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心理学书系(套装共2册) 新版重口味心理学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 (日常生

正版心理学书系(套装共2册) 新版重口味心理学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 (日常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延峰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助
  • 自我疗愈
  • 情绪管理
  • 行为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成长
  • 新版
  • 重口味心理学
  • 日常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翠林祥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53656
商品编码:30271569318
丛书名: 盲目心理学(日常生活中荒诞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 开本: 16开
作者: (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定价: 32.80
ISBN号: 9787505731936 出版时间: 2013-08-01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印刷时间: 2013-08-01
版次: 1 印次: 1

 

目录

自序
*部分 谁都逃不掉的心理问题?
*章 害羞、畏惧他人的目光与社交焦虑症
我是这样开始自我贬低的
自我肯定
一个受益匪浅的比喻
第二章 痛苦、恐惧和焦虑症
对疾病的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相信与倾听
“我决定要幸福起来,因为我想活得更久一些”
死亡总是让人不安
第三章 焦虑、恐慌和幽闭恐惧症
儿童时期的幽闭是恐惧之源
我反对弗洛伊德
我不是“正常人”
正视恐惧
安定片之旅
失调的化学物质
我们能变成哲学家吗
揭露……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四章 那些谁都难免的抑郁
我们能够驯服痛苦吗
抑郁症来袭
与糟糕的回忆和平相处
通过冥想来获得宁静并接受自我
这样摆脱抑郁
让生活慢一点:防止抑郁的复发
你是打不倒我的
第五章 没有恐惧便没有希望
问题往往会毫无征兆地出现
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这次经历教会了我什么
产生恐惧的生理因素
对抗而不逃避
第六章 学习和接受自我的漫漫长路
什么是内心斗争
“我想改变我所感知到的一切”
内心斗争到毒品成瘾
内心闭锁的形成
善意的目光助我改变
想通过离开来找回自己是不够的
分辨自我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之间的不同
学习的漫漫长路
向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前进
改变内心体验?不如改变自己的生活
第七章 心理韧性与正能量
宽恕的自我治疗
追寻生存的意
发现正能量
我观察人类的视角:“乐观现实主义“
第二部分 自我安抚与自我平衡?
第八章 坦然接受变化
想要控制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是不可能的
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大不相同
长久存在的控制欲
如何坦然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第九章 摆脱负罪感,心怀感激
从负罪心理到心怀感激
我在自己身上实践认知行为疗法
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那么多美丽的邂逅
