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谈文学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美学
  • 朱光潜
  • 文化
  • 思想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理论
  • 散文
  • 随笔
  • 文化发展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暗香盈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朱光潜
ISBN:9787514219395
商品编码:30045390743
丛书名: 谈文学(增订本)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谈文学 
作 者:  朱光潜  
定价:  48.00
ISBN号:  9787514219395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3-1
印刷日期:  2018-3-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文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学原理,是文学爱好者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让读者欣赏文学之美,探求文学的奥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目录

谈文学

序 _002

文学与人生 _003

资禀与修养 _010

文学的趣味 _01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_023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_031

写作练习 _039

作文与运思 _048

选择与安排 _052

咬文嚼字 _059

散文的声音节奏 _064

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 _071

文学与语文(中):体裁与风格 _079

文学与语文(下):文言、白话与欧化 _086

作者与读者 _096

具体与抽象 _105

情与辞 _112

想象与写实 _118

精进的程序 _123

谈翻译 _128

我与文学及其他

《孟实文钞》序 _142

增订版自序 _144

序( 叶绍钧) _145

我与文学 _147

谈学文艺的甘苦 _150

谈趣味 _155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_159

诗的隐与显 _165

——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诗的主观与客观 _174

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 _177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_183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_187

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_194

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 _208

论小品文(一封公开信) _231

—给《天地人》编辑徐先生

理想的文艺刊物 _23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_245

诗人的孤寂 _256

文学杂谈

中国文坛缺乏什么? _262

文学与民众 _265

谈文学选本 _270

现代中国文学 _274

谈报章文学 _281

日 记 _285

—小品文略谈之一

随感录(上)_291

—小品文略谈之二

随感录(下)_297

—小品文略谈之二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_301

漫谈说理文 _305

编后记_31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些短文都是在抗战中几年陆续写成的,在几个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因为都是谈文学,所以我把它们结集成为这个小册子。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

这个小册子说浅一点不能算是文学入门,说深一点不能算是文学理论。它有时也为初入门者说法,有时也牵涉到理论,但是主要的是我自己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文学是我的个嗜好,这二十多年以来,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想到它。这些短文就是随时看和随时想所得到的一点收获。在写它们的时候,我一不敢凭空乱构,二不敢道听途说,我想努力做到“切实”二字。在这一点,我希望这个小册子和坊间一般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微有不同。我愿与肯用心的爱好文学的读者们印证经验。

......


