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从就读高中开始笔耕不辍,创作并发表小说,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其文学才华初露端倪。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的《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散文,直到今天,还是赢得一片赞美之声。
这本集子精心挑选了几十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如《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游唐大招提寺》、《别加德满都》等,每一篇都是集中体现了先生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若借用日本的语汇来形容,季先生学识博大精深,可谓是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
季先生从十七岁便开始写作散文,至今已在散文的海洋里遨游了七十余载。散文是他在教学、研究、翻译的过程中,在近九十年的人生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恰如万泉河水,碧波干顷,清澈见底。其散文作品相继收入《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万泉集》《季羡林散文全编》等,共计二百余篇。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深厚的底蕴。他从小便钟情于古代散文,熟背《古文观止》,并膺服庄周、韩柳、欧苏等,大学及留德十年,又使他广泛吸纳了西方文学的精华。由于两千年中国散文土壤的滋润,再加上他对东西方散文艺术的借鉴、吸收,使季先生的作品臻于二十世纪中国一流散文之列。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人如其文。当你读完这本散文集后,或许会和我一样移步踱至北大朗润园,去欣赏季先生亲手撒下的由周一良先生命名的“季荷”。站在满池映日荷花前,宛若自己也变成了一柄荷叶,和成千上万片荷叶紧紧相捌,拥托着那朵最红最香的“季荷”。荷清香四溢,悠悠飘去……
内页插图
目录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三个小女孩
我的书斋
老猫
黄昏
正
寂寞
春色满寰中
黎明前的北京
晨趣
月是故乡明
爽朗的笑声
寻梦
梦萦水木清华
听诗
Wala
表的喜剧
重返哥廷根
《留德十年》节选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回到历史中去
天雨曼陀罗
游唐大招提寺
望雪山
别加德满都
登黄山记
在敦煌
富春江上
星光的海洋
登庐山
法门寺
枸杞树
马缨花
夹竹桃
槐花
怀念西府海棠
神奇的丝瓜
二月兰
清塘荷韵
以荷相传(代后记)
精彩书摘
我生平有一桩怪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偶然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两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我说这是一桩“怪事”,不是恰如其分吗?不说它是“怪事”,又能说它是什么呢?
大约在五十年代,当时老祖和德华还没有搬到北京来。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的家在南关佛山街。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走到我跟前,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仿佛有无限的乐趣。她妈喊她,她置之不理,勉强抱走,她就哭着奋力挣脱。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阒静幽雅。“北堂夏睡足”,一枕黄粱,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连忙抱起小东西,连声叫着“华华儿”。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有一年,老祖和德华来京小住,后来听同院的人说,在上着锁的西屋门前,天天有两个小动物在那里蹲守:一个是一只猫,一个是已经长到三四岁的华华。“可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华华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北京,不知道什么别离。天天去蹲守,她那天真稚嫩的心灵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望眼欲穿而不见伊人。她的失望,她的寂寞,大概她自己也说不出,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了。
上面是华华的故事,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学校领导陪我参观,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活泼、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最初她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爸爸妈妈分手时,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眷恋。
上面是吴双的故事,现在轮到未未了。未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姓贾。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学国文出身,刚强、正直、干练,是一个决不会阿谀奉承的硬汉子。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格与丈夫迥乎不同,多愁、善感、温柔、淳朴、感情充沛,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感情超过了需要。她不相信天底下还有坏人,她是个才女,写诗,写小说,在延边地区颇有点名气,研究的专业是美学、文艺理论与禅学,是一个极有前途的女青年学者。十年前,我在北大通过刘炬教授的介绍,认识了她。去年秋季她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重返北大,算是投到了我的门下。一年以来,学习十分勤奋。我对美学和禅学,虽然也看过一些书,并且有些想法和看法,写成了文章,但实际上是“野狐谈禅”,成不了正道的。蒙她不弃,从我受学,使得我经常觳觫不安,如芒刺在背。也许我那一些内行人决不会说的石破天惊的奇谈怪论,对她有了点用处?连这一点我也是没有自信的。
由于她母亲在北大学习,未未曾于寒假时来北大一次,她父亲也陪来了。第一次见面,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文宏说她是娇生惯养惯了,有点自我撒娇。但我看不像。总之,第一次见面,这个东北长白山下来的小女孩,对我成了个谜。我约了几位朋友,请她全家吃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的时候,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我身居师座,兼又老迈,文宏便从左边扶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说老实话,我虽老态龙钟,但却还不到非让人搀扶不行的地步;文宏这一番心意我却不能拒绝,索性倚老卖老,任她搀扶,倘若再递给我一个龙头拐杖,那就很有点旧戏台上佘太君或者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派头了。然而,正当我在心中暗暗觉得好笑的时候,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由它去吧!
