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

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克里斯托弗·司徒博 著,邓安庆 译
图书标签:
  • 环境伦理
  • 发展伦理
  • 社会伦理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哲学
  • 伦理学
  • 环境问题
  • 发展问题
  • 社会责任
  • 生态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3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80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1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主要内容: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

目录

中译本导读:一种返本开新的环境伦理学
中文版前言
序言
德文版前言
缩写标记
1.导论
1.1 以惊异开始
1.2 问题:如何在一个失度的时代寻找尺度
1.3 三个实例
1.3.1 实例1:适度的航空交通
1.3.2 实例2:生物多样性的保存
1.3.3 实例3:全球气候协定
1.4 方法学
1.4.1 认识尺度的四个源泉
1.4.1.1 启示
1.4.1.2 理性
1.4.1.3 经验
1.4.1.4 共同体
1.4.2 历史中的圣灵
1.4.3 自然科学对环境伦理学的作用
1.4.4 学科交叉性作为通往整体的步骤
1.4.5 方法多元主义中的约束力
1.4.6 以6步法通达主题
1.5 概念
1.5.1 自然一环境一共同世界一受造界
1.5.2 生态学一生态伦理学一受造界伦理学
1.5.3 尺度——保持适度
1.5.4 德性一伦理一普世伦理

2.自然中“自然的”尺度
2.1 整体主义:从整体出发
2.1.1 大卫·玻姆
2.1.2 詹姆斯·依·洛夫洛克
2.1.3 克劳斯·米歇尔·迈尔一阿比希
2.1.4 互补性
2.1.5 结论
2.2 进化:动力学的尺度I
2.2.1 必然和自由
2.2.2 开放的系统
2.2.3 无可知目标的进化
2.2.4 不可逆性
2.2.5 进化伦理学
2.2.6 结论
2.3 生态系统:尺度的网络化
2.3.1 生物控制论
2.3.2 自组织
2.3.3 平衡
2.3.4 生物多样性
2.3.5 人的身体
2.3.6 结论
2.4 量和质:尺度大于量度
2.4.1 极限值
2.4.2 环境标准
2.4.3 能量和熵
2.4.4 人口增长
2.4.5 几点推论
2.5 综合的结论

3.伦理学史中的适度德性
3.1 希腊哲学
3.1.1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3.1.2 亚里士多德
3.2 《旧约》和《新约》
3.2.1 神的律法作为尺度
3.2.2 耶稣身上充满热情的爱
3.2.3 智慧传统中的德性
3.2.4 《使徒书信》中和保罗身上的适度品行
3.3 经院哲学和宗教改革
3.3.1 托马斯·封·阿奎那
3.3.2 宗教改革家们
3.3.2.1 马丁·路德
3.3.2.2 胡尔德利希·茨温利
3.3.2.3 约翰内斯·加尔文
3.4 17-18世纪
3.4.1 从清教主义到自然神学
3.4.2 亚当·斯密
3.4.3 伊曼努尔·康德
3.5 19-20世纪
3.5.1 弗里德里希·施菜尔马赫
3.5.2 弗里德里希·尼采
3.5.3 卡尔·巴特
3.5.4 莱昂哈特·拉加茨

4.当代伦理学中保持适度的伦理
4.1 创世神学
4.1.1 于尔根·莫尔特曼:上帝作为三位一体
4.1.2 克里斯蒂安·林克:世界作为受造界
4.1.3 陶各特·柯赫:肯定生命
4.1.4 约翰·B.柯布:过程神学
4.2 俗界伦理学
4.2.1 君特·阿尔特纳:广义的生物伦理学
4.2.2 汉斯·鲁:论证伦理学
4.2.3 沃尔夫冈-胡伯尔:自制
4.2.4 迪特玛尔·米特:新的德性
4.2.5 奥尔、伊尔刚、施利特:人类中心论
4.3 经济伦理学
4.3.1 阿尔图尔·里希:相关性
4.3.2 约里克·施皮格尔:人的尺度
4.4 女性主义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的解放神学
4.4.1 卡塔丽娜·哈尔克斯:妇女和自然
4.4.2 多萝缇·泽勒:爱与劳动
4.4.3 莱昂那多·波夫:穷人作为尺度
4.5 万物有灵论:马修·福克斯
4.6 普世基督教
4.6.1 普世基督教教会委员会GFS(正义、和平、生态保护)
4.6.2 宗教改革世界联盟:大自然的权利
4.6.3 东正教的环境伦理学:灵的生态学
4.7 世界宗教的普世伦理:尺度代替贪欲
4.8 哲学的环境伦理学
4.8.1 迪特·比恩巴赫:功利的最大化
4.8.2 汉斯·约纳斯:责任
4.8.3 保罗·泰勒:敬重所有的生命
4.8.4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自然自身的价值
4.8.5 格奥尔格·皮希特:尺度之为世界秩序
4.9 生态经济学:可持续的经济
4.9.1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企业家咨议会
4.9.2 戴利和科布的福利指数
4.10 中间总结:一种适度的普世伦理展望

