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 全彩完整版 姚尧著 解读人性本质人性的弱点 社科趣味读物 心理学入门百万册书籍xl时代

重口味心理学 全彩完整版 姚尧著 解读人性本质人性的弱点 社科趣味读物 心理学入门百万册书籍xl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科
  • 人性
  • 行为心理学
  • 趣味心理学
  • 入门
  • 姚尧
  • 重口味心理学
  • 人性的弱点
  • 解解读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ISBN:9787505737365
商品编码:30272232831
丛书名: 重口味心理学(全彩完整版)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1.更厚,更新,更有趣!畅销百万册《重口味心理学》全新修订完整版,新增12万字,152页内文,共432页。新增完整篇章2篇,讲述那些既诡异又莫名其妙的畸形恐怖症,以及混社会的各种生存术、说服术、欺骗心理学。

2.新增精美插图30幅,彩插8幅及心理学趣味笑话!1.更厚,更新,更有趣!畅销百万册《重口味心理学》全新修订完整版,新增12万字,152页内文,共432页。新增完整篇章2篇,讲述那些既诡异又莫名其妙的畸形恐怖症,以及混社会的各种生存术、说服术、欺骗心理学。

2.新增精美插图30幅,彩插8幅及心理学趣味笑话!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重口味心理学 全新修订完整版 开本: 16开
作者: 姚尧 著 定价: 48.00
ISBN号: 9787505737365 出版时间: 2016-07-01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印刷时间: 2016-07-01
版次: 1 印次: 1

目录

*篇  “一个*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

Part 1  D氏四兄弟的故事

Part 2  多重人格间的“人情世故”

Part 3  弗大爷的安娜与小冰山

Part 4  免死*?

Part 5  你从哪里来?——我的那些个“我”

第二篇  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

Part 1  物不惊人死不休

Part 2  怎么会“爱”上你?

Part 3  满灌疗法

第三篇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惧

Part 1  比害羞更害羞的事

Part 2  惊恐发作

Part 3  习惯了这种无助

Part 4  “脱衣舞疗法”——逐级暴露

第四篇  没来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

Part 1  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

Part 2  “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 3  都是海带惹的祸

第五篇  沙盘里的内心世界——关于焦虑

Part 1  *原型世界

Part 2  个体潜意识的冰山PK集体潜意识的小岛

Part 3  箱庭实战

第六篇  迈不出去的腿——广场恐惧

Part 1  举步维艰

Part 2  “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 3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恐怖的刺激

Part 4   番外——关于密集恐惧症的那些事儿

第七篇  饕餮附体——神经性贪食症

Part 1  贪食四宗罪

Part 2  为什么不好好吃饭?

Part 3  “讲道理”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

第八篇  正在消失的身体——神经性厌食症

Part 1  杀手之王

Part 2  三“因”战吕布

Part 3  “拯救不开心”——行为链疗法

第九篇  危险的凌晨448——关于自杀的那些事儿

Part 1  其实没那么简单——自杀的原因

Part 2  花样寻死——自杀的方式

Part 3  真正的救赎——防止自杀

第十篇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性别认定障碍

 

Part 1  谁证明你是男是女?

Part 2  大洗底

Part 3  你本是男儿身,为何会变成女娇娥?

Part 4  *身大改造

Part 5  笑话答案揭秘

第十一篇  困在躯体内的痛苦灵魂——精神分裂(上篇)

Part 1  精神病大乐园之“四大皆空”

Part 2  妄想

Part 3  幻觉

Part 4  思维和言语混乱

Part 5  行为混乱和紧张症行为

Part 6  精神病大乐园之“跟你玩阴儿的”

第十二篇  精神毁灭者——精神分裂(下篇)

Part 1  “超现实主义门派”

Part 2  天生的精神分裂者?

Part 3  自我毁灭——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学解读

Part 4  谁是下一个精神分裂者?

