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这部诗集展现了继《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这两本诗集后格丽克的写作风格和成就。
诗集包含24首诗,以奇异的想象、灵敏的观察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有关亲情、爱与创伤的故事,其中透露出诗人强大的思辨力和建立内心秩序的能力。
诗的主题大多是亲人的缺席、离去,未能对亲人投注足够关注的歉疚。除了诗人自身,格丽克还虚构出一个男性画家作为叙事者,借助这位画家的口吻讲述艺术创造和日常生活的关联。整部诗集的语调是清冷、低沉而富有智性的,更显示了“钻石般的冷光”的质地。
-----------
格丽克的新诗集,在散文性的段落和更加令人熟悉的对于家庭、丧失、时间变迁的抒情性探问之间切换,通过一种深刻的个人化的观察视角获得了电影般的叙事画面。她掌控着自己已知的东西,与之匹配的是她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轻松自如,使其诗歌打动人心、质地丰富。
——《波士顿环球报》
露易丝·格丽克写得越来越更好。我们当代最好的诗人之一。这些年来,她改变了审美策略,不再改写希腊罗马神话,而是发展出一种属于她自己的新的神谕般的语调。其效果是炫目而令人震撼的,扣人心弦、充满神秘,但和以前一样,通过一种充满情绪的简练措辞表达出来……在《忠贞之夜》中,格丽克的写作呈现出超越时间的品质,它发生在期待的边缘,等待着迷雾中显现某种启示,那广袤无边黑夜中的信号。她丰沛的思想、节制而忧伤的声音传递着破碎心灵的节奏:在寂静的荒芜中勇敢跳动。她是迷失了的朝圣者,无法确定她人生经历中这静止的小小凸起,究竟是峰顶还是平地。
——《威奇塔鹰报》(Wichita Eagle)
这本书唤起了被遗忘的过去的记忆,那原本在我脑中只是一团迷雾的记忆。它让我对当下的生活状况产生反思,并怀念我失去的东西。它刺痛了现实。
——Goodreads读者
一位敢于处理那些真正重大的概念和生命意义的美妙诗人。
——Amazon读者评论
##我读到的《忠贞之夜》是这样的感觉:生活的片段是触发思考的意象,故事就在跳跃的时间中左右徘徊。有时候,我站在内在时间意识的边缘——死亡,有时候我又像局外人,不知怎么来到了墓地,看着消逝的面孔,有些不知所措。好像是黑夜给了我安慰,困惑我的不再是那些具体而实在的场景,轻灵、混沌占据了我的思维,我又知觉到小时候的情景,孤独而安慰、沉寂而迷离。
评分##读完就知道她以多么澄澈的心去贴近、书写普通人。
评分##第一次读格丽克的诗。这本《忠贞之夜》给人的气息是迷雾黑夜中透着朦胧氤氲光亮。书名来自哥哥读的《忠贞骑士》(night和knight发音相同)。读着发现姨妈抚养哥哥和“我”长大(后来姨妈去世,哥哥远赴美国),而父母和姐姐早已死去。她在诗中用父母的视角跟自己对话,自责是否不够缅怀故去的亲人。曾经都是有形体的肉体,如今却成了没有形态的物质。在死亡和时间面前,心无法沉静下来。他渐渐发现黑夜给人安慰,隐约看到在枕套上蓝色黄色的帆船。事实上,灯塔并非安全港却仅是指引。很喜欢诗里喜欢等待月亮升起的那位老妇人。即便有些夜晚无法透过云层看月亮,但第二天晚上她还会重新开始和期待。感觉日子空虚或许是没能对他人感同身受。重新为痛苦赋予意义,也是为生活赋予意义。如果时间的本质是变化,一切不可能变成空无。一切皆非偶然。
评分##诗歌朴实沉静,有罗伯特•洛厄尔、普拉斯、安妮•塞克尔顿等自白派诗人的流脉。 语言简练,诗行精短,意象动人,情感细腻,擅长表达爱情、生育或死亡,对天堂与彼岸的描述渲染神秘的氛围。 这些诗歌肯定有诗人自身生活的影像,但它们不是自传,有些诗歌采用男性身份的视角来描述,有时也采用外部的审视者的观察,从现实角度切入文学创作论。格丽克否认它们是自传。 这些诗歌是表达共同或潜在的共同感受的方式。它们就像一把时间的钝刀,反反复复,永不停歇,不断切割渴望确定性和持久性的心灵。
评分##挺好的,改天读一下原版。
评分##格丽克用诗的语言锻造了一面镜子,悄无声息,直击命门。
评分##读完就知道她以多么澄澈的心去贴近、书写普通人。
评分##诗人缅怀亲人的老年式回望,有一种自持的清冽。诗人有意克制情感,总是以一种深居痛苦又互为疗药的姿态来书写,既疏离又亲密,既幽冷又温暖,仿佛透过云层看到的月亮,有局外人的远观,又有“普照众人”的那种哀怜。诗人远远透露出“死亡会抹平一切”的睿智勘破,但又无限流连于迷雾中的启示,深夜里如同灯塔般的守望
评分##冷静隔绝,说理性,叙事性,自我,说话缓慢悠长,有一种催眠般的腔调。造景大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