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兆光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開場白:“亞洲史研究的方法”課程要旨
第一單元:亞洲史/東部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問題:亞洲作為一個曆史世界,可能嗎?】
第一講 從“元寇/濛古襲來”事件說起
引言:同一個曆史事件,在不同的區域、角度和影響
一、“元寇/濛古襲來”的前前後後
二、“濛古襲來”及其對東北亞諸國的直接衝擊
三、“元寇”事件的曆史意義:世界史的開端?
第二講 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引言:不要畫地為牢:把中國放進亞洲
一、“亞洲”或“東部亞洲”,憑什麼成為一個曆史世界?
二、所謂亞洲或東部亞洲海域:它與歐洲的不同曆史與文明
三、近世的東部亞洲海域:幾個故事
四、超越國境:交錯與糾纏的區域史
第三講 亞洲/東部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引言:1990年以來曆史學的變化趨勢
一、仍然是曆史、考古與語言:亞洲史研究在中國
二、物品:物質文化史的途徑
三、人物:族群與文化融閤的曆史
四、書籍:圖書中的亞洲史
五、事件:涉及亞洲不同國傢的曆史事件研究
【討論:文獻、曆史和語言】
【建議閱讀論著】
第二單元:亞洲史的學術史: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與中國的亞洲史研究
【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學術史?亞洲研究與日本東洋學的興起】
第一講 從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到亞洲史研究
引言:趨嚮現代:明治以來的東洋學
一、何為東洋?明治大正時代日本對中國周邊之研究
二、“與歐人爭勝”:歐洲東方學之刺激
三、“有如國土”:明治大正時代日本的侵略野心與學術取嚮之關係
四、明治大正時代:東洋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日本學者
五、二十世紀中國曆史諸領域所受日本之影響
第二講 個案:近代東西學術中之南中國海及東南亞研究
引言:關於環南海或東南亞的曆史研究
一、東西學術史上的“南海”
二、法國東方學傢的南海研究:以費琅、馬司帛羅和伯希和為例
三、日本東洋學傢的南海研究:以藤田豐八和石田乾之助兩部著作為中心
四、東西學術影響下的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學界:以馮承鈞為例
五、“南海”:曆史課題與政治問題
六、有關南海的曆史文獻,以及《塞爾登地圖》
【討論:通嚮亞洲史或東部亞洲史的途徑】
【建議閱讀論著】
第三單元:環東海南海作為一個曆史世界:十五世紀以後的東部亞洲海域史
【問題:為什麼十五世紀之後,要談論“東部亞洲海域”?】
第一講 濛古時代以後:東部亞洲海域史的一個關鍵時代(1368—1420)
引言:曆史的“關鍵時期”
一、妥協:亞洲東部局勢的暫時穩定(1368—1405)
二、對峙:東部亞洲國際秩序的一段麯摺(1403—1419)
三、衝突:“應永外寇”或“己亥東徵”(1419)
四、再平衡:朝鮮通信使齣使日本(1419—1420年及以後)
五、小結:濛古時代之後的東部亞洲海域
第二講 十五至十九世紀的環東海南海海域
引言:從一部文獻與一幅地圖說起
一、“濛古時代”之後:東部亞洲海域成為一個曆史世界
二、海道超越瞭陸路:十五世紀後曆史重心從西北轉嚮東南
三、自西徂東:東部亞洲海域的秩序在十九世紀麵臨挑戰
四、小結:對“中央歐亞”與“東亞”概念的反省:重提環東海南海海域研究之必要
【討論:有關“東部亞洲海域”,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建議閱讀論著】
第四單元:域外有關近世東部亞洲的曆史文獻舉例
【問題:就算你研究中國史,是否中國史料就已足夠?】
第一講 攬鏡自鑒:為什麼要關注這些域外史料?
引言:為什麼有關中國的域外史料開始引起注意?
一、域外漢文史料的意義:舉幾個例子
二、域外漢文史料的意義(續):繼續舉例說明
三、為什麼中國學界對此關注不夠?
四、現代學術變化可能的又一波?
第二講 有關東部亞洲與中國的日本文獻舉例
引言:且嚮東瀛尋逸史?
一、《華夷變態》
二、《唐通事會所日錄》【附:《清俗紀聞》】
三、《通航一覽》
四、《善鄰國寶記》
五、《入明記》
【附說:明清中國有關日本的文獻舉例】
第三講 有關東亞與中國的朝鮮史料舉例
引言:最近的“鄰居”,最“漢”的文獻
一、《韓國文集叢刊》
二、《承政院日記》及《同文匯考》
三、《通文館誌》
【附說:明清中國有關朝鮮的文獻舉例】
第四講 有關朝鮮日本之間交往的通信使漢文文獻
引言:什麼是“通信使”?日朝之間的往來
一、朝鮮通信使的三類使命:修好睦鄰、刺探情報、吊喪慶賀
二、通信使的影響:東亞文化的交流
三、現存朝鮮通信使文獻:兩種叢刊與《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
第五講 有關琉球的漢文文獻
引言:十五、十六世紀亞洲東部海上貿易的中心
一、古琉球•琉球王國•納入日本:琉球曆史的簡介
二、《曆代寶案》
三、明清中國有關琉球曆史的文獻
四、注意朝鮮文獻中的琉球
第六講 有關越南與中國的漢文文獻舉例
引言:通過北寇敘述塑造認同:越南的曆史文獻
一、掙脫中原王朝的羈縻與控製:安南的獨立史
二、《大越史記全書》的曆史書寫
三、其他史料:碑銘以及北使或燕行文獻
【討論:從各種漢文文獻中看東亞的曆史】
課程總結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為“葛兆光講義係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後為博士生開設“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的講稿,經過十年以上的講述,並反復修訂增補後成書。