第十三篇  失控的身体——强迫症

Part 1  “我强迫我秀”

Part 2  “肮脏”的妥瑞氏症

Part 3  精神也拮抗!

Part 4  “暴露—阻止*”和“森田疗法”

第十四篇  看不懂的身边人——人格障碍

Part 1  “这世上还有我能相信的事吗?”——偏执型人格障碍

Part 2  “请叫我杀手”——反社会人格障碍

Part 3  “我想我能上天!”——自恋型人格障碍

Part 4  “人生如戏”——表演型人格障碍

Part 5  “情绪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十五篇  梦之安魂曲——物质成瘾

Part 1  “天使与魔鬼”

Part 2  地狱路之源头

第十六篇  大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恋童癖

Part 1  梨花“压死”海棠

Part 2  乱伦

Part 3  种恶因,得恶果

第十七篇  来,给你瞧瞧!——露阴癖

Part 1  “爱脱皮的香蕉”

Part 2  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Part 3  “伤不起”的内隐致敏法

第十八篇  游走在另一个世界——梦的解析

Part 1  梦是什么?

Part 2  自由联想

Part 3  “伪装*”

Part 4  为什么要“装”?

Part 5  释梦

第十九篇  “生命不息,作妖不止”——身体障碍

Part 1  “想象出来的丑陋”——畸形恐怖症

Part 2  “失控的身体”——转换障碍

Part 3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疑病症

第二十篇  那些社会教我们的事——人类中的“神秘力量”

 

Part 1  外星人看地球之——人类的谋生之道

Part 2  外星人看地球之——“一群鸟人”!

19篇:“生命不息,作妖不止”——身体障碍

佛说:“活着即修行。”

人说:“生活就是折腾。”

人的心理听到后说:“那我便是,我作妖,故我在!”

其实它这话一点儿都没说错,我们前面说了很多心理障碍,像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惧症等等,都是心理折磨“灵魂”的结果。但是这对它来说,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它又一路欢腾地蹦跶到“*体”之上,大展拳脚起来。

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心理祸祸“*体”之后发生的事。

 

Part 1  “想象出来的丑陋”——畸形恐怖症

所谓畸形恐怖症,从字面可理解为“对丑陋的恐惧”,又叫作“躯体变形障碍”。患上这种病的人,总是会对自己外貌的缺陷有着病态的关注,从皮肤瑕疵、乳房过小,到颧骨过高、脸太胖或血管太明显,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挑刺”的目标。虽然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可就算这样,他们的做法也太*了!

下面就具体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大海啊全是水,长什么样全靠想!”

案例1

景琪是一个腼腆害羞,容易紧张的男人,今年31岁,由于自杀未遂而入院。他主动要求在一间暗房里和心理医生谈话。谈话时,他戴了一顶棒球帽,帽檐压得很低,盖住额头,一直低头看着地板。景琪说他没有朋友,刚刚失业又失恋。

他说:“都是因为我的鼻子……长着这些可怕的麻子,它们密密麻麻的,太吓人了!让我变得像鬼一样丑!我整天都想着鼻子上的这些东西,过去的15年里我的心里只想着我的鼻子,其他什么都不想。我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在取笑我的麻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每天都低着头,戴着这顶帽子,为什么不愿意在敞亮的房间和你交谈……我不敢让你看我的脸。”

然而实际上,心理医生根本看不到景琪所说的“可怕的麻子”,就算是在充足的光线下也看不到。景琪在大众眼中可以算是一个英俊的青年,毛孔大小正常。

后来景琪补充说:“我很少把我的这种想法告诉别人,因为我觉得非常丢人。我怕别人说我娘娘腔。我曾经和几个人说过我的问题,他们都说根本看不出来……麻子已经彻底摧毁了我的生活。我到晚脑子里全是我的这张脸,每天盯着镜子看几个小时……渐渐地,我也越来越不想去上班,开始旷工,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女友约会……后来基本不出门。”

景琪曾经去皮肤诊所就诊,要求对他的鼻子进行磨皮手术,被医生拒绝了,因为“他的鼻子上根本什么都没有”。后来他换了几家诊所,终于说服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术后却认为没有任何效果。

他走上绝路也是因为*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感到十分恐怖。他说:“镜子里的我奇丑无比,所以我就想,真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价值,我的人生只有这些麻子和这张丑脸!”

