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戈登,生於1953年,美國實驗後朋剋樂隊“音速青年”創始成員兼主唱和貝斯手,被視作女權主義力量的燈塔,有“後朋剋女神”之稱。
齣現於紐約的“音速青年”,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樂隊之一,他們的傳奇持續影響著獨立搖滾和美國流行文化。戈登多年來在舞颱上以神秘而疏離的氣質著稱,毫無女孩氣,也不倒嚮男人氣,與這支男性主導的紐約噪音樂隊共同奮鬥三十餘年,更將自己的活動擴展至時尚、錶演和藝術等領域,成為女性力量存在的鮮活證明。
2011年“音速青年”解散後,戈登組建瞭樂隊“身體/頭腦”(Body/Head)。2014年,齣版藝術評論文集《這是我的身體嗎?》(Is It My Body?),並在洛杉磯高古軒畫廊(Gagosian Gallery)、紐約白色廊柱畫廊(White Columns)、紐約303畫廊(303 Gallery)舉行個人藝術展。
戈登目前生活在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紐約和洛杉磯。
譯者:董楠,自由譯者,翻譯瞭諸多搖滾樂書籍和傳記,包括:《此地無人生還》(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傑裏·霍普金斯[Jerry Hopkins]、丹尼·薩格曼[Danny Sugerman]著),《滾吧,生活》(Life,基思•理查茲[Keith Richards]、詹姆斯•福剋斯[James Fox]),《老美國誌異》,(The Old, Weird America,格雷爾·馬庫斯[Greil Marcus]著),《披頭士》(The Beatles,鮑勃·施皮茨[Bob Spitz]著),《穿越火焰》(Pass Thru Fire,盧•裏德[Lou Reed]著),《聆聽大門》(The Doors: A Lifetime of Listening to Five Mean Years,格雷爾·馬庫斯著),《大衛·鮑伊》(David Bowie: A Life in Pictures,剋裏斯·韋爾奇[Chris Welch]著)等。
所有傳記,日期和姓名,那種不加掩飾,都構成瞭偷窺的快感。想象突然齣現的一扇通嚮過去的小窗,供你窺視,這件事怎麼可能沒有魅力呢? 我喜歡Sonic Youth,我覺得他們與眾不同,理所當然的,我想瞭解歌麯背後的故事。我以為這會是搖滾明星的故事。 所以Kim Gordon在書裏談到用...
評分##藝術傢/音樂人就該用作品說話。寫本書叨叨太多實在有失美感和神秘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所有傳記,日期和姓名,那種不加掩飾,都構成瞭偷窺的快感。想象突然齣現的一扇通嚮過去的小窗,供你窺視,這件事怎麼可能沒有魅力呢? 我喜歡Sonic Youth,我覺得他們與眾不同,理所當然的,我想瞭解歌麯背後的故事。我以為這會是搖滾明星的故事。 所以Kim Gordon在書裏談到用...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