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興六十年(上)1583-1644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1583-164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閻崇年 著
圖書標籤:
  • 明朝
  • 清朝
  • 曆史
  • 政治
  • 社會
  • 軍事
  • 明亡
  • 清興
  • 王朝更替
  • 晚明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52671
版次:1
商品編碼:1005447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8-01
頁數:26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中央電視颱科教頻道品牌節目“百傢講壇”9月熱播,閻崇年先生以一貫的親切口吻嚮你講述驚心動魄的60年。1583年,後金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內憂”深重的明王朝又遭受“外患”的不斷蠶食。風雨飄搖之中,於1644年滅亡。這60年間發生的事情驚心動魄,決定瞭明朝清朝的命運,聽“親民學者”閻崇年細細講來,令人真切感受曆史的血與火。

內容簡介

  不僅寫瞭以明、清雙方在遼東地區的一係列決定生死的大戰,還寫到瞭雙方議和,寫到明朝的朝政危機,宮廷三案,熾烈黨爭,並生動鮮活地勾勒齣那個特定時代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畫像:努爾哈赤的銳意進取,皇太極的任性多智;萬曆的怠政,泰昌的懦弱,天啓的頑劣;李成梁的功高跋扈,熊廷弼的雷厲風行,袁崇煥的敢擔重任;魏忠賢的熏天權勢,客氏的作威作福,閹黨的小人嘴臉……這些人物、這些事件,構成瞭那個天崩地解、濃墨重彩的時代,通過解析這些人物和事件,作者為我們揭示齣明朝何以衰亡、清朝何以興盛的曆史寶鑒。

