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宝病了怎么办:找病因 辨症状 用对药 助宝宝更健康
定价:42.0元
作者:傅天真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35960320
字数:200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0~6岁宝宝常见疾病百科护理全书
处理宝宝疾病,病中病后全面照顾。
★解答宝宝护理要点,帮助父母走出治病误区
提供了科学周到的护理方法,让患病中的宝宝享受到安全、稳妥的护理,更好地恢复健康。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宝宝常见病的症状和解决方法,是专门为新手父母打造的宝宝健康知识读本,让父母熟悉宝宝易患的常见病症状、就医、用药、护理等知识,宝宝生了病也能应对自如,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确保宝宝在时间得到诊治,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目录
作者介绍
傅天真 1970年至今一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任职,先后任儿科主任医师、行政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医疗四系儿科教研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丰台同仁京苑医院(同仁分院)院长,担任中国小儿血液杂志编委、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编委、中国儿童铁缺乏症防治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常务秘书。1980年至今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医疗四系、北京医科大学基础系、首都医科大学夜大学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文摘
Chapter1发烧
发烧对宝宝有利有弊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身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因此人的体温能够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之内。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产热速度超过散热速度,体温便会升高超出正常温度范围,即称为“发热”,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发烧”。发烧是儿童为常见的症状,也是父母为担心的事情。发烧虽不是好事,但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偶尔轻微发烧能把宝宝烧坏、烧傻,适度发烧可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也就是说,对防御系统来说,发烧是件好事,它能够产生对抗细菌的抗体,增强人体白细胞内消除毒素的酶活力,还可以增强对毒素的解毒作用。所以,当儿童发烧时应谨慎认真应对,不必过于恐慌。
发烧时,好将宝宝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这样会比较安全。因为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时有惊厥发生,发高烧时不能及时处理,导致高热惊厥或其他的疾病,有可能会损伤宝宝大脑细胞。高热惊厥发生在突发高热(体温38.5℃以上)出现不久,或体温突然升高之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群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随意识丧失,甚至可停止呼吸12分钟,重症患儿出现口唇青紫,有时可伴有大小便失禁。一般一次热病过程中发作次数仅一次者为多,发作时间可为瞬间,有时35分钟,长者可至10分钟。高热惊厥常发生在婴幼儿时期,高烧会造成人体内各器官和组织调节功能失常,影响人体消化功能,使人体摄入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增强、增快,加大机体对氧的消耗,加重人体内器官的“工作量”,而且持续的高烧终可导致人体防御疾病能力下降,增加继发其他感染的危险。
如何在家为宝宝科学准确地测量体温?
给宝宝测量体温常用的体温表有腋下表、肛表和口表三种。其中,腋下表是常用的,适合宝宝使用。口表虽然方便准确,但不适合宝宝使用。肛表准确性高,测得结果比较接近体内温度,但应用和消毒比较麻烦。
腋下表测量体温
用右手拇指、食指握捏着体温表的末端(无水银球的那端),手腕快速用力地向下甩动,把水银柱甩到35℃以下(甩体温表时要避免碰撞其他物品,以免体温表被碰碎)。测温时,解开或撩起宝宝的衣服,让他坐在父母的腿上或躺在床上,把水银头部放在腋窝中并夹紧(如果腋下有汗,应先将汗擦干)。按住宝宝的胳膊使体温表贴着身体,保持这种姿势510分钟。
取出体温表,手持尾端呈水平位,使体温表上的刻度与眼垂直,背光轻轻转动,直到清楚地看到体温表度数(水银柱所至的刻度即为腋下表所测得的实际温度)。宝宝腋下正常体温为3637.4℃,超出37.4℃,说明宝宝是发烧了(38℃以下为低热,3839℃是中等热,39℃以上是高热)。对于发热的宝宝应每隔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吃退热药或物理降温后3060分钟还需测量一次体温,以观察身体热度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测定体温后,建议用75%的医用酒精、凉开水或是肥皂水消毒体温表,但不能用热开水冲洗,以免损坏体温表。
口表测量体温
将口表水银端斜置于宝宝舌下,宝宝闭口(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分钟后取出,擦净后阅读度数。儿童口表体温应<37.5℃。
提示:由于地域差异各异,体温测量方法可各有不同,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再提倡用口表测温。
肛表测量体温
测温前先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以润滑剂润滑肛表水银球端。测温时,让宝宝采仰卧抬腿或趴卧姿势,手扳开肛门,将肛表旋转并缓慢轻轻插入,拿肛表的手同时按住宝宝臀部,固定住肛表,以防滑落或插太深。在插入的时候,父母必须注意安抚宝宝不安的情绪,让他保持相对稳定的姿势,不要乱动。一般测量23分钟即可。肛温适合各年龄层使用,测量结果接近中心体温,受环境温度影响小,但不方便测量,不适合做筛检用。因此建议可用于当其他方式的测量结果有异常或有疑义时。肛温如果在36.937.8℃是正常的,超过37.9℃就说明宝宝发烧了。
提示:肛门表测量时,一定要用专门测量肛温的肛表,不能用一般体温计。
烧到38.5℃再考虑吃退烧药