前言/序言
书名: 季羡林散文精选(青少年文库) 内容简介: 在这本《季羡林散文精选(青少年文库)》中,我们精心遴选了季羡林先生笔下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散文篇章,旨在为广大青少年读者献上一场文学的盛宴,一次思想的启迪。季羡林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师,其文风朴实深邃,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刻洞察与赤子情怀。本书精选的篇目,不仅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更传递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温暖。 本书共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多个时期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先生在学术研究、人生感悟、文化思考、童年回忆等多个维度的精彩表达。我们力求通过这些精选的篇章,带领青少年读者走近一位真实、立体、鲜活的季羡林。他不仅仅是学高八斗的学者,更是热爱生活、珍视友情、关注人性的智者。 一、 对人生的洞察与感悟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常常以一种平和而深沉的姿态,探讨人生的本质与意义。在《怀念梁启超》等篇章中,他追忆了与前辈学者的交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师长风范的敬仰,以及对学术人生道路的思考。他通过讲述他人的故事,折射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学术的追求、精神的传承、人性的光辉,这些才是构成人生厚重底色的基石。 《论“失”》等文章,更是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智慧,解读“失”与“得”的辩证关系,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加豁达和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告诉我们,失去有时也是一种获得,而真正的拥有,在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富足。这种对人生苦乐的辩证思考,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 对文化的深度思考与热爱 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东方学研究者,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在《我的童年》等回忆性散文中,他描绘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土人情,勾勒出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故土的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他并没有将文化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生活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将其精神内核传递给读者。 《牛鬼蛇神》等篇章,则展现了先生在动荡年代中的坚守与思考。他以一位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历史的片段,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遭受摧残的痛心。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他对文化的信心和热爱也未曾动摇。这种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与文化命运的交织,极具历史厚重感,也让青少年读者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可贵。 三、 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节的捕捉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绝非仅仅是高深的理论探讨,更是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生动描绘。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捕捉趣味。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春》中对万物复苏的细腻描摹,还是对日常琐事的记述,如《讲故事》中对童年趣事的娓娓道来,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温情。 他笔下的动物,如《母犬》中的那只小狗,更是寄托了他对生命情感的理解。他能从一个动物的视角,体悟到生命的本能、情感的真挚。这种将目光投向自然万物,以平等之心去关照生命,是其博爱情怀的体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真挚情感的抒发,能够帮助青少年读者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 四、 语言风格:朴实、幽默、深邃 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无穷的韵味。阅读他的散文,仿佛与一位慈祥的长者促膝而谈,听他讲述人生的智慧和岁月的沧桑。 同时,季先生的散文中常带有幽默感,这使得他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青少年读者所接受。即使是探讨深刻的哲学命题,他也能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将其化解,化繁为简。 然而,朴实和幽默之下,是先生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学识。他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字都恰如其分。这种将深刻思想融入浅显文字的功力,是其文风的独特魅力所在。 本书价值与阅读建议 《季羡林散文精选(青少年文库)》的出版,旨在将季羡林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更加贴近青少年读者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散文,能够: 启迪思想: 引导青少年读者思考人生意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滋养心灵: 传递温暖、善良、豁达的人生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传承文化: 激发青少年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提升文学素养: 学习大师的遣词造句,领略汉语之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书的选篇兼顾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力求让青少年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滋养。我们鼓励青少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季先生的感悟,去理解他对人生、对文化、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可以将书中触动心灵的段落摘抄下来,时常品味;可以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阅读心得,碰撞思想的火花。 这本文集,是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珍贵馈赠,也是一份献给青少年读者的精神食粮。我们相信,在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的过程中,每一位年轻的心灵都将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升华。它们将伴随读者成长,成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一同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世界,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温暖,汲取那份滋养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