 

景琪的案例说明了“畸形恐怖症”患者的一大特点:无中生有!

即“我长什么样子,你们真实看到的不算数,我自己认为的才是”。

“什么,你说我是正常的?骗谁呢?我还不清楚自己的样子吗?说再多也没用!”

 

有一些病例和景琪这种“无中生有”的情况稍有不同,它们是“有中生大”!即患者本身的外貌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但绝不严重,可在他们自己眼中却变成了“塌天大陷”。比如,一个非常小的痤疮疤痕,会被描述成“我脸上巨大的火山口”!

 

 

“根本停不下来!”

患者发现自己的“丑陋”后会做什么?自然是尽自己*的努力,去调整和弥补这一切。

 

案例2

欣欣,一名24岁的公司职员,现病休在家。她每天关注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自己的头发。她对心理治疗师解释道:“我的头发非常不整齐,这一撮应该再短点儿,

那一撮就那样趴在那里。当我的头发没整理好时我就非常难受,非要把它们都弄好,每天我要花5个小时在镜子面前修整它们。人们都认为我疯了,但是他们不懂,我忍受不了头发不整齐,这让我看起来非常畸形!”

几个月前,欣欣外出剪了一次头发,这对她来说可是闯下了“弥天大祸”,结局是灾难性的。她说:“完全是乱我发型,毁我爱情!”剪完头发不久,她就有了自杀的想法:“我想用刀子刺进心脏,我不能忍受自己看上去是这个样子。”

 

欣欣这样无休止地修剪和整理自己的头发,已经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仪式。这便是“畸形恐怖症”患者的另一大特点:强迫。

“畸形恐怖症”患者总是不停地反复地做一件事,来试图改善和修复自己的缺陷,当这种行为做到*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比如,有一名妇女总认为自己的脖子不够白皙水嫩,于是她反反复复清洗脖子,以至于颈动脉都露了出来,需要进行外科急救手术。

 

有的人会说,其实他们用不着那么痛苦,尤其是在现今社会,整容技术已经如此发达,*可以“一劳永逸”啊!

这里我要说,首先,不是每个人都支付得起整容的费用,尤其一些患者的病情让他们没法工作,失去经济来源,想做手术就更加举步维艰。不过更恐怖的是,“畸形恐怖症”带来的强烈的内心痛苦,会迫使他们铤而走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名男子觉得自己皮肤“松弛”,就在脸的两侧钉上订书钉,来使脸上皮肤紧些。订书钉10分钟后脱落,他差点儿就损伤了自己的面部神经。

一名妇女不满意自己的皮肤和脸部形状,就锉几颗牙来改善下颌的曲线。

另一名妇女对她身上许多地方都不满意,想要进行吸脂手术,可是没钱,于是就用一把小刀切开自己的大腿,试图挤出其中的脂肪……

 

其次,就算他们有能力接受整容手术,你以为就天下太平了吗?现在回头看“畸形恐怖症”的定义:“患上这种病的人,总是会对自己外貌的缺陷有着病态的关注……”大家要注意定义中的一个词——“总是”。总是,就是永远是,没完没了的是。

“畸形恐怖症”患者即使接受了整形手术也不会满意,因为“畸形恐怖症”会让他们的大脑重组“挑刺机制”,使他们总能发现新的“缺陷”。

有一则新闻报道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病人起诉了整形医生协会的一位前*,也是她过去的整形医生。这个病人在过去的29年中动过无数次手术,下巴、腹部、膝盖、大腿等处的吸脂术,几次眼睑提拉术,文眉,注射脂肪以消除皱纹,鼻子的手术及其他手术。在法庭上,这名患者声称:“我的整形医生明明知道我患有‘畸形恐怖症’,对自己的身体有着歪曲的信念,还是要给我做手术。他应该知道我没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能正确地同意手术的。”

 

所以后来,作为整形医生,能否鉴别出这类患者是相当重要的,许多医生甚至不得不选择与精神病学医生合作。

 

“难道他们看不见我能看到的东西?”

