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DK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5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 978755980

RTDK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5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 9787559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忠军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旅游
  • 旅游研究
  • 中国旅游
  • 论坛论文集
  • RTDK
  • 2015
  • 学术会议
  • 旅游地理
  • 文化旅游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4013
商品编码:3008006127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5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

定价:60.00元

作者:吴忠军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598040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5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是一部论文合集。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于2015年7月18—19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财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鄂尔多斯市旅游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和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管委会承办。为充分展现论坛形成的学术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在征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同意后,从论坛收集到的论文中选择部分结集出版。此次论坛主题为“新时期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也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写作的。

目录


1/ 民族旅游的文化性——从民族旅游概念说起 /吴忠军 韦俊峰

11/ 互联互通战略背景下内蒙古民族旅游关联内容及功能拓展研究 /于光军 辛倬语 李赛男

16/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明庆忠 余晓兰

21/回归自然与对接现代——武陵生态文化圈旅游中的两个维度 /龚 锐

25/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尹华光 王换茹 姚云贵

31/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尹华光 向昌国 王换茹

37/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通关系研究 /薛兵旺

42/旅游开发:民族地区再地方化的实践 ——以黎平侗族地扪村为例 /余达忠 陆 燕

48/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旅游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研究 /杨主泉 王丽娜

54/官方媒体与自媒体中独龙族网络旅游形象比较研究 /张仁军 康文肖 潘 咪

60/旅游仪式进化:萨林斯路径及过程解析 /卢政营 姜兆一

67/消费文化驱动下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沿岸地区的乡村空间生产 /赵巧艳 周世中

7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研究 / 南 宇

79/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黄丽华

83/西南地区的民族旅游与协同发展 /光映霞 光映炯

88/基于网络信息与旅游流的耦合研究——以张家界为例 /粟 娟 王凤玲 李晓燕

94/玄奘的旅行对大唐帝国繁荣的贡献 /孟 涛

97/《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绩效研究——以青海湖景区为例 /叶 奕 王江华

104/旅居者城市旅游空间行为的文化影响研究 /郑 鹏

113/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主体“去边缘化”途径探索——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王俊平

118/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发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 /陆 军

129/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疏解社会矛盾作用机制构建研究 /吕华鲜

134/民族地区民宿客栈发展实证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A客栈为例 /毛金凤

141/龙胜壮族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梁福兴 覃德清

147/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以广西富川凤溪瑶寨为例 /邓 敏

152/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引入社会性别预算刍议 /项 萌

157/辽宁抚顺新宾县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张 婷 马文倩

162/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黄燕玲 罗盛锋 黄亚冰

171/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发展研究——基于桂林旅游经济圈的分析 /黄月玲

176/湖北省武陵山试验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吴海伦

185/旅游村寨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杨军辉

192/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民俗旅游开发新思路 /种 媛

200/民族旅游开发中构建非翻译关系的双语/多语解说系统 /王艳林

205/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田志馥

2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保护与旅游实践——基于对广西天峨县纳洞村蚂拐文化的考察/杨 艺

216/网络营销在西藏旅游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高依晴

221/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 /张 英 金照地 邹淇钰

227/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 /王香茜 刘慧君

231/内蒙古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应探析 /李 雯 葛 欣

240/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电商人才的培养对策研究 /张 薇

246/元朝文化资源与内蒙古旅游形象的塑造与重构 /于亚娟

25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弓箭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曹绍军 卢世菊

