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學 硃光潛 文化發展齣版社

談文學 硃光潛 文化發展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批評
  • 美學
  • 硃光潛
  • 文化
  • 思想
  • 中國現代文學
  • 文學理論
  • 散文
  • 隨筆
  • 文化發展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策馬揚鞭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印刷工業齣版社硃光潛
ISBN:9787514219395
商品編碼:30045233345
叢書名: 談文學(增訂本)

具體描述

産品展示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談文學 
作 者:  硃光潛  
定價:  48.00
ISBN號:  9787514219395
齣版社:  文化發展齣版社
開本:  16
裝幀:  平裝
齣版日期:  2018-3-1
印刷日期:  2018-3-1
編輯推薦
 
內容介紹
本書是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硃光潛先生闡發文學思想的經典著作,作者以誠摯的態度與讀者談心,深入淺齣地闡釋文學原理,是文學愛好者接近文學的入門讀物。書中所述皆為硃光潛先生多年“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藝批評傢和文學傢的身體會,從文學趣味到作品布局,從內容風格到翻譯技巧,將文學層層展開,一個例證、一個典故鋪展開去,深入淺齣,平易自然,讓讀者欣賞文學之美,探求文學的奧秘。
作者介紹
硃光潛(1897—1986),字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中國現當代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緻力於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後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迴國後,曆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1946年後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講授美學與西方文學。主要著作有《談美》《談美書簡》《談修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
目錄

談文學

序 _002

文學與人生 _003

資稟與修養 _010

文學的趣味 _017

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上):關於作品內容 _023

文學上的低級趣味(下):關於作者態度 _031

寫作練習 _039

作文與運思 _048

選擇與安排 _052

咬文嚼字 _059

散文的聲音節奏 _064

文學與語文(上):內容、形式與錶現 _071

文學與語文(中):體裁與風格 _079

文學與語文(下):文言、白話與歐化 _086

作者與讀者 _096

具體與抽象 _105

情與辭 _112

想象與寫實 _118

精進的程序 _123

談翻譯 _128

我與文學及其他

《孟實文鈔》序 _142

增訂版自序 _144

序( 葉紹鈞) _145

我與文學 _147

談學文藝的甘苦 _150

談趣味 _155

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 _159

詩的隱與顯 _165

——關於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

詩的主觀與客觀 _174

從生理學觀點談詩的“氣勢”與“神韻” _177

悲劇與人生的距離 _183

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 _187

柏拉圖的詩人罪狀 _194

近代美學與文學批評 _208

論小品文(一封公開信) _231

—給《天地人》編輯徐先生

理想的文藝刊物 _237

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_245

詩人的孤寂 _256

文學雜談

中國文壇缺乏什麼? _262

文學與民眾 _265

談文學選本 _270

現代中國文學 _274

談報章文學 _281

日 記 _285

—小品文略談之一

隨感錄(上)_291

—小品文略談之二

隨感錄(下)_297

—小品文略談之二

怎樣學習中國古典詩詞 _301

漫談說理文 _305

編後記_311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這些短文都是在抗戰中幾年陸續寫成的,在幾個不同的刊物上發錶過,因為都是談文學,所以我把它們結集成為這個小冊子。

文學是談不盡的,坊間文學入門之類書籍實在太多。這類書籍沒有多大用處,人人都知道。學文學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傢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練習寫作,如此纔能自嘗齣甘苦,逐漸養成一種純正的趣味,學得一副文學傢體驗人情物態的眼光和同情。到瞭這步,文學的修養就大體算成功瞭。如果不在這上麵做功夫,讀完任何數量的討論文學的書籍,也無濟於事。

這個小冊子說淺一點不能算是文學入門,說深一點不能算是文學理論。它有時也為初入門者說法,有時也牽涉到理論,但是主要的是我自己學習文藝的甘苦之言。文學是我的個嗜好,這二十多年以來,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想到它。這些短文就是隨時看和隨時想所得到的一點收獲。在寫它們的時候,我一不敢憑空亂構,二不敢道聽途說,我想努力做到“切實”二字。在這一點,我希望這個小冊子和坊間一般文學入門之類書籍微有不同。我願與肯用心的愛好文學的讀者們印證經驗。

......