第十章 在工作中以身为女性而自豪,别处亦如是
何时才能实现“两性平等的合理利用”
谁来照看孩子
你不能感到痛苦
女心理医生是不是更容易摆脱困境
第十一章 如何无惧衰老与死亡
我所经历过的死亡
不同时代对死亡的理解
生命的必经之路:衰老
死亡的信仰
对死亡的恐惧
怎样才能无惧死亡
第十二章 放松、冥想
找到属于自己的行动指南
训练倾听自己的内心世界
让想象力主宰你的生活
冥想训练让你不再去想痛苦之事
放松疗法和冥想训练带给了我什么
花一点时间充分体验生活
第十三章 与过去握手言和,才能活在当下
认识背负着的记忆
过去的痕迹
逃避又有什么用
靠近记忆,走下去
活在当下,才能治愈记忆的伤痛
第三部分 在人际交往中绽放自我
第十四章 自我揭示:欣赏自己的不完美
单词拼写并非我的强项
我也会脸红
使我焦虑的完美主义倾向
简单,却不总是容易
解释,有时会让情况更加复杂
自我揭示的四大好处
五个步骤教会你自我揭示
第十五章 由“不”引发的战 争:应对成长中的叛 逆行为
蒂博:我与“不”的*次邂逅
心理医生该如何应对“不”的问题
如何处理“不
对情绪起保护作用的“不”
家长们的“不
日常心理学中的“不”
积分游戏:如何将“不”变成“是”
碰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 先倾听,再帮忙
什么是倾听
*佳疗法也会变成康复的敌人
自认为对的,也许是错的
如何与他人进行恰到好处的互动
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七章 自我肯定:让生活变得更加热情和真诚
即便你语气肯定,也无法总是得偿所愿
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要真诚,不要故弄玄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自己宽容一些,我们可能会做到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自我暗示带给了我什么
我的自我暗示之道
第十八章 与子沟通:爱、管制、倾听、尊重与理解
完美的母并不存在
自信起来:只有你*了解自己的孩子
懂得倾听孩子,信任孩子
为孩子着想,也别忘了为自己着想
管制、纵容、现实主义、家长、尊重……
自信与不自信
与孩子相处的几个要点
我又是怎么做的
第十九章 人际关系的倒影:跟宠物学交际术
三个小故事
一名心理医生在这条飘忽不定的学科之路上的旅行
从宠物身上看懂人性法则
普世价值
我们是生活的打造者
第二十章 感同身受:情感同化是*好的沟通术
情感同化是如何产生的
理解,并与他人分享
从大脑的生理层面看情感同化
分享、理解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同化:必须要与他人有同样的经历吗
如何获得情感同化的能力
将情感同化移植到他人身上
第四部分 为了更愉悦地生活
第二十一章 学会选择:追随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名心理医生的价值观演变
接受人生道路改变的事实
了解自己的人生历程,掌握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何掌握未来的人生价值
第二十二章 另辟蹊径与顺其自然:两种改变的方式
如何改变
我在生活中如何另辟蹊径
不可小觑的适应能力
第二十三章 我是如何调节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的
大家都会有紧张的时候,我也不例外
*让我紧张的是什么
我是否吸收了病人所有的焦虑情绪
我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
我是如何成为精神病医生的
我的三个重要建议
第二十四章 相信自己的直觉
什么是直觉
相信自己的直觉
适当的拖延:一种必要的等待
善待孩子的直觉
第二十五章 积极应对来自别人的否定
经历逆境与他人的否定
让精神生活丰富起来的几个法则
以他人为榜样,而不受他人左右
第二十六章 长期的痛苦: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力量
事故,后遗症,治疗过程
*战:认知行为疗法
第二战:接受与实现疗法 自序

