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蔡國強:我是這樣想的》:紐約占根海姆美術館視覺藝術展參觀人數的展覽:2008蔡國強火型迴顧展“我想要相信”。
1957年生於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1986年赴日留學,1995年移居紐約至今。
蔡國強是國際當代藝術領域中受矚目和具備開拓性的藝術傢之一,藝術錶現涉及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多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尤擅以火藥創作作品,對西方藝術世界産生巨大衝擊力,西方媒體稱之為“蔡國強鏇風”。
蔡國強的藝術足跡幾乎遍及所有國際大展以及著名的藝術宮殿,主要火藥草圖及大型裝置作品也為眾多優秀美術館長久收藏。曾獲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金獅奬(1999)、美國歐柏特藝術奬(2001)以及第20屆福岡亞洲文化奬(2009)等,連續多年被英國專傢藝術雜誌A,IRevieu,評為世界藝術界有影響力的一百位藝術傢之一。
蔡國強曾受邀主持國內多項大型慶典的視覺及焰火設計,包括200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觀焰火錶演、2008年北京奧運會視覺特效藝術演齣及2009年國慶六十周年焰火慶典,其中為奧運會所作的“大腳印”創意令人尤為印象深刻。
內容簡介
《蔡國強:我是這樣想的》內容簡介:關於風水:一個人若選擇相信風水,那麼在相信風水的同時,等於他選擇相信有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的存在。總體上我比較信仰看不見的世界,我是迷信的人。關於故鄉:我總是在自己的曆史中拿東西,幾個資源不斷地開發,像是泉州的資源,如帆船、中藥、風水和燈籠。故鄉是我的倉庫。
關於作品
做成的作品像天上齣現的焰火,沒有實現的隻是黑夜而已。這對於藝術傢來講都是作品,都是他的人生。問題是人們仰望夜空,為的是看到絢麗的焰火,而非黑夜。
關於藝術
藝術的問題不能靠藝術解決,藝術的問題終還是要靠藝術來解決。
關於藝術傢
好的藝術傢不是教育的結果,好的藝術傢就像好的野獸。他們知道該躲藏在樹林裏的哪一個角落,纔能捕捉到好的獵物並且不讓獵物察覺。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作傢、文化評論傢。2009年任《蔡國強泡美術館》展覽總顧問。現任颱灣《新新聞周刊》總主筆。作品有長篇小說《大愛》、《暗巷迷夜》等,中短篇小說集《吾鄉之魂》、《獨自》等,文化評論集《流離觀點》、《理性的人》等。
李維菁,颱灣大學農經係、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長期投入當代藝術觀察與評論,著有《文物名傢鑒藏》、當代藝術大係《商品·消費》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世界是不可或缺的藝術傢。
——《紐約時報》
全世界有創意的一百位人物。
——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
世界藝術界有影響力的一百位藝術傢。
——英國藝術
目錄
代序
草船與藉箭/陳丹青
你的風水怎麼樣
形勢宗與理氣宗/少年時期與馬列/怎樣變成一位藝術傢呢?/去日本/去美國
奶奶
火藥與創作觀
寂寞
與前輩藝術傢的對話
藝術傢vs.當代藝術傢
作品中的群眾參與性,雅與俗
工作室團隊
馬文
失敗的作品是無緣的夢中情人
策展人
女生
與颱灣的緣分
藝術可以亂搞
我給自己作品的分類
蔡國強大事記
精彩書摘
“風水這件事情並不迷信。”他說過,一個人若選擇相信風水,那麼在相信風水的同時,等於他選擇相信有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的存在。多數人一旦相信看不見的世界的存在,往往便會擔心害怕,怕這世上有鬼,也擔心不知道鬼怪會做齣什麼事情。
蔡國強的觀念不同,他對這種事情竟也有分樂觀。他相信,人要相信有鬼,就必然要相信有神。
“既然有鬼,也必然會有神,不然這個世界的力量就無法獲得平衡。你相信有鬼,就應該相信有神,因此不需要恐懼鬼,擔心鬼的捉弄。因為你同時相信有神,便會感受到神對你的支持,行得正,自然會有感受。”
從中國到日本,再移居美國,蔡國強在國際上崛起,在日本、歐洲及美國陸續引起鏇風,四處旅行參加不同國傢與不同城市的展齣。尤其九。年代是國際藝壇上雙年展最為風行的時期,大大小小的雙年展、各式各樣關於文化現象的探索與宣言,頻繁地齣現。同樣這個年代,中國藝術傢的興起又是藝壇特彆關注的現象,國際策展人看好並且邀請中國藝術傢廣泛地參與雙年展。蔡國強當年主要行程就是參加各地的國際雙年展,或接受美術館邀請去發錶作品。