这也许是每一个“畸形恐怖症”患者都会问的问题,这也是他们的痛苦之源。而看过上面种种的病症之后,恐怕正常人也会问这个问题。可以说,如果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揭开了“畸形恐怖症”的成因之谜。

 

*近一项脑成像研究的结果或者可以告诉大家真相——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把参与者分为两组:患病者和正常者。同时给他们看一系列男人和女人的脸,并要求将每一张脸与三张对比脸中的一张进行匹配,这三张对比脸是直接呈现在目标脸下方的……

看懂了吗?不要紧,这都不是重点,下面重点来了:在他们进行匹配任务的同时进行脑部扫描!*后得出一个结果,如图——

 

上面一列是患病者的脑部成像,下面的则是正常者的。

仔细对比,能看出区别吗?

我们都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拆解、分析和评估,而右脑则主要负责整体的处理。

我们通常采用整体处理来识别面部,比如,将面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零零散散地把五官单独分开来识别。所以说,识别人的面孔主要会用到人的右脑。

上面这两行图*的区别就是,在进行面孔比对任务时,患病者(上列)的左右脑区域都显示出激活(深色部分)状态,而正常者(下列)则只在右脑部分显示出了激活状态。

这说明,“畸形恐怖症”患者的脑内视觉处理更多地涉及左脑的激活,或者说是细节处理的激活,而正常人则更多地用到了右脑或整体加工。由此造成“畸形恐怖症”患者过分关注面部的各个器官,而不是将面部看成一个整体(这种过分关注细节的表现,正是他们的一个关键病症所在)。

“畸形恐怖症”患者还会错误地认为,其他人在观察别人的外表时也会和他们一样,“非常注重细节”!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总觉得别人会注意到自己外表上的“瑕疵”,就像他们自己注意到的那样。

 

Part 2  “失控的身体”——转换障碍

一个人,在视觉系统非常正常的情况下,怎么会突然失明呢?

没有任何神经方面的损伤,却发生了肢体的瘫痪。

好端端的,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一个人就突然说不出话了。

 

这些情况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是“转换障碍”却真做得到。所以,“转换障碍”又称得上是目前为止*“有趣”也*诡异的一种心理疾病。

所谓“有趣”,是患上转换障碍的人会突然出现身体的“失控”——瘫痪、失明、失聪、假癫痫等等。

而所谓诡异,就是这些患者的身体检查一切正常,医学暂时没办法给出解释。*关键的,是这一切完全不在患者的控制之中。

 

先来看几个案例:

“翻滚吧,查大婶”

查大婶今年56岁,日前来到心理诊所就诊,目的是拯救她过去4年中无休止的“翻滚”——“癫痫”发作!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查大婶的“癫痫”总是突然发病,持续30~60分钟。在发作开始前几分钟,她就预感到即将发生什么,于是她就去床上躺着。在发作期间,她全身反应迟钝,四肢变得僵硬并伴有奇怪的抖动动作。她紧闭双眼,咬紧牙关,口吐白沫。她经常会大哭,有时甚至会大叫。然后就开始就地打滚、乱窜!但是她从不会大小便失禁。在发作以后,查大婶声称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看到这儿会说,哦,查大婶这不是转换障碍,她就是普通的癫痫而已!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

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在发作之后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但是查大婶没有;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很少在发作期间过度地上蹿下跳,但是查大婶蹿得比较“欢乐”;真正的癫痫病患者在发作时常常会弄伤自己,会大小便失禁,但是查大婶不仅不会大小便失禁,还知道要“保全”自己,发作前乖乖地去床上躺好。*后,*有力的证据出现了:脑电图显示查大婶并没有癫痫的迹象!

