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纽约占根海姆美术馆视觉艺术展参观人数的展览:2008蔡国强火型回顾展“我想要相信”。
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赴日留学,1995年移居纽约至今。
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受瞩目和具备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现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尤擅以火药创作作品,对西方艺术世界产生巨大冲击力,西方媒体称之为“蔡国强旋风”。
蔡国强的艺术足迹几乎遍及所有国际大展以及著名的艺术宫殿,主要火药草图及大型装置作品也为众多优秀美术馆长久收藏。曾获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奖(1999)、美国欧柏特艺术奖(2001)以及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9)等,连续多年被英国专家艺术杂志A,IRevieu,评为世界艺术界有影响力的一百位艺术家之一。
蔡国强曾受邀主持国内多项大型庆典的视觉及焰火设计,包括200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艺术演出及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焰火庆典,其中为奥运会所作的“大脚印”创意令人尤为印象深刻。
内容简介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内容简介:关于风水:一个人若选择相信风水,那么在相信风水的同时,等于他选择相信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的存在。总体上我比较信仰看不见的世界,我是迷信的人。关于故乡:我总是在自己的历史中拿东西,几个资源不断地开发,像是泉州的资源,如帆船、中药、风水和灯笼。故乡是我的仓库。
关于作品
做成的作品像天上出现的焰火,没有实现的只是黑夜而已。这对于艺术家来讲都是作品,都是他的人生。问题是人们仰望夜空,为的是看到绚丽的焰火,而非黑夜。
关于艺术
艺术的问题不能靠艺术解决,艺术的问题终还是要靠艺术来解决。
关于艺术家
好的艺术家不是教育的结果,好的艺术家就像好的野兽。他们知道该躲藏在树林里的哪一个角落,才能捕捉到好的猎物并且不让猎物察觉。
作者简介
杨照,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作家、文化评论家。2009年任《蔡国强泡美术馆》展览总顾问。现任台湾《新新闻周刊》总主笔。作品有长篇小说《大爱》、《暗巷迷夜》等,中短篇小说集《吾乡之魂》、《独自》等,文化评论集《流离观点》、《理性的人》等。
李维菁,台湾大学农经系、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长期投入当代艺术观察与评论,著有《文物名家鉴藏》、当代艺术大系《商品·消费》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世界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家。
——《纽约时报》
全世界有创意的一百位人物。
——美国商业杂志Fast Company
世界艺术界有影响力的一百位艺术家。
——英国艺术
目录
代序
草船与借箭/陈丹青
你的风水怎么样
形势宗与理气宗/少年时期与马列/怎样变成一位艺术家呢?/去日本/去美国
奶奶
火药与创作观
寂寞
与前辈艺术家的对话
艺术家vs.当代艺术家
作品中的群众参与性,雅与俗
工作室团队
马文
失败的作品是无缘的梦中情人
策展人
女生
与台湾的缘分
艺术可以乱搞
我给自己作品的分类
蔡国强大事记
精彩书摘
“风水这件事情并不迷信。”他说过,一个人若选择相信风水,那么在相信风水的同时,等于他选择相信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的存在。多数人一旦相信看不见的世界的存在,往往便会担心害怕,怕这世上有鬼,也担心不知道鬼怪会做出什么事情。
蔡国强的观念不同,他对这种事情竟也有分乐观。他相信,人要相信有鬼,就必然要相信有神。
“既然有鬼,也必然会有神,不然这个世界的力量就无法获得平衡。你相信有鬼,就应该相信有神,因此不需要恐惧鬼,担心鬼的捉弄。因为你同时相信有神,便会感受到神对你的支持,行得正,自然会有感受。”
从中国到日本,再移居美国,蔡国强在国际上崛起,在日本、欧洲及美国陆续引起旋风,四处旅行参加不同国家与不同城市的展出。尤其九。年代是国际艺坛上双年展最为风行的时期,大大小小的双年展、各式各样关于文化现象的探索与宣言,频繁地出现。同样这个年代,中国艺术家的兴起又是艺坛特别关注的现象,国际策展人看好并且邀请中国艺术家广泛地参与双年展。蔡国强当年主要行程就是参加各地的国际双年展,或接受美术馆邀请去发表作品。
前言/序言
1998年,我在纽约P.S.1当代美术馆中国专展上初见《草船借箭》。它被高高悬挂在狭小的、布满砖墙的空间,木质船体的每一缝隙密密麻麻插满带着羽毛的竹箭,粗暴,沉默,而且好看。