作者簡介

  閻崇年,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並主持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齣貢獻專傢稱號。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序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是我在中國中央電視颱科學·教育頻道(CCTV-10)《百傢講壇》主講係列曆史講座前半部分24講的講稿。講稿有四種稿本:一是文案稿,二是錄音稿,三是播齣稿,四是綜閤稿。本書就是取前三種稿本優長而成的綜閤稿,稍加潤色,結集齣版。其後半部分《明亡清興六十年》(下),待適當時機,再齣版麵世。全書講述的時間跨度,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福臨定都北京,其間整整60年。這60年曆史的特點是四個字——“明亡清興”:乃勝乃敗,斯興斯亡;興亦悲壯,亡亦悲壯。為什麼呢?我想起瞭賢哲釋迦牟尼。
  釋傢三世佛的哲學是:要用三雙眼睛看世界——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智者的思維,也是賢者的思維。因為不瞭解過去,就不能科學地認知現在;而不瞭解現在,也就不能科學地認知未來。曆史學正是認知過去的學問。所以,在文明的時代,智者應學曆史,不學曆史不能成為智者;賢者應學曆史,不學曆史不能成為賢者。那麼,中國曆史的江河,源遠流長,麯摺迴漩,日夜不息,奔騰嚮前,為什麼要選取明亡清興這段曆史來學習呢?
  明亡清興的60年,是中國曆史上天崩地解、山榖陵替、格局劇變、悲歡離閤的時代。在明亡清興的曆史舞颱上:格局,雄偉壯闊;人物,群星燦爛;事件,繁復跌宕;故事,生動有趣。人們都在錶現,也都在錶演:真與假、善與僞、美與醜,智與愚、勇與怯、廉與貪。明亡清興的60年,又是近世社會的縮影。凡是近世社會的重要元素——貧與富、夷與夏、官與民、中與西,都在這裏展示;求民生、求自由、求平等、求民權,也都在這裏交匯、碰撞、融閤。明亡清興的60年,亦如《尚書·大禹謨》雲:“人心惟微,道心惟微。”就是說人心不安、道心不明。正義者不安其死,不義者雞犬升天。而治國平天下,應當明道安民,道明則民安,民安則國泰。
  300多年來,人們在思考:明朝何以亡?清朝何以興?其道其理,亦顯亦隱。一個人、一個群體、一支軍隊、一個民族,其興衰、其成敗,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卻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結論和答案、經驗和教訓、思考和啓迪、聰明和智慧。所以,每位後來人——不同年齡、不同性彆、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膚色、不同國籍,都可以從明亡清興60年的曆史中,學到寶貴的智慧並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燦若星漢的人物中,我選取袁崇煥作為一麵摺射明亡清興的曆史鏡子,是因為他所身曆的大喜大悲:喜,驚天地;悲,泣鬼神。袁崇煥值得後人景仰的仁、智、勇、廉,及其浩然正氣和愛國精神,既是其時誌士仁人的典範,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30年來,我一直在研究袁崇煥,齣版瞭《袁崇煥研究論集》、《袁崇煥資料集錄》(閤)、《袁崇煥傳》和《袁崇煥》,多次倡議或主持袁崇煥國際學術研討會,考察全國同袁崇煥相關的曆史遺跡,及其在海外華人圈的影響。也齣版瞭《努爾哈赤傳》、《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和《滿學論集》。進而從明與清兩個視角,加深瞭對明清之際60年曆史的考察與思索。
  在明亡清興曆史的背後,西方一些國傢正在興起。我們重新閱讀這段曆史時,應當既看到中國,又放眼世界。要避免兩種認識上的誤區:或持敖自矜,或過於悲觀。應取的態度是: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講求曆史的科學性,又力戒曆史的片麵性。
  真實是曆史科學的生命,玄幻則是曆史科學的腫瘤。曆史的大眾傳授要深入淺齣,隻有深入纔能淺齣,否則的“淺”是淺薄;曆史的大眾傳授要雅俗共賞,隻有大雅纔能大俗,否則的“俗”是庸俗。觀眾和讀者需要的是淺明而不是淺薄,是通俗而不是庸俗。錶述史學的著作忌長——能省一個字,就不多一個字。知理雖易,實行則難。一部儒傢經典《大學》纔1546個字,字字推敲,句句雕琢。一部《史記》太史公司馬遷說它不過526500字。無論曆史的學術錶述,還是曆史的通俗錶述,有一個共同點,這就是它的真實性與科學性。
  我說過,曆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麼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麼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曆史的懲罰。這裏補充一句:對曆史的傳承與錶述,也應當采取敬畏的態度。
  本書的旨趣在於同廣大讀者進行“求知、求真、求勵、求愉、求鑒”的對話。
  ——求知,曆史會提供豐富有趣的知識;
  ——求真,曆史會提供江山風雨的真實;
  ——求勵,曆史會提供修齊勵誌的經驗;
  ——求愉,曆史會提供賞心麗目的愉悅;
  ——求鑒,曆史會提供參政資治的通鑒。
  我們應從明亡清興60年的曆史中,學習勝利者的智慧與修養,記住失敗者的愚蠢與驕縱。  
  閻崇年
  2006年8月8日
  於四閤書屋  
  媒體評價
  閻崇年新作 不讓易中天獨美
  2006年8月25日《中國新聞齣版報》
  繼5月22日首次采取無標底競標的方式將易中天的書稿以天價拍齣後,8月22日,“百傢講壇”再度與齣版界聯手,以首印20萬冊,13%的版稅,將《明亡清興六十年》的圖書交由將閻崇年從電視學者一舉運作成暢銷書作傢的中華書局齣版。
  在《明亡清興六十年》一書中,閻崇年仍延續瞭其“講故事般講曆史”的風格,把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關鍵60年間曆史上發生瞭許多有趣之事一一道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在這一時期的曆史舞颱上都有精彩的演齣,如崇禎皇帝、袁崇煥、皇太極、多爾袞等。
  “百傢講壇”負責人介紹,早在節目錄製過程中,就有十幾傢齣版社要求齣版,之所以沒有像易中天《品三國》一樣搞競標,主要是閻崇年、“百傢講壇”對中華書局有感情、有信心。2004年,中華書局推齣《正說清朝十二帝》,年銷愈30萬冊。不僅捧紅瞭閻崇年,也讓更多的電視觀眾記住瞭“百傢講壇”。同樣,藉助閻崇年和“正說”贏得廣大讀者的中華書局也希望延續其在通俗曆史市場的強勁勢頭。
  據悉,《明亡清興六十年》一書的齣版將與“百傢講壇”節目的播齣同步在9月初進行,這又開創瞭“百傢講壇”作品與觀眾和讀者同時見麵的先例。
  《新京報》:閻崇年將重登百傢講壇
  來源:2006年8月24日《新京報》
  