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复兴: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宏大叙事 书名:《风云激荡: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塑》(暂定) 作者: 佚名(或署名:多位资深历史学家与社会学者合著) 出版社: 东方文荟出版社(或 鸿儒文化研究社)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自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在内忧外患中经历的社会结构剧变、思想文化觉醒与民族精神重塑的鸿篇巨制。它摒弃了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对政治体制的瓦解、经济基础的动摇、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剧,以及在西方思潮冲击下本土文化认同的艰难重建等多个维度的精微考察,勾勒出近代中国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所经历的阵痛与转型。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融汇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力求还原一个复杂、立体、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图景。 【第一部:旧世界的崩塌与新思潮的涌入】 第一章:帝制的黄昏与士绅的退场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政治体制的全面危机。详细考察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等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加速了中央权威的衰微。重点分析了传统士绅阶层在新的权力结构(如地方自治运动、新军的崛起)面前所面临的身份焦虑与功能失调。通过对地方档案、族谱的梳理,揭示了基层社会结构在政治动荡下如何缓慢松动,为后来的社会动员埋下了伏笔。探讨了晚清“中体西用”思想在实践中的悖论及其未能挽救危局的深层原因。 第二章:救亡图存的知识精英群像 本章集中描绘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与分化。不仅涵盖了早期维新派和激进革命派的理论辩论,更深入挖掘了留学海外归国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张力——他们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寻找安身立命之道。重点分析了早期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动因,指出它并非单纯的语言改革,而是知识传播方式革新与文化大众化的早期尝试。探讨了“科学”与“民主”作为核心口号,是如何被不同政治派别挪用和阐释的。 第三章:洋货、洋学与城市空间的重构 通过对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的个案分析,本章探讨了西方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渗透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分析了新的消费模式、服饰变迁、以及城市规划中“现代性”的初步投射。关注商业资本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冲击,以及城市工人阶级的初步形成,为理解后续的社会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背景。 【第二部:革命的浪潮与现代国家意识的塑造】 第四章:辛亥的遗产与军阀的割据 本部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进行了反思。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在于推翻了帝制,但其局限性在于未能彻底解决地方权力分散和中央权威重建的难题。深入剖析了北洋政府时期各派系军阀的形成逻辑、权力基础及其与地方精英、海外势力的复杂关系。通过军事史与政治史的结合,展现了国家权力的碎片化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 第五章: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转向: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寻根 本章侧重于新文化运动的纵深发展,尤其关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思想的成熟与分化。详细梳理了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的复杂过程,并探究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在不同思潮中的优先次序。一个关键的议题是,当传统文化被猛烈抨击后,知识界如何尝试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多元思潮中,为民族找到新的精神支柱。本部分将着重分析“文学革命”与“思想解放”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从地方自治到群众动员 本章突破了仅关注上层精英的传统叙事,将目光投向社会中下层。分析了五四运动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社会动员策略上的差异,尤其关注城市工人运动和乡村知识青年下乡实践的初期形态。探讨了在国家权力真空期,各种民间组织(如行业协会、青年团体)如何填补权力空白,并成为未来政治力量的培养皿。 【第三部:宏大叙事下的文化与社会张力】 第七章:国民政府时期的现代化试验 本部分聚焦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的现代化尝试。细致考察了在中央集权下推行的法律改革、教育普及和经济建设(如铁路、银行体系)的成就与困境。分析了“党治”体系下,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汲取能力及其对自由空间的挤压。重点研究了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及其文化取向——一种既亲近西方又试图保留东方特色的“摩登”生活方式。 第八章: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社会生态 本书将抗战时期视为中国社会精神的“熔炉”。通过对西南联大、陪都重庆、以及沦陷区知识分子命运的对比研究,展现了民族主义如何在极端压力下达到空前的凝聚力。考察了战争对传统家庭结构、农村经济的毁灭性冲击,以及政府在民族存亡之际如何通过宣传和管制来塑造统一的“大后方”文化认同。 第九章:历史的汇流与未来的分野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这段历史时期留给后世的遗产。指出中国在这一百年的转型中,完成了一次痛苦的“文化移植”和“政治重构”的尝试。分析了不同政治力量(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在思想遗产上的继承与决裂,为理解随后五十年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思想基础。本书的结论将强调:近代中国的变革,是一场由外部压力驱动,内部思想剧变引发的,关于“中国”这一文化与政治实体何去何从的深刻探寻。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结合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避免单一维度的论断。 2. 细节驱动: 广泛引用鲜为人知的社会调查报告、私人信件、地方志等一手史料。 3. 聚焦转型: 核心关怀在于“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关注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内在矛盾。 4. 叙事张力: 语言凝练,富有历史现场感,带领读者深入体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氛围。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社会转型理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以及致力于理解中国现代性根源的研究人员和学生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周边很多朋友都在追求那些快速提升“写作技巧”的指南,但这本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它聚焦于“文学的灵魂”。它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力量,并非来自花哨的技巧堆砌,而是源于对人类处境深刻的洞察和对永恒命题的追问。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文化胸襟,他不仅关注本土文学的精髓,还会适当地引入世界范围内的思潮进行参照和对比,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完整和扎实。每次读到他分析特定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力,都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他不是在评判作品的好坏,而是在挖掘作品“为什么会成为它本来的样子”背后的文化土壤和人性驱动力。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理论专著的厚重感和永恒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文学精神的洗礼,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捧读它,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遣词造句之间,无不透露出对汉语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于语言的敏感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似乎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确地捕捉到了他想要表达的微妙情感或哲理深度。读到某些精彩的段落,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和结构之美。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也极好,有张有弛,时而如同山涧的清泉般流淌,时而又如磅礴的交响乐般激昂。它没有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和无限的可能,激发我们去探索文学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满术语的学术著作。毕竟“文学”这个话题本身就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行文风格简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耐心地牵引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之中。他最厉害的一点,是总能找到那个绝妙的切入点,把复杂的概念变得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比如他对某种特定文体兴衰的论述,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历史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批判性的眼光,他不盲目崇拜任何一家之言,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不设限的开放态度,让这本书充满了活力,而不是僵硬的教条。对于想要真正深入理解文学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为宝贵的指路明灯,它教会你如何用一把锋利的尺子去衡量艺术的价值与分量。

评分

对于我这种从小就热爱阅读,却总觉得对文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感觉层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通往更高阶鉴赏领域的大门。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得令人佩服,即便讨论的是非常抽象的文学现象,他也能构建起一套环环相扣、令人信服的逻辑链条。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充满了那种对“经典”保持敬畏,但又敢于挑战传统解读的勇气。他鼓励我们去质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神化的作品,从中寻找出符合当代精神的新意义。这种亦师亦友的对话感贯穿始终,让人在阅读中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主动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文学“词汇库”和“理解框架”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看待艺术作品时,多了一份沉稳的底气和更深邃的目光。这是一本真正能提升读者精神层次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文字怀有虔诚敬意的灵魂量身定做的。初翻开它,就被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文字气息所包裹,仿佛置身于一座古老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与墨水的芳香。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却又不失宏大叙事的气魄。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学理论,用最贴近生活、最能引发共鸣的方式阐释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美”的探讨,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对美的感知和标准。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全新的体悟,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先贤的跨时空对话。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分析”文学,更是引导你如何去“感受”文学,去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遭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更加富有层次和诗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比任何速成技巧都来得珍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人从浮躁中抽离,回归到对纯粹艺术的敬畏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