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作者有一个潜在的欧洲城市视角,因此在对比的角度中,进行了层次清晰、材料扎实的历史人类学描述。2022疫后阅读此书,一直代入当下处境——上海的“死亡”,这个复杂的问题失去了一些物理层面上的局限,却多了很多不得已的zz限制和圈囿的意识形态苦衷,这里面既有自我否思,也有“都市陷阱”,更有zz折叠。其中的历史阐释性和情感复杂性,具有更加深刻的历史价值,可惜/只是如何记述?这是一个难题。
评分##极为新颖的研究,近现代史正需要涉及此类问题,而不是拘泥于现今流行的报刊卫生等等的研究。做起来难度也不小,怕是只有上海专家安克强才能下手,全书虽有资料枯燥,但结论却总是意味深长的
评分##希望这本书出第二版的时候,我能帮忙润色一下译文。这一版的文本质量严重不合格。
评分##从会馆公所到商业化到政府统治再到商业化,不就是中国传统社会解体的展现么。“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评分##1,死亡社会史放在城市研究的框架内特别合适,城市化进程与丧葬习俗的矛盾,也意味着生死两个领域对土地的争夺;2,战争和现代墓地出现有关,但是因果关系很复杂(比如日军的河道管控);3,感受到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绵延的时间感:生者与死者之间并非一劳永逸阴阳两隔,寄柩、迁坟等现象意味着家属对逝亲负有更加长久的经济责任(并非仅是仪式),这本书展现的正是这样在同一个空间中不断重演的、活人与死人之间无法割断的交叉关系;4,富人大张旗鼓地去世,成为报纸上的个案,穷人悄声无息地、成群地死去,化作档案里模糊的数据,这是在社会记忆分配上的不平等。不是死亡的文化史,关注点在如何具体地安排死亡,厚实的社会史写作,材料和论述方法上都给同样取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架构。几个删减处译者加了标注,好评!
评分##选择新旧交替、权力错综的上海作为死亡社会史研究的地点,必然会有丰硕成果但也相当挑战。以上海为例,可窥上海以外的文化图景。对死亡的态度耐人寻味:妥善安葬既源自“敬”也是“畏”。资料很丰富但无奈地破碎,不得不佩服整理之耐心,遗憾的是翻译还欠晓畅,编校质量不高。
评分##从会馆公所到商业化到政府统治再到商业化,不就是中国传统社会解体的展现么。“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评分##草草翻过,主要看了一些感兴趣的&各章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实证,感觉不像海外中国学x
评分翻过一遍,可当资料用,分析并没有太出彩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