全書分為四單元十三講,從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東西方有關亞洲史的學術史,重點講到近世東部亞洲海域史的研究,並且詳細介紹近世環東部亞洲海域曆史的相關文獻。本書的重點,是通過案例討論亞洲史研究的途徑,也討論如何既把中國史放在亞洲史的大背景中,又從中國角度觀察周邊,進一步通過中國、東部亞洲海域、整個亞洲,理解曆史的交錯、聯係和融匯。每個單元都以“問題”開始,討論亞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討論”結尾,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最後給齣建議閱讀的論著目錄。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門針對研究生的曆史課,而且是有關區域史研究的方法論。

用戶評價

評分

##外文程度和知識體係成疑就敢寫這樣的書,而且主標題是亞洲史,副標題又是彆扭的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這中心能代錶整個亞洲?補充一句:在亞洲視野下研究中國是否很有新意?重視域外漢籍是這兩年纔有的觀念?研究中國隻懂漢文能行嗎?預感不好的書看瞭隻會更差。大佬名人的差彆僅在於圈子和腔調,你找不齣任何例外。原因很簡單,學問好的人從不以虛名浮利為目標,更不會在一知半解的領域發聲,畢竟這些都是學者的底綫;反之,尤其在當下的環境,很多事情隻有我們不敢想的嘍。

評分

##以史為鑒,很多自以為是特立獨行很酷的事,換個角度也許是個笑話還不自知。

評分

很有幸在去年趕上瞭這門課的末班車。本書並不追求一個覆蓋全亞洲的方法論,正如全球史並不一定要覆蓋全球。葛老師的這本書主要是給當下中國史的學生讀的,四個單元分彆提齣瞭四個呼籲:從亞洲的視野理解中國史、對中國周邊國傢曆史要有學術野心、打通東北亞史與東南亞史、充分利用周邊國傢漢文史料。可以說是從《宅茲中國》提齣“從周邊看中國”以來,從視野與方法上的集大成之作,後學大可以從中找齣許多可以做的題目來。要實踐葛老師的呼籲固然有睏難,尤其對學生來說。不過有人在書沒上市時便批評葛老師所謂“亞洲史”是空中樓閣,誰是信口開河自有公論。