傲慢的纽约。那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有规模地被接纳、被展示,而《草船借箭》的出现,使这件制于泉州的大装置显得触目而冥顽,浑身带着彻头彻尾的陌生感。它的材质全然是异国的:一架废弃的南中国木船,一簇簇仿制的古中国的箭,那么“土”,那么“草根”,与纽约无数装置的材质——金属、塑料、泥土、石块、垃圾、纺织物、电子废料、凝固的汁液、腐朽的生命物——大异其趣。现在,犹如野蛮的闯入者,它被悬挂在纽约,像是一场被主动邀请的挑衅;而作者的思路,或者说,动机,尤其对西方主流艺术构成陌生感。日后在《纽约琐记》一份稿件中,我试图解析《草船借箭》的狡诘与攻击性:它来自纽约语境难以测知的另一维度,是一份因果置换的文本,一场角色变易的游戏,古老的传说,船与箭,巧智交作,在蔡国强手中,也在纽约,成为一则正喻而反讽的寓言。
此前,此后,我以为,蔡国强的几乎所有作品大约均可视为不同材质、不同场域、不同版本的《草船借箭》。但我不想说,蔡国强的精彩缘自谋略。是的,这一伟大的典故为他所借,然而他并不是以智谋取胜的诸葛亮;幸亏他不是。
迄今,关于蔡国强的议论与评说,包括他的自述,大抵将他的实践归结为中国资源的借取与活用。诚然,这是显而易见的,但玩弄中国牌不是他的专擅。近二十多年,太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以种种过于聪明的——抑或廉价的——方式搜刮所谓“中国资源”,并竭力探触更为广泛的西方资源,使之利用或被利用,期以兼收“船”“箭”之效,而居然奏效,果然奏效了——当我在庞大的《草船借箭》前徘徊不去,我所属意的不是作者的智谋,而是罕见的秉性,一种如今我愿称之为异常专业的“业余感”:在我所知道(而且佩服)的中国同行中,蔡国强可能是唯一一位自外于西方艺术庞大知识体系的当代艺术家。
在线试读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作品相关 在这本书中,我以为最可珍贵的不是艺术与观念,而是农民式的表白。除了书写者的词语,我们在蔡国强的陈述中找不到西方文论的缘引(这类被转译的话语充斥中国当代艺术文本和研讨会),不出现哪怕一位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家文论家(这些人物的汉语译作是八五运动的初期圣经兼实用手册),他也不提起譬如杜尚或波依斯这样的人物(他或许从未想起他们,更不曾由知识的层面认真拜祭这些西方实验艺术的祖宗,而他供在奥运会办公室的偶像,是一具岭南的观音)。除了大量创作过程的交代,蔡国强有关艺术的陈述全都近乎业余,包括陈述的方式。
艺术的边界:对创作与存在的深刻审视 在一片被传统惯性所固化的艺术土壤中,总有那么一些艺术家,他们以一种近乎先知般的洞察力,挑战着我们对艺术的既有认知,拓宽着其存在的疆界。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外在的表象,更致力于挖掘内在的律动,探寻物质与精神、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微妙联系。他们的作品,与其说是一种具象的呈现,不如说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问,一次次将观者带入一场关于感知、记忆与存在的冥想之中。 艺术的生命力,往往就体现在这种不断突破与革新的勇气之中。那些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无一不是艺术家内心深处强烈情感与深刻思考的凝结。它们如同种子,一旦播撒在观众的心田,便会生根发芽,引发无限的联想与共鸣。然而,这种共鸣并非易事,它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超越技法的深邃目光,一种能够洞悉事物本质的敏锐触觉。他们或许不拘泥于任何既定的媒介,而是以材料本身的属性为起点,以环境的特质为舞台,以瞬间的能量为笔触,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 想象一下,那些在夜空中绽放的,转瞬即逝却又铭刻于心的璀璨光华;那些由大地泥土构筑的,承载着千钧重量却又显得如此脆弱的形态;那些在静谧空间中弥漫的,无形却又充盈着强大张力的气息——这些,都可能是艺术表达的载体。艺术家如同炼金术士,将平凡的物质转化为具有精神力量的符号,让冰冷的材料焕发出生命的热度。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创作者,更是探索者,是哲学家,是记录者,用一种近乎仪式性的方式,与世界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 这种对话,并非总是温和而顺畅的。有时,它会激起波澜,引发争议,甚至带来震撼。因为艺术家的目光,往往会穿透日常的迷雾,直抵那些被我们刻意回避或遗忘的角落。他们敢于触碰那些宏大而又微妙的主题:文明的兴衰、自然的伟力、人性的幽深、宇宙的浩渺。他们并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引导我们去反思自身在时空中的位置,去审视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复杂关系。 艺术家对“力量”的感知与运用,是其创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这种力量,既可以是可见的,如火焰的炽烈、爆炸的瞬间;也可以是不可见的,如风的无形、引力的牵引。艺术家巧妙地捕捉并引导这些力量,将其注入到作品之中。他们懂得,真正的艺术,并非只是静态的展示,而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一种能量的释放与转化。