 

 

 

内容简介

抑郁、焦虑、恐惧、痛苦……当患者向心理医生们讲述这些问题时,心理医生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讲述很多道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当他们自身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总是很容易去劝解别人,但在自己遇到心结时却很难化解。其实,*难劝的总是自己。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在这本不一样的心理书里,20余位实践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向读者坦露了他们心理脆弱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述了自己面对痛苦、恐惧、耻辱、失败时,怎样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如何迈过自己心里这道坎儿。
这是心理医生为自己开出的秘密药方。他们真心而诚恳的叙述与建议,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和领悟,更将成为我们的心灵向导。

 

编辑推荐

★看看心理医生怎么做?
★独自面对痛苦、恐惧、耻辱、失败,怎样做到不消极、不纵容。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法国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著有《心灵的状态》、《学着去淡定》等。
除了对心理问题本身的研究之外,作者对心理医生本身的心理问题也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的调查和联络,安德烈让心理医生们讲述自己的遭遇和心理问题,以及自我劝解的方法。当将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身时,才真正发现哪些才是有用的。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四章 那些谁都难免的抑郁
斯特凡尼?奥兰—佩利索洛
心理学家,心理医生,认知行为疗法,眼动心身重建疗法以及内观认知疗法专家,现于巴黎第五大学教授心理学硕士一年级课程。
“你当了心理医生真是走运!虽然你能帮助我们,可说到底,你无法体会我们的痛苦!”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病人这么说……那么我的回答是:我们的职业并不能让我们对痛苦免疫,也无法为我们预测生活中的难事,比如生死离别、骚扰、侵犯、疾病、失业、超负荷的工作……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这些事,面对它们时,无论我们感到多么伤心、恐惧还是愤怒,都是正常的。没有人能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也没有人能在情绪突然爆发前预知自己会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就拿我来说吧……
我们能够驯服痛苦吗
如何接受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如何处理它们?几年前,我刚刚入行,在工作中受了欺负,于是患上了抑郁症,坚信自己一无是处。当时,我觉得那种叫“幸福药丸”的抗抑郁药可以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不该有这种幻想的)。然而事实上,是在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在不少同事朋友的支持下,我才不受自己的看法和哀伤情绪的影响了。只是,我平时的那种快乐和热情也消失了,而且自从那次事件以来,出现的“我一无是处”的念头严重地啃噬着我的心灵。如果我真的一无是处,为什么我的丈夫和朋友们还守在我身边?我对自己说:“他们只不过是太善良了而已。”让我能够找回自信的,是我的职业。
我的工作带给我很多快乐和满足,因此,我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我在帮助病人方面效率很高,却在帮助自己方面不是这样。
几年以后,超负荷的工作榨干了我的精力。渐渐地,我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和乐趣。我曾经热衷的想法又冒了出来,日日夜夜纠缠着我:“我一无是处。”同时冒出来的还有它的“小姐妹们”:“我将一事无成,”和“我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我不配拥有我的孩子,我的家庭,我的朋友”。这一次,我决定去见一个很热心的做精神病医生的朋友,他给我开了一种抗抑郁的药,还向我推荐了一种心理疗法,并提起一种新的心理治疗分支:建立在“正念”基础上的认知疗法。于是,此后的治疗给我带来了巨大好处,因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抑郁症来袭
悲伤感,动力的缺失,极度疲惫,毫无胃口,躺下三小时后才能入睡,感觉自己对周围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为自己的思想所囚禁,精神极为痛苦——这些便是我患抑郁症期间每天的状态。那些反复入侵并腐蚀我大脑的想法尤其可怕,环环相扣的消极思想使我的悲伤感只增不减:“能让我停下来的那个‘off键’在哪里?我工作的时间太长了,与朋好友相处的时间太少了,我不是好妈妈,不是好妻子,也不是好朋友……我每天都花时间听病人倾诉,我表现出既耐心又能时刻守护在病人身边的样子……而当我的家人、孩子和朋友需要我
去耐心倾听病人的声音时,我却没有精力去回应他们的请求。晚上我回到家,精疲力竭,不想说话,还总是误解家人的意图……于是,孩子们不再扑过来搂住我的脖子了,也不在乎我了,我对他们来说什么也不是……我变得微不足道了!,我就一无是处了。”这样一种内心独白不停地从内部啃噬着我。我的脑子里只剩下这些想法,而它们又是那么让我无法忍受。
不去想,就不会痛苦
一开始,我独自一人想尽办法改善我的状况,尤其试了那种用行话说叫作“认知重组训练”的方法
认知重组训练:作用和原理
认知重组训练,即以现实为标准来检验一个人的消极思想:我的这种想法符合实际吗?哪些论据支持我的想法,哪些又是反对的?这种带有推理性质的训练,其目的在于淡化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控制住由其产生的消极情绪。
我认真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的想法,自问它们到底有多符合实际,并按从0到100的标准进行打分。结果呢?100%符合实际。所有的论据都是支持我的想法的,一条反驳的都没找到。我已经束手无策了,就这样被困在消极心态和忧郁的旋涡之中。对于轻度抑郁症,或者在病人仍有退路时,认知重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疗法,它还可用作病情好转后的加强训练,避免复发。而此刻,我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了,我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待病情的理智,深陷忧郁之中,不能自拔,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
因此我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一个月之后,我的精力有所恢复,终于能够尝试两种名字很奇怪的疗法:EMDR疗法和MBCT疗法

目录

*篇  “一个*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

Part 1  D氏四兄弟的故事

Part 2  多重人格间的“人情世故”

Part 3  弗大爷的安娜与小冰山

Part 4  免死*?

Part 5  你从哪里来?——我的那些个“我”

第二篇  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

Part 1  物不惊人死不休

Part 2  怎么会“爱”上你?