前言/序言
1998年,我在紐約P.S.1當代美術館中國專展上初見《草船藉箭》。它被高高懸掛在狹小的、布滿磚牆的空間,木質船體的每一縫隙密密麻麻插滿帶著羽毛的竹箭,粗暴,沉默,而且好看。
傲慢的紐約。那是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次有規模地被接納、被展示,而《草船藉箭》的齣現,使這件製於泉州的大裝置顯得觸目而冥頑,渾身帶著徹頭徹尾的陌生感。它的材質全然是異國的:一架廢棄的南中國木船,一簇簇仿製的古中國的箭,那麼“土”,那麼“草根”,與紐約無數裝置的材質——金屬、塑料、泥土、石塊、垃圾、紡織物、電子廢料、凝固的汁液、腐朽的生命物——大異其趣。現在,猶如野蠻的闖入者,它被懸掛在紐約,像是一場被主動邀請的挑釁;而作者的思路,或者說,動機,尤其對西方主流藝術構成陌生感。日後在《紐約瑣記》一份稿件中,我試圖解析《草船藉箭》的狡詰與攻擊性:它來自紐約語境難以測知的另一維度,是一份因果置換的文本,一場角色變易的遊戲,古老的傳說,船與箭,巧智交作,在蔡國強手中,也在紐約,成為一則正喻而反諷的寓言。
此前,此後,我以為,蔡國強的幾乎所有作品大約均可視為不同材質、不同場域、不同版本的《草船藉箭》。但我不想說,蔡國強的精彩緣自謀略。是的,這一偉大的典故為他所藉,然而他並不是以智謀取勝的諸葛亮;幸虧他不是。
迄今,關於蔡國強的議論與評說,包括他的自述,大抵將他的實踐歸結為中國資源的藉取與活用。誠然,這是顯而易見的,但玩弄中國牌不是他的專擅。近二十多年,太多中國當代藝術傢以種種過於聰明的——抑或廉價的——方式搜颳所謂“中國資源”,並竭力探觸更為廣泛的西方資源,使之利用或被利用,期以兼收“船”“箭”之效,而居然奏效,果然奏效瞭——當我在龐大的《草船藉箭》前徘徊不去,我所屬意的不是作者的智謀,而是罕見的秉性,一種如今我願稱之為異常專業的“業餘感”:在我所知道(而且佩服)的中國同行中,蔡國強可能是唯一一位自外於西方藝術龐大知識體係的當代藝術傢。
在綫試讀
《蔡國強:我是這樣想的》作品相關 在這本書中,我以為最可珍貴的不是藝術與觀念,而是農民式的錶白。除瞭書寫者的詞語,我們在蔡國強的陳述中找不到西方文論的緣引(這類被轉譯的話語充斥中國當代藝術文本和研討會),不齣現哪怕一位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傢文論傢(這些人物的漢語譯作是八五運動的初期聖經兼實用手冊),他也不提起譬如杜尚或波依斯這樣的人物(他或許從未想起他們,更不曾由知識的層麵認真拜祭這些西方實驗藝術的祖宗,而他供在奧運會辦公室的偶像,是一具嶺南的觀音)。除瞭大量創作過程的交代,蔡國強有關藝術的陳述全都近乎業餘,包括陳述的方式。
藝術的邊界:對創作與存在的深刻審視 在一片被傳統慣性所固化的藝術土壤中,總有那麼一些藝術傢,他們以一種近乎先知般的洞察力,挑戰著我們對藝術的既有認知,拓寬著其存在的疆界。他們不滿足於僅僅描摹外在的錶象,更緻力於挖掘內在的律動,探尋物質與精神、個體與宇宙之間的微妙聯係。他們的作品,與其說是一種具象的呈現,不如說是一種對生命本源的追問,一次次將觀者帶入一場關於感知、記憶與存在的冥想之中。 藝術的生命力,往往就體現在這種不斷突破與革新的勇氣之中。那些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無一不是藝術傢內心深處強烈情感與深刻思考的凝結。它們如同種子,一旦播撒在觀眾的心田,便會生根發芽,引發無限的聯想與共鳴。然而,這種共鳴並非易事,它需要藝術傢具備一種超越技法的深邃目光,一種能夠洞悉事物本質的敏銳觸覺。他們或許不拘泥於任何既定的媒介,而是以材料本身的屬性為起點,以環境的特質為舞颱,以瞬間的能量為筆觸,創造齣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 想象一下,那些在夜空中綻放的,轉瞬即逝卻又銘刻於心的璀璨光華;那些由大地泥土構築的,承載著韆鈞重量卻又顯得如此脆弱的形態;那些在靜謐空間中彌漫的,無形卻又充盈著強大張力的氣息——這些,都可能是藝術錶達的載體。藝術傢如同煉金術士,將平凡的物質轉化為具有精神力量的符號,讓冰冷的材料煥發齣生命的熱度。他們不再是單純的創作者,更是探索者,是哲學傢,是記錄者,用一種近乎儀式性的方式,與世界進行著一場深刻的對話。 這種對話,並非總是溫和而順暢的。有時,它會激起波瀾,引發爭議,甚至帶來震撼。因為藝術傢的目光,往往會穿透日常的迷霧,直抵那些被我們刻意迴避或遺忘的角落。他們敢於觸碰那些宏大而又微妙的主題:文明的興衰、自然的偉力、人性的幽深、宇宙的浩渺。他們並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更深刻的問題,引導我們去反思自身在時空中的位置,去審視我們與周遭世界的復雜關係。 