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谈文学 |
| 作 者: | 朱光潜 |
| 定价: | 48.00 |
| ISBN号: | 9787514219395 |
| 出版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8-3-1 |
| 印刷日期: | 2018-3-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本书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文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学原理,是文学爱好者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让读者欣赏文学之美,探求文学的奥秘。 |
| 作者介绍 |
|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
| 目录 |
| 谈文学 序 _002 文学与人生 _003 资禀与修养 _010 文学的趣味 _01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_023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_031 写作练习 _039 作文与运思 _048 选择与安排 _052 咬文嚼字 _059 散文的声音节奏 _064 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 _071 文学与语文(中):体裁与风格 _079 文学与语文(下):文言、白话与欧化 _086 作者与读者 _096 具体与抽象 _105 情与辞 _112 想象与写实 _118 精进的程序 _123 谈翻译 _128 我与文学及其他 《孟实文钞》序 _142 增订版自序 _144 序( 叶绍钧) _145 我与文学 _147 谈学文艺的甘苦 _150 谈趣味 _155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_159 诗的隐与显 _165 ——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诗的主观与客观 _174 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 _177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_183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_187 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_194 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 _208 论小品文(一封公开信) _231 —给《天地人》编辑徐先生 理想的文艺刊物 _23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_245 诗人的孤寂 _256 文学杂谈 中国文坛缺乏什么? _262 文学与民众 _265 谈文学选本 _270 现代中国文学 _274 谈报章文学 _281 日 记 _285 —小品文略谈之一 随感录(上)_291 —小品文略谈之二 随感录(下)_297 —小品文略谈之二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_301 漫谈说理文 _305 编后记_311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这些短文都是在抗战中几年陆续写成的,在几个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因为都是谈文学,所以我把它们结集成为这个小册子。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 这个小册子说浅一点不能算是文学入门,说深一点不能算是文学理论。它有时也为初入门者说法,有时也牵涉到理论,但是主要的是我自己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文学是我的个嗜好,这二十多年以来,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想到它。这些短文就是随时看和随时想所得到的一点收获。在写它们的时候,我一不敢凭空乱构,二不敢道听途说,我想努力做到“切实”二字。在这一点,我希望这个小册子和坊间一般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微有不同。我愿与肯用心的爱好文学的读者们印证经验。 |
......
我周边很多朋友都在追求那些快速提升“写作技巧”的指南,但这本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它聚焦于“文学的灵魂”。它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力量,并非来自花哨的技巧堆砌,而是源于对人类处境深刻的洞察和对永恒命题的追问。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文化胸襟,他不仅关注本土文学的精髓,还会适当地引入世界范围内的思潮进行参照和对比,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完整和扎实。每次读到他分析特定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力,都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他不是在评判作品的好坏,而是在挖掘作品“为什么会成为它本来的样子”背后的文化土壤和人性驱动力。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理论专著的厚重感和永恒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文学精神的洗礼,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它,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遣词造句之间,无不透露出对汉语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于语言的敏感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似乎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确地捕捉到了他想要表达的微妙情感或哲理深度。读到某些精彩的段落,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和结构之美。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也极好,有张有弛,时而如同山涧的清泉般流淌,时而又如磅礴的交响乐般激昂。它没有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和无限的可能,激发我们去探索文学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满术语的学术著作。毕竟“文学”这个话题本身就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行文风格简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耐心地牵引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之中。他最厉害的一点,是总能找到那个绝妙的切入点,把复杂的概念变得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比如他对某种特定文体兴衰的论述,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批判性的眼光,他不盲目崇拜任何一家之言,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不设限的开放态度,让这本书充满了活力,而不是僵硬的教条。对于想要真正深入理解文学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为宝贵的指路明灯,它教会你如何用一把锋利的尺子去衡量艺术的价值与分量。
评分对于我这种从小就热爱阅读,却总觉得对文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感觉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通往更高阶鉴赏领域的大门。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得令人佩服,即便讨论的是非常抽象的文学现象,他也能构建起一套环环相扣、令人信服的逻辑链条。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充满了那种对“经典”保持敬畏,但又敢于挑战传统解读的勇气。他鼓励我们去质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神化的作品,从中寻找出符合当代精神的新意义。这种亦师亦友的对话感贯穿始终,让人在阅读中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主动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学“词汇库”和“理解框架”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看待艺术作品时,多了一份沉稳的底气和更深邃的目光。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读者精神层次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文字怀有虔诚敬意的灵魂量身定做的。初翻开它,就被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文字气息所包裹,仿佛置身于一座古老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水的芳香。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却又不失宏大叙事的气魄。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学理论,用最贴近生活、最能引发共鸣的方式阐释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美”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美的感知和标准。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全新的体悟,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先贤的跨时空对话。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分析”文学,更是引导你如何去“感受”文学,去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更加富有层次和诗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比任何速成技巧都来得珍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人从浮躁中抽离,回归到对纯粹艺术的敬畏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