Part 3  满灌疗法

第三篇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惧

Part 1  比害羞更害羞的事

Part 2  惊恐发作

Part 3  习惯了这种无助

Part 4  “脱衣舞疗法”——逐级暴露

第四篇  没来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

Part 1  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

Part 2  “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 3  都是海带惹的祸

第五篇  沙盘里的内心世界——关于焦虑

Part 1  *原型世界

Part 2  个体潜意识的冰山PK集体潜意识的小岛

Part 3  箱庭实战

第六篇  迈不出去的腿——广场恐惧

Part 1  举步维艰

Part 2  “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 3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恐怖的刺激

Part 4   番外——关于密集恐惧症的那些事儿

第七篇  饕餮附体——神经性贪食症

Part 1  贪食四宗罪

Part 2  为什么不好好吃饭?

Part 3  “讲道理”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

第八篇  正在消失的身体——神经性厌食症

Part 1  杀手之王

Part 2  三“因”战吕布

Part 3  “拯救不开心”——行为链疗法

第九篇  危险的凌晨448——关于自杀的那些事儿

Part 1  其实没那么简单——自杀的原因

Part 2  花样寻死——自杀的方式

Part 3  真正的救赎——防止自杀

第十篇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性别认定障碍

 

Part 1  谁证明你是男是女?

Part 2  大洗底

Part 3  你本是男儿身,为何会变成女娇娥?

Part 4  *身大改造

Part 5  笑话答案揭秘

第十一篇  困在躯体内的痛苦灵魂——精神分裂(上篇)

Part 1  精神病大乐园之“四大皆空”

Part 2  妄想

Part 3  幻觉

Part 4  思维和言语混乱

Part 5  行为混乱和紧张症行为

Part 6  精神病大乐园之“跟你玩阴儿的”

第十二篇  精神毁灭者——精神分裂(下篇)

Part 1  “超现实主义门派”

Part 2  天生的精神分裂者?

Part 3  自我毁灭——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学解读

Part 4  谁是下一个精神分裂者?

第十三篇  失控的身体——强迫症

Part 1  “我强迫我秀”

Part 2  “肮脏”的妥瑞氏症

Part 3  精神也拮抗!

Part 4  “暴露—阻止*”和“森田疗法”

第十四篇  看不懂的身边人——人格障碍

Part 1  “这世上还有我能相信的事吗?”——偏执型人格障碍

Part 2  “请叫我杀手”——反社会人格障碍

Part 3  “我想我能上天!”——自恋型人格障碍

Part 4  “人生如戏”——表演型人格障碍

Part 5  “情绪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十五篇  梦之安魂曲——物质成瘾

Part 1  “天使与魔鬼”

Part 2  地狱路之源头

第十六篇  大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恋童癖

Part 1  梨花“压死”海棠

Part 2  乱伦

Part 3  种恶因,得恶果

第十七篇  来,给你瞧瞧!——露阴癖

Part 1  “爱脱皮的香蕉”

Part 2  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Part 3  “伤不起”的内隐致敏法

第十八篇  游走在另一个世界——梦的解析

Part 1  梦是什么?

Part 2  自由联想

Part 3  “伪装*”

Part 4  为什么要“装”?

Part 5  释梦

第十九篇  “生命不息,作妖不止”——身体障碍

Part 1  “想象出来的丑陋”——畸形恐怖症

Part 2  “失控的身体”——转换障碍

Part 3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疑病症

第二十篇  那些社会教我们的事——人类中的“神秘力量”

 

Part 1  外星人看地球之——人类的谋生之道

Part 2  外星人看地球之——“一群鸟人”!

19篇:“生命不息,作妖不止”——身体障碍

佛说:“活着即修行。”

人说:“生活就是折腾。”

人的心理听到后说:“那我便是,我作妖,故我在!”

其实它这话一点儿都没说错,我们前面说了很多心理障碍,像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惧症等等,都是心理折磨“灵魂”的结果。但是这对它来说,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它又一路欢腾地蹦跶到“*体”之上,大展拳脚起来。

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心理祸祸“*体”之后发生的事。

 

Part 1  “想象出来的丑陋”——畸形恐怖症

所谓畸形恐怖症,从字面可理解为“对丑陋的恐惧”,又叫作“躯体变形障碍”。患上这种病的人,总是会对自己外貌的缺陷有着病态的关注,从皮肤瑕疵、乳房过小,到颧骨过高、脸太胖或血管太明显,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挑刺”的目标。虽然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可就算这样,他们的做法也太*了!

