蓟城,燕国灭亡。
(二)前燕都城蓟城前燕是由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国家,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罔指的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和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其中“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的是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鲜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是活跃于辽河流域的少数民族。鲜卑慕容部曾在西晋做官,并于西晋末年崛起。350年,前燕主慕容氏以其强大的势力夺得幽州,攻入蓟城,并从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迁都蓟城。352年,正式定蓟城为国都,以龙城为留都。前燕是个在今北京地区建都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可惜的是,蓟城作为前燕的国都只维持了六年。可以说,五胡十六国时期蓟城的城主不断地发生着更改。
北魏、隋、唐先后在蓟地设有燕郡、涿郡、幽州,这些位置并非完全重合,但是大致上都位于北京地区的范畴。
(三)辽陪都南京辽是由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国家。
契丹族崛起于蒙古高原的东部,在唐代末期和五代初期发展起来。907年,契丹建立辽朝,势力范围延伸到华北地区。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唐,当朝统治者为了寻求契丹的帮助,以幽、云等十六州之地许之。于是他们趁乱从石敬瑭手中窃夺了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得到十六州后,辽的势力大为加强,甚至可以同中原地区的政权相抗衡。
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设幽州为陪都,并称其为南京(又称燕京)。辽朝共设立五个京城,它们分别是首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陪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大名乡)、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和南京(今北京)。而其中又以南京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辽陪都南京对整个辽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为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托。它基本上沿用了唐代幽州治所的旧址,并在城中修筑了皇城。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南京城周围36里,城墙高3丈、宽1.5丈。城墙上设有敌楼,共有城门8个,城内划分为26坊。南京作为辽的陪都长达82年,在这期间城市发展迅速,与同类城市相比它的地位也更加重要。
……
序言
这部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上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美学的融合,用色典雅,那些抽象的建筑线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往事。翻开内页,排版清晰,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光是看着这些精心制作的图文,我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制作这本书上倾注的心血。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粘合牢固,感觉能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常会花时间去触摸和感受这本书的物理存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如果从一个纯粹的“书”的角度来评价,它的制作水准绝对是顶级的,完全符合它所承载的厚重主题。
评分作者的文笔简直是一绝,用词考究却绝不故作高深,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洞察力,同时又不失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历史场景时那种画面感极强的语言,仿佛一幕幕电影镜头在我脑海中快速闪过。比如,在描绘某个重要仪式的场景时,他能将光影、气味、人群的微小动作都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情绪。这种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解读变得极其引人入胜,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读者,也会被这种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文字所吸引。相比于一些堆砌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无疑是愉悦且高效的,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大众普及的任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一门学问,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叙事方式,反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主题漫游”。作者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遗址和文化符号进行了跨越式的对比和串联,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对话感。我发现作者在选取切入点上非常独到,比如对某一朝代都城选址的地理环境分析,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深入得多,甚至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和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跟随作者的脚步,亲自站在那些已经化为尘土的城墙根下,去想象当年的市井喧嚣和宫廷威仪。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处理,反而帮助读者建立起了一种宏观的、辩证的历史观,让人对“都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重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深度。它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地理学范畴,开始探讨“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都城规划中的,以及这种规划思想对后世政治伦理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何处建都”的表面讨论,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何如此选址”,探讨了古人对于宇宙秩序、自然规律的理解如何外化为实体空间。这种从宏观的宇宙观到微观的建筑细节的层层剖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看待我们生活和城市的方式,似乎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有纵深感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和文明演进的全新视角,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忍不住思考很久的书。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越来越佩服作者在资料搜集和交叉验证上的严谨态度。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的“导游词”,它背后是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文献比对。书中多次提到对某些传统说法的质疑和修正,并引用了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或者新型成像技术的结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极强的可信度。我特地去查阅了书中提及的几个冷门考古发现的原始报告,发现作者对这些一手资料的解读是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这种“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可靠的知识来源,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被大众接受的旧有叙事。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变脉络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过多方印证的论据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