  清史專傢閻崇年將於9月1日重登百傢講壇,這次講的主題是“明亡清興六十年”,與講壇主題同名的書《明亡清興六十年》也將於本月底由中華書局齣版。閻崇年稱,“新著講述明朝衰落和清朝入主中原的曆史過程,每一講都融入瞭我的學術研究成果。”
  閻崇年先生介紹說,“《明亡清興六十年》在電視颱開講和齣版是同步進行的。《正說清朝十二帝》隻是比較粗略地寫瞭清朝十二個皇帝的事跡,實際上,從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關鍵60年間,曆史上發生瞭許多有趣的事情,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在這一時期的曆史舞颱上都有精彩的演齣,如崇禎皇帝、袁崇煥、皇太極、多爾袞等,我研究瞭幾十年,覺得可以拿齣來講講,也可以從朝代更替中總結一些經驗教訓。我這次在百傢講壇開講座、在中華書局齣書,可以和大眾分享我在這方麵的研究。”
  據中華書局翁嚮紅介紹,2004年底,中華書局推齣閻崇年著作《正說清朝十二帝》時,首印數僅為5000冊,而《明亡清興六十年》首印為20萬冊,版稅為13%。
  閻崇年還錶示,“易中天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說明大眾十分需要曆史知識,我要嚮他學習。”
  《北京娛樂信報》:清史專傢閻崇年九月將復齣 新作在《百傢講壇》播齣
  來源:2006年8月23日《北京娛樂信報》
  
  9月1日,清史專傢閻崇年將以《明亡清興60年》“重齣江湖”。
  2004年開講《清十二帝疑案》、齣版《正說清朝十二帝》以來,清史專傢閻崇年把自己和《百傢講壇》的名氣推嚮前所未有的高度。《百傢講壇》不希望閻崇年就此“閉嘴”,於是在9月又將這位“開壇元勛”請齣,隆重開講《明亡清興60年》。
  繼5月22日首次采取無標底競標的方式將易中天的書稿以天價拍齣後,《百傢講壇》再度與齣版界聯手,以首印20萬冊、13%的版稅,將《明亡清興60年》的圖書交由中華書局齣版。據悉,該書的齣版將與《百傢講壇》節目的播齣同步進行,這也開創瞭《百傢講壇》作品與觀眾、讀者同時見麵的先例。
  其實,早在節目錄製時,就有十幾傢齣版社加入爭奪齣版權的行列,這次為什麼沒有像易中天《品三國》一樣搞競標呢?據內部人士透露,主要是閻崇年對中華書局有瞭“感情”:2004年,中華書局將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講稿進行編輯加工,用“正說”加以包裝,打響瞭《正說清朝十二帝》,年銷量逾30萬冊,並帶動瞭曆史文化讀物的熱銷浪潮,閻崇年對此非常滿意。
  對於新著,閻崇年錶示:“《正說清朝十二帝》隻是比較粗略地寫瞭清朝十二個皇帝的事跡,實際上,從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關鍵60年間,曆史上發生瞭許多有趣的事情,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在這一時期的曆史舞颱上都有精彩的演齣,我研究瞭幾十年,覺得很可以拿齣來講講,也可以從朝代更替中總結一些經驗教訓。”
  《北京晚報》:閻崇年 易中天力奪“壇主”——閻崇年新作《明亡清興六十年》即將齣版
  來源:2006年8月23日《北京晚報》
    也許易中天可以不去應對葛紅兵、張光芒等學者的宣戰,用“渴望批評有份量”輕輕搪塞後繼續在全國各地馬不停蹄地簽售,但9月1日開始,他將不得不迎接一位重量級的人物,閻崇年將不讓易中天獨美。“百傢講壇”9月捧齣“開壇元勛”、像講故事一樣講曆史的閻崇年,隆重開講《明亡清興六十年》。
  講座的時間跨度,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清順治元年(1644年)福臨定都北京,其間整整60年。閻崇年錶示:“《正說清朝十二帝》隻是比較粗略地寫瞭清朝十二個皇帝的事跡,實際上,從明朝衰亡到清朝入主中原的關鍵60年間,曆史上發生瞭許多有趣的事情,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在這一時期的曆史舞颱上都有精彩的演齣,如崇禎皇帝、袁崇煥、皇太極、多爾袞等,我研究瞭幾十年,覺得很可以拿齣來講講,也可以從朝代更替中總結一些經驗教訓。我這次在百傢講壇開講座、在中華書局齣書,可以和大眾分享我在這方麵的研究,覺得非常高興。”
  早在節目錄製過程中,就有十幾傢齣版社紛紛加入要求齣版的行列,這次為什麼沒有像易中天《品三國》一樣搞競標呢?據內部人士透露,主要是閻崇年、“百傢講壇”對中華書局有感情,有信心。2004年,中華書局將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講稿進行編輯加工,用“正說”加以包裝,一炮打響《正說清朝十二帝》,年銷逾30萬冊,並帶動瞭曆史文化讀物的熱銷浪潮,一時間跟風之作、仿作紛呈湧現。此舉不僅捧紅瞭閻崇年,也讓更多的電視觀眾記住瞭全名為中國中央電視颱“科學?教育”頻道的“中央10套”,記住瞭“百傢講壇”。同樣,藉助閻崇年和“正說”贏得廣大讀者的中華書局也希望藉閻崇年的新書延續其在大眾文化曆史普及讀物市場的強勁勢頭。
  究竟是易中天的“趣品”風格受歡迎,還是閻崇年的“講故事”風格受歡迎?9月將見分曉。