5.基督教环境伦理学的适度伦理纲要
5.1 太初造物主的过度
5.2 上帝的提议:欢迎你来到世上作客
5.3 如何寻找尺度?
前12条客人守则纲要
5.3.1 与造物主上帝的关系
5.3.2 与宇宙基督的关系
5.3.3 与圣灵的关系
5.3.4 与众人的关系
5.3.5 与环境的关系:它们的尊严和权利
5.3.6 在上帝之国中和好的世界
5.3.7 游戏
5.3.8 赞美和节庆
5.3.9 忧虑和颤栗
5.3.10 神话和童话
5.3.11 生态的价格形态
5.3.12 相关性和互补性
5.4 存在哪些尺度?后12条客人守则纲要
5.4.1 持续发展
5.4.2 生态公正
5.4.3 通过自制而自由
5.4.4 为了人与环境的和平
5.4.5 造物主和受造物的美
5.4.6 多样化的生物多样性
5.4.7 苦难和死亡
5.4.8 新的时间一尺度
5.4.9 本地的和全球的生活空间
5.4.10 世界人口尺度
5.4.11 整体中的个体
5.4.12 权力和责任
6.展望:禁止的乐趣与伦理学的限度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从进化过程本身也不能让人看出目标来。布雷施的欧米伽原理最终也是一个模糊的密码。人们使用诸如平衡、混沌、灾难性的、健康的、高度的发展、生和死这些价值性的表述来描绘的进化现象,对于自然本身而言通常都是价值中立的。只有人的或形而上学的目的一价值规定才把自然搞成善的或恶的,所以进化论伦理学所描述的,是过去的和现今存在的东西,而只有从末世论的终点出发的创世伦理学,才言说将要存在的和应该来到的东西。
2.2.4 不可逆性
进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吗?许多生态问题具体地表现出这个问题:像臭氧层的破坏或者物种的消失这样的毁灭过程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能够被恢复的?或者说,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不可逆的进化之改变?种种影响不可逆的改变的行为都能作为无度的行为被否定吗?
不可逆性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生态保护和风景保护领域的原理叫作:“古董不可建造。”⑦城市生态系统10到50年就是古老的,牧草地要到250年、高原湿地要10000年、婆罗洲的原始森林要到8千万年才是古老的。150年以上的古老的生态系统,在它们被摧毁后都不可逆转地消失了,“实践上是不可替代的”,50-150年的生态系统处在“可被视为长期‘可造的’这个限度域之内”⑦。与之相应,能源形式也把这个限度域看做是不可再生的,像古化石能源的形成最长要在几百万年时间之内,因此早就超越了人的时间尺度。那么在这里,为修复某些自然破坏和自然变化,关于不可逆转的,或者说对于人是不可能的尺度,就是人的生命的时间限度。
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关于过程的可逆性或者不可逆性是同熵@和已经提到的开放系统的结构相联系的。从这种视野来看,可逆的变化就是,通过把路向单纯倒转过来倒退回去,而不是保持持续的变化。

