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林(1818-1892),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傢,也是新功利主義(目的)法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不僅對西歐,而且對全世界都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鄭永流,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魯道夫·馮·耶林(1818—1892),十九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傢、新功利主義(目的)法學派的創始人。本書是他在1872年所做的一場有關“為權利而鬥爭”的報告的基礎上,修改和擴充完成的一部法學著作。在本書中,耶林指齣,所有的權利都麵臨著被侵犯、被抑製的危險,因為權利人主張的利益常常與否定其利益主張的他人的利益相對抗,所以權利的前提就在於時刻準備著去主張權利,要實現權利,就必須時刻準備著為權利而鬥爭。耶林在文中雄辯地批評瞭薩維尼所認為的“法的形成同語言的形成一樣,是在無意識之中,自發自然形成的,既無任何角逐,亦無任何鬥爭”這一觀點。本書可謂法律史上不朽的名著,它以深刻的思想鼓舞民眾的權利觀念和鬥爭意識。
##一嚮喜歡文字的自己,第一遍,我是將它作為文藝作品來讀的,實在是無法理解它為什麼會成為法學的經典名著。隻因為它的文字優美雋永,並充溢著理想主義的激情?隻因為遣詞造句的精美,使人心曠神怡?但研讀之後,就不這樣幼稚的認為瞭,其嚴密的邏輯和精深的法理分析,更使人如...
評分##一嚮喜歡文字的自己,第一遍,我是將它作為文藝作品來讀的,實在是無法理解它為什麼會成為法學的經典名著。隻因為它的文字優美雋永,並充溢著理想主義的激情?隻因為遣詞造句的精美,使人心曠神怡?但研讀之後,就不這樣幼稚的認為瞭,其嚴密的邏輯和精深的法理分析,更使人如...
評分##在王澤鑒《民法總論》裏讀瞭薩孟武譯文的節選,更有酣暢淋灕之感。
評分##縱觀中國曆史,“法”與“鬥爭”的關係並不如書中那樣鮮明,很難找到所謂的“法運動軌跡”——曆朝曆代侵害私權之事數不勝數,卻從未有過一場真正“為權利而鬥爭”的革命。大凡中國曆史上的革命,都不過是“農民起義”,如書中所言,“乃基於農民階層強烈的所有欲和猜忌心所引...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