通过对这些力量的驾驭,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作品,让观者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家与“历史”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复杂而深刻。他们不再是被动地被历史所定义,而是主动地去审视、去解读、去重塑历史的叙事。他们从过去的尘埃中挖掘出被遗忘的碎片,从集体记忆的深处唤醒沉睡的灵魂,用当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它们留下的痕迹。这种对历史的介入,并非简单的回顾,而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对过去进行一次深刻的解构与重构,从而在当下引发新的思考与对话。 “媒介”在艺术家的手中,早已不再是固定的框架,而是灵活多变的工具。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雕塑,还是更具实验性的装置、行为,亦或是直接利用自然元素,艺术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拓展着媒介的可能性。他们视材料为有生命的个体,赋予其独特的表情与诉求。一块普通的石头,一场无声的爆炸,一片飘散的尘埃,都可能成为他们表达思想的载体。这种对媒介的解放,意味着艺术创作的空间被无限放大,也让艺术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间”是艺术家永恒的母题之一。他们试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将短暂的生命体验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品。他们也关注时间的流逝,关注事物的变化与演进,关注历史的沉淀与痕迹。在许多作品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流淌,而是被压缩、被拉伸、被重叠,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感知体验。艺术家通过对时间的独特处理,引导观者去思考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本质,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空间”同样是艺术家作品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不仅仅是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中进行创作,更是将整个环境,甚至是观众自身,都纳入到艺术作品的范畴之中。他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结构、自然的地形,或是人为创造的场域,来构建具有独特氛围的作品。这种对空间的介入,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示场所,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空间发生着深刻的互动,模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 “材料”的语言,在艺术家手中得到了极致的升华。他们深谙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从炙热的火药,到坚硬的石头,再到轻盈的烟雾,每一种材料都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艺术家并非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通过对材料的实验性运用,去探索它们潜藏的能量与可能性,去揭示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的隐喻。 “个体”与“宇宙”的宏大叙事,也常常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他们从微观的个体感受出发,却又能够触及到宇宙的广袤与神秘。他们探讨人类在浩瀚星辰下的渺小与孤独,同时也展现人类精神的伟大与不屈。这种对个体与宇宙关系的审视,往往会引发观者深刻的哲学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 总而言之,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在于艺术家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传统的勇气。他们的作品,犹如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世界的万千气象,也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情感与思考。它们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涌动,是生命的回响,带领我们在物质与精神的交汇处,进行一场关于存在与意义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