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科学发现撼动了中世纪确凿无疑的权威,代表上帝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当众砍下头颅。人类得以立足于世界的那些确定性,消失了。精灵逃出了瓶子——如果人不再是神的孩子、神授君权之下的子民,那么何为人?“我”又是谁?本书回顾的,正是这段大概从十六世纪开始的、人类追寻自我的历史。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这部关于“我”的哲学史,被视作西方现代哲学的开端。四百年来,不同生存背景下的思想家得出五花八门的论断——人是机器,人具有自由意志,人因个性而存在,人是艺术家——直到尼采尖锐地指出“上帝之死”。然而,精灵逃出瓶子的后果才刚刚凸显。此后,萨特将人类扶上神的宝座,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海德格尔将人类推离世界中心,“诗意的栖居”;到福柯的时代,人类“如同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般被抹去,但是对于“何为人”的问题,答案依然是模糊的,结局终究是开放的。
不同于常见的哲学史或哲学教材,荷兰哲学家戈尔·格罗特以历史漫游者的心态,用轻松流畅的笔调,将这四百年间的思想流变娓娓道来。四百多幅插图和书中提到的众多绘画、建筑、音乐、电影、流行文化作品更是让读者看到,哲学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即使是墙上的一幅涂鸦,都可能是一个入口,人们或许会从中窥见,我们这些身处21世纪初的、自觉但不安的现代人,是如何变成今天这副模样的。
##排版很好,印刷很好,什么都很好,可是看不懂也没有用啊,再说了,大好的年华,何必把时间浪费在一本看不懂的书上。
评分##因为文学,以及它越来越细腻的叙事方式,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作为主体的自我体验也因此被赋予更为清晰的轮廓。主体不但能够认识自己,而且能在逐渐精确的自我阐释中得到发展。文学能让读者懂得自己是谁,在这一点上利科很喜欢引用普鲁斯特。他最钟爱的一段文字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结尾将写书比作建造教堂。普鲁斯特写道,至少在他的想象中,那些塑造了他个人的书籍,它们的作者就是这样工作的:就像是真正的大教堂建设者。不过,他也马上说明:“我对自己的作品实不敢抱任何奢望,要说考虑到将阅读我这部作品的人们、我的读者那更是言过其实。因为,我觉得,他们不是我的读者,而是他们自己的读者,我的书无非是像那种放大镜一类的东西,贡布雷的眼镜商递给顾客的那种玻璃镜片;因为有了我的书,我才能为读者提供阅读自我的方法。”
评分最近最爱的一本书,一直随身携带去了很多地方才读完。人类探索和定义自我,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考,也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回顾过去四百年哲学的流变,书中探讨了“何为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反思。
评分##太好看了 关于现代存在的哲学脉络梳理 谢谢
评分##还挺不错的
评分##认识自己,乃是最重要和复杂的事情,以自己心灵实体、自由意志、周围存在三位一体的解释为上…
评分##认识自己,乃是最重要和复杂的事情,以自己心灵实体、自由意志、周围存在三位一体的解释为上…
评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虽然还是看不太懂纯粹的哲学论述,但是关联到的政治、文化、艺术、文学等等,真的让我对哲学的抽象,以及抽象对现实具象的推动有了全新的理解,实在是受益匪浅~PS:这书的排版、设计是真的漂亮,爱不释手~
评分##排版很好,印刷很好,什么都很好,可是看不懂也没有用啊,再说了,大好的年华,何必把时间浪费在一本看不懂的书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