所以查大婶的这个“癫痫”是假的!而这种假癫痫正是转换障碍的一个常见症状!

 

“忘记如何走路”

小爱盘腿坐在椅子上,拒绝把脚放在地上。她的母坐在一边,随时准备在小爱起身的时候将她搀到轮椅上。她的母预约了这次心理治疗,并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才把小爱带进医生的办公室。

小爱今年20岁,她人非常友好,讨人喜欢,智力也正常,从始至终她都带着微笑回答医生的每一个问题,显然,她很喜欢与人交往。可就有一点,她“忘记”了如何行走。

小爱的行走困难已经有5年了。一开始是右腿无力,无法保持平衡,这让她经常摔倒。后来情况越来越糟糕,6个月前,病情已经发展到根本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然而各种医疗检查的结果却是她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的解释,她患上了转换障碍。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像小爱这样突然丧失行动能力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那时候,前线的士兵经常突然就报告说大腿瘫掉了,或者手臂动不了了,然后不战而退,被抬下战场。这些战士患上的也是转换障碍。

 

案例讲完,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其实转换障碍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出现的,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严重的“心理应激”!什么叫心理应激?用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受过刺激”。士兵不用说,战场上多吓人啊,可能是突然目睹了昔日的战友就死在自己面前……查大婶的家人也反映,她发病通常都是在与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争吵之后。

 

患者受过刺激,身体突然“罢工”,但是这种“罢工”又跟真正的身体残疾不一样,这也是转换障碍*为诡异的地方!

比如,在转换障碍中失明的人,虽然患者说自己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堆满家具的房间里自由行走。失聪的患者也说自己听不到任何声音,但是他们却能准确定位出叫他们名字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而对于瘫痪的人来说,通常这种“不会动”只表现在某一个肢体上,如一只手臂或一条腿,而且只针对某一种功能。举个例子,某个人可能不能写字,但是可以抓握,实际上两个动作用到的是同一组肌*。又比如说,某个人大部分时间都不能走,但是遇到紧急状况,比如逃命时,就突然能跑了。

这不是活见鬼了吗?说他们不是装病谁信啊!

但现实是,他们的确不是装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子?这里就涉及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概念,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前端——“内隐思维”。

啥叫内隐思维?内隐思维其实是相对于外显思维而言的。这么说大家可能有些糊涂。那我说两个词,你们也许就会明白:直觉,酝酿。

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内心没有十足的把握,又没有肯定答案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这时候别人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说:“嗯,凭我的直觉……”有人说*好不要欺骗女人,因为女人的直觉通常都很厉害!这样下来,直觉一直以来都被看成一种很玄的东西,可以说是上天的旨意,又或者说是有如神助。但实际上,它没有那么“玄幻”,它只是我们内隐思维的一部分。

很多发明家、科学家、诗人和艺术家在成名之前,并不都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他们迷茫、彷徨、辗转反侧,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后顿悟!这个过程就是酝酿。而酝酿也是内隐思维的一部分。

像“直觉”和“酝酿”之类的内隐思维一直就存在,就像某位心理大师说的:“在许多困难而复杂的创造性思维中,可以通过延缓有意识思考得到更深刻而丰富的答案,并允许心理的无意识或部分意识加工的自由运作。”

 

说白了,内隐思维就是人在潜意识中加工信息,而外显思维则是在意识中加工信息。

再具体点儿:

虽然内隐思维同外显思维一样,都是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但是外显思维对信息的加工是一种缓慢的串行传入过程,就像单向行驶的单车道一样,如果前面的信息搞不定,后面的就只有等。而内隐思维的信息加工则是快速的并行传入过程,可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潜意识有多给力,它就有多给力!