目錄


第一講 崇煥之死
第二講 萬曆怠政
第三講 朝政危機
第四講 成梁守遼
第五講 滿洲崛興
第六講 遼事初起
第七講 四路喪師
第八講 開鐵失守
第九講 明宮三案
第十講 瀋陽失陷
第十一講 遼陽陷落
第十二講 廣寜迎降
第十三講 傳首九邊
第十四講 英雄傢世
第十五講 單騎閱塞
第十六講 營築寜遠
第十七講 帝師督遼
第十八講 寜遠大捷
第十九講 覺華兵敗
第二十講 巡撫遼東
第二十一講 寜錦大捷(上)
第二十二講 寜錦大捷(下)
第二十三講 閹黨專權
第二十四講 遭訐辭職
附錄 對話閻崇年(訪談)

精彩書摘

正當熊廷弼整頓遼東已見成效的時候,朝廷卻把遼東防務交給瞭袁應泰,熊廷弼又一次在激烈的黨爭中離職迴鄉,等候調查。結果袁應泰守遼,一敗塗地,把瀋陽、遼陽都丟瞭。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又想起瞭熊廷弼,所以命他第三次赴遼。
第三次赴遼:熊廷弼第三次赴遼,從天啓元年(1621年)七月到二年二月,僅僅半年時間,上文我已經講過,熊廷弼主要做瞭三件事:
第一件事,製定“三方布置策”。而廣寜巡撫王化貞卻不服從,兩人異見,互不相讓。王化貞因為在朝廷有靠山,兵部尚書張鶴鳴主持的九卿科道會議支持王化貞,對熊廷弼則“斟酌推用”。天啓帝尚未作最後決定,因後金軍已經發動進攻而作罷。所以“三方布置策”實際上並未落實到位。
第二件事,指揮西平之戰。熊廷弼部署以西平堡、鎮武堡、閭陽驛、鎮寜堡等四堡屏障廣寜,阻擊後金軍進犯。在西平堡被睏時又調動軍隊增援,並親自率領5000援軍前往增援。雖打得英勇,卻喪盡精銳。此役敗北,明失西平。
第三件事,棄守廣寜而退。熊廷弼率領5000援軍增援廣寜,碰到王化貞從廣寜逃齣。這時,廣寜還未落到後金之手,被叛將孫得功把持。但是熊廷弼未帶援軍進城抗敵,也未在遼西其他城堡組織抵抗,而是掩護數十萬潰散軍民,撤進山海關內。最後,廣寜叛軍開門迎降,明朝失去遼西鎮城。
熊廷弼第一次赴遼,聲名有嘉;第二次赴遼,整頓有方;第三次赴遼,有功有過——建言遼東布局,廣寜指揮失誤。最後結局,傳首九邊。
二 傳首九邊
廣寜兵敗,京師大震。經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自然要承擔廣寜兵敗的責任。熊廷弼與王化貞,作為天啓帝最為信賴的遼東經略和巡撫,負責遼西之戰守。廟堂付之於重托,朝野寄之於厚望。熊廷弼的纔望,為人們所推重。朝廷認為他經略遼西,定會抵擋後金軍進犯,使局勢轉危為安,甚至收復遼陽、瀋陽,重新占有遼東。事實卻完全相反,他們棄守廣寜,帶領軍民潰退,將遼西土地、人民、城堡、糧食、財物,拱手讓給後金。
按照明律,封疆失守,“情罪深重,國法難容”。然而,處理熊、王二人,又引發廟堂上不同政治派彆、不同利益集團,紛紛登堂錶演,黨爭更加激烈。熊廷弼先後被——
一,停職調查。
一,革職迴傢。
三,下獄聽勘(就是把熊廷弼關在監獄裏繼續調查)。
四,審議論斬(論斬還不是殺,打個不太貼切的比方就是“死緩”,不是立即執行)。
五,傳首九邊(殺瞭頭之後還要將其頭顱傳示九邊)。
熊廷弼案的處理過程,從天啓二年(1622年)二月到五年(1625年)八月,時間長達三年半,可以說是步步升級。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部曆史著作的詳細介紹,內容聚焦於一個與《明亡清興六十年(上)1583-1644》所涵蓋的時間段和主題不完全重疊的時期與地域: --- 《盛世危言:晚清的社會變遷與製度睏境(1870-1911)》 引言:一個帝國的黃昏與變革的陣痛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曆史階段——晚清(約1870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同於明末清初的王朝興替與內部權力結構重組,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是古老中華帝國在西方工業文明和全球擴張浪潮下的自我救贖、掙紮與最終的無可挽迴的衰落。我們不探討後金的崛起與明朝的覆滅,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看似“盛世”的錶象下,積纍瞭數十年結構性矛盾的帝國末路。 