下面就具体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大海啊全是水,长什么样全靠想!”

案例1

景琪是一个腼腆害羞,容易紧张的男人,今年31岁,由于自杀未遂而入院。他主动要求在一间暗房里和心理医生谈话。谈话时,他戴了一顶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盖住额头,一直低头看着地板。景琪说他没有朋友,刚刚失业又失恋。

他说:“都是因为我的鼻子……长着这些可怕的麻子,它们密密麻麻的,太吓人了!让我变得像鬼一样丑!我整天都想着鼻子上的这些东西,过去的15年里我的心里只想着我的鼻子,其他什么都不想。我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取笑我的麻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每天都低着头,戴着这顶帽子,为什么不愿意在敞亮的房间和你交谈……我不敢让你看我的脸。”

然而实际上,心理医生根本看不到景琪所说的“可怕的麻子”,就算是在充足的光线下也看不到。景琪在大众眼中可以算是一个英俊的青年,毛孔大小正常。

后来景琪补充说:“我很少把我的这种想法告诉别人,因为我觉得非常丢人。我怕别人说我娘娘腔。我曾经和几个人说过我的问题,他们都说根本看不出来……麻子已经彻底摧毁了我的生活。我到晚脑子里全是我的这张脸,每天盯着镜子看几个小时……渐渐地,我也越来越不想去上班,开始旷工,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女友约会……后来基本不出门。”

景琪曾经去皮肤诊所就诊,要求对他的鼻子进行磨皮手术,被医生拒绝了,因为“他的鼻子上根本什么都没有”。后来他换了几家诊所,终于说服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术后却认为没有任何效果。

他走上绝路也是因为*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十分恐怖。他说:“镜子里的我奇丑无比,所以我就想,真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价值,我的人生只有这些麻子和这张丑脸!”

 

景琪的案例说明了“畸形恐怖症”患者的一大特点:无中生有!

即“我长什么样子,你们真实看到的不算数,我自己认为的才是”。

“什么,你说我是正常的?骗谁呢?我还不清楚自己的样子吗?说再多也没用!”

 

有一些病例和景琪这种“无中生有”的情况稍有不同,它们是“有中生大”!即患者本身的外貌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但绝不严重,可在他们自己眼中却变成了“塌天大陷”。比如,一个非常小的痤疮疤痕,会被描述成“我脸上巨大的火山口”!

 

 

“根本停不下来!”

患者发现自己的“丑陋”后会做什么?自然是尽自己*的努力,去调整和弥补这一切。

 

案例2

欣欣,一名24岁的公司职员,现病休在家。她每天关注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自己的头发。她对心理治疗师解释道:“我的头发非常不整齐,这一撮应该再短点儿,

那一撮就那样趴在那里。当我的头发没整理好时我就非常难受,非要把它们都弄好,每天我要花5个小时在镜子面前修整它们。人们都认为我疯了,但是他们不懂,我忍受不了头发不整齐,这让我看起来非常畸形!”

几个月前,欣欣外出剪了一次头发,这对她来说可是闯下了“弥天大祸”,结局是灾难性的。她说:“完全是乱我发型,毁我爱情!”剪完头发不久,她就有了自杀的想法:“我想用刀子刺进心脏,我不能忍受自己看上去是这个样子。”

 

欣欣这样无休止地修剪和整理自己的头发,已经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仪式。这便是“畸形恐怖症”患者的另一大特点:强迫。

“畸形恐怖症”患者总是不停地反复地做一件事,来试图改善和修复自己的缺陷,当这种行为做到*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有一名妇女总认为自己的脖子不够白皙水嫩,于是她反反复复清洗脖子,以至于颈动脉都露了出来,需要进行外科急救手术。

 

有的人会说,其实他们用不着那么痛苦,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整容技术已经如此发达,*可以“一劳永逸”啊!