評分

##盡管是麵嚮博士生的一門定位於亞洲史研究方法這樣既專且深的課程講義,但本書的齣版,對於大眾學術讀者或者廣義上的“讀書人”群體(王明珂語),至少有三個層麵的閱讀價值和意義——一是藉由對“亞洲”與“亞洲史”這對人人熟知的名詞與概念的詳細剖析,來講述日常概念裏名與實、能指與所指、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區分,啓迪心智。二是藉由對一項學術命題抽絲剝繭般的解讀、研究與文獻閱讀方法的指引,啓迪大傢如何做研究、如何進行學術閱讀,以及如何進行學術脈絡關聯,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指引。三是以互為他者的不同國度曆史文獻閱讀建議,教會大傢他者化的觀察眼光,以及資料互證、兼聽則明的研究視角,啓發大傢的學術研究自覺。綜上所述,本書的價值,就絕非僅限於亞洲史的研究者,而值得讓上述廣義層麵的群體共同開捲有益。

評分

##開拓視野,提升認知瞭,果然是大師作品

評分

##盡管是麵嚮博士生的一門定位於亞洲史研究方法這樣既專且深的課程講義,但本書的齣版,對於大眾學術讀者或者廣義上的“讀書人”群體(王明珂語),至少有三個層麵的閱讀價值和意義——一是藉由對“亞洲”與“亞洲史”這對人人熟知的名詞與概念的詳細剖析,來講述日常概念裏名與實、能指與所指、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區分,啓迪心智。二是藉由對一項學術命題抽絲剝繭般的解讀、研究與文獻閱讀方法的指引,啓迪大傢如何做研究、如何進行學術閱讀,以及如何進行學術脈絡關聯,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指引。三是以互為他者的不同國度曆史文獻閱讀建議,教會大傢他者化的觀察眼光,以及資料互證、兼聽則明的研究視角,啓發大傢的學術研究自覺。綜上所述,本書的價值,就絕非僅限於亞洲史的研究者,而值得讓上述廣義層麵的群體共同開捲有益。

評分

很有幸在去年趕上瞭這門課的末班車。本書並不追求一個覆蓋全亞洲的方法論,正如全球史並不一定要覆蓋全球。葛老師的這本書主要是給當下中國史的學生讀的,四個單元分彆提齣瞭四個呼籲:從亞洲的視野理解中國史、對中國周邊國傢曆史要有學術野心、打通東北亞史與東南亞史、充分利用周邊國傢漢文史料。可以說是從《宅茲中國》提齣“從周邊看中國”以來,從視野與方法上的集大成之作,後學大可以從中找齣許多可以做的題目來。要實踐葛老師的呼籲固然有睏難,尤其對學生來說。不過有人在書沒上市時便批評葛老師所謂“亞洲史”是空中樓閣,誰是信口開河自有公論。

評分

##外文程度和知識體係成疑就敢寫這樣的書,而且主標題是亞洲史,副標題又是彆扭的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這中心能代錶整個亞洲?補充一句:在亞洲視野下研究中國是否很有新意?重視域外漢籍是這兩年纔有的觀念?研究中國隻懂漢文能行嗎?預感不好的書看瞭隻會更差。大佬名人的差彆僅在於圈子和腔調,你找不齣任何例外。原因很簡單,學問好的人從不以虛名浮利為目標,更不會在一知半解的領域發聲,畢竟這些都是學者的底綫;反之,尤其在當下的環境,很多事情隻有我們不敢想的嘍。

評分

##條理清晰,舉重若輕,學識何等廣博,可得一見。第二單元梳理三種亞洲史的研究旨趣,尤為精彩。於有心者而言,書中可資啓發處俯拾皆是。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讀其講義亦想見其課堂,求學路上不能一睹葛先生授課,實乃人生一大憾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