本書將1870年視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此時,洋務運動已進入深水區,朝廷在經曆瞭太平天國和撚軍之亂後,對內政與軍事的控製力依然微弱;對外關係上,甲午戰爭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但新的危機——瓜分狂潮——已然迫在眉睫。我們旨在剖析,在這樣一個“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清廷的統治精英如何應對內外壓力,以及他們的改革舉措為何最終未能挽救帝國的命運。 第一部分:洋務的餘暉與製度的僵化(1870-1894) 本部分深入考察瞭洋務運動後期的發展軌跡。重點分析瞭以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錶的地方實力派如何構建起半獨立的“督撫權力中心”,以及這種地方化的自強運動如何加劇瞭中央與地方的張力。我們詳細梳理瞭軍事工業(如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和民用企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的運營睏境。 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技術引進與製度排斥”的悖論。盡管引進瞭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腐敗的官僚體係、保守的儒傢正統觀念以及對權力結構“動搖根本”的恐懼,使得這些創新始終被限製在極小的範圍內,無法真正滲透到國傢治理的核心肌理之中。書中通過對海防與陸防戰略選擇的比較分析,揭示瞭晚清決策層在現代化道路上的路綫搖擺與戰略短視。甲午戰爭的爆發,並非簡單的軍事失敗,而是製度性積弱的總爆發。 第二部分:危機的深化與思想的碰撞(1895-1901) 甲午戰爭的慘敗徹底擊碎瞭“中體西用”的迷夢,標誌著中國精英階層對舊有體製的信心跌入榖底。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描寫瞭隨之而來的思想解放與政治嘗試。 我們細緻分析瞭戊戌變法(1898年)的起因、過程及其失敗的必然性。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君主立憲思潮,與以慈禧太後為代錶的保守派勢力之間的結構性衝突,是本階段分析的核心。我們不將戊戌政變簡單視為慈禧的保守,而是將其置於晚清統治集團內部對權力分配與王朝存續的深刻焦慮之中。 緊接著,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將帝國推嚮瞭亡國的邊緣。本書將深入探討清政府在“假藉義和團以抗洋”中的危險平衡術,以及《辛醜條約》簽訂後,清廷所承受的空前主權喪失與財政壓力。這段曆史展示瞭一個在極端壓力下,試圖通過“泥菩薩過江”式的策略來延續統治的垂死掙紮。 第三部分:“新政”的悖論與革命的醞釀(1901-1911) 《辛醜條約》後的“庚子新政”,是清朝最後一次自上而下的大規模改革嘗試。本部分著重評估瞭這些改革的復雜性與局限性。 我們詳細考察瞭清政府在教育領域(廢科舉、興學堂)、軍事領域(編練新軍)、法律(修訂法律)和地方自治等方麵的舉措。新式教育培養齣瞭一批具有現代民族國傢意識和反清情緒的知識分子與軍官,這無疑為後來的革命提供瞭乾部基礎。新軍的建立,則直接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提供瞭武裝力量。 然而,改革的“遲到”與“不徹底”是本書反復強調的論點。預備立憲的拖延,使得立憲派從溫和改良轉嚮激進革命,加速瞭滿漢矛盾的激化。地方士紳在改革中地位的上升,使得他們對中央集權的疏離感日益增強。在中央政府財政枯竭、地方權力失控的背景下,一場遲早要爆發的革命已蓄勢待發。本書的終點設定在武昌起義爆發前夜,通過對社會各階層心態的描摹,預示瞭清王朝不可逆轉的命運。 結論:一個時代的終結 《盛世危言》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晚清圖景。它不是一部簡單的政治史或軍事史,而是對一個龐大而陳舊的製度體係如何在現代化衝擊下發生內部裂解的深度剖析。通過對技術引進、思想轉型、精英分化和財政危機的交叉分析,本書力求展現晚清“不得不變”的緊迫感與“變而不得”的悲劇性。它揭示瞭,當一個政權失去瞭適應變革的能力,再多的“新政”也隻可能是加速其瓦解的催化劑。 ---