5岁的豆豆,从幼儿园回家后,额头有点发热,一量体温已经37.5℃了,于是妈妈赶紧拿了两瓶中药口服液给他喝下,但似乎没什么效果。想起上次发烧时剩下的退烧药,妈妈又给他服了几片。可是,豆豆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体温反而更高了,当天晚上还开始拉肚子。妈妈这下子慌了,急忙将豆豆送往医院诊治。很多父母和豆豆的妈妈一样,一发现孩子体温有点高,就急着用药,希望立马把孩子的体温降下来。实际上,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也是不可能的。发烧是人体遇到细菌或病毒侵袭后对抗感染的一种保护机制,但是由于儿童大脑发育不够成熟,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比较敏感,如果遇到外部感染,经常出现调节过度即发热的现象。
一般而言,只有当儿童体温达到38.5℃及以上时,需要吃退烧药进行退热。虽然不能解决引起发烧的根本原因,但是对症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高热并发症。家长们应注意退热时只靠药物是不够的,应综合处理,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水分补充+综合护理。
Chapter2肺炎
什么是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引起多种并发症,会影响儿童发育。小儿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啰音或胸片异常,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小儿肺炎一般有症状典型的,也有症状不典型的,新生儿肺炎的判断不在其内。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肺炎为多见,目前可通过疫苗预防小儿肺炎。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有肺炎?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宝宝患了肺炎首先表现为呼吸增快。
特别是体温并不高的时候。观察宝宝的精神状况:如果宝宝在发热、咳嗽同时精神很好,能玩、爱笑,则提示患肺炎的可能性很小。相反,宝宝精神状态不佳、口唇青紫、烦躁、哭闹或昏睡,特别是爱睡觉,就提示宝宝病情可能比较严重。
新生儿肺炎是宝宝致命杀手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没有明显大孩子肺炎的症状,不
易觉察,但是危害相当严重,需要父母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以预防和及时发现病情,
及时治疗。宝宝患了肺炎,父母也不要慌张,此病虽发病率高,但如果及时到医院就
诊,得到合理治疗和护理,治愈率较高,预后良好。
了解病因
新生儿肺炎有两种,一种是吸入性肺炎,另一种是感染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又包括羊水吸入性肺炎、胎粪吸入性肺炎和乳汁吸入性肺炎。前两种肺炎主要发生在宝宝出生前和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引起胎儿宫内缺氧,胎儿缺氧后会在内产生呼吸动作,就可能吸入羊水和胎粪,从而引发肺炎。这两种肺炎在宝宝一出生时就有明显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皮肤呈紫青色等,需要住院治疗。
更应该引起父母注意的是乳汁吸入性肺炎。由于新生儿,特别是一些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宝宝,口咽部或食管的神经反射不成熟,肌肉运动不协调,常常发生呛奶或乳汁反流现象,乳汁被误吸入肺内,会导致宝宝出现咳喘、气促、发绀等症状,误吸的乳汁越多,症状越重。
新生儿患感染性肺炎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宫内感染,另一种是出生后感染。宫内感染肺炎是由于母亲在怀孕过程中感染了某些病毒或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后又进入胎儿的血液。因此,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就患上了肺炎。而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则可以发生在新生儿期的任何时间。
确认病症
父母必须了解以下关于新生儿肺炎的常识:新生儿肺炎的症状是精神不好、呼吸增快、不爱吃奶、吐奶或呛奶等,如果观察到宝宝出现这些现象,父母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重症时出现气促、鼻翼煽动、口吐泡沫、呼吸表浅、三凹征、心率增快。大部分患儿有口周及鼻根部发青,在患儿深吸气时,能听到细小水泡音,亦可看到胸片改变。新生儿肺炎不论是哪种类型,病情严重的,都有一定的危险性。病菌还可能播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多数新生儿肺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是完全能够治愈的,不会有后遗症,也不会复发。但严重的肺炎合并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或损害,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会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
防治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叉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感染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家庭中任何一个人患普通感冒,宝宝就有可能被传染,容易患肺炎,所以家庭成员都要积极避免感冒。
平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不宜过高;保持空气湿度;衣被要适度,避免受凉。平时不要经常亲吻宝宝,以免从呼吸道传入病菌。勿让宝宝与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的病人接触。
发生新生儿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序言
宝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爸爸妈心,宝宝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是父母大的欣慰。由于宝宝生长发育较快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对成人较差,不可避免得会受一些细菌、病毒的感染。当父母看到宝宝出现不适症状或者生病的时候总会感到手足无措。 惊慌、失误、手忙脚乱往往是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尤其婴幼儿,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痛苦,这就需要家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应的医疗知识,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新手父母都应掌握一些基本的疾病预防及家庭护理方法。
