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看許知遠對談時以為項飚的溫吞平和是治學需要養成的旁觀者視角,看瞭這本發現他是真的缺乏社會良心和洞察力
評分##90年代中期還是個學生就能買颱電腦和全套辦公設備,溫州人,真有你的
評分##有意思。在兩點上與我個人的認知是非常契閤的,一是對知識分子群體和他們的口號保持距離,項飈說自己是天然地帶有距離感,而我實際上費瞭很多力氣纔從啓濛熱潮、價值輸齣、知性作為道義責任、自由主義激情這些東西裏迴過神來,來我們雲南邊陲鄉村呆幾天、或者就到樓下菜場逛逛、跟超市售貨員聊聊,看看老百姓真正關心什麼、需不需要指引和啓濛。其二是研究方法,從最小、最與自己有關、最技術性的東西開始做起,非要談關懷,也希望是有基礎的、技術性的關懷,不要講屁話、裝腔作勢,老老實實地研究和寫作。
評分##75頁「人們常說紅二代一般不腐敗,因為從小傢庭條件比較好,錢無所謂,我想是有道理的」 項飆糊塗至極,無可救藥!
評分##讀濛田的時候,最好奇和疑惑的一點是,你的自我如何對他人有意義?濛田一直在絮絮叨叨一些最私人的瑣事,包括一些最微不足道的習慣,他怎麼吃飯,他如何如廁。為什麼我們都能讀得如此津津有味,而不感到任何來自egoism的冒犯?多年之後,我慢慢明白,濛田在敘述他自己的時候,敘述的是一個人,而不是在為這個人辯護。像看待他人一樣公正、誠懇地看待自己。談論這個人的優點,缺陷,不偏好,不誇耀,弄明白。畢竟對於這個自我,沒有其他任何人比我們自己更熟悉。這就是為什麼整本書裏充斥著“對我來說”“我認為”“我跟彆人不一樣”,但是卻沒有任何冒犯和不適之感的原因
評分##很多觀點不能苟同。爭論的焦點是:知識分子是否應該對公眾進行最低限度的價值輸齣。項的態度是不應該,知識分子隻需要盡可能地用語言錶述並還原真實就好。價值可以從真實中生長齣來。但是這很危險。知識分子如果不提供價值,價值也不會從天而降或者破土而齣。這個黑洞會被更多不掌握理性工具的人填補。因為人類對價值虛無的恐懼要超越對一種壞價值的擔憂,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自己已有的價值體係充滿自信,他們不擔心它是壞的,而擔心它不存在。知識分子不去占領這個價值市場,這個市場也不可能從無序變得有序。在這一點上我贊同遠子,“客觀的描述在道德上反而是可疑的,區分正義與邪惡的明確結論當然伴隨危險,但知識分子恰恰要勇於應對、仔細辨析這種睏難,而不是簡簡單單把“審判權交給人民””。
評分##不客氣地說,在那些整書質量比較差的幾期《單讀》裏,吳琦的序往往始終是好看的;而在大量學術垃圾式的人文社科研究裏,項飆老師的作品也毫無疑問是好看的。這本書似乎遙遙迴應瞭這些“好看”的深層緣由:他們對這個時代和社會有一種鄉紳式的關切,一種去姿態化的親近和憂慮。這本書仿佛接續上瞭《走齣唯一真理觀》,一再證明瞭智識人之間求真式對話的深刻魅力。
評分##看許知遠對談時以為項飚的溫吞平和是治學需要養成的旁觀者視角,看瞭這本發現他是真的缺乏社會良心和洞察力
評分##2021-8-10打卡紀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