这里我要说,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支付得起整容的费用,尤其一些患者的病情让他们没法工作,失去经济来源,想做手术就更加举步维艰。不过更恐怖的是,“畸形恐怖症”带来的强烈的内心痛苦,会迫使他们铤而走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名男子觉得自己皮肤“松弛”,就在脸的两侧钉上订书钉,来使脸上皮肤紧些。订书钉10分钟后脱落,他差点儿就损伤了自己的面部神经。

一名妇女不满意自己的皮肤和脸部形状,就锉几颗牙来改善下颌的曲线。

另一名妇女对她身上许多地方都不满意,想要进行吸脂手术,可是没钱,于是就用一把小刀切开自己的大腿,试图挤出其中的脂肪……

 

其次,就算他们有能力接受整容手术,你以为就天下太平了吗?现在回头看“畸形恐怖症”的定义:“患上这种病的人,总是会对自己外貌的缺陷有着病态的关注……”大家要注意定义中的一个词——“总是”。总是,就是永远是,没完没了的是。

“畸形恐怖症”患者即使接受了整形手术也不会满意,因为“畸形恐怖症”会让他们的大脑重组“挑刺机制”,使他们总能发现新的“缺陷”。

有一则新闻报道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病人起诉了整形医生协会的一位前*,也是她过去的整形医生。这个病人在过去的29年中动过无数次手术,下巴、腹部、膝盖、大腿等处的吸脂术,几次眼睑提拉术,文眉,注射脂肪以消除皱纹,鼻子的手术及其他手术。在法庭上,这名患者声称:“我的整形医生明明知道我患有‘畸形恐怖症’,对自己的身体有着歪曲的信念,还是要给我做手术。他应该知道我没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能正确地同意手术的。”

 

所以后来,作为整形医生,能否鉴别出这类患者是相当重要的,许多医生甚至不得不选择与精神病学医生合作。

 

“难道他们看不见我能看到的东西?”

这也许是每一个“畸形恐怖症”患者都会问的问题,这也是他们的痛苦之源。而看过上面种种的病症之后,恐怕正常人也会问这个问题。可以说,如果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揭开了“畸形恐怖症”的成因之谜。

 

*近一项脑成像研究的结果或者可以告诉大家真相——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把参与者分为两组:患病者和正常者。同时给他们看一系列男人和女人的脸,并要求将每一张脸与三张对比脸中的一张进行匹配,这三张对比脸是直接呈现在目标脸下方的……

看懂了吗?不要紧,这都不是重点,下面重点来了:在他们进行匹配任务的同时进行脑部扫描!*后得出一个结果,如图——

 

上面一列是患病者的脑部成像,下面的则是正常者的。

仔细对比,能看出区别吗?

我们都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拆解、分析和评估,而右脑则主要负责整体的处理。

我们通常采用整体处理来识别面部,比如,将面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零零散散地把五官单独分开来识别。所以说,识别人的面孔主要会用到人的右脑。

上面这两行图*的区别就是,在进行面孔比对任务时,患病者(上列)的左右脑区域都显示出激活(深色部分)状态,而正常者(下列)则只在右脑部分显示出了激活状态。

这说明,“畸形恐怖症”患者的脑内视觉处理更多地涉及左脑的激活,或者说是细节处理的激活,而正常人则更多地用到了右脑或整体加工。由此造成“畸形恐怖症”患者过分关注面部的各个器官,而不是将面部看成一个整体(这种过分关注细节的表现,正是他们的一个关键病症所在)。

“畸形恐怖症”患者还会错误地认为,其他人在观察别人的外表时也会和他们一样,“非常注重细节”!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总觉得别人会注意到自己外表上的“瑕疵”,就像他们自己注意到的那样。

 

Part 2  “失控的身体”——转换障碍

一个人,在视觉系统非常正常的情况下,怎么会突然失明呢?

