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5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
定价:60.00元
作者:吴忠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98040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5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是一部论文合集。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于2015年7月18—19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财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鄂尔多斯市旅游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和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管委会承办。为充分展现论坛形成的学术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在征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同意后,从论坛收集到的论文中选择部分结集出版。此次论坛主题为“新时期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也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写作的。
目录
1/ 民族旅游的文化性——从民族旅游概念说起 /吴忠军 韦俊峰
11/ 互联互通战略背景下内蒙古民族旅游关联内容及功能拓展研究 /于光军 辛倬语 李赛男
16/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明庆忠 余晓兰
21/回归自然与对接现代——武陵生态文化圈旅游中的两个维度 /龚 锐
25/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尹华光 王换茹 姚云贵
31/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尹华光 向昌国 王换茹
37/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通关系研究 /薛兵旺
42/旅游开发:民族地区再地方化的实践 ——以黎平侗族地扪村为例 /余达忠 陆 燕
48/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旅游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研究 /杨主泉 王丽娜
54/官方媒体与自媒体中独龙族网络旅游形象比较研究 /张仁军 康文肖 潘 咪
60/旅游仪式进化:萨林斯路径及过程解析 /卢政营 姜兆一
67/消费文化驱动下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沿岸地区的乡村空间生产 /赵巧艳 周世中
7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研究 / 南 宇
79/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黄丽华
83/西南地区的民族旅游与协同发展 /光映霞 光映炯
88/基于网络信息与旅游流的耦合研究——以张家界为例 /粟 娟 王凤玲 李晓燕
94/玄奘的旅行对大唐帝国繁荣的贡献 /孟 涛
97/《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绩效研究——以青海湖景区为例 /叶 奕 王江华
104/旅居者城市旅游空间行为的文化影响研究 /郑 鹏
113/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主体“去边缘化”途径探索——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王俊平
118/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发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 /陆 军
129/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疏解社会矛盾作用机制构建研究 /吕华鲜
134/民族地区民宿客栈发展实证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A客栈为例 /毛金凤
141/龙胜壮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梁福兴 覃德清
147/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以广西富川凤溪瑶寨为例 /邓 敏
152/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引入社会性别预算刍议 /项 萌
157/辽宁抚顺新宾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张 婷 马文倩
162/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黄燕玲 罗盛锋 黄亚冰
171/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发展研究——基于桂林旅游经济圈的分析 /黄月玲
176/湖北省武陵山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吴海伦
185/旅游村寨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杨军辉
192/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民俗旅游开发新思路 /种 媛
200/民族旅游开发中构建非翻译关系的双语/多语解说系统 /王艳林
205/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田志馥
2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保护与旅游实践——基于对广西天峨县纳洞村蚂拐文化的考察/杨 艺
216/网络营销在西藏旅游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高依晴
221/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 /张 英 金照地 邹淇钰
227/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 /王香茜 刘慧君
231/内蒙古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应探析 /李 雯 葛 欣
240/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电商人才的培养对策研究 /张 薇
246/元朝文化资源与内蒙古旅游形象的塑造与重构 /于亚娟
25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弓箭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曹绍军 卢世菊
262/基于耦合理论的非遗旅游系统构建 /王克军
267/旅游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侗族大歌为例 /代 猛 郝魏飞 申屠振峰
276/新时期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 /李彩玉 胡慧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2015年卷”这个时间节点去的。民族旅游的研究是一个快速迭代的领域,五年前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可能与现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深度介入下的新情况会有很大不同。我特别关注的是,那时候的学者们是如何预判或分析新兴技术对偏远民族地区旅游接待能力、信息传播效率以及游客行为模式带来的冲击。比如,当年对于“共享经济”在民族地区民宿业的渗透程度的讨论,现在回看,想必会有一种历史的对照感。这本书里的论文,应该能为我们理解民族旅游政策的演变轨迹,提供一个非常清晰的“时间切片”。如果能有跨年度的对比研究,那就更完美了,但即便没有,仅凭这年度论文集本身的学术沉淀,也足以让人期待它在梳理当年学术脉络上的贡献。
评分这部厚重的文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光是那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对民族文化深沉的敬意。我一直对中国西南地区那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社群的旅游发展模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如何平衡现代化的旅游需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性传承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论文集,作为第六届民族旅游论坛的成果汇编,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窥探当前学界对这一复杂议题的最新思考和研究动态。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生态友好型旅游实践、社区主导型发展策略的案例分析,这些才是真正能为基层实践者提供有效借鉴的真知灼见。希望里面的文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更能有扎实的田野调查作为支撑,毕竟,民族旅游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当地社区的福祉和文化的真实性是否得到了维护。如果能深入剖析一些失败的案例,总结出警示性的教训,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大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研究者,我更看重的是论述的广度和深度。民族旅游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热门的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我殷切希望这本集子里能收录一些关于边疆地区、或者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小众”民族群体的旅游发展困境的个案研究。这些地区的挑战往往更为尖锐,资源的稀缺性与文化脆弱性并存,需要更为精妙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在旅游宣传中的使用规范,或者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在旅游商品化过程中实现有效监管,这些细枝末节却关乎民族文化本体的议题,往往能体现出一套研究的良知和深度。我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展现出对“他者”的尊重,而非仅仅将少数民族文化视为取悦游客的景观。
评分翻阅这本集子,我更像是进行一次“思想健行”。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展示既有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能提出一些大胆的、甚至有些争议性的新观点。比如,在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这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上,2015年学界是如何界定边界的?在强调“双向交流”的今天,当时的学者们是否已经开始预见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面临的挑战?我更期待看到对传统观念的“反思性批判”,而不是一味地赞美民族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只有那些敢于直面矛盾、挑战既有认知的文章,才能真正推动整个领域向前发展。这本书如果能激发我提出更多新问题,而不是仅仅解答旧疑惑,那它就成功了。
评分我得承认,我对学术论文集的“可读性”通常抱有比较低的期望,很多时候它们是为专业同行服务的,术语堆砌、逻辑晦涩。但既然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论坛汇编,我更倾向于认为它至少在“议题设置”上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我希望里面的文章结构清晰,即使是理论探讨,也能配上清晰的图表或模型辅助理解。特别是针对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旅游扶贫项目,我期待看到那些基于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一手资料的实证分析。数据的扎实程度,直接决定了一篇论文的说服力。如果能找到一篇关于旅游收入分配机制公平性的实证分析,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毕竟,旅游的红利能否真正惠及到最需要帮助的社区成员,才是衡量民族旅游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