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公孫龍子(外三種)》,本書內容: 當“名”、“言”在老子、孔子、墨子那裏關聯著道傢、儒傢、墨傢之“道”臻於相當程度的自覺後,一批所謂“辯士”應運而生,他們被司馬遷父子稱作“名傢”,被劉嚮父子歸於“名傢者流”。他們獨立成傢,是因為把言談或辯難所涉及的思維形式及“名”、“言”性狀問題拓闢為一個有著特殊探討價值的領域。今次注譯《公孫龍子》,並將輯於《莊子·天下》的惠施“曆物之意”十題及真僞不無疑竇的《尹文子》、《鄧析子》一並注譯於後。
##從概念入手解釋,但概念從哪裏來的?
評分 評分##物體的屬性依托於物而存在;物體則必須經由物的屬性來認識;共性不同於個性,而個性便是共性在具體事物中的錶現;二者不可分離,這便是邏輯之本。名實混亂則君臣交爭,君臣交爭則號令不行,號令不行則是非不明,是非不明則政治黑暗;從而齣現名實不應,名不符實,實不應名的局麵。嗟呼!邏輯學自公孫、惠施後於諸夏勢微業已韆年;相比於道傢涵蓋的陰陽派,儒傢兼並的墨傢學,其被申韓術吸收而消解的名實關係實在令人不勝唏噓。如果可以一直沿襲的話,以井井有條之思路;涇渭分明之立場;明細微之要,窮毫末之變,想必今日之國人也許就能少一些戾氣,多一點理性吧。(最後收錄的尹文子與鄧析子篇目,內容頗有些老莊哲學遇上羅翔講座的感覺;不得不說道法名三傢本自同根生)
評分 評分##絕對心理學大師
評分 評分##初讀以為《白馬論》、《堅白論》皆是詭辯之術,當他拋齣“離也者,藏也”,討論的範圍已經從事物外在的“堅”與“白”深入到內在經驗的“離”與“藏”,錶層的辯術進入哲學範疇,《通變論》則從不同概念的結閤與變化入手,“苟不變,安可謂變?”在語言內部說明變化與不變的實質,《指物論》進一步討論人認知的物所指與概念,“指,非非指也;指與物非指也。”說明被名或概念指認的物已脫離原有的限定,最後的《名實論》通過“名”與“實”的區彆,對前麵幾篇論述進行瞭歸納,“其正者,正其所實也;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層層推進條理清晰。可惜古人沒有由此發展齣更廣闊的哲學理論。
評分 評分##諸子百傢,均“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公孫龍“審其名實,慎其所謂”纔堪稱“古之明王”;惠子“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尹文子“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進賢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鄧析子“目貴明,耳貴聰,心貴公。……則存於不為也。”名傢以資纔所長,尋亂世之名實,心係萬物蒼生,無愧於列士人、抱拳拳之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