没有任何神经方面的损伤,却发生了肢体的瘫痪。

好端端的,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一个人就突然说不出话了。

 

这些情况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是“转换障碍”却真做得到。所以,“转换障碍”又称得上是目前为止*“有趣”也*诡异的一种心理疾病。

所谓“有趣”,是患上转换障碍的人会突然出现身体的“失控”——瘫痪、失明、失聪、假癫痫等等。

而所谓诡异,就是这些患者的身体检查一切正常,医学暂时没办法给出解释。*关键的,是这一切完全不在患者的控制之中。

 

先来看几个案例:

“翻滚吧,查大婶”

查大婶今年56岁,日前来到心理诊所就诊,目的是拯救她过去4年中无休止的“翻滚”——“癫痫”发作!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查大婶的“癫痫”总是突然发病,持续30~60分钟。在发作开始前几分钟,她就预感到即将发生什么,于是她就去床上躺着。在发作期间,她全身反应迟钝,四肢变得僵硬并伴有奇怪的抖动动作。她紧闭双眼,咬紧牙关,口吐白沫。她经常会大哭,有时甚至会大叫。然后就开始就地打滚、乱窜!但是她从不会大小便失禁。在发作以后,查大婶声称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看到这儿会说,哦,查大婶这不是转换障碍,她就是普通的癫痫而已!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

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在发作之后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但是查大婶没有;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很少在发作期间过度地上蹿下跳,但是查大婶蹿得比较“欢乐”;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在发作时常常会弄伤自己,会大小便失禁,但是查大婶不仅不会大小便失禁,还知道要“保全”自己,发作前乖乖地去床上躺好。*后,*有力的证据出现了:脑电图显示查大婶并没有癫痫的迹象!

所以查大婶的这个“癫痫”是假的!而这种假癫痫正是转换障碍的一个常见症状!

 

“忘记如何走路”

小爱盘腿坐在椅子上,拒绝把脚放在地上。她的母坐在一边,随时准备在小爱起身的时候将她搀到轮椅上。她的母预约了这次心理治疗,并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才把小爱带进医生的办公室。

小爱今年20岁,她人非常友好,讨人喜欢,智力也正常,从始至终她都带着微笑回答医生的每一个问题,显然,她很喜欢与人交往。可就有一点,她“忘记”了如何行走。

小爱的行走困难已经有5年了。一开始是右腿无力,无法保持平衡,这让她经常摔倒。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6个月前,病情已经发展到根本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然而各种医疗检查的结果却是她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的解释,她患上了转换障碍。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像小爱这样突然丧失行动能力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那时候,前线的士兵经常突然就报告说大腿瘫掉了,或者手臂动不了了,然后不战而退,被抬下战场。这些战士患上的也是转换障碍。

 

案例讲完,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其实转换障碍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出现的,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严重的“心理应激”!什么叫心理应激?用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受过刺激”。士兵不用说,战场上多吓人啊,可能是突然目睹了昔日的战友就死在自己面前……查大婶的家人也反映,她发病通常都是在与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争吵之后。

 

患者受过刺激,身体突然“罢工”,但是这种“罢工”又跟真正的身体残疾不一样,这也是转换障碍*为诡异的地方!

比如,在转换障碍中失明的人,虽然患者说自己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堆满家具的房间里自由行走。失聪的患者也说自己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他们却能准确定位出叫他们名字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而对于瘫痪的人来说,通常这种“不会动”只表现在某一个肢体上,如一只手臂或一条腿,而且只针对某一种功能。举个例子,某个人可能不能写字,但是可以抓握,实际上两个动作用到的是同一组肌*。又比如说,某个人大部分时间都不能走,但是遇到紧急状况,比如逃命时,就突然能跑了。

这不是活见鬼了吗?说他们不是装病谁信啊!

但现实是,他们的确不是装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子?这里就涉及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概念,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前端——“内隐思维”。

啥叫内隐思维?内隐思维其实是相对于外显思维而言的。这么说大家可能有些糊涂。那我说两个词,你们也许就会明白:直觉,酝酿。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内心没有十足的把握,又没有肯定答案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这时候别人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说:“嗯,凭我的直觉……”有人说*好不要欺骗女人,因为女人的直觉通常都很厉害!这样下来,直觉一直以来都被看成一种很玄的东西,可以说是上天的旨意,又或者说是有如神助。但实际上,它没有那么“玄幻”,它只是我们内隐思维的一部分。

很多发明家、科学家、诗人和艺术家在成名之前,并不都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他们迷茫、彷徨、辗转反侧,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后顿悟!这个过程就是酝酿。而酝酿也是内隐思维的一部分。