前言/序言

我带着日益增长的紧张和诸多的赞同阅读了这部书稿。它涉及对进步的动力与环境责任之紧张关系的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对尺度和适度品行的探究构成该书的中心。全球的环境破坏,贫富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反映出现实的失度状态。在此处境中对尺度的探寻成为最紧迫的事情。
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
司徒博所选择和蕴涵的研究风格,保护了他免受任何独断的更好知识欲的影响,使他得在他的分析中同时驾驭着丰富的成果。在以上所说的那几章,他广泛地证明了一系列值得审核的尺度,从当代的自组织概念,经过《新约·圣经》的节制品德直到当代生物伦理学的标准。由不同的专业和世界观维度所代表的,不是封闭的世界伦理,而是既相互联系、也彼此渗透的广泛的尺度领域,是丰富多彩的经验和丰富的宝藏。在此意义上,司徒博确实撰写了一部跨学科的大作。
探寻生命之境: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多维视域 本书导言 在人类文明的宏伟叙事中,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界之间那错综复杂、且日益紧张的关系。从工业革命的辉煌鼎盛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人类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着地球的面貌。这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改变,更是深层次的哲学、伦理和存在论的危机。本书旨在跳脱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框架,深入探究当代生态伦理学如何以一种更为成熟、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人类在地球家园中的位置、责任与未来。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单纯的技术修补或政策调整,而在于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乃至存在方式的根本性重构。 第一部分:重思主体与客体——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断裂与连接 第一章:启蒙的遗产与自然藩篱的松动 本章追溯了西方哲学史上“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源流。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对理性主体的推崇,自然界逐渐被降格为可被认知、被计算、被利用的“对象”(Object)。我们将详细分析这种世界观如何为工业化和资源掠夺提供了理论支撑。然而,我们也考察了早期批判的声音,如卢梭对“自然人”的怀想,以及浪漫主义运动对自然美学价值的重新发现。这种遗产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早已埋下了自我反思的种子。 第二章:生态学的崛起与界限的模糊 二十世纪中叶,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成熟,对传统哲学观发起了直接挑战。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不仅仅是对农药危害的控诉,更是对人类“无知之能”的警示。本章聚焦于生态系统理论如何揭示相互依存性(Interconnectedness)的本质。我们将探讨非人类实体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主张,分析阿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Land Ethic)如何尝试将道德共同体扩展至土壤、水流、植物和动物,并评估其在伦理实践中的有效性与局限。 第三章:深层生态学与生命共同体的重建 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是生态伦理学中最具颠覆性的思潮之一。本章深入剖析阿恩·奈斯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强调“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的拓展。我们不仅仅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保护环境,而是将自身视为生态整体的一部分。讨论将围绕“生态平等主义”展开,审视其在应对现实社会结构不平等时的内在张力。同时,本书也将批判性地考察深层生态学在实践层面可能导致的“激进主义倾向”与社会公平问题的疏离。 第二部分:伦理的拓宽与实践的张力——多元视角下的生态正义 第四章:环境正义:边缘群体的呼声 环境问题并非平均分配的灾难,而是深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本章着重探讨“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理论基础,分析种族、阶级和地理位置如何决定了谁将承受污染、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的最严重后果。我们将引入受害者视角,考察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生态牺牲,以及本土社区在面对跨国企业掠夺时的抵抗叙事。环境伦理在此不再是纯粹的抽象思辨,而是直接指向权力结构和分配不公的政治行动。 第五章:代际公平与时间的伦理学 气候变化的核心难题之一是时间尺度的错位:当代人的行为,其最严重的后果却由遥远的未来世代承担。本章探讨“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的伦理要求。我们审视了关于未来人权利的哲学争论,以及我们对尚未存在的生命负有什么样的“保护义务”。这要求我们超越即时满足的诱惑,构建一种长远、审慎的“未来导向型伦理”。 第六章:动物伦理的深入:从权利到关系 动物伦理学的发展超越了早期的功利主义计算(如彼得·辛格的平等对待原则),更趋向于关注动物作为具有自身生命意义的个体。本章将分析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论,并引入关注动物主体性、感性经验和复杂社会行为的新兴视角。我们讨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将人类的道德关怀从物种边界扩展至感知生命,以及这种扩展对人类饮食、科学研究和野生动物管理带来的深刻变革。 第三部分:实践的转向与新范式的构建——通往可持续共存之路 第七章:技术伦理与环境工程的悖论 面对气候危机,技术进步被视为救赎的希望。本章对环境技术伦理进行审视,探讨如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基因编辑等高风险技术的伦理边界。我们剖析了“技术盲信”(Technological Solutionism)的风险,强调技术应用必须置于严格的伦理框架和公众参与之下。技术的介入,是延伸人类控制的工具,还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桥梁,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其目的与限制。 第八章:生态治理与全球合作的伦理基础 环境危机本质上是“公地悲剧”的全球化体现。本章转向全球治理的伦理维度,探讨跨国环境协定背后的道德义务与国家主权间的冲突。我们考察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伦理合理性,并分析了国际法和非政府组织在建立全球生态规范中的作用。有效治理依赖于相互信任和对共同命运的深刻认知。 第九章:慢生活与生态智慧:回归地方性实践 在对宏大理论和全球危机的反思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微观、地方的、可操作的伦理回归。我们考察了“慢生活”运动、地方主义(Localism)以及原住民的生态智慧(Indigenous Knowledge)。这些实践强调与具体环境的深度联结,倡导去中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消费主义的反思。真正的可持续性,可能并非源于一套完美的全球蓝图,而是根植于无数个体对“足量生活”的重新定义与实践。 结语:存在的谦卑与未来的契约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读者认识到,生态伦理学不是一种附加在社会学或经济学之上的修饰,而是我们理解人类在宇宙中有限位置的基础性框架。它要求一种存在的谦卑——承认我们并非自然的征服者,而是生态网络中脆弱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与未来世代签订一份新的“存在契约”,这份契约要求我们不仅为眼前的利益负责,更要对万物的生存状态负责。这趟探寻生命的旅程,是通向更有意义、更具韧性的人类未来的必经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给我一种莫名的期待,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环境的科普,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报告。我预设它会是一部充满思想碰撞的作品,将严谨的社会学分析与深刻的伦理学反思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设想作者会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环境问题和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各自的伦理立场。比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全球南方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时所面临的独特伦理挑战,以及发达国家在历史发展中所留下的环境债?它可能还会触及代际公平的伦理维度,讨论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模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审视那些看似“进步”的发展模式,是否真的符合更广泛的、更长远的社会福祉。或许,书中会提出一些关于“公正转型”的伦理框架,引导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确保社会公平。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是它希望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理解框架,让我们明白环境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和伦理信念之中。它应该能帮助我们跳出技术主义的藩篱,思考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乍一听,就充满了学理的深度和现实的关怀,仿佛是一扇通往理解我们所处时代复杂困境的大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它会深入剖析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张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科学数据或政策建议。我期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是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在潜移默化地驱动着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导致了当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回顾历史,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根植于某种不当伦理原则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我们做了什么”,更是关于“我们为何这么做”,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超越”。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工具,帮助读者审视自身的行为,理解个体选择背后所蕴含的伦理意涵。比如,它是否会讨论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或者基因技术发展与自然伦理之间的微妙平衡?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发一场关于“什么是好的发展”、“什么是对的生存方式”的深刻讨论,而非仅仅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它应该像一个温和但坚定的引路人,引导我们穿越迷雾,看见那些隐藏在环境危机背后的伦理症结,并为我们点亮一条通往更负责任、更可持续未来的道路。