262/基于耦合理论的非遗旅游系统构建 /王克军

267/旅游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侗族大歌为例 /代 猛 郝魏飞 申屠振峰

276/新时期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 /李彩玉 胡慧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RTDK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5 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 序言 尊敬的各位读者, 欢迎来到《RTDK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5 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这本论文集汇聚了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上众多学者、专家和实践者们在民族旅游领域深入探索、广泛交流的智慧结晶。2015 年,中国民族旅游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的民族旅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集正是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从不同维度、以多元视角,呈现了当前民族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思考。 民族旅游,作为一种承载着文化传承、身份认同和经济增长的特殊旅游形式,在中国这片拥有丰富多元民族文化的土地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困惑;如何让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民族旅游的受益者,而非被动的旁观者;如何避免商业化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和侵蚀;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旅游发展模式,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议题。 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的召开,汇聚了一批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对民族旅游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政策导向、文化影响、遗产保护、市场开发、可持续发展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本论文集正是这些精彩学术碰撞的记录,其中既有对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深入解读,也有对具体案例的精细分析;既有理论层面的创新性思考,也有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既有对当下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通过阅读本论文集,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旅游现状的窗口,也希望能为从事民族旅游研究、规划、管理和实践的各界人士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发。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交流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民族旅游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让民族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目录(部分章节概述,非论文集全目录) 第一部分:民族旅游的理论构建与发展范式 民族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再界定: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学界对“民族旅游”概念的理解,分析了其与文化旅游、遗产旅游、乡村旅游等相关概念的异同,并尝试构建更为精确和适用的理论框架。文章着重梳理了民族旅游在促进文化认同、维护文化多样性、提升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也警示了过度商业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和边缘化风险。研究者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理论视角,旨在为中国民族旅游的理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民族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聚焦于中国各地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模式,如“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社区”模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等。论文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优劣势、适用范围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研究者们强调了模式创新在实现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双赢方面的重要性,并为未来中国民族旅游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可持续民族旅游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可持续发展是民族旅游的生命线。本部分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维度,对可持续民族旅游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详细阐释。文章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利益共享等机制,确保民族旅游的长远发展。研究者们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包括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开发低碳环保的旅游产品等。 第二部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 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影响研究: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也至关重要的话题。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旅游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表演化”或“商品化”的转变。学者们通过对特定民族社区的田野调查,揭示了旅游市场需求、外部文化冲击、社区居民的认知与选择等多种因素对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影响机制。文章呼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更加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避免过度迎合游客需求的“浅层化”呈现。 民族文化符号的旅游化解读与应用: 民族服饰、建筑、音乐、舞蹈、节庆、饮食等都是宝贵的文化符号,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同时又不失其文化本真,是研究的重点。本部分探讨了民族文化符号的提炼、设计、传播与体验等环节,强调了在旅游化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度呈现,而非简单的表面展示。研究者们提出,通过创意转化和科技赋能,可以拓展民族文化符号的旅游应用边界,并促进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旅游中的保护与活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旅游的核心资源。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族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使其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上的活化。文章探讨了传统技艺传承、民俗体验活动设计、节庆旅游开发等具体实践,并分析了政府、社区、市场主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研究者们强调,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延续。 第三部分:民族旅游的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中国民族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研究: 品牌是民族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本部分对当前中国主要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估。文章分析了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体验等关键要素,并对不同目的地品牌形象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者们提出了提升民族旅游目的地品牌吸引力、塑造独特品牌价值的策略,包括突出地域特色、强调文化深度、构建情感连接等。 多元化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民族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本部分探讨了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探险旅游、体验式旅游等新型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与市场推广策略。研究者们强调,应深入挖掘不同民族的独特资源,开发具有差异化和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同时,文章也关注了如何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如新媒体传播、精准营销等,提升民族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民族旅游的游客行为研究与服务优化: 了解游客的偏好、需求和行为模式,是提升民族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民族旅游的游客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他们的旅游动机、信息获取渠道、消费行为、满意度等。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旅游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游客体验的建议,旨在构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民族旅游服务体系。 第四部分:民族旅游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挑战 中国民族旅游政策体系的评估与建议: 民族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本部分对现行的中国民族旅游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评估和分析,包括国家层面的指导方针、地方层面的具体政策措施等。研究者们指出了当前政策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如政策的衔接性、执行力、针对性等,并提出了完善政策、加强引导、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建议,旨在为民族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民族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民族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如生态环境压力、文化冲突、经济效益不均、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本部分对这些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文章强调,应坚持科学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加强文化引导、促进社区共赢、鼓励科技创新,多管齐下,才能克服发展瓶颈,实现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旅游的国际化视野与合作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民族旅游也面临着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机遇与挑战。本部分探讨了中国民族旅游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寻求国际合作。文章分析了中国民族旅游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并提出了开发国际化旅游产品、加强国际营销推广、构建国际合作平台等方面的建议,为中国民族旅游走向世界提供了思路。 结语 《RTDK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5 年卷——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论文集》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一次学术盛会的回顾,更是对中国民族旅游未来发展的一次深度探索与集体思考。本论文集所呈现的每一篇论文,都凝结着研究者的心血与智慧,它们共同勾勒出中国民族旅游研究的现状图景,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深知,民族旅游的发展之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希望本论文集能够为各位读者带来启发,激发更多关于民族旅游的思考与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行动,推动中国民族旅游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旅游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和谐统一。 感谢所有为本论文集付出辛勤努力的作者、审稿专家以及所有参与第六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的同仁。 编委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2015年卷”这个时间节点去的。民族旅游的研究是一个快速迭代的领域,五年前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可能与现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深度介入下的新情况会有很大不同。我特别关注的是,那时候的学者们是如何预判或分析新兴技术对偏远民族地区旅游接待能力、信息传播效率以及游客行为模式带来的冲击。比如,当年对于“共享经济”在民族地区民宿业的渗透程度的讨论,现在回看,想必会有一种历史的对照感。这本书里的论文,应该能为我们理解民族旅游政策的演变轨迹,提供一个非常清晰的“时间切片”。如果能有跨年度的对比研究,那就更完美了,但即便没有,仅凭这年度论文集本身的学术沉淀,也足以让人期待它在梳理当年学术脉络上的贡献。