像“直觉”和“酝酿”之类的内隐思维一直就存在,就像某位心理大师说的:“在许多困难而复杂的创造性思维中,可以通过延缓有意识思考得到更深刻而丰富的答案,并允许心理的无意识或部分意识加工的自由运作。”

 

说白了,内隐思维就是人在潜意识中加工信息,而外显思维则是在意识中加工信息。

再具体点儿:

虽然内隐思维同外显思维一样,都是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但是外显思维对信息的加工是一种缓慢的串行传入过程,就像单向行驶的单车道一样,如果前面的信息搞不定,后面的就只有等。而内隐思维的信息加工则是快速的并行传入过程,可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潜意识有多给力,它就有多给力!

同时,跟外显思维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的、在意识控制之下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的特点比起来,内隐思维则是“无法言说”的。你想,它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我们压根儿不知道啊,所以也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等它自己“忙活”完了,自然就会通过意识给你一个结果了。

 

而转换障碍患者的问题就出在,虽然外界的信息已经进入当事人的感觉器官,并在内隐思维中被加工过,但是当加工过的信息要传送到外显思维,也就是意识层面时,不知什么原因被拦截了!所以,转换障碍患者虽然看到了东西,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看到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在堆满家具的房间里自由行走”和“准确定位出叫他们名字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这里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并不是所有通往意识层面的信息都被拦截了,总有一部分“漏网之鱼”,所以,在某种情况下,患者是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

另一种解释是,有些行为,其实本身就是靠潜意识支配的,那么即使信息没有到达意识也没关系啊,“我们本来就不需要你的”。

 

我们前面说过,转换障碍患者在发病前几乎都“受过刺激”。我们也知道,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有的人受刺激抑郁了,有的人受刺激躁狂了,而有的人受刺激后又抑郁又躁狂了(双相情感障碍)。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受刺激后会转换障碍了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捋顺一下转换障碍患者的心路历程,有请弗洛伊德弗大爷。

弗大爷:

大家好,我又来了!

一个人是怎么患上转换障碍的,我认为拢共分四步!

 

*步:

患者经历了带来创伤性的事件,受了刺激!这时,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会有一个意识不愿接受的冲突,“糟心啊”!

 

第二步:

这种心理冲突紧接着引发了一系列焦虑的感受,让患者很难挨,“不如就将它们深埋吧”,于是患者就压抑这种冲突,使之进入潜意识。

 

第三步:

这份被深埋的冲突绝不会善罢甘休的,焦虑也持续增长,成为一种将要进入意识中的威胁!

“太恐怖了!怎么办?我不要去面对它啊!”这么想着,患者就将其转换成身体功能的障碍(这也是转换障碍的得名),以宣泄这种心理冲突,避免跟它“正面交锋”。比如,想要自慰的欲望给一个人带来深深的罪恶感,这时就可能转化为一只手瘫痪。当然这种转换不是有意识的,患者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就出问题了。

 

第四步:

现在,关键的一点来了。当患者出现了种种身体问题后,他却发现自己大为受益。

首先,身体的症状减轻了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就像有人说的:“郁闷时我会找人打一架,哪怕是被打一顿,虽然身体伤痕累累,心里却爽快得很!”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算是间接的受益。人们通常都会关心同情弱者,所以患者会得到额外的来自人的爱、额外的金钱收入……而这些都会让患者在转换障碍面前“流连忘返”:“哎哟,这个样子也不错嘛!”

 

所以现在你们知道转换障碍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内容推荐

   本书是畅销超过百万册的《重口味心理学》的全新修订版和完整版,新增12万字内文和两个完整篇章,为你讲述那些心理学中重口味的、麻辣爽口的、新奇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和案例!

 

本书是通俗心理学的*后一块隐秘:

你的身边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而且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比如看到一堆虫子,或者一个人待在电梯里……

你的大脑有时会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必须反复来做一些动作来摆脱……

而你身边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有意思的是,有些男人有着“害羞的膀胱”!他们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到旁边没人,或者到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

这些只是本书内容的冰山一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