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方面的课堂实录,大致按年段顺序排列。靳家彦、杨再隋、高林生等名家点评。语文教师品读这些课例,可以迅速提升教学能力。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阅读教学卷》收录了于永正老师关于阅读教学的十余个经典课堂教学实录,涵盖了各种文体。这些课堂实录集中体现了于永正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能从中体会作者对教学文本的灵活处理、对课堂生成的高超引导、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细致关注,体会作者“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智慧的教育理念和作为教师的人文情怀,从而总结出优秀语文教师上好课的能力和素质。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我很喜欢听于永正老师的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是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简直神了!
其间的奥秘何在呢?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会向你娓娓道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研究所所长 张 庆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
——江苏凤凰母语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孙景华
于永正老师的课能令我的心安静下来,让我赞叹再三。在漫不经心处,我看出他的一片匠心;在大开大合的格局中,有温婉的细腻让人感动;在平实的对话里,有一种沉色素朴的随喜之音。我想要从思想的、艺术的、学科的、心理的维度去剖析,却发现那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的课是浑然天成的。
——全国劳动模范、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崧舟
于永正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另一个是“做”。
所谓“悟”,就是他用心思考,求得明白;所谓“做”,就是他一直在努力。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管。没有“悟”和“做”,于永正怎么能成为跨世纪名师?您若用心去“悟”,用力去“做”,也能成为未来的名师。
——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著名特级教师
高林生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1.《草》教学实录和评析
2.《狐狸和乌鸦》教学实录和评析
3.《狐假虎威》教学实录和评析
4.《梅兰芳学艺》教学实录和评析
5.《惊弓之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6.《翠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7.《给予树》教学实录和评析
8.《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实录和评析
9.《庐山的云雾》教学实录和评析
10.《全神贯注》教学实录和评析
11.《燕子》教学实录和评析
12.《“番茄太阳”》教学实录和评析
13.《珍珠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14.《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实录和评析
15.《新型玻璃》教学实录和评析
16.《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和评析
17.《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和评析
18.《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和评析
19.《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和评析
20.《白杨》教学实录和评析
21.《望月》教学实录和评析
22.《月光曲》教学实录和评析
2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和评析
24.《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实录和评析
25.《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和评析
26.《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和评析
27.《爱如茉莉》教学实录和评析
28.《卜算子·咏梅》教学实录和评析
后记
人生留痕
——写在前面的话
一
小时候想当画家。邻居家有四幅郑板桥画的竹、兰、菊、梅,每年春节才舍得挂出来,挂到正月十五,就收起来了。听着大人的品评,羡慕得不得了,心想,长大了,我也要当画家。于是天天画画儿,常常画得天昏地暗,废寝忘食。
读初中一年级时,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又想长大了当作家。读了神童作家刘绍棠写的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坚定了当作家的信念,而且不一定等“长大”了。于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
“文革”彻底粉碎了我的“作家梦”。但改革开放后,它“死灰复燃”,我继续操笔为文,只是不写小说、散文之类,而改写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心想,写什么不行,只要文章能见诸报端就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 年第12 期《江苏教育》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同年同月,《徐州日报》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没脑子的人》。我把《选材与命题》的用稿通知书在衣兜里整整揣了一个星期,逢人便掏给人家看。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经常开玩笑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是的,写,让我读书有了动力——看看人家是怎样看待教育、教学的?人家是怎样做的?人家是怎样研究学生的?人家又是怎样写的?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
总之,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了,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这样,至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对得起教育我,并寄希望于我的老师。14 岁那年(1955 年),徐州京剧团招收文武场学员(即乐队学员,包括操琴、打锣鼓的),我独自一人,提了把胡琴去应试。没考上。但我对京戏、拉琴的兴趣丝毫未减。到了晚年,才体会到这一习惯给我带来的好处。对我来说,收获习惯,比收获“琴师”、“名角”真的更重要。
二
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没有拾人牙慧,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他(她)说得对,引起了我的共鸣,或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而已。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把工作做好,课上好,否则写什么?还要会思考、会感受,少了这一条也不行。没有“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就不会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就概括不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育的理论是古老的理论。我只不过是用孔子、苏格拉底等中外教育家的理论演绎自己的故事罢了。我很卖力,很勤奋,因为我总想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能愧对学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
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由此,我有了许多故事和体悟;于是,写的习惯让我把它们形诸于文字;于是,有了这一套书。亲爱的读者,其实,我的“教学实录”,也是我和学生书写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不信,你们读读看。
好文章的确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恕我也使用了“张力”这个费解的词),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三
这套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2. 对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3. 忆师友与对人生的感悟等。
本人从教五十多年,主要教的是语文学科,所以有关语文教育的,占的篇幅最多。除了有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语文教育实践——课堂教学实录。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我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我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法。同时,如我刚才所说,也是故事。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刚写好的,本书是我对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封笔”之作了。我很用心写它;写好了,也很喜欢它。和其他五本比起来,我自认为,它也是“压卷”之作。因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个别文字和课例,难免与其他几本书有相似或重复之处。
四