藝術傢對“力量”的感知與運用,是其創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這種力量,既可以是可見的,如火焰的熾烈、爆炸的瞬間;也可以是不可見的,如風的無形、引力的牽引。藝術傢巧妙地捕捉並引導這些力量,將其注入到作品之中。他們懂得,真正的藝術,並非隻是靜態的展示,而是一種動態的生成過程,一種能量的釋放與轉化。通過對這些力量的駕馭,藝術傢能夠創造齣具有強大感染力的作品,讓觀者在視覺、聽覺甚至觸覺上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 在當代藝術語境下,藝術傢與“曆史”的關係也變得愈發復雜而深刻。他們不再是被動地被曆史所定義,而是主動地去審視、去解讀、去重塑曆史的敘事。他們從過去的塵埃中挖掘齣被遺忘的碎片,從集體記憶的深處喚醒沉睡的靈魂,用當代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以及它們留下的痕跡。這種對曆史的介入,並非簡單的迴顧,而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對過去進行一次深刻的解構與重構,從而在當下引發新的思考與對話。 “媒介”在藝術傢的手中,早已不再是固定的框架,而是靈活多變的工具。無論是傳統的繪畫、雕塑,還是更具實驗性的裝置、行為,亦或是直接利用自然元素,藝術傢都在不斷地探索和拓展著媒介的可能性。他們視材料為有生命的個體,賦予其獨特的錶情與訴求。一塊普通的石頭,一場無聲的爆炸,一片飄散的塵埃,都可能成為他們錶達思想的載體。這種對媒介的解放,意味著藝術創作的空間被無限放大,也讓藝術能夠更直接、更深刻地觸及到生活的方方麵麵。 “時間”是藝術傢永恒的母題之一。他們試圖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將短暫的生命體驗凝固成永恒的藝術品。他們也關注時間的流逝,關注事物的變化與演進,關注曆史的沉澱與痕跡。在許多作品中,時間不再是綫性的流淌,而是被壓縮、被拉伸、被重疊,形成一種多維度的感知體驗。藝術傢通過對時間的獨特處理,引導觀者去思考生命短暫而又寶貴的本質,去感受曆史的厚重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空間”同樣是藝術傢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他們不僅僅是在二維平麵或三維空間中進行創作,更是將整個環境,甚至是觀眾自身,都納入到藝術作品的範疇之中。他們能夠巧妙地利用建築的結構、自然的地形,或是人為創造的場域,來構建具有獨特氛圍的作品。這種對空間的介入,使得藝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展示場所,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空間發生著深刻的互動,模糊瞭藝術與現實的界限。 “材料”的語言,在藝術傢手中得到瞭極緻的升華。他們深諳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象徵意義以及它們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從炙熱的火藥,到堅硬的石頭,再到輕盈的煙霧,每一種材料都被賦予瞭特殊的使命。藝術傢並非簡單地堆砌材料,而是通過對材料的實驗性運用,去探索它們潛藏的能量與可能性,去揭示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與曆史的隱喻。 “個體”與“宇宙”的宏大敘事,也常常是藝術傢關注的焦點。他們從微觀的個體感受齣發,卻又能夠觸及到宇宙的廣袤與神秘。他們探討人類在浩瀚星辰下的渺小與孤獨,同時也展現人類精神的偉大與不屈。這種對個體與宇宙關係的審視,往往會引發觀者深刻的哲學思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的存在價值與生命意義。 總而言之,藝術的魅力在於其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在於藝術傢們不斷挑戰自我、挑戰傳統的勇氣。他們的作品,猶如一麵麵棱鏡,摺射齣世界的萬韆氣象,也摺射齣我們內心深處的種種情感與思考。它們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湧動,是生命的迴響,帶領我們在物質與精神的交匯處,進行一場關於存在與意義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