评分

读到《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以及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种伦理失范。我期待这本书能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它可能不会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是否合理”。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看法以及对“发展”的定义。它或许会引用大量的哲学思想,来论证某种特定伦理观在环境问题上的合理性或局限性。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那些隐藏在政策制定和经济决策背后的伦理考量,以及这些考量如何影响着最终的环境结果。这本书可能会是一本“慢思考”的书,需要读者静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解构我们所处的困境,并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责任”的深刻讨论,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个体在社会系统中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它应该能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否真正符合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群体或某个时期的利益。

评分

《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这个题目,让我感觉这本书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试图将我们最关心的两个现实议题——环境和发展——置于伦理学的显微镜下进行细致解剖。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作者将通过大量跨学科的论证,来揭示那些看似纯粹的技术性或经济性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伦理困境。我期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释,为何我们对自然的征服欲和对经济增长的无止境追求,在伦理层面是站不住脚的。它或许会借鉴生态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等哲学流派的观点,来构建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伦理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在承认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性的同时,又避免其走向极端,对自然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它可能会探讨“环境正义”的伦理维度,分析那些最容易受到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影响的弱势群体,以及如何通过伦理原则来保障他们的权益。我期待这本书能启发我们对“可持续性”的更深层次理解,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要求,更是一种深刻的伦理承诺。它应该能帮助我们理解,真正的“发展”并非是对自然的掠夺,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让我充满了好奇,仿佛它将带领我深入探索人类社会在面对地球环境挑战时,所必须进行的那场深刻的、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的内省。我设想书中会跳出单纯的科学分析,而是去追溯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深层伦理根源。它或许会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的伦理假设,比如对无限增长的信奉,对自然资源的工具性看法,以及对人类主导地位的固执坚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个多维度的伦理图景,展示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哲学思想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解读和伦理立场。它可能还会探讨“责任”在不同尺度上的含义,从个体责任到集体责任,从当下责任到未来责任,以及这种责任的伦理基础是什么。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它不会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伦理问题的层层剖析,促使读者主动去寻求答案。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伦理代价,并积极构建一种更为公平、更为包容、更为可持续的社会伦理体系。它应该能让我们意识到,环境危机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灵魂的道德考验。