有一次,我的一位徒弟写了一篇题为《你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吗》的文章,请我提提意见。一看题目,我就问:“你是质问我吗?——这个题目我读了有点不舒服。我想,任何一位读者读了都会有同感。”接着,我对这位徒弟说,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即使是让读者消遣,那也一定得给读者带去一抹阳光,一缕春风,让人心情放松,甚至博得读者开心一笑。如果文章写出来自己都觉得没多大意思,我绝不投寄给报刊社,不能无端地耗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只有自己觉得有点味道,甚至把自己感动了,才小心地投寄出去。有时,把写好的稿子先请你师母“审阅”。她读后脸上若有笑意,便有门儿;若眉头锁起,评价时吞吞吐吐,我就会把它丢进纸篓,或者打入“冷宫”,以后再加工。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曾说过,既然我们的语汇中有“可是”、“但是”,就不一定用“然而”。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因此,话说得越明白越好。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即使对某些人、某些问题、某些现象有看法,在言辞上也要把握好分寸。
我的这位徒弟对我的话表示赞同,连声说:“记住了!”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
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去践行。至于做得怎么样,就有待于读者去评价了。
五
吴法源先生早就想为我出一套教育文集,为此,他费了不少心血。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法源先生的抬举,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朋友们!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阅读教学卷》这本书,让我对“阅读教学”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可能过于拘泥于“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教”和“教出什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一种对阅读本质的深刻洞察。他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阅读技巧,更是引导他们去体验阅读带来的乐趣,去品味语言的魅力,去滋养心灵。书中的一些片段,学生们因为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含义而发出的惊喜感叹,或是因为接触到优美的文字而产生的共鸣,都让我深深触动。这让我明白,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匠心”。那种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打磨,对每一个学生的耐心关注,都体现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和人文情怀。我从中学习到,如何去营造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如何去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阅读教学卷》早就名声在外了,我一直想找机会好好拜读一下。终于,在一个闲适的周末,我捧起了这本书。翻开扉页,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入的教育探索之旅。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一直有些停留在“讲课本、讲知识点”的层面,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够生动,也不够能真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于永正老师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他的课堂,想必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独特的魅力。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誉为经典的课堂瞬间,了解他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如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甚至爱上阅读。我很好奇,在那些具体的教学场景里,他是如何处理教材的,如何与学生互动,又有哪些出人意料的教学设计?尤其是阅读教学,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功力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和启发,让我看到阅读教学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也许,它能让我重新思考“阅读”这件事本身,以及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如何去“教”阅读。
评分《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阅读教学卷》不仅仅是一本教学参考书,更像是一本教育的“武功秘籍”。我之前一直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掌握大量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将其传授给学生。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核心在于“育人”。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他不是在“教”学生如何阅读,而是在“引领”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美,去理解文本的内涵,去发展独立的思考能力。我注意到,在很多教学片段中,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我想,这正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瓶颈——如何将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让我看到了如何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课堂上实现“育才”的目标。我从中领悟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心灵的触动和潜能的激发。
评分反复翻阅《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阅读教学卷》,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实”。它不是空泛的理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扎根于真实课堂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于老师的课堂,充满了灵活性和创造性。他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我尤其欣赏他在处理教材中的“疑难点”时,那种化繁为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他能够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最需要的就是这样接地气的经验分享。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娓娓道来他的教学故事,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获得宝贵的启示。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如何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以及如何将那些看似“普通”的课文,教出“不普通”的效果。
评分读了《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1:阅读教学卷》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于永正老师对于阅读教学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课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于老师在处理一些看似平淡的课文时,总能挖掘出其中不为人知的“宝藏”。他不是简单地讲解字词,也不是生硬地灌输思想,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我看到他在课堂上,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甚至不怕犯错。这种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这才是让阅读教学活起来的秘诀。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学生们在课堂上时而蹙眉思索,时而豁然开朗的表情,以及他们争相发言的场景,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这让我明白,好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的表演,更是师生之间一场精彩的对话。我从中学习到,如何去设计更有层次的问题,如何去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如何去将枯燥的文本变得鲜活有趣,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享受阅读的乐趣。
评分《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2: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收录了于永正老师关于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卷的十余个课堂教学实录。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际的重点,能否很好地驾驭这两个学习领域的教学,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2: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详细展示了于永正老师在上述两个学习领域具体是如何开展教学的,语文教师能从中体会作者精湛的教学艺术,借鉴于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诸多技巧方法等,并得到诸多启发。
评分教语文的宝典,买来看一下,对工作有帮助。
评分正版书,质量挺好,内容丰富
评分买了一整套,很好,希望有用。。。。
评分买了一整套,很好,希望有用。。。
评分翻开就有一股亲切的味道,迫不及待了
评分活动买的,价格实惠,质量不错,值得信赖!
评分是我喜欢的纸张,看着就想读!
评分喜欢于老师的书,真诚实用,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