只有父母对疾病有了正确的了解,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宝宝。本书汇集了宝宝常见病的症状和解决方法,是专门为新手父母打造的宝宝健康知识读本,让父母熟悉宝宝易患的常见病症状、就医、用药、护理等知识,宝宝生了病也能应对自如,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确保宝宝在时间得到诊治,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虽然宝宝的抵御疾病能力比较弱,需要爸爸妈妈精心呵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宝宝就是温室里面的花朵弱不禁风,也不意味着宝宝动辄就生病,生病了就需要大动干戈,而是要给宝
宝战胜疾病、提高自身抵抗疾病能力的机会。要想让宝宝拥有健康的身体、超强的免疫力,就应该让宝宝在大自然中经受锻炼。
愿宝宝能够远离疾病的困扰,平安快乐地长大!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择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做大量的功课。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宝宝病了怎么办:找病因 辨症状 用对药 助宝宝更健康》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个泛泛的育儿建议,而是直击了宝宝生病这一核心痛点,并且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找病因”说明了它的逻辑性,“辨症状”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用对药”则关乎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对照着学习,理解不同症状背后的可能病因。同时,我也非常期待它能在我家宝宝出现不适时,提供一些初步的判断依据,让我知道哪些情况是可以居家观察的,哪些情况需要立刻去医院。一个好的育儿工具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应该能帮助家长建立信心,学会科学地应对。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武装自己”的育儿书籍,尤其是在宝宝生病的时候。这本书的书名《正版 宝宝病了怎么办:找病因 辨症状 用对药 助宝宝更健康》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本“育儿医生手册”,在我家宝宝出现发烧、咳嗽、腹泻等常见症状时,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我最看重的是“找病因”和“用对药”这两个方面,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因为不了解病因,可能会盲目用药,甚至听信一些不靠谱的偏方,这对宝宝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常见疾病的警示信号,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寻求专业医疗帮助的明确建议,那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理性地分析宝宝的状况,做出最有利于宝宝健康的决定,而不是被焦虑所控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我,柔和的色彩搭配上可爱的宝宝插画,让人一看就觉得温暖而安心。我一直关注育儿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或者流于表面。我更希望找到一本既有科学依据,又能贴近家长实际困扰的书。这本书的名字《正版 宝宝病了怎么办:找病因 辨症状 用对药 助宝宝更健康》直击了新手父母最焦虑的问题,听起来就非常实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具体内容,但仅仅是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傅”就给我一种专业和可靠的感觉。我平时也经常留意一些育儿专家的科普文章,如果这本书是出自一位有经验的医生或育儿专家之手,那一定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信息。我非常期待它能在我家宝宝生病时,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我冷静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毕竟,宝宝的健康是父母最关心的头等大事,一本能帮助父母更好地应对疾病的书,其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评分我对育儿书籍的要求一向很高,不希望只是泛泛而谈,更不希望看到一些过时的、缺乏科学依据的建议。这本书的“正版”二字让我觉得它更加值得信赖,暗示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特别看重“找病因”和“用对药”这两个环节,因为很多时候,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病因判断失误,从而导致用药不当,耽误了病情,或者适得其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清晰的指导,例如,不同疾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家长应该如何观察和记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我平时也会阅读一些医学科普文章,但它们往往过于专业,对于普通家长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解释清楚,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够看得懂、用得上,从而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健康。
评分作为一个有几年育儿经验的妈妈,我深知宝宝生病时的手忙脚乱。一开始总是上网搜索,结果信息爆炸,真假难辨,反而更加焦虑。后来我才明白,有一本权威、系统、易懂的育儿疾病指南是多么重要。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深夜里,面对发烧哭闹的宝宝,我内心深处的无助感。这本书承诺“找病因,辨症状,用对药”,这正是我们做父母最迫切需要的技能。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区分哪些是小毛病,哪些需要及时就医,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给宝宝用药,避免因为用药不当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我尤其关注“辨症状”这一点,因为有时候宝宝生病,症状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略或者误判,而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有深入的解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育儿道路上的“定心丸”,让我更有底气地面对宝宝的各种健康状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