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这本书没有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描述了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联邦法院的25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回味。
在美国,自然权利是神圣的,社会契约是神圣的,拥有私有财产是神圣的;更不消说,神与对神的信仰是神圣的。这些观念融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法律在美国的神圣性。因此,要比较深入地了解美国法律,就必须了解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一样,要研究美国的任何一个侧面,都需要了解美国的法律。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并没有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资料,描述了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联邦*高法院的25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回味。东来博士要求这部书“溶学术著作的准确性和通俗读物的可读性于一体”,我看这个任务是圆满完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王辑思
我觉得本书*大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联邦*高法院在过去两百余年25个重大案件的审判的再现,向读者展示了一部形象的美国宪法史。这幅历史图画在细节的的刻画上栩栩如生,而评论则从大处着眼,要言不烦,对于相关制度演进的过程及其历史和现实的意蕴给予了深刻的揭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贺卫方
《美国宪政历程》用真实案例,渐次说清楚了美国宪政精神、宪政制度、政体及动作方式、联邦法院地位、所有这些讲究的由来和发展的依据等等。对美国宪政的过程做了一个梳理,对中国的现代化来说很有作用。现代化得要的一点是制度的现代化,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财产。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
全书案例分类目录
前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略论
1.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
2.美国宪政法治的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
3.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渊源
4.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谁给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
5.契约神圣原则与大学自治传统——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案(1819)
6. 联邦至上原则和宪法默许的权力——马卡洛诉马里兰州案(1819)
7.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吉本斯诉奥格登案(1824)
8. 引发美国内战的司法判决——斯科特诉桑弗特案(1857)
9. 总统大还是最高法院大?——从梅里曼诉讼案到米利根诉讼案
10. 从受害者到胜利者:华人官司对美国法律的贡献——益和诉霍普金斯案(1886)
11. 20世纪美国反抗托拉斯垄断的第一枪——北方证券公司诉美国案(1904)
12. 争取劳工权益的漫漫长路——有关劳工权益的几个案子
13. 当爱国主义碰上宗教和言论自由——有关国旗致银敬和《效忠誓词》的三个案子
14. 战时的公众自由和种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拘留案
15. 吹响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布朗诉托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案(1954)
16. 校园祈祝祷与“分离之墙”——恩格尔诉瓦伊塔尔案(1962)
17. “政治棘丛”中的平等选举权——贝克诉卡尔案(1962)
18. 公正审判与对穷人的司法援助——吉迪恩诉温赖特案(1963)
19. 对新闻自由的挑战:诽谤还是舆论监督——《纽约时报》公司诉萨利文案(1964)
20. 不厌其烦的告诫与刑事被告的权利——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
21. 选择权与生命权的漫长较量——罗诉韦德案(1973)
22. “帝王总统”的自我弹劾——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
23. 如今在美国究竞谁岐视谁?——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1978)
24. 星条旗保护焚烧它的人——得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1989)
25. 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的两难抉择——罗德尼·金诉洛杉矶市警察局面案(1992)
26. 程序公正与“世纪审判”——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杀人案(1995)
……
网络资源和参考书目
保守的美国革命产生了长寿的联邦宪法
五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行到了美洲,此后,欧洲殖民主义者便像嗜血的鲨鱼一样瓜分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到17世纪中期,南美和中美洲已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天下,成为后来的拉丁美洲。北美洲的东海岸主要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地盘。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北美及世界霸权打了一场七年战争(1756-1763),结果法国败北,英国获得了加拿大和阿勒根尼山脉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的大片土地,成为了北美的霸主。
在战争期间,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也积极参战,以便获得更多的土地,并消灭反抗的印地安人部落。但战争胜利后,英国人却不允许殖民地人民向西移民染指新占领的土地。不仅如此,英国人还通过征税和缉私,要殖民地居民来承担战争的费用和英国在北美驻军的开销。这大大得罪了殖民地民众,特别是有钱的人。当时南方的殖民地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种植园主要靠向西部的土地扩张来扩大生产,而东北部(通称新英格兰)靠航海及相关的工商业为生,与加勒比海地区的走私贩私是最赚钱的买卖。英国的现行政策却是要断绝他们的生财之道,他们岂有不反之理?
