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一个聪明人。
内容简介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中告诉我们,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思维倾向、思维脉络、思维策略、思维习惯等。
思维方式对于教师太重要了。
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可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是主观地幻想单一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著有《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走进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难题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孩子,我们一路同行》等10余部。应邀为学校、家长作报告百余场。
目录
上篇
迷信管理
案例1 王老师轻视了管理在教育当中的作用
案例2 班主任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案例3 图书角里的“阅读花”
案例4 说被欺负,不愿上学
案例5 早恋走火入魔
迷信“师严”
……
迷信说教
迷信师爱
迷信“信任”
迷信“集体力量”
应激反应
偏颇
越位
认错主义
不妥协主义
完美主义
溺爱主义
细节主义
下游教育
自我中心
泛道德化
态度挂帅
与现象搏斗
全线出击
草木皆兵
急于求成
因小失大
过分自责
复制思维
固化思维
简化思维
整体思维
封闭思维
短线思维
叙事思维
外因思维
漂浮思维
非逻辑思维
伪思维训练
下篇
涵养科学精神
全面了解情况
追问“为什么”
提出假设
反驳
知已知彼
应对疑难问题
提高专业水平
精彩书摘
迷信管理 迷信管理、以管理压倒教育甚至代替教育,是教育界司空见惯的工作思 路,危害很大。 我给校长或教师讲课,谈到管理与教育的关系,常常引起争论。我说对 方的思路是迷信管理,对方则说我的思路是轻视管理。要分辨其中是非,关 键是如何评估教育现状。就我所见到的情况,目前中小学领导极少有轻视管 理的,大家都在比赛“向管理要效益”,校长日益官员化。官者,管也。“ 官”字与“管”字读音如此接近,说明我们的祖先可能早就看穿此事了。 愚以为,“轻视管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成为教育的主要危 险,现在的主要危险显然是迷信管理。故此,为了提升教育,对“迷信管理 ”的反思,就成了当务之急。 【案例1】王老师轻视了管理在教育当中的作用 刚买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看了一些后模糊地感觉,王 老师也没能避免许多脱离一线的专家的通病——轻视了管理在教育当中的作 用。 虽然说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教育,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秩序是教育 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40多人乱糟糟的环境下,身为教师还有这样 的机会去对个案进行“研究”。 然而,似乎王老师对教师的管理措施多少有些偏见,实在让鄙人不能赞 同。 比如说那个上课看课外书该不该收缴的事。王老师认为有的该收有的不 该收。这种想法实在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如果一个教师这么做了,就违 背了最起码的公正原则。 先“管住”整体,再“研究”个性,最终实现“转化”个别。这,对我 们一线教师来说才是比较现实的。 ——k12教育教学论坛袁步华 教育与管理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越是纯粹的教育,管理色彩越淡。不信你去看《论语》,那里有多少管 理?不就是师生交流吗?做孔子的学生很爽,不会天天被“管”的,因为他 是教育家,不是教书的“官”和“警察”。你再去看看鲁迅先生《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私塾先生。他有多少管理?他也没有多少管理,老先 生只是在指导学生读书。 管理色彩陡然增加,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是为了批量生产劳动力而 兴办学校之后才出现的事情。学校的管理模式,有不少是从工厂迁移过来的 。人多了,不管会乱;标准化生产,用管理办法确买有效。 可见,教育增加管理色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一种异化 和退步。社会再向前发展,教育就会逐渐回归真正的教育,管理色彩会逐渐 淡化。将来班级人数肯定要逐渐减少,分层次的个性化的教学肯定会逐渐增 加,教师动不动就像官员一样“领导”学生的现象会逐渐淡化,而师生之间 的平等交流将逐渐增加。总而言之,未来我们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孔子 与其弟子那样的交流式教育(注意,绝不是完全复古)。 可惜,我们有很多校长、教师却不晓得这样的大趋势,他们还在那里用 不恰当的方式继续强化管理,这是违反教育发展方向的。君不见中小学、教 育界满眼都是管理者吗?有几个教育家?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衡,早就已经够 刺眼的了,难道我们还要让它继续倾斜?已经倾斜成陡坡了。许多人的教育 观念正在顺着陡坡下滑。 一定会有人用“面对现实”为盲目强化管理辩护。我的回答是,教育不 能只面对现实,它更要面向未来。再说,现实情况也在不断提醒我们,强化 管理的路已经走到尽头了。不是连“军事化管理”的办法都抬出来了吗?还 要往哪儿严?真正面对现实的人,首先应该面对自己的失误,面对自己思路 的僵硬与不合时宜。 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 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 ,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 么是教育。 这样说太抽象了,我们举个例子。 看袁老师的话: “比如说那个上课看课卟书该不该收缴的事。王老师认为有的该收有的 不该收。这种想法实在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如果一个教师这么做了,就 违背了最起码的公正原则。” 我做教师的时候,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我就尽量不没收 。我一般是提醒他一下,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我 再提醒。到第三次,我会把书收来,放到讲台上,但是下课我就会还给他。 我说说我这样做的理由。