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前沿、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共由11篇文章组成。既收入了文化社会学领域部分领军人物的标志性研究作品,又不乏新近前沿学者基于经验考察的真知灼见。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去解剖各类社会现象,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与此同时,关于如何理解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事项,它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讨论。 本书适合社会学或文化研究领域的师生及研究者作为参考,也可供对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非常感谢几位的辛苦翻译……重读culture in action但和上次比还是没收获,上次已经是去年夏天因为暑校作业才读的……大概我智识上进步还是不大
评分##回过头来看,自己负责的两篇译文都是准确性多过流畅性。改掉一些英语表达应该会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只能说语言和智识能力都还不足以做到兼顾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评分##非常感谢几位的辛苦翻译……重读culture in action但和上次比还是没收获,上次已经是去年夏天因为暑校作业才读的……大概我智识上进步还是不大
评分##一个难能可贵的读本,值得珍藏。
评分##选文总体而言理论阐释多于案例研究。个人比较喜欢的是:1)评价/估社会学,这条路子很有启发性,尤其是在强调比较的中国,感觉它可以分析很多现象,例如top10大学的排名与组成、内卷背后的价值性判断扭曲;2)符像意识,国内新传学界近几年来十分注重物质性理论,试图打造堪比语言哲学的媒介哲学。结果亚历山大泼了盆冷水,说物质性不重要物质感才重要,太逗了;3)近距污染,这应该是全书所有文章中翻译得最好的一篇。论文本身就很有思辨性,而且举例也很贴近现实,在深入浅出之间就颠覆了传统理论,非常精彩;4)女性与身份/地位文化的生产,其中“戈夫曼式劳动”很有启发性,当然这一概念可能已经演变为情感劳动、审美劳动、数字劳动等。不过本书选文很驳杂,各方面都有,因此在阅读之前最好有相应知识积累,否则可能会有些阅读困难
评分##读得好累,有几篇真的不说人话。一头一尾两篇收获最多,一看作者其一又是兰道尔·柯林斯。
评分##读了三篇:行动中的文化这篇获益匪浅,给我最近理解梁启超思想提供了理论框架。近距污染与恐怖谷效应这篇非常有想象力,把恐怖谷效应扩展到政治领域的尝试很有意思。教育与文化这篇是一个综述,觉得理论讨论的深度浅了点。(补:听林垚在不合时宜关于取消文化的发言,讲到被取消的似乎总是不够进步的左派,突然联想到近距污染)
评分##回过头来看,自己负责的两篇译文都是准确性多过流畅性。改掉一些英语表达应该会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只能说语言和智识能力都还不足以做到兼顾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评分##说是新研究,也多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了,不过思路和方法倒是很不一样,尤其是第一部分讨论理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