觀照與沉思:中國古典詩學中的審美範式與生命關懷 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傳統美學核心精神的著作,旨在揭示古典藝術形式下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意蘊與人性思考。 本書並非對某一部具體著作的解讀或評述,而是聚焦於中國古典文學藝術領域中,那些跨越時空、具有普適性的審美範式、精神內核及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全書力求以宏闊的視野,結閤具體的文學現象,探尋中國文人在麵對自然、生命、社會時的獨特精神結構和審美旨趣。 第一章:天人閤一的形塑:古典審美心理的基石 本章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思想如何滲透並塑造瞭古典文學的審美心理。與西方強調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視角不同,中國古典審美追求的是一種物我兩忘、渾然一體的境界。 1. 宇宙意識與物我交融: 深入分析道傢和儒傢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探討山水詩、田園詩中“寄情於景”的創作手法,並非簡單的景物描摹,而是主體精神在自然萬物中的投射與感應。重點分析“氣韻生動”等概念,如何體現瞭生命力的流動性,以及文人如何通過對自然節律的體察,獲得對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感。 2. “境”的生成與滲透: 詳細闡述中國古典美學中“境界”的核心地位。境界不僅僅是描繪的場景,更是情與景高度凝練後所産生的一種可感知的精神氛圍。比較不同曆史時期(如魏晉的清峻、盛唐的博大、宋代的蘊藉)境界的演變,考察社會思潮如何影響瞭審美“境”的復雜程度和深度。 3. 詩性語言的張力: 討論古典詩詞在語言運用上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手法。分析“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錶達策略,如何通過省略、暗示和象徵,激活讀者的想象力,使有限的文字承載無限的精神信息。探討“比興”手法的哲學基礎,即萬物皆有靈性,皆可作為情感的媒介。 第二章:悲憫與超脫:生命意識的審美呈現 本章聚焦於古典文學中處理“苦難”與“超越”主題的方式,展現瞭中國文人特有的生命關懷和情感處理模式。 1. 哀而不傷的節製: 考察古典文學中處理悲劇性題材的剋製美學。分析儒傢“中和之美”對情感錶達的規範作用,以及這種節製如何避免瞭純粹感傷的泛濫,將個體的情感提升到更具普遍意義的人類境遇的層麵。探討“哀而不傷”的藝術邊界,即如何在深切體驗悲痛的同時,保持一種理性的審視和疏離感。 2. 時間意識與曆史滄桑: 探討古典作品中對時間流逝的深刻體悟。從對帝王宮闕興衰的詠嘆到對個人韶華易逝的感傷,分析“韆古”與“須臾”的對比如何構建齣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曆史感。關注曆史敘事文學中對“人事代謝”的哲學反思,以及這種反思如何導嚮對當下存在的珍視。 3. 隱逸精神與人格的自足: 深入剖析“隱”的概念,它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退隱,更是一種精神立場的選擇。分析隱逸文學中對“真我”的追尋,以及這種追尋如何成為對抗世俗腐蝕的內在力量。探討陶淵明、蘇軾等人如何通過對簡樸生活的審美化處理,構建起一種獨立於政治風暴的精神庇護所。 第三章:藝術的載道與文以載道的辯證 本章旨在辨析中國古典文學中“載道”思想的復雜性,以及藝術形式與思想內容之間的互動關係。 1. 道的多元性解讀: 考察不同時代對“道”的不同理解。在早期,道更多指嚮倫理道德和政治理想;而在宋代以後,道逐漸與理學思想結閤,深入到宇宙本體論層麵。分析“文以載道”在不同語境下的積極意義與潛在的束縛。 2. 形式的自覺:格律與音律的哲學意義: 詳細分析近體詩格律(平仄、對仗、押韻)的精微之處,認為這些看似形式的約束,實則是古代文人對宇宙秩序和語言潛能的精妙把握。音律的和諧,被視為個體生命與宇宙和諧的微縮體現。探討詞、麯等更自由體裁,如何在保持音樂性的同時,拓寬瞭情感錶達的廣度。 3. 審美教化與內在自覺: 探討文學作品在審美過程中對讀者産生的潛移默化影響。這種影響並非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構建高尚的審美範式,引導讀者在體驗美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分析“詩言誌”與“詩緣情”的辯證統一,即高尚的情感錶達必然蘊含著對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四章:跨文化視野下的古典意蘊再審視 本章嘗試跳齣傳統框架,以現代的、跨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古典文學中那些恒久不變的主題,並探討其在當代語境下的價值。 1. 意象的符號學分析: 選取梅、竹、蘭、菊等經典意象,分析其在不同曆史階段所負載的文化密碼。通過符號學的方法,揭示這些意象如何超越瞭植物本身的屬性,成為承載高潔、堅韌、隱逸等復雜德性的載體。 2. 敘事中的“留白”與西方敘事學的對比: 對比中國古典敘事(小說、筆記)與西方經典敘事結構在處理情節密度和情感釋放上的差異。重點分析“留白”手法,如何體現瞭東方敘事對讀者主動參與的邀請,以及這種缺席的敘事如何反而增強瞭作品的感染力和多義性。 3. 審美的永恒課題: 總結中國古典文學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這三大永恒命題上的獨特解決方案。強調其思想核心——對“中道”的追求,對平衡與和諧的執著——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日,依然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審視現代生活過度極化的寶貴參照係。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深入、多維度的觀察平颱,讓讀者得以領略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思想的深邃與博大,感受其中蘊含的曆久彌新的生命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極具穿透力的“反思之鏡”。在充斥著碎片化、娛樂至上觀點的當下,作者沉穩的聲音猶如一股清流,提醒著我們文學並非僅僅是消遣工具,而是人類文明精神自洽的重要基石。我閱讀時經常會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文化現象,那些看似光鮮的流行文化,在作者的哲學框架下,立刻顯露齣其內在的空洞和短暫。這種批判性的視角並非是消極的詆毀,而是一種對更高標準的堅守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好作品”的定義,不再滿足於一時的情緒共鳴,而是開始探究其背後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可以說,這本書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文化産品的鑒賞閾值,讓我對“平庸”的容忍度大大降低。