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 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我上来就没收了他的书,这当然很爽快,管理效 果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我采取提醒的办法,就 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我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 法不是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上级并没有明文规定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教师必须没收,这是可以由老师 l临机处理的事情,再说书的所有权是人家学生的,教师也不可随便放在自 己这里不还。一刀切的没收并不公平。 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自我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 式主义。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得越严,自觉性就越没有 用武之地,渐渐地,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你自 己满意,那我立刻让你满意不就行了吗?至于你不在的时候,那就完全是另 一回事了。P3-6
前言/序言
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思维倾向、思维脉络、思维策略、思维习惯等。
思维方式对于教师太重要了。
比如,“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是教师中很流行的说法,它说出了一个常见的事实——问题学生可能破坏班风。
可是,我看到这句俗语的时候,脑子里几乎同时(注意,几乎同时)就跳出了另一句意思与其相反的俗语——“火大无湿柴”。这句俗语也说出了班级建设中一个常见的事实——好的班风能转变问题生。
那么到底哪一句是真理呢?都是,也都不是,要看具体情况。
而我所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教师们在谈问题生的破坏作用的时候,就引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在赞扬集体舆论的巨大作用的时候,却很少提到“火大无湿柴”这句话。也就是说,问题生与班风本是相互影响的,这是一个双向的复杂过程,而教师们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这叫单向思维。
同样的例子还可以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也是教师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比如说一个好学生忽然和某问题生交往增加,教师就提醒这个好学生:“你小心学坏(近墨者黑)。”教师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这位好学生可能使那位问题生“近朱者赤”呢?很奇怪,他绝不往这个方向想。又比如说某老师忽然想帮助某个问题生进步,他就安排一位“立场坚定”的好学生和他同桌,然后告诉他,“你一定要向同桌学习(近朱者赤)”。教师也不想想,万一这位“朱者”被“墨者”“黑”化了,可如何是好?
再比如,有些老师听说“赏识教育”很神奇,就一厢情愿地想能把学生个个“夸”成人才,结果难免大失所望;另一些老师听说“挫折教育”很重要,于是就盲目给学生设置障碍,或者盲目批评,一厢情愿地想把学生个个“压”成人才,结果常常是发现学生被“压”成了“炸弹”。还有的老师先后迷信这两种教育思路,结果发现都不灵,终于绝望了。奇怪的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把这两种各有一定道理的思路同时放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整合,融会贯通。
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可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只是主观地幻想单一的可能性。
多数教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假设多种可能性,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
我说过,我看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句俗语的时候,脑子里几乎同时就跳出了另一句意思与其相反的俗语——“火大无湿柴”。我这是在反驳自己。这样同时面对两种对立的看法,就很自然逼出一个新的问题:在何种情况下“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在何种情况下,“火大无湿柴”呢?于是我的思考才真正深入了一步。没有这种矛盾的思考,我的思想将永远停留在两种对立说法“平行而不相交”的状态。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只不过是两个“说辞”,用哪个对我的眼前目的有利就拿起来用,用完就扔掉,其实哪句话我也没细琢磨,我在班风与问题生的关系问题上,认识水平没有丝毫提高。
恕我直言,这可能就是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思维状态。
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客观世界的研究(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和主观世界的研究(教师的自我认识)。应该说我们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个方面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恨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有一个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愚以为这个口号深入人心之日,才是教育走向科学之时。本书的宗旨就是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和老师们一起学会“认识自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比了解学生还重要。
我喜欢通过案例讨论问题。本书就是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的。
本书分两部分。上篇主要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研讨和推荐我认为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重在“立”。
案例都是网上选来的,几乎都来自“教育在线”和“k12教育教学论坛”两个网站中我的专栏,文中案例后的点评均为我的一点浅见,与老师们讨论。到我的专栏来咨询或讨论问题的老师很多,光是“k12教育教学论坛”上“王晓春交流平台”一栏的点击率,一年来就已经突破了10万。这样我就能见到很多最新的典型案例。我要因此感谢所有这些网友。
为了节约读者时间,我行引用的案例,收入本书时,多数做了精简,就不一一说明了。
教师思维方式问题,我见到的研究不多。这是一种尝试,难免有很多缺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王晓春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