同时,跟外显思维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的、在意识控制之下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的特点比起来,内隐思维则是“无法言说”的。你想,它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我们压根儿不知道啊,所以也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等它自己“忙活”完了,自然就会通过意识给你一个结果了。

 

而转换障碍患者的问题就出在,虽然外界的信息已经进入当事人的感觉器官,并在内隐思维中被加工过,但是当加工过的信息要传送到外显思维,也就是意识层面时,不知什么原因被拦截了!所以,转换障碍患者虽然看到了东西,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看到了。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在堆满家具的房间里自由行走”和“准确定位出叫他们名字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这里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并不是所有通往意识层面的信息都被拦截了,总有一部分“漏网之鱼”,所以,在某种情况下,患者是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

另一种解释是,有些行为,其实本身就是靠潜意识支配的,那么即使信息没有到达意识也没关系啊,“我们本来就不需要你的”。

 

我们前面说过,转换障碍患者在发病前几乎都“受过刺激”。我们也知道,很多心理疾病的发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有的人受刺激抑郁了,有的人受刺激躁狂了,而有的人受刺激后又抑郁又躁狂了(双相情感障碍)。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受刺激后会转换障碍了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捋顺一下转换障碍患者的心路历程,有请弗洛伊德弗大爷。

弗大爷:

大家好,我又来了!

一个人是怎么患上转换障碍的,我认为拢共分四步!

 

*步:

患者经历了带来创伤性的事件,受了刺激!这时,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会有一个意识不愿接受的冲突,“糟心啊”!

 

第二步:

这种心理冲突紧接着引发了一系列焦虑的感受,让患者很难挨,“不如就将它们深埋吧”,于是患者就压抑这种冲突,使之进入潜意识。

 

第三步:

这份被深埋的冲突绝不会善罢甘休的,焦虑也持续增长,成为一种将要进入意识中的威胁!

“太恐怖了!怎么办?我不要去面对它啊!”这么想着,患者就将其转换成身体功能的障碍(这也是转换障碍的得名),以宣泄这种心理冲突,避免跟它“正面交锋”。比如,想要自慰的欲望给一个人带来深深的罪恶感,这时就可能转化为一只手瘫痪。当然这种转换不是有意识的,患者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就出问题了。

 

第四步:

现在,关键的一点来了。当患者出现了种种身体问题后,他却发现自己大为受益。

首先,身体的症状减轻了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就像有人说的:“郁闷时我会找人打一架,哪怕是被打一顿,虽然身体伤痕累累,心里却爽快得很!”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算是间接的受益。人们通常都会关心同情弱者,所以患者会得到额外的来自人的爱、额外的金钱收入……而这些都会让患者在转换障碍面前“流连忘返”:“哎哟,这个样子也不错嘛!”

 

所以现在你们知道转换障碍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内容推荐

   本书是畅销超过百万册的《重口味心理学》的全新修订版和完整版,新增12万字内文和两个完整篇章,为你讲述那些心理学中重口味的、麻辣爽口的、新奇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和案例!

 

本书是通俗心理学的*后一块隐秘:

你的身边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而且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比如看到一堆虫子,或者一个人待在电梯里……

你的大脑有时会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必须反复来做一些动作来摆脱……

而你身边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有意思的是,有些男人有着“害羞的膀胱”!他们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到旁边没人,或者到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

这些只是本书内容的冰山一角。

 

........

...........