用戶評價

評分

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對曆史細節的驚人捕捉能力。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宏大的敘事,而是沉潛於那些被主流曆史所忽略的角落,挖掘齣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史料與觀點。比如,關於地方士紳與流寇勢力的互動,書中描繪的復雜關係,遠比以往我所接觸到的任何資料都要深刻和立體。它展現瞭在亂世之中,道德的邊界是如何模糊,人性的幽暗與光輝又是如何交織。文字的張力十足,節奏的把控也極為老道,時而如大江東去,氣勢恢宏;時而又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將那些看似不經意的事件,串聯成一條清晰可見的因果鏈條。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的史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事件的全新視角,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舊久久不能平靜,不斷在腦海中重構著那個逝去的時代圖景。

評分

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為閱讀體驗加分不少。厚重的紙張,清晰的字體,讓人在長時間閱讀後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重要的是,書中附帶的那些精美地圖和插圖,對於理解復雜的地理環境和軍事部署起到瞭極大的輔助作用。在閱讀到關鍵戰役或遷徙路綫時,對照地圖,腦海中立刻就能形成清晰的空間概念,極大地提升瞭理解效率。作者在構建曆史敘事時,似乎充分考慮到瞭讀者的接受習慣,使得這部內容厚重的作品,在閱讀體驗上卻毫不費力。它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的案頭書,每一次重讀,都能從中發掘齣新的理解層次,是那種真正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史學佳作。

評分

這本書在史學界的立場和取嚮上,顯得尤為獨特和具有批判性。它沒有簡單地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某一個昏庸的君主或某一次簡單的天災人禍,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內部結構性的矛盾,如土地兼並、財政危機以及權力製衡的失靈。這種宏觀視野與微觀分析的完美結閤,使得全書的論證邏輯無懈可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曆史節點時的冷靜與剋製,既不粉飾太平,也不肆意貶低,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閱讀過程中,你會不斷地被書中提供的證據所摺服,那些看似尋常的記載,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指嚮瞭同一個結論:一個大廈的傾覆,往往是從內部開始腐朽的。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古代王朝周期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可以用“酣暢淋灕”來形容。行文間,沒有一般曆史著作的刻闆與沉悶,反而充滿瞭古典文學的韻味和現代敘事的活力。作者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極高,無論是描述金戈鐵馬的戰場廝殺,還是宮闈之中的暗流湧動,都能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特彆是其中對於明清兩代文化、社會風貌的描摹,細膩入微,充滿瞭生活氣息。仿佛能聞到當時市井的喧囂,感受到士大夫階層的焦慮與傲骨。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曆史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僅是一部嚴肅的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高質量的“曆史小說”,隻不過其骨架和血肉,全部由堅實的史料構成,讓人在享受閱讀快感的同時,也獲得瞭深刻的曆史認知,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評分

這部關於明末清初曆史的著作,其敘事風格之磅礴,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擁有洞悉曆史脈絡的慧眼,將那些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軍事衝突與社會變遷,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在對人物刻畫上,那些曾經在曆史教科書中顯得扁平化的帝王將相、文臣武將,在這裏都變得有血有肉,他們的決策、掙紮與無奈,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齣來,讓人不禁為之動容。比如,書中對於崇禎皇帝末年的心理描寫,那種被命運反復捉弄的無力感,讀來讓人心生憐憫,也讓人反思,在曆史的洪流麵前,個體的力量是何等渺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嚴謹與創新,將冷冰冰的史料,轉化為瞭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得原本枯燥的曆史敘述變得鮮活起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親曆著王朝的興衰更迭。

評分

明亡清興六十年(上)1583-1644 百傢講壇曾經的熱播

評分

書的質量挺好的啦!京東購物滿意放心!

評分

非常值的購買的一本書

評分

聽瞭百傢講壇,有看瞭這本書,瞭解瞭曆史

評分

不錯的書,比聽方便多啦!看啊

評分

質量還可以,沒有什麼錯彆字

評分

很不錯的書!配閤閻老師的講課一起看!

評分

給孩子買的,上國學需要。

評分

內容值得看,紙質非常好,很給力,以後還來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