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关注书籍的获取与阅读、阅读偏好与出版甚至文学体裁之间的互动等问题。学习到了一些有趣的知识:比如说对阅读形式的焦虑古已有之,再如藏书票的产生与作用,又如文学纪念品与摘录的渊源等。总之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推荐热爱书籍与阅读的人一读。
评分##本书算不上一本严格的学术著作,应归类英国十八世纪的书籍使用概述。虽有启发,但这本书相比较于在中国的书籍史研究的意义,显然在英国18世纪社会研究的参考性上价值更大。之所以这么讲,一来在中国传统社会,书籍的社交性局限在精英士大夫阶层。二来现代中国书籍的大量印刷,以及教育的普及,以及替代性社交工具(例如电影)的出现,自然不能再如本书所示加以讨论。 当然,可以略加延长的是,传统中国通过藏书抄书所带来人际网络延展也许是一个话题。
评分##翻過家庭劇院部分。
评分##生动流畅,读书既是私人的,也是公共的。
评分##2021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让我们来年继续“以书会友”~~不过这书没有bibliography,看了眼libgen上的原版,也没有~所以有些很妙的书都在注释里,比如研究“哭泣文化史”啥的...
评分##翻過家庭劇院部分。
评分##阅读该书,我情不自禁地代入当下。尽管相距两三百年,很多情形、大致想法、基本活动仍然相似。比如,精要式的读书方式很普遍。集锦、精华、拾遗,被有趣地编排,或是收藏、陈列以供浏览。很多读者喜欢拆分售卖的书稿,一来便宜,二来快速了解。当时全社会出现了对各种俱乐部和其他组织化社交活动的狂热,阅读和讨论书籍也属于这类公共消遣。年轻人非常喜欢这类社团,俱乐部的组织运作及其提供的资源,促进了符合趣味的社交圈的形成,缔造了与他人联系、交往的机会。“对于分享式读书来说,应以非专家的姿态讨论知识。优雅地了解某个话题是一回事,粗俗地卖弄专业知识是另一回事。”这句话也很有同感。
评分##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关注书籍的获取与阅读、阅读偏好与出版甚至文学体裁之间的互动等问题。学习到了一些有趣的知识:比如说对阅读形式的焦虑古已有之,再如藏书票的产生与作用,又如文学纪念品与摘录的渊源等。总之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推荐热爱书籍与阅读的人一读。
评分##阅读史和书籍史的混合物,杂糅汇合了很多不同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