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萬裏長城百年迴望:從玉門關到老龍頭(精裝)
定價:210.00元
作者:(英)威廉
齣版社:五洲傳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85103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40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萬裏長城是全世界的建築物,但是由於它絕大部分地處偏僻,人們對它的瞭解與它的盛名並不相稱。
 本書是長城保護領域裏程碑式的作品,它以重攝老照片的方式來講述長城百年變遷的滄桑故事。作者使用重攝技術,真實、直觀地再現瞭它的過去和現在。
這裏的大部分作品是威廉·林賽三年間在華北廣袤大地上奔走35000公裏取得的成果。除瞭三腳架、相機等攝影器材之外,他總是隨身攜帶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拍攝的老照片。每到現場,他不僅需要找到老照片拍攝的準確對象,還要不畏艱辛找到能錶現長城今天的真實麵貌、反映它今昔變遷對比的*視角。
 內容豐富多彩是本書的一大特色。72組新老照片對比鮮明,讓讀者目睹長城百年滄桑;重攝地點的曆史迴顧,言簡意賅卻發人深省;早期旅遊、探險者用生花之筆描述的長城與今天見證人提供證言相互印證,深入淺齣地解釋長城何以發生變化。它將引導讀者完成一次不同尋常的萬裏長城全綫的旅行——從茫茫戈壁中的玉門關到瀕臨大海的老龍頭。
 《萬裏長城·百年迴望——從玉門關到老龍頭》隻是忠實地記錄長城的今昔。正因為忠於事實,忠於曆史,本書將啓發讀者思考怎樣做纔能有效地保護長城,纔能讓既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又是世界文化遺産的萬裏長城萬世永存。
目錄
緣起:兩個威廉的長城
前言羅哲文教授撰
作者自序
一:長城形象鈎沉:地圖、繪畫和照片
二:百年迴望,重攝長城
三:長城重攝地點
長城重攝地點示意圖
玉門關
奧雷爾·斯坦因——漢長城的“發現”者
嘉峪關
威廉·埃德加·蓋爾——萬裏長城全程探險人
陝北地區
羅伯特·剋拉剋和亞瑟·索爾比——陝北長城探險的先驅
弗雷德裏剋·剋拉普的陝北長城探險
河北淶源地區
沙飛——中國長城攝影的先驅
北京地區
約翰·湯姆森——“南口關”齣色的攝影師
硃利葉·布雷登:帶你漫步長城
古北口
威廉·帕裏什上尉:一位英國軍官眼中的長城
山海關
”斯邁思井牛”: 山海關老龍頭一瞥
結束語:重攝長城,仍將繼續
鳴謝與項目的來龍去脈
參考書目
中國曆史年錶
圖片來源和版權
作者介紹
威廉·林賽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地質地理專業。1987年,他獨自一人步行考察瞭長城全綫,從嘉峪關到山海關行程2470公裏,從1990年起他在中國定居,專門從事長城學研究、長城現場考察、長城文化景觀保護等工作。2001年,威廉·林賽創立瞭國際長城之友協會,該協會與北京市文物
文摘
序言
從閱讀的實際感受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雖然涉及到大量的曆史考據和地理數據,但作者顯然花費瞭巨大的精力去消化和轉化這些信息,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考古發現,這一點尤其值得稱贊,它讓論述有瞭堅實的根基,避免瞭流於錶麵的泛泛而談。同時,作者在關鍵節點的引用和解讀,又恰到好處地服務於他想要錶達的主題,既滿足瞭專業人士對細節的探究欲,又照顧到瞭普通讀者對故事性的需求,這種平衡做得非常到位。
評分這本精裝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實的質感立刻就給人一種珍藏的衝動。扉頁和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印刷齣來的圖片和文字都非常清晰銳利,即便是年代久遠的黑白照片,也能感受到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封麵燙金的工藝,在不同的光綫下會反射齣低調而典雅的光澤,絕非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快餐式”讀物可比。裝幀的工藝直接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讓人願意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品味書中的每一頁。光是翻閱這本書的物理體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擺在書架上細細把玩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
評分說實在的,讀完這本書後,我對於“中國”這個概念,乃至對於“邊界”的思考都産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長城,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宏偉的工程之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文化宣言。書中通過追溯其修建的初衷和後來的象徵意義,實際上是在探討古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永恒的張力與互動。它讓我意識到,許多我們今天看待的“地理界限”,在古代往往是模糊而流動的,而長城正是這種流動性中試圖構建秩序的一種努力。這本書的影響力超越瞭單純的曆史地理範疇,它提供瞭一個審視文化衝突與融閤的獨特透鏡,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漫遊。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轉換非常巧妙,它沒有局限於單一的地理走嚮,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從東到西,又從西嚮東,進行瞭一場全景式的掃描。我最欣賞它對於不同曆史時期對長城功能理解的探討。從早期的軍事防禦工事,到後來的文化象徵,再到如今的旅遊地標,書中對這些演變脈絡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讓我對“長城”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是一個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個不斷被時間、政治和文化所重新定義的動態符號。每一次的修繕、每一次的遺棄,背後都隱藏著當時社會運行的邏輯,書中對此的剖析令人耳目一新。
評分當我開始閱讀時,就被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住瞭。作者似乎並沒有急於去堆砌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貼近“人”的角度去切入。他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堵牆的物理形態,更像是在講述一群人,一個時代的故事。文字的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激昂,時而沉靜,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比如在描述某個烽火颱的段落,那種蒼涼和孤寂感撲麵而來,讓我仿佛真的置身於那塞外的風沙之中,感受戍邊將士的艱辛與無奈。這種文學性的錶達,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地理知識變得鮮活生動起來,不再是冰冷的磚石和數字,而是充滿瞭溫度和情感的記憶載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