《暗夜下的镜子:窥探灵魂深处,洞察人性的边界》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像是行走在刀锋边缘的旅者,时刻被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与冲动所裹挟。我们试图理解他人,也渴望认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然而,人性的幽深之处,往往比最漆黑的夜还要难以捉摸。 《暗夜下的镜子》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它不回避那些被我们刻意掩藏的角落,不惧怕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面映照出人性最真实、最复杂光谱的镜子。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层层迷雾,去审视那些潜藏在日常行为之下的驱动力,去理解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心理现象,去认识那些构成我们人格基石的深层结构。 第一部分:欲望的丛林,本能的呐喊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生存和繁衍是永恒的主题。无数古老的本能,如同野火般在我们的基因中燃烧,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索那些最原始的冲动: 原始的饥渴: 从对食物、安全感的渴望,到对权力、认可的追求,欲望的触角延伸至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会剖析这些欲望的来源,它们如何驱使我们前进,又如何将我们推入深渊。我们将探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延伸解读,那些看似高尚的追求,其底层是否依然是原始本能的变形? 性之谜语: 性,作为生命延续的根本,也是人性中最复杂、最隐秘的维度之一。本书将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解析性的驱动力在人类心理中的地位,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关系,以及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我们将触及一些在主流文化中被回避的议题,但绝不以猎奇为目的,而是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其深层含义。 攻击性的双刃剑: 无论是身体上的冲突,还是言语上的对抗,攻击性是人类固有的特质。它既是自我保护的屏障,也是社会冲突的根源。《暗夜下的镜子》将深入探讨攻击性的心理机制,从婴儿期的挫败感,到成人世界的竞争压力,追溯其源头,并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形式,以及我们如何与之共处,甚至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占有与控制的诱惑: 拥有,是人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控制,则给予我们一种掌控感。从物质财富的积累,到情感上的束缚,占有欲和控制欲无处不在。我们将分析这些心理需求背后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导致病态的行为。 第二部分:情感的迷宫,心灵的挣扎 情绪,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塑造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也常常让我们身不由己。《暗夜下的镜子》将带领你走进情感的深水区: 爱与恨的边界: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但它与恨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我们将探讨爱情的心理动力,依恋关系如何形成,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对曾经深爱的人产生恨意。我们将审视嫉妒、占有欲在爱中的角色,以及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施虐与受虐”情结。 恐惧的阴影: 恐惧,是人类最普遍的情绪,它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但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巨大藩篱。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种形式的恐惧:从对未知、死亡的本能恐惧,到社会压力、失败带来的焦虑。我们将探讨恐惧的根源,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以及如何与它和谐共处,而非被它吞噬。 羞耻与内疚的枷锁: 羞耻感和内疚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心理机制,但过度的负罪感,则会成为压垮个体的重担。《暗夜下的镜子》将审视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它们与我们的道德观念、社会评价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如何摆脱它们的束缚,重拾自我价值。 情绪的操纵与被操纵: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常常被用作一种工具,影响着他人的判断和行为。我们将揭示一些常见的 But, emotions are often used as a tool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influencing others' judgments and behaviors. We will reveal some common emotional manipulation tactics, and learn to recognize and defend ourselves against them. 第三部分:认知的扭曲,现实的假象 我们眼中的世界,并非完全客观的现实,而是经过我们大脑层层过滤和解读的产物。《暗夜下的镜子》将为你揭示大脑的“盲点”和“偏见”: 偏见的根源: 刻板印象、群体认同,这些心理机制如何在无形中塑造我们的判断,让我们对他人产生预设的看法?我们将追溯偏见的演变,从集体生存的需要,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识别并挑战自己和他人的刻板认知。 认知失调与自我欺骗: 当我们的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大脑会产生不适感,进而采取各种策略来减轻这种失调。我们将深入探讨“认知失调理论”,解析人们为何会选择性地接受信息,甚至合理化自己的错误行为,以及这种自我欺骗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 从众心理与社会压力: 在群体中,个体常常会屈服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即使这与自己的判断相悖。我们将分析“从众效应”的强大力量,它如何在历史上导致集体性的愚昧,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的选择。 理性还是非理性?决策的奥秘: 我们常常自认为理性地做出决策,但事实并非如此。本书将剖析“启发式思维”和“非理性决策”的普遍性,以及那些隐藏在决策背后的心理陷阱,帮助读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第四部分:黑暗中的光芒,成长的契机 尽管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令人不安,但理解它们,并非是为了沉溺于消极。相反,它是我们实现真正成长的起点。《暗夜下的镜子》并非以揭露黑暗为终点,而是以引导光明为目标: 自我接纳与和解: 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包括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是迈向自我接纳的第一步。我们将探讨如何拥抱自己的不完美,与内心的“阴影”达成和解,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边界的智慧: 在理解他人复杂性的同时,学会设定健康的人际关系边界,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方式。本书将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在给予与索取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被他人侵犯,也避免过度侵犯他人。 同理心的力量: 深入理解人性的“弱点”,并非要成为冷漠的观察者,而是要培养更深刻的同理心。当我们将心比心,去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时,我们才能构建更和谐、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从“弱点”到“优势”的转化: 很多看似的“弱点”,在特定的情境下,反而可能成为独特的优势。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并转化自身的特质,将那些曾经被视为负担的东西,转化为驱动自己前行的动力。 《暗夜下的镜子》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深刻的问题;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引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将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自己对话,与人性对话。在这趟探索之旅中,你或许会看到一些让你不适的真相,但请相信,正是这些真相,构成了你最真实的存在。而理解它们,正是照亮前路,实现真正自由与成长的开端。 这是一面映照着所有人内心世界的镜子,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何方,在这面镜子中,你终将看到那个既复杂又迷人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光是看到那个标题就让人有点心跳加速。“重口味心理学”几个字,简直就像是带着某种神秘的诱惑力,一下子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本来就对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很感兴趣,总觉得人心的运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隐藏的动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很用心,彩色的内页和清晰的排版,让阅读体验大大提升,即便是面对一些可能比较晦涩的概念,也能保持专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那些看似极端或反常的心理现象时,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努力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度挖掘的态度,是很多市面上流行的速成读物所不具备的。它似乎在告诉我,要真正理解人,就不能只看光鲜亮丽的一面,那些深藏在阴影中的部分,反而更能揭示本质。