不过,与大部份殖民地的造反不同,北美殖民地的革命是由有钱有势的富人领头起事的。他们非常狡猾,知道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利益,知道如何获得民众最广泛的支持和同情。他们利用英国普通法的传统,强调“无(议会)代表不纳税”的原则,高喊“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让世人感觉到他们是为英国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来反对英国政府。
在用和平请愿的方式无效的情况下,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发表了脱离英国的《独立宣言》,它所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让无数当时和后来的人激动不已。不过,这里的“人人”实际上仅仅是指男性白人。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在这个历史性文件上签名的56位大陆会议的代表中25人是律师,因此,称美国革命是律师领导的革命实在是恰如其份。其余的签字者也都是商人、医生和农场主等有产阶级。
应当指出的是,美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公开声称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但是,这两场革命之间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激进的法国大革命以暴力推翻旧制度和旧秩序,在民主和民意的旗号下,雅各宾派革命政府掌握了不受约束的巨大权力,以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不仅王公贵族人头落地,而且众多革命者也先后成为昔日战友的刀下鬼,结果,自由平等的理想国转眼竟然成为血流成河的屠场。相比之下,保守的美国革命却努力维持现有的秩序和规矩,在宪政法治的制度框架中建立起虽不够民主但却能保障富人和有产阶级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共和制民选政府。
经过6年的苦战,而且还是在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帮助下,北美殖民地才勉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迫使英国承认13个殖民地独立。可是,独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它们失去了原来在英帝国内进行贸易的好处,还要偿还战争中欠下的内债和外债。更糟糕的是,独立后的13个殖民地各自为政,各有宪法,在政治上互不相让,在经济上相互拆台。这也难怪,这13个独立邦只是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英国才成立了一个基于《邦联条例》的联盟(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没有完整的中央政府。
政治的不统一,经济的凋敝,财政的混乱,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不满,富人和有产阶级的利益再次受到威胁。作为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各邦的政治精英心急如焚,1787年5月,他们赶忙召集了一次由各界精英参加的政治会议,打算商讨对策,修改不合时宜的《邦联条例》。谁料想,会议代表违反授权,擅自主张,把修改《邦联条例》的会议变成了制定新宪法的大会。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做,固然是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也是因为参加会议的55位代表均非等闲之辈,都是闻名遐迩的种植园主、商人、银行家或律师。法国贵族学者托克维尔称赞他们“是新大陆当时最精明、最高尚的人物。”(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126页。托克维尔的评价显然过高,实际上这些人精明有余,高尚不足,积极推动他们制宪的一个主要动机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在《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1988]中美国史学大家比尔德以确凿的证据指出了这一点。)会议代表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既没有下层工农兵群众,也排斥了思想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和脱离实际、好高鹜远的学者型知识分子。制宪代表当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从事法律业务,其中14人担任过各邦的法官。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翻阅一本教材,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从未想过,那些曾经在书本上匆匆一瞥的宪法条文,竟然能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变得如此触手可及,甚至充满人性的温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判决,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案件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个人权利、政府权力、社会公正的博弈,以及法官们在权衡利弊、遵循原则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一些复杂案件的方式,他能够用极其清晰的语言,将晦涩的法律概念和逻辑,转化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叙事。就好像在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独立的章节,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最终导向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展现了不同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宪法的解释。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深刻理解了美国宪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生长、适应、并反思自身的过程。
评分坦白说,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宪法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总觉得那是一堆古老而遥远的法律条文。但《美国宪政历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深入美国司法体系的心脏,去探索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25个关键瞬间。我从未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最高法院的每一次裁决,都不仅仅是一个法律判例,更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宣示,一种社会共识的塑造,甚至是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刻影响。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对案件细节的详细描绘,又有对宏观历史背景的有力勾勒,使得每一个案例都显得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织就了美国宪政发展的宏伟画卷。尤其是那些关于公民权利、种族平等、以及政府权力制约的案件,读起来令人血脉贲张,也让人反思我们自身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并非冰冷的规则,而是承载着人民的希望、尊严和自由的庄严承诺,每一次的司法博弈,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承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在于它激发思考。在阅读《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的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案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伦理困境。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理解不同观点的碰撞,以及最终判决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少数派意见”的呈现,它们往往是那些被历史忽略但同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声音,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伟大的判决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同的声音和更深层次的辩论。这种对多元化视角的尊重,贯穿了整本书的叙事。我发现,自己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运作的底层逻辑,特别是司法机构在维护宪法权威、平衡各方利益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公正”的含义,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去追求和捍卫它。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作者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美国宪法的演进历程呈现在我眼前,而这一切都通过25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司法判例来展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是如何在具体的案件中被诠释、被应用、甚至被挑战,最终塑造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案件背后社会背景的描绘,它清晰地展现了每一个案件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气候、以及伦理道德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使得每一个判决都显得格外有说服力,也让我们更能理解为何这些案件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例如,书中对一些涉及公民自由边界的讨论,让我深切体会到,言论自由并非绝对,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不断被界定和捍卫的动态过程。这本书不仅是了解美国宪政史的一扇窗,更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历史的曲折,也引发了我对自身社会法治建设的深刻反思。
评分读完这本《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我感到一阵恍如隔世的震撼,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亲历了那些塑造现代美国格局的关键时刻。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而是以极其生动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美国宪法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那些充满争议和戏剧性的庭审过程所吸引,一个个看似寻常的案件,在最高法院的裁决下,却激荡出改变国家方向的巨大涟漪。作者对每一个案件的背景、争论焦点、以及判决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当时的法官、律师、乃至普通民众一同思考,一同感受。例如,关于言论自由边界的界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是如何在法律的审视下,成为捍卫民主的利剑,或是被划定为危险的禁区,每一次的权衡与裁决,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对于那些对历史、法律,以及国家治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不仅解答了“为什么美国是现在这个样子”,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种深刻的洞察力,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很好的一本案例,清晰明白,参考意义大,对工作有帮助,适合法律人员。
评分25个案例介绍了美国的宪政历程
评分*推荐阅读。。。
评分不错的,了解美国有*。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老师推荐购买的,说帮助很大
评分朋友推荐的,适合没有学科背景的人看,能够对美国宪政历程有一定了解。个人觉得比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更客观一些。
评分习惯性好评,用着还可以。习惯性好评,用着还可以。习惯性好评,用着还可以。
评分法律书籍,扩展视野,虽然对法律没有太多理解和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