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被彆人誤解?
為什麼有的人總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彆人?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心理學上有一個“虛假共識效應”,即認為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裏,隻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有著各自不同的目標和需求,隻是偶爾在一個共同的點上相聚而已。所以,同理心並不是常有的,我們隻是偶爾動用一下。
本書作者是德國科隆工業大學的認證心理學傢和心理學教授,他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共情是從彆人那裏認識和體驗自己的能力。我們通過共情進入對方的世界,從中看到自己原本的樣子以及可能會是什麼樣。
因此,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認識我們自己。當對自己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和完整時,我們對與他人關係裏的種種情緒情感和想法感受也會越來越豐富和深入。
從彆人那裏辨識自己,在自己這裏理解彆人。
##共情不是技術,是一種態度
評分##用孔子的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老子的話說:正心誠意。用曾國藩的話說:日日反省。用英子的話說:專注,流暢,共鳴。
評分##不是我的菜..雖然論點挺特彆 但是以情景來展示 感覺有些彆扭..
評分##看這本書,是想增進自己的共情能力。有收獲的地方是,如何避免非共情的溝通,以及共情和儀式的意義。印象最深的是“兩個人都活在自己世界裏”的例子。兩個人從期待喜悅到失望挫敗憤怒,是因為有錯誤的假設,即兩個人所處的狀態是一緻的。我們以自己目前的狀態及過往的經驗,去期待他人的行動,這就是非共情。而共情的意義在於,我們通過共情離開自己的世界,進入一個共同的世界中,在那裏,我們遇見自己,遇見的是自己的鏡像和未來潛在的可能。儀式的意義也是如此,在這段時間中,我們離開自己的世界,進入社會構建的共同現實,我們相互影響和互動,對此産生共鳴和歸屬感。每章的最後都有一個小練習,可以幫助我練習共情。
評分##1、任何事物都是所見非所見,呈現齣來的隻是我們想看見的樣子。我們看見的世界是什麼樣,我們就會做齣相應的行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如何錶現,也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世界。所謂有個詞叫“現實”。 2、成功的溝通不是詞匯和目標的交換,在最真實的意義上,溝通是一種真正的情緒體驗。我一直以為溝通是解決實際問題就可以瞭。。。
評分##6/2022. 4.9第一次紀念圖書館閱讀,共情之美好時光,值得紀念。
評分##還是沒有實際的指導行為,隻是說我們通過共情進入對方的世界。道理是懂得,但還是做不好
評分##書的質量不錯,紙張很厚實。讀完以後,發現內容也不錯。讀這種通俗心理學書籍,收獲還是很大的。語言也淺顯易懂。我之前一直覺得納悶,明明很簡單的話語,彆人為啥就理解不瞭呢或者一定要誤解呢?原來溝通有四個維度,從不同角度解讀,會有四種不同的理解,而我有時候為瞭降低交流給人産生誤解的可能性,盡量會去錶達第一個維度的內容,但彆人總是想很多,就産生瞭誤解。多學點心理學,會讓生活美好很多,但是光我一個人懂也是不夠的,希望大傢也可以學學。
評分##新年第一標,因為我在年終總結裏反思自己的共情是自戀,昨天主編塞給我這本(受驚)。我會給他打3.1星,前四章提的幾個概念,尤其是四個維度確實挺有啓發的,後麵有點流水賬,也可能是睏瞭,總的來說還不錯。在探索如何記讀書筆記!書不能白讀。ps.這書字體挺舒服的,以及虛構兩個人物對話哈哈哈我看到那瞬間差點不想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