评分

作为一本心理学入门读物,它的包容性非常强,即便是我这种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姚尧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像是在跟一位见多识广、又非常坦率的朋友聊天。他把那些晦涩的心理学术语,用日常的语言重新包装,变得既有趣又容易记忆。特别是关于人性弱点的部分,写得极其深刻,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直面了人性的局限性,这才是真正的深刻。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所在,它确实开启了我对更深层次人性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发现自己读完好几章后,看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热门事件,或者与同事、朋友的交往时,都会不自觉地调动书中学到的框架去分析。这不是说我变得多疑了,而是我的“人情世故雷达”被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教你如何识别那些潜藏的权力动态、防御机制,以及深层的情感需求是如何驱动表面的行为的。它不是教你如何操控别人,而是教你如何清晰地“看穿”——看穿那些精心包装的表象,直抵核心的动机。对于一个渴望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少走弯路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高阶的“操作手册”,但它强调的始终是认知层面的提升,而非技巧层面的敷衍了事。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声称能“解读人性本质”的书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人性太辽阔了,谁敢言自己能完全道尽?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用它扎实的论证和丰富的案例,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并没有走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路线,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将复杂的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互动联系起来,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拍一下大腿,惊呼“原来是这样!” 比如,它对“弱点”的剖析,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更像是一种同情的理解,让你明白那些让你感到羞耻或困惑的行为模式,其实都是有其深层心理机制支撑的。这种坦诚和不加掩饰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我更愿意敞开心扉去接受这些信息,感觉就像是有人在你耳边,用一种极其诚恳但又略带辛辣的口吻,告诉你一些关于你自己的、你可能一直想逃避的事实。

评分

这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感官和智力的双重冒险。我一直以为心理学是枯燥的公式和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全彩的插图和图表,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是帮助理解复杂概念的视觉拐杖,有些示意图的精妙设计,让我对某些抽象的心理模型瞬间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述那些“重口味”的案例时,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克制和专业,既能让你感到震撼,又不会过度渲染猎奇感,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事件背后心理逻辑的解析上。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刺激又富有建设性,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让你看身边的人和事,都有了更多的层次感和阴影面,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对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