评分

这部厚重的文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光是那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与对民族文化深沉的敬意。我一直对中国西南地区那些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社群的旅游发展模式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如何平衡现代化的旅游需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性传承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论文集,作为第六届民族旅游论坛的成果汇编,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窥探当前学界对这一复杂议题的最新思考和研究动态。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生态友好型旅游实践、社区主导型发展策略的案例分析,这些才是真正能为基层实践者提供有效借鉴的真知灼见。希望里面的文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更能有扎实的田野调查作为支撑,毕竟,民族旅游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当地社区的福祉和文化的真实性是否得到了维护。如果能深入剖析一些失败的案例,总结出警示性的教训,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大了。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研究者,我更看重的是论述的广度和深度。民族旅游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热门的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我殷切希望这本集子里能收录一些关于边疆地区、或者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小众”民族群体的旅游发展困境的个案研究。这些地区的挑战往往更为尖锐,资源的稀缺性与文化脆弱性并存,需要更为精妙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在旅游宣传中的使用规范,或者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在旅游商品化过程中实现有效监管,这些细枝末节却关乎民族文化本体的议题,往往能体现出一套研究的良知和深度。我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展现出对“他者”的尊重,而非仅仅将少数民族文化视为取悦游客的景观。

评分

翻阅这本集子,我更像是进行一次“思想健行”。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展示既有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能提出一些大胆的、甚至有些争议性的新观点。比如,在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这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上,2015年学界是如何界定边界的?在强调“双向交流”的今天,当时的学者们是否已经开始预见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面临的挑战?我更期待看到对传统观念的“反思性批判”,而不是一味地赞美民族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只有那些敢于直面矛盾、挑战既有认知的文章,才能真正推动整个领域向前发展。这本书如果能激发我提出更多新问题,而不是仅仅解答旧疑惑,那它就成功了。

评分

我得承认,我对学术论文集的“可读性”通常抱有比较低的期望,很多时候它们是为专业同行服务的,术语堆砌、逻辑晦涩。但既然这是一次全国性的论坛汇编,我更倾向于认为它至少在“议题设置”上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我希望里面的文章结构清晰,即使是理论探讨,也能配上清晰的图表或模型辅助理解。特别是针对政府主导下的民族旅游扶贫项目,我期待看到那些基于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一手资料的实证分析。数据的扎实程度,直接决定了一篇论文的说服力。如果能找到一篇关于旅游收入分配机制公平性的实证分析,那将是我最大的收获,毕竟,旅游的红利能否真正惠及到最需要帮助的社区成员,才是衡量民族旅游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