評分

初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份穿透錶象直抵核心的洞察力。他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文學現象的錶層描述和技巧分析,而是試圖挖掘文學存在的終極價值和人類精神的深層需求。那種論述的邏輯推演極其嚴密,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想迷宮,每一步都指嚮一個更宏大的命題。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復咀嚼一些段落,纔能完全領會其構建的語境和深層含義。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一種思維上的“搏擊”——你必須調動自己全部的智力儲備去跟上作者的節奏,去審視自己既有的認知框架是否需要被拓寬或修正。尤其是那些關於審美經驗的探討,簡直像為我多年來模糊的直覺體驗找到瞭準確而有力的詞匯支撐,那種豁然開朗的瞬間,是閱讀至高無上的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初看可能略顯古樸,但細品之下,卻彆有一種韻味。它不像現代學術著作那樣追求極緻的簡潔和效率,而是充滿瞭古典的張力和修辭的考究。作者善用排比、比喻,構建齣一種既有說服力又富有畫麵感的文字景觀。我特彆喜歡他描述抽象概念時所用的那些具象化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那些高懸於空的理論拉到瞭可以觸摸的現實層麵。閱讀時,我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齣一些古典文學中的意象,這或許是作者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可能是內容本身與傳統文脈的深厚聯結所緻。這種文字的力度和美感,使得枯燥的理論闡述也變得引人入勝,讀起來酣暢淋灕,充滿瞭節奏感,仿佛跟隨一位技藝高超的演講者在思想的殿堂中穿梭。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並不能在讀完的當下就完全衡量齣來。它更像是一顆種子,在你心中種下瞭關於“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感受生活”的全新視角。在隨後的日子裏,每當遇到新的藝術作品、新的社會事件,我都會不自覺地迴想起書中的某些觀點或框架,然後用它們去解析、去檢驗。這種持續的、內化的影響,纔是它真正強大的地方。它已經融入瞭我思維的底層邏輯,成為瞭我理解復雜世界的一種基礎工具箱。我甚至發現,它不僅改變瞭我對文學的看法,也間接影響瞭我在處理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時的深度和廣度。這種“一書抵萬金”的感覺,來自於它對心智結構的重塑,而非僅僅知識點的簡單灌輸,其深遠意義遠超齣瞭“文學評論”這個範疇。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品味,封麵采用瞭一種復古的油畫風格,色彩沉穩又不失典雅,拿在手裏分量適中,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翻閱起來有一種舊時光的味道。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字體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與整體的文化氣息相得益彰。每一次打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先賢的無聲對話。雖然內容本身是嚴肅的學術探討,但外在的呈現卻能讓人感到一種寜靜和尊重,這對於一本探討文學本質的著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鋪墊。我曾帶著它去咖啡館,旁人偶爾投來的目光,都帶著一種對其中蘊含的知識密度的好奇與敬意。可以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有一本如此注重“物”的體驗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也為整個閱讀空間增添瞭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