评分

很不错,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主要内容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我带着日益增长的紧张和诸多的赞同阅读了这部书稿。它涉及对进步的动力与环境责任之紧张关系的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对尺度和适度品行的探究构成该书的中心。全球的环境破坏,贫富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反映出现实的失度状态。在此处境中对尺度的探寻成为最紧迫的事情。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司徒博所选择和蕴涵的研究风格,保护了他免受任何独断的更好知识欲的影响,使他得在他的分析中同时驾驭着丰富的成果。在以上所说的那几章,他广泛地证明了一系列值得审核的尺度,从当代的自组织概念,经过新约·圣经的节制品德直到当代生物伦理学的标准。由不同的专业和世界观维度所代表的,不是封闭的世界伦理,而是既相互联系、也彼此渗透的广泛的尺度领域,是丰富多彩的经验和丰富的宝藏。在此意义上,司徒博确实撰写了一部跨学科的大作。从进化过程本身也不能让人看出目标来。布雷施的欧米伽原理最终也是一个模糊的密码。人们使用诸如

评分

希望仓库管理者善待书籍。封面擦伤太严重了。

评分

很不错,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主要内容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我带着日益增长的紧张和诸多的赞同阅读了这部书稿。它涉及对进步的动力与环境责任之紧张关系的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对尺度和适度品行的探究构成该书的中心。全球的环境破坏,贫富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反映出现实的失度状态。在此处境中对尺度的探寻成为最紧迫的事情。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司徒博所选择和蕴涵的研究风格,保护了他免受任何独断的更好知识欲的影响,使他得在他的分析中同时驾驭着丰富的成果。在以上所说的那几章,他广泛地证明了一系列值得审核的尺度,从当代的自组织概念,经过新约·圣经的节制品德直到当代生物伦理学的标准。由不同的专业和世界观维度所代表的,不是封闭的世界伦理,而是既相互联系、也彼此渗透的广泛的尺度领域,是丰富多彩的经验和丰富的宝藏。在此意义上,司徒博确实撰写了一部跨学科的大作。从进化过程本身也不能让人看出目标来。布雷施的欧米伽原理最终也是一个模糊的密码。人们使用诸如

评分

希望仓库管理者善待书籍。封面擦伤太严重了。

评分

非美国的环境伦理,较厚,似乎哲学角度探讨的。

评分

希望仓库管理者善待书籍。封面擦伤太严重了。

评分

很不错,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主要内容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我带着日益增长的紧张和诸多的赞同阅读了这部书稿。它涉及对进步的动力与环境责任之紧张关系的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对尺度和适度品行的探究构成该书的中心。全球的环境破坏,贫富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反映出现实的失度状态。在此处境中对尺度的探寻成为最紧迫的事情。当今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概念(等于造就未来的能力),也"呼唤着"尺度。这个概念的意思是只有对于一个把未来后代的福祉视作义务的人,才能看管好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以至永葆人类再生的潜力。但它反过来说也适用只有从更深层的原因出发,能够爱惜地保管好世上自然的人,才能够同时为后人、后代考虑。所以,这涉及对人的维度和自然之维度上的尺度的探寻。只有理解这两个维度,才使我们描绘为生态学的这个词汇的完全意义成为可能。司徒博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学概念的意义上,保护生态免受任何自然主义的伤害,同时也免受人类中心论的伤害。他的研究,鉴于他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是跨学科的和多元论的。问题史的那几章尤其让人受益,因为这几章是探究自然科学、伦理学史和当代伦理学中的尺度和适度品行。司徒博所选择和蕴涵的研究风格,保护了他免受任何独断的更好知识欲的影响,使他得在他的分析中同时驾驭着丰富的成果。在以上所说的那几章,他广泛地证明了一系列值得审核的尺度,从当代的自组织概念,经过新约·圣经的节制品德直到当代生物伦理学的标准。由不同的专业和世界观维度所代表的,不是封闭的世界伦理,而是既相互联系、也彼此渗透的广泛的尺度领域,是丰富多彩的经验和丰富的宝藏。在此意义上,司徒博确实撰写了一部跨学科的大作。从进化过程本身也不能让人看出目标来。布雷施的欧米伽原理最终也是一个模糊的密码。人们使用诸如

评分

好书,很好的书,应该好好读读

评分

很喜欢(瑞士)克里斯托弗·司徒博,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